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46934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第四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四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四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四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蔬菜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水,第一节 蛋白质一、蛋白质的组成 蛋白质是自然界中一大类有机物质,从各种动、植物组织中提取出的蛋白质,其元素组成为:碳(50-55)、氢(6773)、氧(1924)、氮(1319)及硫(04);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磷、铁、碘、锰及锌等其他元素。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中仅含碳、氢、氧,不含氮,所以蛋白质是人体氮的惟一来源,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能代替。,二、蛋白质的分类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大多数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尚未阐明,因此无法根据蛋白质的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目前只能依照蛋白质三方面性质:即化学组成、溶解度和形状进行分类。在营养学上也常按营养价值分类。,(

2、一)按化学组成分类 首先根据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的复杂程度,将蛋白质分为单纯蛋白质与结合蛋白质两大类;然后再按其形状和溶解度分成各类蛋白质,(二)按蛋白质形状分类 按蛋白质形状,蛋白质分为纤维状蛋白和球状蛋白。纤维状蛋白多为结构蛋白,是组织结构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由长的氨基酸肽链连接成为纤维状或蜷曲成盘状结构,成为各种组织的支柱,如皮肤、肌腱、软骨及骨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球状蛋白的形状近似于球形或椭圆形。许多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如酶、转运蛋白、蛋白类激素与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均属于球蛋白,(三)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分类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所以在营养上尚可根据食物蛋白质的氨

3、基酸组成,分为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和不完全蛋白质三类。,1完全蛋白 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不但能维持成人的健康,并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如乳类中的酪蛋白、乳白蛋白,蛋类中的卵白蛋白、卵磷蛋白,肉类中的白蛋白、肌蛋白,大豆中的大豆蛋白,小麦中的麦谷蛋白,玉米中的谷蛋白等。,2半完全蛋白 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但有的氨基酸数量不足,比例不适当,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促进生长发育,如小麦中的麦胶蛋白等。,3不完全蛋白 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既不能维持生命,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如玉米中的玉米胶蛋白,动物结缔组织和肉皮中的胶质蛋白,豌豆中的豆球蛋白等。,三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4、一)、构成和修复组织 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人体各组织、器官无一不含蛋白质。在人体的瘦组织中,如肌肉组织和心、肝、肾等器官均含有大量蛋白质;骨骼、牙齿、乃至指、趾也含有大量蛋白质;细胞中,除水分外,蛋白质约占细胞内物质的80。因此,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成分是蛋白质最重要的生理功能。身体的生长发育可视为蛋白质的不断积累过程。蛋白质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尤为重要。人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始终在不断更新。例如,人血浆蛋白质的半寿期约为10天,肝中大部分蛋白质的半寿期为18天,某些蛋白质的半寿期很短,只有数秒钟。只有摄人足够的蛋白质方能维持组织的更新。身体受伤后也需要蛋白质作为修复材料。

5、,(二)、调节生理功能 机体生命活动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有赖于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的调节。而蛋白质在体内是构成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成分,参与调节生理功能。如核蛋白构成细胞核并影响细胞功能;酶蛋白具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的作用;免疫蛋白具有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收缩蛋白,如肌球蛋白具有调节肌肉收缩的功能;血液中的脂蛋白、运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具有运送营养素的作用;血红蛋白具有携带、运送氧的功能;白蛋白具有调节渗透压、维持体液平衡的功能;由蛋白质或蛋白质衍生物构成的某些激素,如垂体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素等等都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物质。,(三)供给能量 蛋白质在体内降解成氨基酸后,

6、经脱氨基作用生成的a酮酸,可以直接或间接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是人体能量来源之一。但是,蛋白质的这种功能可以由碳水化合物、脂肪所代替。因此,供给能量是蛋白质的次要功能。,四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食物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组成的差别,营养价值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于植物蛋白质。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主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总的评价方法,可概括为生物学法和化学分析法。,生物价生物价(biological value,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生物价越高,说明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率越高,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最高值为100。,五 蛋

7、白质的互补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protein complementary action)。例如,玉米、小米、大豆单独食用时,其生物价分别为60、57、64,如按23、25、52的比例混合食用,生物价可提高到73;如将玉米、面粉、大豆混合食用,蛋白质的生物价也会提高。在植物性食物的基础上再添加少量动物性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还会提高,如面粉、小米、大豆、牛肉单独食用时,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分别为67、57、64、76,若按39、13、22、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可

8、提高到89,为充分发挥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在调配膳食时,应遵循三个原则:食物的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要好;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食用时间愈近愈好,同时食用最好,因为单个氨基酸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约4小时,然后到达组织器官,再合成组织器官的蛋白质,而合成组织器官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须同时到达才能发挥互补作用,合成组织器官蛋白质。,成年男、女轻体力活动分别为75gd和60gd;中体力活动分别为80gd和70gd;重体力活动分别为90gd和80gd。,六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和动物性蛋白质两大类。植物蛋白质中,谷类含蛋白

9、质10左右,蛋白质含量不算高,但由于是人们的主食,所以仍然是膳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特别是大豆含蛋白质高达3640,氨基酸组成也比较合理,在体内的利用率较高,是植物蛋白质中非常好的蛋白质来源。蛋类含蛋白质1114,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奶类(牛奶)一般含蛋白质30-35,是婴幼儿蛋白质的最佳来源。,肉类包括禽、畜和鱼的肌肉。新鲜肌肉含蛋白质1522,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优于植物蛋白质,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为改善膳食蛋白质质量,在膳食中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蛋白质。一般要求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应占膳食蛋白质总量的3050。,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碳

10、水化合物可分为糖、寡糖和多糖三类 糖包括单糖、双糖和糖醇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通常条件下不能再被直接水解为分子更小的糖。常见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是由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单糖分子上的羟基脱水生成的糖苷。自然界最常见的双糖是蔗糖及乳糖。此外还有麦芽糖、海藻糖、异麦芽糖、纤维二糖、壳二糖等 糖醇是单糖的重要衍生物,常见有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寡糖又称低聚糖。FAO根据专家建议,定义糖单位3和10聚合度为寡糖和糖的分界点。目前已知的几种重要寡糖有棉籽糖、水苏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其甜度通常只有蔗糖的30-60。多糖是由10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并借糖苷

11、键彼此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多糖在性质上与单糖和低聚糖不同,一般不溶于水,无甜味,不形成结晶,无还原性。在酶或酸的作用下,水解成单糖残基不等的片段,最后成为单糖。根据营养学上新的分类方法,多糖可分为淀粉和非淀粉多糖。,淀粉(starch)是人类的主要食物,存在于谷类、根茎类等植物中。淀粉由葡萄糖聚合而成,因聚合方式不同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由植物细胞壁成分组成,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即以前概念中的膳食纤维。,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供能物质,并且有调节细胞活动的重要功能

12、。,(一)、供给和储存能量 膳食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每克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可以产生1671kj(4kcal)的能量。维持人体健康所需要的能量中,5565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糖原是肌肉和肝脏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肝脏约储存机体内13的糖原。一旦机体需要,肝脏中的糖原即将分解为葡萄糖以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在体内释放能量较快,供能也快,是神经系统和心肌的主要能源,也是肌肉活动时的主要燃料,对维持神经系统和心脏的正常供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义。,(二)、构成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 碳水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并参与细胞的组成和多种活动。每个细胞都有碳水化合物,

13、其含量约为2-10,主要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种重要生命物质均含有D核糖,即5碳醛糖;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抗体、酶和激素的组成成分,也需碳水化合物参与。,(三)、节约蛋白质作用 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提供,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机体为了满足自身对葡萄糖的需要,则通过糖原异生作用动用蛋白质以产生葡萄糖,供给能量;而当摄入足够量的碳水化合物时则能预防体内或膳食蛋白质消耗,不需要动用蛋白质来供能,即碳水化合物具有节约蛋白质作用,(四)、抗生酮作用 脂肪酸被分解所产生的乙酰基需要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最终被彻底氧化和分解产生能

14、量。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草酰乙酸供应相应减少;而体内脂肪或食物脂肪被动员并加速分解为脂肪酸来供应能量。这一代谢过程中,由于草酰乙酸不足,脂肪酸不能彻底氧化而产生过多的酮体,酮体不能及时被氧化而在体内蓄积,以致产生酮血症和酮尿症。膳食中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因此称为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五)、解毒作用 经糖醛酸途径生成的葡萄糖醛酸,是体内一种重要的结合解毒剂,在肝脏中能与许多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酒精、砷等结合,以消除或减轻这些物质的毒性或生物活性,从而起到解毒作用。(六)、增强肠道功能 非淀粉多糖类如纤维素和果胶、抗性淀粉、功能性低聚糖等抗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虽不能

15、在小肠消化吸收,但刺激肠道蠕动,增加了结肠内的发酵,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和肠道菌群增殖,有助于正常消化和增加排便量。,四、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一)、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参考摄人量 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常以可提供能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由于体内其他营养素可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因此其需要量尚难确定。根据目前我国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人量和FAOWHO的建议,于2000年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中的碳水化合物适宜摄人量(AI)为占总能量的5565。对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也作出要求,即应包括复合碳水化合物淀粉、不消化的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等碳水化合物;限制纯能量食物如糖的摄入量,提倡摄

16、入营养素能量密度高的食物,以保障人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及改善胃肠道环境和预防龋齿的需要。,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膳食中淀粉的来源主要是粮谷类和薯类食物。粮谷类一般含碳水化合物6080,薯类中含量为1529,豆类中为4060。单糖和双糖的来源主要是蔗糖、糖果、甜食、糕点、甜味水果、含糖饮料和蜂蜜等。,第三节 脂类 营养学上重要的脂类(1ipids)主要有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磷脂(phospholipids)和固醇类(sterols)物质。食物中的脂类95是甘油三酯,5是其他脂类。人体贮存的脂类中甘油三酯高达99。脂类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素,是人体的重要成分,包括脂肪和类脂

17、。通常所说的脂肪包括脂和油,常温情况下呈固体状态的称“脂”;呈液体状态的叫作“油”。,脂和油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先组成甘油和脂肪酸,再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也称“中性脂肪”。日常食用的动、植物油,如猪油、菜油、豆油、芝麻油等均属于脂肪和油,也就是说,日常的食用油就是脂肪。类脂是与脂和油很类似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卵磷脂、神经磷脂、胆固醇和脂蛋白等,一、脂类的分类 脂类(lipids)包括脂肪(fat,oi1)和类脂(lipoids)。(一)、脂 肪 脂肪又称甘油三酯,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膳食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组成天然脂肪的脂肪酸种类很多,所以由不同脂肪

18、酸组成的脂肪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通常412碳的脂肪酸都是饱和脂肪酸,碳链更长时可出现1个甚至多个双键,称为不饱和脂肪酸。,(二)、类 脂类脂包括磷脂(phospholipids)和固醇类(sterols)。1、磷脂 磷脂按其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磷酸甘油酯,包括:磷脂酸、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另一类是神经鞘脂。机体主要的神经鞘脂是神经鞘磷脂,其分子结构中不含甘油,但含有脂肪酰基、磷酸胆碱和神经鞘氨醇。,2、固醇类 固醇类为一些类固醇激素的前体,如7脱氢胆固醇即为维生素D,的前体。胆固醇是人体中主要的固醇类化合物。人体内的胆固醇有些已酯

19、化,即形成胆固醇酯。动物性食物所含的胆固醇,有些也是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的,所以,膳食中的总胆固醇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混合物。,胆固醇酯中的脂肪酸通常含有1620个碳原子,且多属单烯酸或多烯酸。人体组织内最常见的胆固醇酯为胆固醇的油酸酯和胆固醇的亚油酸酯。这些酯类在血浆脂蛋白、,肾上腺皮质和肝中都大量存在。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约有80的总胆固醇是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高密度脂蛋白(HDL)中则含90。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堆积在动脉壁的脂类以胆固醇酯最多。胆固醇酯作为体内固醇类物质的一种贮存形式,也是人体组织中非极性最大的脂类。胆固醇酯在细胞膜和血浆脂蛋白之间,或在各种血浆脂蛋白之间,都不

20、容易进行交换,与游离的胆固醇不同。,植物中不含胆固醇,所含有的其他固醇类物质统称为植物固醇,其固醇的环状结构和胆固醇完全一样,仅侧链有所不同。,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脂类是人体必需营养素之一,它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产能的三大营养素,在供给人体能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脂类也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如细胞膜、神经髓鞘膜都必须有脂类参与构成。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一)、供给能量 一般合理膳食的总能量有20-30由脂肪提供。储存脂肪常处于分解(供能)与合成(储能)的动态平衡中。哺乳类动物一般含有两种脂肪组织,一种是含储存脂肪较多的白色脂肪组织,另一种是含线粒体、细胞色素较多的褐色脂肪组织,后者较前者

21、更容易分解供能。初生婴儿上躯干和颈部含褐色脂肪组织较多,故呈褐色。由于婴儿体表面积与体脂之比值较高,体温散失较快,褐色脂肪组织即可及时分解生热以补偿体温的散失。在体脂逐渐增加后,白色脂肪组织也随之增多。1g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产能3756kJ,相当于9kcal的能量。,(二)、构成身体成分 正常人按体重计算含脂类约14-19,胖人约含32,过胖人可高达60左右。绝大部分是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于脂肪组织内。脂肪组织所含脂肪细胞,多分布于腹腔、皮下、肌纤维间。这一部分脂肪常称为储存脂肪(stored fat),因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而增减,故又称之为可变脂。一般储脂在正常体温下多为液态或半液态。皮

22、下脂肪因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故熔点低而流动度大,有利于在较冷的体表温度下仍能保持液态,从而进行各种代谢。机体深处储脂的熔点较高,常处于半固体状态,有利于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温丧失。类脂包括磷脂和固醇类物质,是组织结构的组成成分,约占总脂的5,这类脂类比较稳定不太受营养和机体活动状况影响故称为定脂。类脂的组成因组织不同而有差异。,人体脂类的分布受年龄和性别影响较显著。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脂类含量,由胚胎时期到成年时期可增加一倍以上。又如,女性的皮下脂类高于男性,而男性皮肤的总胆固醇含量则高于女性。细胞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核膜、神经髓鞘膜以及红细胞膜是机体主要的生物膜。脂类,特别是磷脂和胆固醇

23、,是所有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膜按重量计,一般含蛋白质约20,含磷脂5070,含胆固醇20-30,糖脂和甘油三酯的含量甚低或无。由于功能不同,各种膜的脂类含量也有显著差异。亚细胞结构的膜含磷脂较高,因而胆固醇与磷脂之比值较低,细胞膜及红细胞膜含胆固醇较高,故比值较高。神经髓鞘膜除含较多的胆固醇、磷脂和脑苷脂外,尚含一定量的糖脂。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膜的流动性,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则有利于膜的坚性。所有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与所含脂类成分有密切关系,膜上许多酶蛋白均与脂类结合而存在并发挥作用,(三)、供给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磷脂的重要成分,而磷脂又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故必需氨基酸与细

24、胞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亚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前列腺素在体内有多种生理功能;必需脂肪酸还与胆固醇代谢有密切关系。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受损(出现皮疹)等;另外,还可引起肝脏、肾脏、神经和视觉等多种疾病。此外,脂肪还可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脏器和维持体温;节约蛋白质;脂肪还可增加膳食的美味和增加饱腹感;脂肪具有内分泌作用,构成参与某些内分泌激素。,四、食物中的脂肪酸 脂肪酸的化学式为R-COOH,式中的R为由碳原子所组成的烷基链。脂肪酸的分类方法之一是按其链的长短,即按链上所含碳原子数目来分类。碳原子数2-5为短链脂肪酸;612为中链脂肪酸;

25、14以上为长链脂肪酸。人体血液和组织中的脂肪酸大多数是各种长链脂肪酸。,自然界中的脂肪酸几乎都是含双数碳原子的脂肪酸。脂肪酸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即每个碳原子价数是满的,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含有一个不饱和键的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两个或多个不饱和键的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为每相隔三个碳原子一个双键,这使其对自动氧化作用或过氧化作用有较大的防护能力。一般植物和鱼类的脂肪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畜、禽类脂肪含量高,天然食物中含有各种脂肪酸,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一般来说,动物性脂

26、肪如牛油、奶油和猪油比植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但椰子油主要由含12C和14C的饱和脂肪酸组成,仅含有5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1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这种情 况较少。总的来说,动物性脂肪一般约含4060的饱和脂肪酸,305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少。相反,植物性脂肪约含10-20的饱和脂肪酸和8090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多数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也有少数含单 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如茶油和橄榄油中油酸含量达7983,红花油含亚油酸75,葵花籽油、豆油、玉米油中的亚油酸含量也达50以上。但一般食用油中亚麻酸的含量很少。常用食用油脂中主要脂肪酸组成见表1-4-3。,五、磷脂及胆固醇(一)、磷

27、 脂 磷脂不仅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对脂肪的吸收和运转以及储存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起着重要作用。磷脂主要含于蛋黄、瘦肉、脑、肝和肾中,机体自身也能合成所需要的磷脂。磷脂按其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两类:磷酸甘油酯和神经鞘磷脂。前者以甘油为基础,后者以神经鞘氨醇为基础。,人体除自身能合成磷脂外,每天从食物中也可以得到一定量的磷脂,含磷脂丰富的食物有蛋黄、瘦肉、脑、肝、肾等动物内脏,尤其蛋黄含卵磷脂最多,达94。除动物性食物外,植物性食物以大豆含量最丰富,磷脂含量可达153,其他植物种子如向日葵子、亚麻籽、芝麻籽等也含有一定量。大豆磷脂在保护细胞膜、延缓衰老、降血脂、防治脂肪肝等方面具有良好效

28、果。,(二)、胆 固 醇 人体各组织中皆含有胆固醇,在细胞内除线粒体膜及内质网膜中含量较少外,它是许多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胆汁酸是促进胆固醇吸收的重要因素,胆汁酸缺乏时,明显降低胆固醇的吸收。食物中脂肪不足时,也会影响胆固醇的吸收;因为高脂肪膳食不仅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脂肪水解产物还有利于形成混合微胶粒,并能促进胆固醇在粘膜细胞中进一步参与形成乳糜微粒,转运人血,所以高脂肪膳食易于导致血胆固醇升高;胆固醇在肠道中的吸收率随食物胆固醇含量增加而下降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过高,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摄人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血浆胆固醇即降低,这是由于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卵

29、磷脂的合成和提高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转移酶(LCAT)活性,生成较多胆固醇酯,由高密度脂蛋白转运至肝,再经肠道排出体外;,植物食物中的谷固醇和膳食纤维可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可降低血胆固醇;年龄、性别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胆固醇有所增加。50岁以前,男女之间差别不太明显,60岁后,女性显著升高,超过男性,在65岁左右达到高峰,此与妇女绝经有关。血浆胆固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LDL,而脂蛋白代谢受性激素的影响。在男性和缺乏雌激素的女性中,给予雌激素则血中HDL和VLDL水平增高,而LDL浓度下降,女性绝经后雌性激素水平下降,致使血胆固醇升高。,六、膳食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一)、膳食参考摄人量

30、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在制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时,参考各国不同人群脂肪RDA,结合我国膳食结构的实际,提出成人脂肪适宜摄人量(A1),见表1-4-4。,(二)食物来源 除食用油脂含约100的脂肪外,含脂肪丰富的食品为动物性食物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以畜肉类含脂肪最丰富,且多为饱和脂肪酸,猪肉含脂肪量在3090之间,仅腿肉和瘦猪肉脂肪含量在10左右;牛、羊肉含脂肪量比猪肉低很多,如牛肉(瘦)脂肪含量仅为2-5,羊肉(瘦)多数为24。一般动物内脏除大肠外含脂肪量皆较低,但蛋白质的含量较高。禽肉一般含脂肪量较低,多数在10以下,但北京烤鸭和肉鸡例外,其含量分别为384和354。鱼类脂肪含量基

31、本在10以下,多数在5左右,且其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多,所以老年人宜多吃鱼少吃肉。蛋类以蛋黄含脂肪量高,约为30,但全蛋仅为10左右,其组成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除动物性食物外,植物性食物中以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榛子、葵花子等)含脂肪量较高,最高可达50以上,不过其脂肪组成多以亚油酸为主,所以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第四节 水 水在体内不仅构成身体成分,而且还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人在断水时比在断食时死的更快。例如,人如断食而只饮水时可生存数周;但如断水,则只能生存数日,一般断水510天即可危及生命。断食至所有体脂和组织蛋白质耗尽50时,才会死亡;而断水至失去全身水分10就可能

32、死亡。可见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由于水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一般无缺乏的危险,所以,在营养学中常未被列为必需营养素,但这并不否定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水分代谢(一)水在体内的分布 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总体水(体液总量)可因年龄、性别和体型的胖瘦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新生儿总体水最多,约占体重的80;婴幼儿次之,约占体重的70;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水逐渐减少,10-16岁以后,减至成人水平;成年男子总体水约为体重的60,女子为50-55;40岁以后随肌肉组织含量的减少,总体水也渐减少,一般60岁以上男性为体重的515,女性为455。总体水还随机体脂肪含量的增多而减少,因为脂肪组织含水量较

33、少,仅10-30,而肌肉组织含水量较多,可达75-80。,水在体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外。细胞内液约为总体水的23,细胞外液约为13。各组织器官的含水量相差很大,以血液中最多,脂肪组织中较少,女性体内脂肪较多,故体内水含量不如男性高。,(二)水的平衡 正常人每日水的来源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水的来源和排出量每日维持在2500ml左右。体内水的来源包括饮水和食物中的水及内生水三大部分。通常每人每日饮水约1200ml,食物中含水约1000ml,内生水约300ml。内生水主要来源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时产生的水。每克蛋白质产生的代谢水为042ml,脂肪为107ml,碳水化合物为06ml。,体

34、内水的排出以经肾脏为主,约占60,其次是经肺、皮肤和粪便。一般成人每日尿量介于5004000ml,最低量为300500ml,低于此量,可引起代谢产生的废物在体内堆积,影响细胞的功能。皮肤以出汗的形式排出体内的水。出汗分为非显性和显性两种,前者为不自觉出汗,很少通过汗腺活动产生;后者是汗腺活动的结果。一般成年人经非显性出汗排出的水量约300500ml,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非显性失水也较多。显性出汗量与运动量、劳动强度、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特殊情况下,每日出汗量可达10L以上。经肺和粪便排出水的比例相对较小,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高温、高原环境以及胃肠道炎症引起的呕吐腹泻时,可发生大量失水。

35、,(三)水平衡的调节 体内水的正常平衡受口渴中枢、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及肾脏调节。口渴中枢是调节体内水来源的重要环节。当血浆渗透压过高时,可引起口渴中枢神经核兴奋,激发饮水行为。抗利尿激素可通过改变肾脏远端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的通透性影响水分的重吸收调节水的排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也受血浆渗透压、循环血量和血压等调节。肾脏则是水分排出的主要器官,通过排尿多少和对尿液的稀释和浓缩功能,调节体内水平衡。当机体失水时,肾脏排出浓缩性尿,使水保留在体内,防止循环功能衰竭;体内水过多时,则排尿增加,减少体内水量。,二、生理功能与缺乏(一)生理功能 1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体内水分含量约占体重的6

36、5左右,血液中含水量占80以上,水广泛分布在组织细胞内外,构成人体的内环境。2参与人体内物质代谢 水的溶解力很强,并有较大的电解力,可使水溶物质以溶解状态和电解质离子状态存在;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在消化、吸收循环、排泄过程中,可加速协助营养物质的运送和废物的排泄。使人体内新陈代谢和生理化学反应得以顺利进行。,3调节体温 水的比热值大,1g水升高或降低1度需要约42J的热量,大量的水可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使体温不至显著升高。水的蒸发热量大,在37 体温的条件下,蒸发1g水可带走24kJ的热量。因此在高温下,体热可随水分经皮肤蒸发散热,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4润滑作用 在关节、胸腔、腹腔和胃

37、肠道等部位,都存在一定量的水分,对器官、关节、肌肉、组织能起到缓冲、润滑、保护的功效。,(二)缺乏 水摄人不足或水丢失过多,可引起体内失水亦称脱水。根据水与电解质丧失比例不同,分为3种类型。1高渗性脱水 其特点是以水的丢失为主,电解质丢失相对较少。当失水量占体重的24时,为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少、尿比重增高及工作效率降低等。失水量占体重的48时,为中度脱水,除上述症状外,可见皮肤干燥、口舌干裂、声音嘶哑及全身软弱等表现。如果失水量超过体重的8,为重度脱水,可见皮肤粘膜干燥、高热、烦躁、精神恍惚等。若达10以上,可危及生命。,2低渗性脱水 以电解质丢失为主,水的丢失较少。此种脱水特点是循环血

38、量下降,血浆蛋白质浓度增高,细胞外液低渗,可引起脑细胞水肿,肌肉细胞内水过多并导致肌肉痉挛。早期多尿,晚期尿少甚至尿闭,尿比重低,尿Na+、C1降低或缺乏。3等渗性脱水 此类脱水是水和电解质按比例丢失,体液渗透压不变,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特点是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一般不减少,血浆Na+浓度正常,兼有上述两型脱水的特点,有口渴和尿少表现。,三、水的需要量 每人每天该喝多少水,和人的年龄、体重、活动量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婴幼儿每1千克体重,每天需饮水110毫升;少年儿童每1千克体重,每天需饮水40毫升;成年人每1千克体重,每天需饮40毫升;所以,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需饮水约2

39、500毫升。,四、饮水的时间 清晨喝一杯温开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保健方法。专家们研究证明,每天清晨喝200300毫升21 31 的凉开水,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有助于预防感冒、咽喉炎、脑溢血、动脉硬化及结石等疾病。最佳饮水时间还有每日三餐前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因为水在胃里暂时停留后会很快进入血液,补充到全身,以保证身体对水分的需要。同时,饭前饮水能使身体分泌出足够的消化液,以促进食欲。除饭前喝水外,进餐时也应喝一定量的汤水,这有助于溶解食物,使食物在小肠中能很快地被吸收。总之,饮水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起床后、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左右。另外,晚上8时左右和睡前也被视为最适宜的时间,因为睡眠时血液浓度增高

40、,饮水可以冲淡血液,加速血液循环。,五、饮水的注意事项 1、生水不能喝。因为生水中有很多的细菌和虫卵,饮后会引发多种疾病,所以必须喝开水。2、蒸锅水不能喝。蒸锅水是指反复烧开的开水,反复烧开的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多,对身体有很大的害处。3、太烫或太冷的水不能喝,更不要冷热交替。太烫的水会损伤口腔和食道的黏膜,黏膜变质会引发癌肿。太冷的水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功能紊乱,造成腹泻、腹痛等。冷热交替易使牙齿受到刺激,易患牙病,4、不要一次性过量饮水。这样会引起胃扩张,如果大量出汗,应该少量频饮淡盐水。5、剧烈运动后或运动疲劳后不要饮水过快。否则会使血容量迅猛增长,加重心脏负荷,久之可造成心力衰竭。有心脏病的人更应该注意不要饮水过快,可以先润润喉咙,再少量频饮。6、饭前和饭后不要大量喝水。否则会冲淡胃液,增加胃肠负担,影响食欲和食物的消化。7、睡觉前不要喝太多的水。水喝多了会增加排尿次数,影响睡眠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