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4214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 目录一、寻甸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1(一)寻甸回族语言中数词的特殊指称1(二)寻甸回族方言中特殊数词的由来介绍2(三)寻甸回族与其他地区民族之间就数词进行简要对比3二、寻甸回回方言中特殊数词指称的发展前景4参考文献8摘要寻甸回族地方语言中对数词的特殊指称独具特色,但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对寻甸回族数词的特殊指称只有零星的记载,没有反映出回族对数词特殊指称的真实情况,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再结合实际调查及个人见解,从寻甸回回语言中的特殊数词与其他民族方言中的数词从读音存在现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寻寻甸回族语言的丰富内涵。关键词:回回 数词的特殊指称 一、寻甸

2、回回对数词的特殊指称 回回既是对回族的专称,又是对中国穆斯林的泛称。回族是寻甸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回族长期生活在寻甸这片热土上,至今,回族人口已达60多万人,占寻甸总人口的12.1%;就县份而言,寻甸回族人口在云南省回族人口中位居第二,多分布在坝区、城镇和交通要道上,少部分分布在山区。回族进入寻甸始自元代,据寻甸州志(清道光志)记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开易降驿,隶寻甸。”从记载来看:一是元代回族始入寻甸,元明时寻甸改为仁地万户府,并在易隆设驿站。易隆是滇中、滇西、滇南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易隆驿站的设立,为寻甸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重要的窗口和渠道,也为人员往来

3、和外乡人的落籍创造了条件。二是明代以后回族大量进入寻甸,使寻甸的回回人数大量增多。现在很多回回村落是在明代形成的。明嘉靖寻甸府志曾记载:“寻甸有清真寺二所,一在城北门外百步,一在城北门内,俗称为回回寺”。清真寺的出现时回族定居村落的标志,当时仅县城就有两座清真寺,足见当时寻甸回回人数之多。三是清代至民国间杂姓回回剧增。清代时,大量杂姓回回从云南各地及贵州、河北、陕西等地移居寻甸,据史书记载,清朝中期,寻甸回族已发展到4000多户。民国期间,仍有不少回族先后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迁入寻甸。这样,越来越多的回族聚集在这里,不仅使寻甸回族人口增多,村落增大,也带来了丰富的语言文化。(一)寻甸回族语言中对数

4、词的特殊指称寻甸回族通用语是汉语,但在回族内部至今仍保留着阿拉伯语、波斯语中的一些词汇。回族除取汉名外,一般还要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取一个经名,如:“哈桑”“阿里”“尤素福”等。在日常生活中,还使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相互问好,如“色嘹母”(见面问好,祝安);“阿斯发”(天)等。在寻甸回族与众多民族的交往之中,寻甸回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其中尤以寻甸回族内部对数词的称呼极具特色。寻甸回族内部对数词的称呼有一种统一的代号,也称为原子话,即暗语,暗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彼此约定的秘密语。寻甸回族内部对数词的指称有一种统一的代号:“1”称“其”;“2”称“假”;“3”称“圆”;“4”称“掉”;“

5、5”称“拐”;“6”称“恼”;“7”称“柴”;“8”称“盘”;“9”称“砍”。“0”是不说出来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这样称呼,比如说:“28”即说“假盘”;“54”说“拐掉”;“630”说“恼圆”。平时的交流中基本都是用这样的称谓来说,当地回族也有自己的口诀为:一其二假三圆四掉五拐六恼七柴八盘九砍。寻甸回族内部称谓数词为什么使用暗语的方式呢?在寻甸方言中暗语的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说了让别人听不懂,就是为了保密,只是当地回族听得懂。说暗语在在寻甸商人中比较明显,过去寻甸当地回族大部分都从事商业活动,如牲口买卖、土货交易等等,商业活动是小规模、小范围的进行,基本上只限定与寻甸回族内部和寻甸当地

6、的其他民族间的交易往来。在交易过程中,买主往往是结伴而行,遇到其他民族的买主和他们竞争,回族间会使用暗语相互的问价、讨价和沟通,形成自己的小团队,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在竞争中加大自己的筹码,赚取更多的钱来生活;还有的说法是当地回族间使用暗语是为了击退其他民族的商业活动,保护自己的地方民族贸易活动等等。其次寻甸回族中使用暗语是为了相互间接触方便,比如用在兄弟姊妹的排行中。过去,大部分人家都是七八个孩子,兄弟姊妹之间为了方便称呼,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使用暗语来相互叫喊,比如你在家里排行老二,兄弟姐妹间就会称呼你为“假数”,你排行第七就会叫你“柴数”。村里的其他人也会这样叫,至今在我们村还有好多老人

7、这样称呼,有的是相互间打招呼,有的叫唤孩子。(二)寻甸回族方言中特殊数词的由来介绍寻甸回族中为什么对数词使用暗语?它是如何形成的?首先一个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最主要的一个作用:保密,其次就是为了民族内部人员交流方便,还有一种说法是自己的地方语言特色。通过分析、调查后寻甸回族方言中特殊数词的形成大概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说:1地域原因寻甸地势大多是坝子和半山区,寻甸回族是一个高度分散的民族,长期杂居在汉民族地区,在大分散的情况下,虽然有小的集中,建立了清真寺,但改变不了高度分散的性质,由于地势的原因,回族内部居住地就相对的受到了局限,与各民族之间的活动相对来说就比较大,回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少,与汉族的交

8、往变多,民族语言的互相交叉使用,个民族间都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突出地方民族语言,虽然在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会相对的流逝和融合,但是地域条件的限制,个民族间的语言也不会太多的流逝,更多的也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方式。2传统原因什么是传统?传统的意义即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做是传统。他们可以包括物质产品,关于各种事物的观念思想,对人物、事件、习俗和体质的认识。 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的想象的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因而不管在哪里

9、,大地方还是小村落都不可能完全消除传统,不可能完全取代或产生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而语言又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寻甸回族中对数词的特殊称谓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自己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寻甸是回族彝族自治县,主要民族是回族和彝族,中间也夹杂着很多其他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各民族为了交流方便都会保留自己独特的地方语言,以便于内部的交流顺畅。数目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文化相当发达以后的事情,而表示数目概念的数词更是以后出现的事情。最初的数词或许仅有计数事物与行

10、为的功能表示思维对象的数量及数量关系的结果,如同今天词典中“三是一加二所得”解释的那样。但是,数词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如此久远,在其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寻甸回族语言中的数词也同样反映出一定的回族民族文化观念。(三)寻甸回族与其他民族对数词指称的对比通过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对比,找到寻甸回族对数词指称的特殊性:不同民族指称数词 寻甸回族爨蛮侬人土僚摆夷阿成东川夷黑沙人丽江夷一其塔滔流冷提磨搭目么的二假腻宋宋算能任腻目松你三圆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洒散散丧思冷色目三续四掉奚细细细奚冷兮目西笼五拐俄哈阿哈我冷我目哈瓦六恼却差车火忤冷曲目六钞七柴系滔疽哲始冷系目歇赏八盘恨别别别喜冷

11、黑目别货九砍根苟勾苟居冷吃目狗姑十如“28”称为“假盘”且谢谢昔钱冷册目十详百如“630”称为“恼圆”,0是不读出来的永无无无无合罢远千无五无无无无都袜无万无趱无无无无业量每亿无无无无无无他都年无昴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各个地方当地的语言中对数词的指称是各不相同的,特别是读音和写法上,寻甸回族语言中对数词的指称更加特殊,它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即暗语在生活中的使用。此外我们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寻甸回族、爨蛮、东川夷、黑沙人、丽江夷都有对数词“百”的指称,而且寻甸回族在对“百”的称呼中,后面的0是不读出来的;而对“千、万”的指称只有爨蛮、东川夷、黑沙人、丽江夷有,寻甸回族及其他民族没有;对“亿”的指称只有

12、东川夷、丽江夷有,寻甸回族和其他民族都没有。二、寻甸回回方言中数词特殊称谓的发展前景回族语言是回族人共同使用的语言,它是我国汉语发展史上绽放出来的一朵绚烂的奇葩。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和其他民族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发展。回族在生存和发展中选择了使用汉语。历史学家认为,共同选择汉语,是回族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回族选择使用汉语的同时,还在汉语中融入了自己先民的语言成分,保留了不少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语汇,创造了经堂语、小儿锦、东干文等特色语言、文字。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而且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了许多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回族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演化

13、过程的。 在寻甸回族当中,不仅逐渐使用汉语和回族语言,中间还出现了自己的语言特色暗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随着寻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其他人员的加入及当地其他民族的影响,如今大部分的回族对数词的称呼也渐渐的比较正式,在学校或与起他们民族间交往时也不再使用生僻的暗语,逐步改为了正规的阿拉伯数字。语言的特殊功能构成了人类的有序生活,促使了社会的正向运转和文化的广泛传播。语言的交际作用不是语言信息符号的单纯传输和反馈,还包括情感信息的沟通。人类正是赖以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交流思想感情,这就是语言的人文特征。寻甸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构成了寻甸回回民族群体的人文属性,他们的语言或语言行为

14、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社会群体的情感世界,说话者对词语的选择,总会受到民族情感因素的制约,让语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一听到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就会产生一种民族亲近感和凝聚力。暗语数词的运用,其语言动机并不在于意义的区别,而是选择民族内部情感沟通的语言方式。既然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标志,使用汉语的寻甸回回民族在语言交际中选择带有民族特性的语言词汇,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看来,语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需要不断吸收养料,在各种成分的不断完善中充实和丰富自己。寻甸回族语言正是在容纳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臻于成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寻甸回族中使用的暗语逐渐

15、的消失,这些语言的消失,一方面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例如民族语言中没有政治、科技等的名词,好多现代词汇说法都沿用汉语的说法。由于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很有限,掌握这些语言的老一代人去世后,语言就出现了“传承危机”,面临消亡,越来越多的后代不知道自己祖先使用的语言;另一方面是本民族错误的语言观念。许多年轻人觉得说自己的地方话很土,在与现代社会的接触中,经济的落后使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失去了自信。特别是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员向城市靠拢,进城务工等等,在与城里人的生活交往过程中,说自己当地的方言、暗语别人会听不懂,在有些场合会觉得比较不自在,所以慢慢的就不在使用,这也是造成暗语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语

16、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大量地方语言的消失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消失。石锐说:“按马克思的观点,语言是一个民族中最稳定的因素。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整个民族也就消失了。”一些专家指出,这些濒临消失的语言大多没有相应的文字,但语言代表着该族群的记忆和源流历史,他们的知识经验、劳动等民间文学都保存在口头语言中,靠口耳相传代代相袭,使语言成为一种独特文化和族群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语言结构本身,还是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都具有丰富的特性和宝贵的文化价值,一旦消失,将是中华文化宝库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损失。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方言暗语呢?在云南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景颇族政

17、协委员石锐呼吁“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己的语言,那它的精神文化也将丧失,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应该加大。”虽然方言暗语的使用会对普通话法定地位带来冲击。 比如在新闻表述中,方言的精细化和准确度不如普通话。表现在用方言讲述或评论国内外大事时,会显得不够协调。一方面是方言节目听众对国际新闻和要闻不感兴趣,另外一方面也确实存在方言表达的力不从心。 第二,由于普通话已经长期占据主流位置,方言使用空间压缩,语言词汇的精准性和能产性不如普通话,导致方言的开放性和再生能力不强。比如很多关于新事物的称呼,方言往往没有自己独特的词汇,都是沿用普通话的词汇。诸如IT类名词、网络词汇、社会组织、思想、金融类等现

18、代词汇,方言中都极少有词汇表现。比如寻甸方言词汇中的特殊数词,如果把它放到新闻当中去播报,如果在寻甸本地可能大部分回族能够听懂,但是如果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播放,那么这样的新闻播放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们听不懂。这也说明,纯粹方言已经无法满足全方位的交际需要,更无法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地方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多元文化的根基,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开始急速退化,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方言蕴含着使用该方言族群历史的、现实的一切知识之和,在该方言族群里所有流传的唱词、戏剧等文艺作品都要依靠方言来表达。就如最知名的京

19、剧和川剧就是依靠起地方的语言而把传承下来的文化演的有声有色。在我们的当地的平常交往中我们可以用方言来沟通,因为这样更通俗易懂,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思。 虽然普通话一直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但地方语言也不能流失,因为它传承了古老的地方文化,特有的文化必需要特有的方式才能表达,换种方式根本表达不出它的效果。有人说普通话和方言有冲突听不懂,那英语我们在最初也是听不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还不是为了学习文化,便于沟通。遗弃方言就是在抹杀当地的传统文化。在彼此都不理解时,我们就用普通话,在彼此懂得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很自然的用方言交流。为什么有句话叫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当然是因为彼此都懂得自己的方

20、言,都对当地的文化有同样的认识,有亲切的感觉才会有那样的感情。寻甸回族内部的数词暗语也是如此,当地人之间说起来感觉比较亲切,沟通起来也很方便,虽然在与外界的接触交往中暗语逐渐的流失,我认为我们不能完全的抛弃它,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寻甸地方的民族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寻甸回族的语言特色,这是我们应该继承下来并将它发扬光大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多,方言也多,方言文化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地方方言已经已经趋于萎缩的状态,甚至很多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已经灭绝了,方言文化正在流失。 方言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的同时也得继承,其实方言文化词汇比较丰富,也正是一种文化

21、的体现,保护,刻不容缓!所以,我认为寻甸回族的暗语应该保护,不能屏除。不一样的语言承载了不同的文化。不一样的文化,更是不一样的精彩。凡事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语言更不能做到绝对的统一!我们应该在认真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的同时将古老的寻甸地方语言传承下去。文化不能被抹杀,而应刻意的保护,因为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魂!参考文献1 刘宝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志【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2 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M】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三版3 马能俊.寻甸民族文化【J】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 2008年第一期4 马能俊.寻甸民族文化【J】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

22、县县委宣传部,2010年第二期5 马能俊.寻甸民族文化【J】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2008年第二期6 曲彦斌.中华本土文化丛书-中国民间秘密语【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0年8月7 吕明.数词在汉语熟语中的应用举例【M】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8 唐禹,杨晓秀著.再议数词的修辞作用【J】零陵师专学报,1997年第三期9 张玉成,马东平著.从回族谚语中透视回族心理特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4月第二期10 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11 尹世伟.回族用语研究回顾与思考【M】南开大学文学院回族研究,2010年第三期12 郭大烈.云南民族学回眸【

23、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年7月13 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上【M】中国出版集团中华书局,2007年9月14 李国祥主编.古汉语常用词词典【M】湘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6年10月15 李春龙审定.新纂云南通志四【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16 邵培仁,潘祥辉著.新闻媒体“方言言说”的社会成本分析【J】现代传播,2005年第2期 17 黄蓉,滕朋著.方言、新闻与受众方言新闻再思考【J】船山学刊,2007年第2期18 (清)李月枝纂修.寻甸州志【M】海南出版社,2001年19 (明)王尙用纂修.寻甸府志【M】古籍书店,1963年20 作者不详.农部爨雅【M】雲南通志稿216卷21 (清)何愚纂修.广南府志【M】刻本,清道光5年(1825)22 (清)周炳修.开化府志【M】刻本,清道光九年23 (清)崔乃镛修纂.东川府志【M】年代不详24 (清)管棆纂修.师宗府志【M】傳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