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60.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3063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2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6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6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6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6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6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6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学毕业论文-60.docx(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要近年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已逐步展开并日益兴盛,从而使“中国城镇化”成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新的学科领域。本文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结合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并在借鉴世界城市化理论和案例,对中国城镇化进程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也在逐步完善,现在产生的种种问题并非是城镇化道路的方向性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现行体制不够完善,作者希望从城镇化制度与政府执行力这两方面分析,为城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字: 城镇化 发展模式 制度 执行力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oad of u

2、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gradually and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so that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n new ,important and unique fields. In this paper, we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light of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urb

3、anization process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in the draw of the World Urban Theory and the Cas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put forward my views and recommendations.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has also gradua

4、lly improved, and now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urbanization is not a ques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roa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Chinas curr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author hopes to urbanization system and force the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ese two aspects of analysis, for proposed cons

5、truc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of their own. Keyword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force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 1. 1研究目的11. 1. 2研究意义3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51. 2. 1研究的思路61. 2. 2研究的方法71.3 国内外研究动态81. 3. 1国外研究动态81. 3. 2国内研究动态11第二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及相关理论综述132.1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理论构建特征132.2 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发展152.3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主要理论172. 3. 1 多

6、元化城镇战略大中小城镇和谐发展172. 3. 2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192. 3. 4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19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现状分析213.1 中国城镇化现状213. 1. 1改革开放前城镇化的发展223. 1. 2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发展253.2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293. 2. 1 集约、和谐、健康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303. 2. 2 以城乡统筹为主线的城镇化进程303. 2. 3多元驱动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和调节机制303. 2. 4以人为本的开展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的政策设计31第四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障碍和问题334.1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

7、式的障碍分析334. 1. 1政策障碍334. 1. 2体制障碍334. 1. 3经济水平障碍334. 1. 4素质障碍344.2 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问题分析364. 2. 1我国发展模式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扩大364. 2. 2大量农村劳动力和有限城镇吸纳能力的矛盾将长期存在374. 2. 3城镇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394. 2. 4 城镇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40第五章、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405.1 对城镇化制度的建议415. 1. 1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425. 1. 2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425. 1. 3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基础

8、设施建设资金435.2 对政府执行力的建议435. 2. 1提升执行理念445. 2. 2强化执行力量445. 2. 3优化执行效能455. 2. 4实施绩效管理455. 2. 5推行行政问责455. 2. 6提高公务员素质46第六章、结论476.1 研究的结论476.2可能的创新及不足486. 2. 1可能的创新486. 2. 2 不足48致谢49参考文献51第一章 绪论1.1研究目的和意义1.1.1研究目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过程与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给城

9、市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现实的可能。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文明兴盛的表现。人类的历史就是进步的历史,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由于工业产生,工业化的加剧,城镇化便产生了。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工业产业实行工厂化生产,是一种集中化的产业,具有一定规模,而且机器大工业越是发展,越是要求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为了使这种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被所需要的市场、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原因而发生生产和流通方面的困难,工厂化的生产要求集中在城市。而随着企业的增多以及相应的服务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反过来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进入非农

10、产业,城市也因此而不断扩大,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工业化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过都市生活和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复杂的、更多标准化的职业结构。中国学者罗荣渠教授,也把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基本特征。可见,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一个城市化的进程1。从社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镇化产生于工业化,依赖于社会进步。反之

11、城镇化也能促进工业化,推动社会进步。因而我们研究城镇化是为了能更深入了解城镇化,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步伐,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城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实际上只有一次机会。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结束,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一旦确定后,就很难再改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 % ,但却消耗着全球75 %的资源和产生了更大比率的废弃物。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曾经感叹道:“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2我国正经历着空前绝后的城镇化,正确选择城镇化和

12、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生态文明的核心课题,而且也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之关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也是一个新兴的国家,相对与世界其他各国城镇化的起步较晚,城镇化水平差距大,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如表1.1所示,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的城镇化比重还不到欧美的一半,即使在2006年也仅仅只有韩国的1/2,甚至不如朝鲜和蒙古,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底子薄,发展时间太短,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很久。表1.1 中国与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国家和地区20002003200420052006世 界46.848.048.448.849.2中 国35.

13、838.639.540.441.3孟加拉国23.224.324.725.125.5印度尼西亚42.045.746.948.149.2伊 朗64.265.866.466.967.4以 色 列91.491.591.691.691.6哈萨克斯坦56.356.957.157.357.6朝 鲜60.261.061.361.662.0韩 国79.680.380.680.881.0马来西亚61.865.166.267.368.2蒙 古56.656.756.756.756.9新 加 坡100.0100.0100.0100.0100.0美 国79.180.180.580.881.1法 国75.876.376.5

14、76.776.9德 国75.175.275.275.275.3俄罗斯联邦73.473.273.173.072.9英 国89.489.689.689.789.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数据库 从表1.1中,能看到我国的城镇化比重由2000年的35.8%上升到2006年的41.3%,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仍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们研究城镇化,分析城镇化,也是希望能够缩小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能向着积极、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六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瞻望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辉煌前程,提出了本世纪

15、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3。1.1.2研究意义从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与载体,城市是一定经济区域的发展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人民生活的中心,城市文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是同步的呈正相关关系,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如美国在1820-1950年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

16、上升的总特征,见图1.1。80706050403020100 1820 1850 1880 1900 1920 1930 1950工业产值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图1.1 美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性资料来源:朱铁臻 城市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它又可以促使国内有效需求增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把发展城镇工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现实性来讲,加快城镇化进程也是推动

17、中国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中国现在占总人口56%左右的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水平都非常低。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3个农民的消费支出,加起来还没有一个城里人多。农民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品拥有量,仅是10 年前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拥有水平。农村人口购买力低下,一方面使7亿多农民的市场优势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使6亿城镇居民的生产力得不到充分

18、发挥,反过来又制约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与购买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首要的是总需求不足,而7亿多农民购买力不足且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则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症结。而农民收入偏低的原因,根本的在于我国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过多,农民人均资源有限,人均农业产出过低,农产品的商品率不高。我国农民人均耕地不到两亩,户均只有七八亩,人口稠密的东、中部地区大约只有这个数的一半。有限的耕地只能生产出有限的农产品,而一户几亩地的产出除自给外,能作商品出售的份额已经很小。另外,即使农户的农产品有盈余,7亿多农民加起来可用于出售的农产品又受到只有6亿左右的城镇居民市场的制约,丰年不增

19、收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种由小规模家庭经营生产方式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低和商品率低,必然造成我国农民收入低下。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让留下来的农民能耕种更多的土地,让进城的人在二、三产业中创造新的价值。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农民和城市居民都是有益的。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就业,依赖土地的人少了,农村的土地就能成块连片形成规模,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对于城市来说,进城农民带来了双手,也带来一张嘴,有的人还要带来资金。他们也要消费,也要别人的服务。积极有序地吸引农民进城,提

20、高人口的集中度,必然大大增加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造就众多新的就业岗位,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城镇化进程还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发生变化。有学者指出,城镇化进程一是将缩小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因为这种差距说到底还是一个城市化的差距;二是将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更为积极的变化。城市化的进程就是二、三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三是产品结构也会进一步升级换代,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势必会拉动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从长远看,城镇化进程还有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21、,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战略,而成为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宏大战略。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在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后,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2000年城镇化水平为36% ,2001年达到38% ,到我国最近的45%,由此可看出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个飞速发展的时机,更好更快的令我国城镇化建设先前迈进4。总之,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表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只有加大城镇化力度,进一步平衡城乡差距,控制城镇化向积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才能令我们的社会进步,国家更繁荣富强。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经济在发展

22、,社会在进步。中国自建国开始,就力图富强自己,发展自己。我们国家经历了无数风雨,无数挫折。为了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为了走出中国自己独具特色的城镇化的道路,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不断在追求,在探索中一步一步找寻符合自己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问题在于,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 中国没有简单照搬照抄别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而是要把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国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身实际, 探索和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3、。作为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自己独特的探索成果, 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异彩纷呈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增添了一朵奇葩。1.2.1 研究的思路城镇化是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为动力,对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全方位发展演进过程。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幅员广大,资源相对短缺,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重工业导向战略和控制城镇人口增长的政策,限制了城镇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严重抑制了城镇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当前又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使得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世界上罕见的复杂条件和环境。本课题

24、的总体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宏观与微观,理念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整体与局部。(如表1.2所示)表1.2 文章思路表格研究思路研究概括宏观与微观在宏观上,分析城镇化的产生发展,研究国内外城镇化的理论发展动态,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研究城镇化,让城镇化进程推动我国建设在微观领域,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角度对城镇化进行探讨,在城镇化如何改变人们生活方面来研究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在探讨国内外城镇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特色城镇化理论,并以实践案例来验证和证实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主要探讨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并与我国城镇化做比较。这种比较不能仅仅落在某一时间的截点上,而是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城镇化

25、的变化与发展整体与局部既从整体上研究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理论,又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入手,深入细致地探究国内外的城镇化成功的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阻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始终无法建设到位,中国出现了巨大的东西部差距,城乡人口素质相差巨大,是我国的城镇化道路选择不正确吗,我国的城镇化方向错误吗,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城镇化的进程,讨论世界各国先进的城镇化经验,结合中国成功的案例,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本文的内容可以按以下结构进行分析,如图1.2所示:城镇化及相关理论综述主要障碍中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障碍与问题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

26、议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执行力主要问题制度中国城镇化现状国外国内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城镇化现状分析背景研究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主要理论城镇化及特色城镇化道路理论构建特征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发展过程图1.2文章内容结构图1.2.2研究的方法中国特色城镇化是由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组合的复杂的结构体系。它既是结构多元、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 又是各具特色、科学规范和质量公认的。中国城镇化不是城市单调演进, 也不是农村人口单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而是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交织、融合、渗透, 共同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本课题采用数据,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所获得资料来自于校阅

27、览室各期刊报纸、校图书馆、网上数据库等。数据,文献研究法: 通过高校丰富的藏书和网络学术资源,对城镇化理论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探究,从中寻找研究的薄弱点和掌握最新研究进展。比较研究法: 探究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方案。案例研究法:世界各国和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上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对其发展城镇化的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以为鉴。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3.1国外研究动态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潮流。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下,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城市社会逐步取代以传统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

28、社会生活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人口由分散在乡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向集聚在城镇地域、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转变。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工业革命发起于英国,其影响由欧美逐渐波及全球,受各国国情特点、发展环境、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差异的影响,城镇化进程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城镇化的模式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进

29、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以概略地将世界城镇化发展概括为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等三种模式。不同国家、不同的城镇化模式所获取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值得我们研究、汲取和借鉴。1、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协调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同步型城市化。其特点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城市化总体上来说是近代

30、工业化的产物。近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工,城市发展格局显现出新的态势,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更加密不可分。其次,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土地、住房、交通、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公共政策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二战后,伦敦向外围的迅速扩展对农业用地产生了巨大的压力。1935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郡政府收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中央政府成立城乡规划部,规划成为地方政府的法定义务。在西欧、日本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城镇化发展相关

31、的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配置,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各国政府强调对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通过健全法制、制定和实施国家城镇化战略和公共政策,开发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积极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正确应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针对各个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政府政策,用行政、财税、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2、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郊区居住,建造属于自己的独立院落式低层住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广大中产阶级和普通居民也追随其后移居到郊区。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就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市发展为包

33、含着若干连绵的市、镇的大都市地区。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也超过了非都市地区的人口。据林肯土地政策学院所提供的资料:纽约大都市区自19601985年间人口仅增加8%,而城市化的区域增长了65%;郊区化给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口密度降低,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不断融合。但是美国也为过度郊区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加剧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府官员、学者和普通百姓都开始意识到过度郊区化所带来的灾害,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土地利

34、用的紧凑模式,鼓励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混合功能利用土地,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鼓励公共参与,通过限制、保护和协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这是针对美国长期以来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向郊区低密度无序蔓延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反馈,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有可操作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3、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因素的作用,拉美和加勒比海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地区的国家长期沉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

35、力,城镇化大起大落。其工业化发展赶不上城市化进程,属于“过度城市化”。二战前夕,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五个处于半工业经济类型的国家,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大致相等,都在10%15%左右。到1960年,工业化比例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维持在10%15%,而2万人以上城镇人口的比例却增至30%50%。而且这些国家的首都“首位度”都很高。这些地区的城市化道路极其崎岖不平,在乡村居民持续不断地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其经济却正在日趋衰落或停滞不前。主要问题是:正规就业水平持续下降,城市贫困人口空前增加。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城市环境恶化,贫民窟增多。拉美、非洲国家的城市发展是典型的过度城市

36、化,城市化水平与西方国家接近,但经济水平是西方国家的1/101/20,城市发展质量很低。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脱节。城市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对完善城市发展历程、提供城市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拉美国家早期的工业化发展源于宗主国的工业资本输入,政府没有利用好外资发展自身的民族工业。一旦宗主国工业资本撤出,没有本国工业做支撑,仅靠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能增加社会财富,提升城市经济和物质文明,造成了城市经济的衰退,二是忽视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这些国家在依靠外国资本发展工业的同时,忽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建设,加剧了城乡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

37、就业、居住、环境和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恶化。所以政府应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引导,否则就会失控,包括对外来资本的进入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接受。同时,要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尽管经历了城市化,也不会有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5。1.3.2国内研究动态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转变成非农人口占多数的工业国,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将有约四亿农民转化成市民,这一进程所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刻,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城镇化将会引起国际上的

38、高度评价和重视,国外专家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两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和所具有的独特性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和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管理学、规划学、生态学等学科在内的诸多学科的广泛关注,各种理论、观点更是风起云涌。国内学者对中国城镇化的系统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吴友仁197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揭开了我国国内城市化研究的序幕。自此,有关的研究日益兴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费孝通的论小城镇及其他、辜胜阻的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和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刘传江的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

39、创新和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王春光的中国城市化之路、叶裕民的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顾朝林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邹农俭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刘平量的城市化:制度创新与道路选择、仇保兴的和谐与创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危机与对策和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汪冬梅的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王梦奎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等。这些研究既包括了城镇化一般理论的研究,如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城镇化的速度与水平、城镇化的机制与规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等,也包括了对城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如人口流动与城镇化、非农化与城镇化、城镇化与现代化、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公共政策等,其中

40、许多研究涉及对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的讨论。近年来还出现了少量对中国城镇化“特色”问题进行专门探索的成果6。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讨论,国内研究者先后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1)小城镇论。主要观点是:为了避免出现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城市发展而乡村凋敝,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过度城市化的现象,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国情,中国应大力发展小城镇,走“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的城镇化道路。代表人物是费孝通先生。自1983 年费老先生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 7,以后,关于小城镇的讨论,一直持续了十几年。80 年代还出现了更为极端的观点,即集镇化论,认为“乡村集镇化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卓越远见的农村

41、城市化的一条独特道路” 8。(2)中等城市论。这种观点,既反对小城镇论,也反对大城市论,认为中国城镇化道路要以发展中等城市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因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小城市的优点而少有两者的不足,中等城市在城镇体系中有独特作用、发展潜力和良好效益9。(3)大城市论。这一观点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中国也不能例外。不把大城市发展作为中国城镇化的重点,就不可能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应该走大城市扩容、以发展大城市为主的模式10。(4)均衡发展论。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建立以大城市为领导,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各类小城镇为基

42、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系统11。(5)多元模式论。这种观点认为,“大小之争”根本没有必要,要解决的只是现代化、城镇化的问题,而不是要发展哪一类城镇。中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市场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12。(6)都市圈模式论。都市圈,或称城市群、都市带、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某一地域上集中分布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庞大的城市群,是一种具有多核心、多层次的大都市区联合体13。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该走都市圈带动模式,都市圈是中国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模式,通过组建若干都市圈,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多

43、极带动,使都市圈中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一些学者看来,都市地圈化是一种新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它是世界城市化趋势在中国合乎逻辑的结果,契合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国情,适应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之后,国内研究者就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所在、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应该有怎样的体制和政策保障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认识。第二章 中国特色城镇化及相关理论综述2.1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理论构建特征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发展历程,先行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必然

44、会在当代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有所反映。城镇化是指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农业产业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设施渐趋完善、城镇功能日益强化、城镇环境不断变迁和改善、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向城镇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客观过程。城市化有以下几个特征:(1) 农业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2)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聚; (3) 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4) 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主导地位; (5) 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和城市生活方式广泛地向农村扩散14。我国的城镇发展是以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快步伐,以便为中国

45、社会财富新一轮积累和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将有计划有目标地培育一大批大、中城市,真正打造出具有较强经济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城镇化,不仅是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并且要从实质上转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城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下几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时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1. 国情特点和发展环境是城镇化模式的基础各种城镇化模式之间的差别,归根到底是由各自国情特点的差异所决定的。同样是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欧美国家作为工业化的先驱,是在相对

46、宽松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中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目标的,通过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殖民统治,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廉价资源,进而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工业品,在确立自身产业分工优势的同时得以迅速积累财富。后起的拉美国家在经历长期的殖民历史之后,迅速改善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人力资源基础条件欠缺的情况下选择替代进口战略,通过对工业实行全方位的保护措施,使农产品生产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农村人口迅速向少数几个殖民时期形成的中心城市集聚,在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经济增长远远赶不上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在城市出现了严重的贫民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凋敝,反过来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又会进一步推动人口向城市集中,无论在经济增长领域还是城镇化发展空间模式上都出现了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描绘的“中心外围”模式特征。苏联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则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安排实现城镇化,形成了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模式。日本、韩国等国出现的大量人口向少数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是与其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特点密不可分的,同样,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在面临巨大人口压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条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