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4408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毕业设计.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题 目:信息化教学模式之间的比较研究院 系: 教育学院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二一二 年 五 月学术诚信声明本人xxx,学号xxxxxxxx,系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0811班学生。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内容主体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无任何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如有发现此类行为,本人愿意为此承担一切道义及法律责任,特此声明。本人签名: 2012 年 5 月 20日摘 要以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全方位地给现代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

2、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称为教育信息化。与此相类似的概念,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教育的具体表现形态。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表层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层特征则涉及人才观、教育观、学习观、教学观、技术应用观、评价观等方面的系列变化,是自觉适应信息/知识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以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以教育传播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从教学模式创新的角度,主动回应了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提出的严峻挑战,探讨了信

3、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并对信息环境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做了简单的比较。本文涉及的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三大基础:理念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观;建构主义倾向的常见的10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介绍;十种信息化教学模式之间,以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为基础作的比较分析以及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未来的变革取向。【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 分类依据 比较分析AbstractMultimedia and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e mode

4、rn education in all brought a profound revolution. In the education field, further comprehensiv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cess which known as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the similar concept, information education is a new t

5、ype of education forms which based on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 process to pursu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mode is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for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he surface features of the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

6、 mode i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epth features involved in talent and educati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vi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view, evaluation view, etc. series of changes and initiative are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adapt to the information/knowledge age. In this pape

7、r,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t the request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dea and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pirit as the guide to the education media theory and modern learning theory, modern teaching theory as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

8、y for support, from the view of the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the initiative to respond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on the proposed education teaching the severe challen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pattern under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set a simple comparison for the information env

9、ironment several teaching modes. This paper involves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ode of information; the idea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for three basics: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foundation technology base;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mode view; Construction

10、of the common tendency of 10 kinds of in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is introduced; Ten kinds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ode in the five basic elements as the foundation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change of teaching model the future orientation.Key words:

11、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mode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目 录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1(一)模式1(二)教学模式11.教学模式的定义12.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1(三)信息化教育21.信息化教育的定义22.信息化教育的特征2(四)信息化教学模式3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3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3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三大基础3(一)理念基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31.素质教育32.新课程教学理念4(二)理论基础51.教育视听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52.教育传播理论5(1)拉斯威尔的“

12、5W”传播理论5(2)香农的通讯传播模式6(3)韦斯特莱的控制传播理论63.现代学习理论6(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7(4)个性化学习理论8(5)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模仿学习理论8(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84.现代教学理论85.其他理论8(1)虚实交融理论8(2)情境认知理论9(3)多元智能理论9(4)群体动力理论9(5)学习环境设计理论10(三)技术基础:作为学习工具的信息技术101.技术102.学习工具10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10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依据11(一)Jonassen等人的描述11(二)祝智庭博士的分类观121.教育文化分类

13、框架122.实用的分类方式13(三)另一种可能的分类框架141.框架视图142.分类框架阐释15四、10种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15(一)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151.定义152.基本特征15(二)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161.定义162.构成要素163.基本特征16(三)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171.定义172.基本要素:173.特征与优势17(四)WebQuest教学模式18(五)基于网络协作的教学模式18(六)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18(七)情境化教学模式19(八)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191.概念地图的定义192.概念地图的教学功能19(九)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19(十)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

14、学模式20五、信息化教学模式比较分析20六、总结24参考文献25致 谢25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一)模式 通过考察模式的词源学意义和在不同学科应用的内涵1,我们发现,模式具有以下几种含义: 1.尺度、样本、范本、模本和标准; 2.事物的有组织的结构; 3.一种展开研究的理论图式、解释方案和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4.是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 5.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6.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 由此,我们认为,所谓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表征现实活动和过程的一种模式或形式。一种模式蕴含着某种显现的或潜隐的理论倾向,代表某种对象活动

15、结构或过程的泛型,一般通过数学、图形或文字的方式,以一种简洁的形式再现对象的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是处于理论和实践经验之间的中介,充当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定义根据模式的含义和定义,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将学习环境设计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指将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同具体教学情境相结合的结果。亦即,一方面,教学模式的构建要自觉遵循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另一方面,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确定相应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模式的上位概念是学习环境设计理论,

16、下位概念是教学策略、方法和技巧。 2.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通常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构成部分: (1) 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哲学、信息学、文化学、教育学、技术学等方面的基础,在我们认识和研究中,以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为概括。 (2)目标倾向:教学模式针对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一般而言,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但具体到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其偏重的目标必然有所不同。 (3)实现条件: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功效的各种条件(教师、学习者、内容、技术、策略、方法、时间、空间等)的优化组合结构。 (4)操作程序:指特定的教学活动程序或逻辑步骤,操作程序可以根据

17、实际的教学情境而灵活变通。 (5)效果评价:因目标、程序、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每种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学模式的这五个基本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个前提,两个要素。一个前提: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相关的理论为前提或作为基础的。我们的研究是以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为基础,教学模式构建的根本目标指向是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其相应的评价标准、方法也与传统的不同。两个要素: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程序。教学模式既表现为一种结构(空间关系,亦即各种学习环境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也表现为一种程序(实践关系,活动步骤的先后次序。要素的关系,因不同的情境、过程而表现出不同的组合和操作方式,教学情境中

18、的主体具有灵活控制权,亦即通过使用者设计来实现)。因此,相对说来,结构是静态的,程序是动态的。换句话说,结构是“常”,程序是“无常”,取决于教学的情境特点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三)信息化教育 1.信息化教育的定义在认识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还必须认识信息化教育。所谓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在前面提到过的“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信息化教育在语义上是有区别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结果 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 2.信息化教育的特征认识信息化教育的特征,可以从技术

19、层面和教育层面来加以考查,2如表1-1所示。表1-1 信息化教育特征表技术层面的特征教育层面的特征1、数字化:技术系统设备简单精致、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2、多媒体化: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3、网络化: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项互动。4、智能化: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1、教材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2、资源全球化:网络特别是Internet,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超级信息资源库,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适应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4、学习自主化:利用超文本/超媒体

20、、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工具支持。5、活动合作化:多种同步/异步通信技术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如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等。(四)信息化教学模式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根据对模式、教学模式、信息化教育的认识,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学模式新发展,是基于技术的教学模式(IT-based Instructional Model)或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模式(E-Learning Model)。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它是技术丰富的(technology

21、-riched)教学环境;是直接建立在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框架的基础上,包含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学模型。 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作为信息化教育的具体表现形态,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信息化教育的一般特征。它的表层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层特征则涉及人才观、教育观、学习观、教学观、技术应用观、评价观等方面的系列变化,是自觉适应信息/知识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三大基础(一)理念基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而形成的教育理念的集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展开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识。所谓素质教育

22、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3。素质教育理念是统摄、反映现代教育理念的代名词4。综观起来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方面:(1)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自觉地重视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2)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强调培育适应时代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的素质,如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独立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发展等,尤其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23、力为重点。围绕人的发展,倡导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提倡积极的、平等的学生观,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的学习观,提倡人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3)以学生为本。根据时代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尊重每个学生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是每个学生得到尽可能完善的发展获得相应的价值确证;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回归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把学习变成一种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培养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愿望和能力。(4)追求卓越。所谓卓越是人的潜

24、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自我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素质教育是追求卓越的教育,在强调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个性发展/潜能开发。(5)创新教育是核心。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创新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 2.新课程教学理念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和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走势,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5和一系列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蕴含着一系列面向素质教育实施需求,基于信息技术条件的教学理念6。(1)新课程明确提出

25、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新课程提出了“能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教育形态。(3)新课程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式。(4)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5)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6)新课程提出以评价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观。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价值观、目的观、人才素质观等宏观方面引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新课程教学理念则是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和评价方式等微观方面指导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二)理论基础1.教育视听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图2-1 戴尔的经验之塔7“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

26、的关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位于塔中部的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电影电视等介于做的经验与抽象经验之间,既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又借助于解说或教师的提示、根据、总结,从具体的画面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定理、形成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手段。2.教育传播理论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和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

27、、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学对象的一种交流活动。8(1)拉斯威尔的“5W”传播理论传者信息媒体受者效果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图2-2拉斯威尔的“5W”图(2)香农的通讯传播模式香农认为,传播过程是“信源”(即传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信宿”(即受者),接受这些经过“译码”(即解释符号)的信息符号。有效信息的传播需要传者的经验与受者的经验有一部分重叠,否者受者难以解释或正确认识。(3)韦斯特莱的控制传播理论韦斯特莱传播理论是一种控制论的模式,强调传播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外部信息信息源编制者信息把关人(教

28、师)信息接受者(学生)反馈反馈反馈图2-3韦斯特莱传播模式图3.现代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概论。重点研究学习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将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根据其理论,教学目的就是根据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因此,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如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

29、标分类。优点: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作用。不足: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显得无能为力。(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批判行为主义,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认为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被注意或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而不是刺激

30、反应联结的形成。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首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者也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代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认为学

31、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过程。而且,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对学习有以

32、下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资源的重要性。(4)个性化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者,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偏好与潜在优势,当然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弱点。复旦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学习基因图谱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基因组合,关键是要正确科学的认识自己的学习基因图谱,依据孩子的独特性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才是这个孩子学习的最好策略。学习问题专家认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类型都是独特的,因为他们的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各不相

33、同。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类型,使孩子的个人偏好在学习环境中得到很好的搭配,营造适应孩子学习类型的整体学习条件,孩子的学习成绩才会突飞猛进。(5)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模仿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在社会环境中,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的行为这三者彼此交互影响,最后才确定学到的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不单是内在力量的驱使,人所学到的行为也并非纯因行为表现受到外在环境所控制。人既受环境中其他人得影响,也能影响环境中的其他人。(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再形成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

34、出观点与建议。其二,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既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也不限于对语文学习的解释,而是扩大至对学习者整个成长历程的解释。4.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指为求合理设计教学情境,以期达到学校教育目的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处方功能的系统理论。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加涅的指导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5.其他理论(1)虚实交融理论图2-4 太极图所谓虚实交融,就是指虚拟学习情境和现实学习情境融合在一起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虚拟的学习情境是指信息技术(尤其以网络为主)支持的学习情境;现实学习情境,是指物理实体的学习情境。 虚实交融的理论模型,

35、外观上类似于中国的“太极图”,理论上吸取了“太极图”的思想精髓。该图揭示了虚实交融理论模型中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该模型中,黑色代表真实情境;白色代表虚拟的情境;黑白面积相等代表虚实交融的理论模型中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同等重要;虚拟情境和真实互相契合,代表两者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习是怎样产生的一种假设。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活动认知的基础。情境认知是不同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另一种学习理论。 它认为认知不能仅仅关注有意识的

36、推理和思考,而且更要关注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多元智能是指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真正的能力是“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与素质教育特别予以强调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相一致的。 多元智能理论从心理学和操作性的角度诠释/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素质教育,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来说,具有直接的指导、整合和

37、引领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科学的阐明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亦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间是可以取得平衡、和谐发展的。实质上,素质教育、多元智能和个性化学习相互交融,三者是教育宏观理念、重要理论支撑和具体操作模式的紧密关系,统一于“个性发展”这一核心中。如果说素质教育的一大基本精神,就是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那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思维和新途径。(4)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卢因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

38、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群体领导方式动力、群体组织形式动力、群体结构性质动力、群体公约动力、群体多数动力。(5)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说明了学习环境创设的价值指向或宗旨所在。各种支持条件包括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要件。统合是指聚焦学习者发展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各种支持性条件的整合方式,其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学习环境类型或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注重的是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它是对传统教学设计局限于低阶能力的一种制衡与超越,是对知识时代特点和个人发展要求的自觉回应。即通过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促进学习者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

39、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十大方面能力得有效发展。(三)技术基础:作为学习工具的信息技术 1.技术根据技术一词的起源和发展,我们认为,所谓技术,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中系统运用科学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它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个部分。物化技术是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仪器、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软件等。智能技术是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所需用的知识、策略、方法和技巧,如学习策略、教学设计等。技术要有效地支持教育改革或改善学习成效,必须综合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2.学习工具学习工具是指有益于学习者查找、获取和处理

40、信息,交流协作,建构知识,以具体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和评价学习效果的中介。从传统学习工具到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工具的种类很多。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中,比较注重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是“用技术学习”技术应用观的具体反映。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表2-1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表工具定义功能内容与实力效能工具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工具提高效率文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数据处理工具、桌面出版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资源的工具查找资源各种搜索引擎、搜索工具和搜索策略、方法,如运用网络工具查找数字化资源。情境工具用于创设丰富的、情景化的问题空间,引导学习者进行

41、问题探究、建构知识的工具呈现问题或学习任务,提供范例等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微世界等教学活动方式,让学习者在情景化模拟/游戏化的情境中学习交流工具支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协商、对话的工具交流观点利用异步交流工具(如E-mail, Listserv, BBS)方便的实现思想交流;利用同步交流工具(如视频会议,网络聊天)进行即时问答或头脑风暴认知工具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提供认知支持,促进学习者认知/思维过程发展数据库、电子报表、语义网络工具、专家系统、计算机化通讯等,如概念地图能让学习者个性化的组织信息;心智模式表达工具能帮助学习者将各领域的知识联

42、系起来,或者进行跨领域思考问题;模板和程序应用有助于学习者以自己独特的形式表现知识评价工具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方式和结果,支持反思、经验总结,监控学习进程或策略的工具记录/评价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反思电子绩效评估系统(EPSS)、电子学档(E-Learning Portfolio , ELP 等)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探索的不断发展,迄今产生了许多信息化教学模式。目前出现的比较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方式有:Jonassen 等人的技术支持学习的分类方式;祝智庭博士的教育文化、教学组织形式等的分类方式;学习的活动性质和学习的组织形式等的分类方式。 (一

43、)Jonassen等人的描述在Learning with Technology一书中,Jonassen等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但综观全书,他们从建构主义学习观和用技术学习的角度,描述了用技术支持学习的六大方式9。在我们理解看来,这些方式是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可总括如表3-1所示。表3-1 Jonassen等人的分类种类内涵用技术支持探究性学习(Learning by exploring with technology)依托互联网学习环境,主要活动方式包括网上科学实验、制作主页,通过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等用技术支持视觉化学习(Learning by visualizing

44、 with technology)依托电视录像/视频技术,主要活动方式包括Jasper与科学家(抛锚式教学)、电视记者招待会、电视节目剪辑与制作、电视脱口秀/模仿秀、创建地方人种学研究视频档案、视频剧场(独幕剧)、视频模拟与反馈、教师作为电视录像制作人(创建学习情境)、电视会议等用超媒体支持建构显示的学习(Learning by constructing realities with Hypermedia)在超媒体构建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主要活动方式包括超媒体学习环境中的抛锚式教学(如天文村)、在制作超媒体中学习等创建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共同体(Creating technology-suppor

45、ted learning communities)依托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主要活动方式有:协同实验室、CSILES、学习圈、MUDs/MOOs 等用技术支持反思性学习(Learning by reflecting with technology)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特别是认知工具,以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发展,主要活动方式有建构数据库、创建语义网络、使用视觉化工具、探索微世界、建构专家体统和运用动态建模工具表征心理模型等用技术支持“做中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Learning by doing immersion in construction)(二)祝智庭博士的分类观1.教育文化分类框架祝智

46、庭教授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了教育文化的分类问题,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教育文化分类框架10。如图3-1所示。ObjectivismConstructivismCommunicationComputer-based discovery learning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Computer-supported classroomComputer-based tutorial, practice, test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图3-1 教育文化的分类框架考察教育文化分类,可以把各种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认识论看作两个基本变量,每个变量有两个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观(个体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认识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Objectivism vs. Constructivism)。如果将它们组合,便可产生四种不同的教育文化类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