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7432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设计)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设计)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设计)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设计)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设计)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设计)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謝寶梅 顏佩如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新移民子女之教師教學知能,以中部三個縣市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以焦點訪談的方式蒐集質性資料,瞭解在學生多元需求的教室環境之下,教師的教學狀況以及遭遇到的困境,從中了解教師所需求的專業知能,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促進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建議。主要的研究發現為: 教師面對新移民子女,其教學困境與負擔主要是家庭功能喪失的孩子課業及行為問題。教師們十分關心這些學生的基本能力,表示安親班扮演重要的功能,期盼支援系統安置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在課後安親機構。教師們有注意到避免給這些學生貼標籤,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受到家庭影響,有輕視母親的問

2、題;教師們基於時間因素及不希望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認為沒有必要特別為這些孩子設計特殊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他們表達期盼接受針對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知能研習。因此,建議相關單位應主動為教育新移民子女的教師辦理提升自我覺察、認識東南亞國家文化、加強輔導活動融入教學等內涵之研習課程,學校辦理國際日或國際周的活動以補足教師在課堂實施多元化教學的限制,積極引進社會非營利教育機構介入課後輔導。 關鍵字:新移民子女教育、新移民子女之教師、教學知能 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初探性研究 謝寶梅 顏佩如壹、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研究目的 台灣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國際間商業與技術交流的活動蓬勃,工作場域跨國的情形很普遍

3、。另外,台灣的社會受到不同的價值觀影響,有不少年輕人在個人主義之下抱持不婚、少子的主張;同時又有許多人抱持傳統價值觀,希望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多種因素之下,異國婚配的情形很普遍,台灣的人口族群逐漸的異化與多元化,人口產生重大的質變,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查看有無人口聯姻需求的文獻(2008)的統計,台灣地區96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國人與外籍、大陸人民結婚登記占全年總結婚對數之18.3,其中以大陸、港澳地區配偶人數近1萬5千人最多,東南亞地區配偶約7千人次之,兩者合占外籍及大陸配偶約九成。就全國外籍配偶總人數截至96年底止,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39.9萬人,其中外籍配偶(含歸化

4、取得我國國籍者)占34.2,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占65.8。按國籍(地區)別分:96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分布地區,以大陸與港澳地區人士15,146人占61.32較多,為外國人者(以越南4,795人最多,日本1,031人次之,印尼1,024人居第三)占38.68;按性別分:以新娘21,559人占87.28居多,新郎3,141人占12.72;其中新娘人數以大陸、港澳地區14,595人最多,越南4,770人次之;新郎則以日本814人最多,大陸、港澳地區551人次之。由此可知,我國未來人口組成逐漸產生異化,外籍族群人口逐漸提升,移民原生國也逐漸從越南、印尼、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向大陸及港澳地區族群

5、。按縣市別分:中外聯姻占該縣結婚對數比率,則以連江縣65.00最高,金門縣37.53次之,苗栗縣22.69居第三。我們歷年觀察可發現92年(含)以前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與占總結婚對數比率均呈逐年遞增。若將台灣地區區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大區域來看,中部地區包括:苗栗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台中市五個縣市,中部地區縣市以苗栗縣中外聯姻占該縣結婚對數比率22.69最高,較具特色的是除大陸與港澳地區配偶外,東南亞地區在整個外國籍配偶比重較其他縣市為高,外籍配偶性別比重上女性比起男性倍率高於其他區域,是中部新移民族群的一大特色。因此,隨著移民人口增加,近年來其子女教育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就台灣地區

6、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的研究而言,有關新移民本身的教育偏向識字教育、成人教材分析、自我概念與國家認同、教育需求、教育參與、文化與經濟資本等層面;林怡萱(2006)分析了20012005台灣地區101篇碩博士論文有關台灣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發現新移民的研究主體有加廣的趨勢、研究取向更為多元,其中以新移民子女本身生活適應被研究次數最多,量化研究取向仍獲最多研究者的選擇,南部地區研究篇數最多,略多於北部,新移民子女學習表現與發展之研究發現正反互見,尚無定論;而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及人際關係方面之研究結果以正面為多數。有關針對新移民的教師專業需求進行研究的論文,則有劉保祿(2006)在推

7、動外籍配偶識字班的行動研究報告提到我國新移民教師專業不足的窘境,因此,他建議政府應對社會大眾倡導正確的多元文化教育觀念。另外,蔡仕昌(2005)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台灣南部縣市外籍配偶班教師之專業成長需求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指出,受調查之外籍配偶班教師反應最需要專業成長的層面,以教學知能層面為最高,教材編選及課程設計次之,而以多語言使用能力的需求最低,而且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素養需求頗高。根據沈政良(2005)採問卷調查法,以嘉義縣、嘉義市、台南縣、台南市外籍配偶教師為研究對象,調查教師在外籍配偶國家的背景知識、適應台灣本地應具備的各項知能、教學基本知能、輔導知能、教材選編與課程規劃、多元文化教育的

8、理解與素養等六項知能具備符合程度,發現受調查之新移民教師專業知能較符合的層面較高的是適應台灣本地應具備的各項知能,其次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與素養(根據其問卷項目乃指教師認為具有尊重與欣賞異國文化的素養),而以輔導知能、教材選編與課程規劃、外籍配偶國家的背景知識的符合程度最低。然而,黃沛文及唐淑芬(2007)分析新住民子女教育的研究文獻,歸納新移民及其子女之教育問題的研究發現,在學校與機構方面的問題中,有一項即是國小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與素養普遍不足。這些研究報告在多元文化理解與素養知能具備的發現有很大的差異,研究者認為這項知能的內涵為何應該予以界定清楚。 綜上所述,擔任為新移民成人開設學習

9、班的教師,最需要的知能為以教材編選及課程設計、多元文化教育素養、以及瞭解外籍配偶原生國家的背景知識。至於針對新移民成人教育教師知能培訓方面而言,研究(沈政良,2005;蔡仕昌,2005)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加強對教師教學及教材編選及課程設計等知能的培訓,以提高教學效果並積極辦理多元文化教育的活動,以培養教師多元文化的素養、充實外籍配偶教學的相關知能、加強對東南亞國家之了解,以便認識學習者的成長環境,掌握其心理與學習特性。至於針對在學校受教育的新移民子女的教師,他們面對多元化的教室教學情境,應該具備什麼知能的研究,目前國內仍欠缺這方面的研究。前述林怡萱針對學位論文所做的分析,以新移民子女之教師為研

10、究對象的研究僅有六篇,主題分別以教師對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的知覺、刻板印象、接納態度、領導行為、親師互動等為主題。有大量移民的先進國家,早在大學培育師資的課程已經有多元文化的學程,其目的在建立未來的教師或是在職教師具備多元文化的教學知能。教師面對移民學生的學習,需要具備許多相關知識,如國家的移民現況、文化差異、新移民之生活適應、語言、經濟地位等問題的基本知識;當然,教師必須具備面對新移民子女的早期介入方案及政策、特定溝通、促進家庭合作、促進語文能力、文化回應、敏銳察覺學生的心理及教育需求的策略等(黃政傑,1997;巫博瀚、賴英娟、張盈霏,2008),許多實證研究(如 Gallavan , 20

11、05; Diamanies,2002;Jennings 和 Potter,2002)已經深入探究職前或在職教師的信念以及文化學習的層面,其研究發現對於師資培育如何建立師資生多元文化的教育知能及如何改進多元文化的班級之教學甚有參考價值。綜合上述文獻分析,國內教師面對新移民子女,顯然應認識東南亞國家與文化,新移民的人口在生活、學習、教養子女的狀況與問題,進而需要建立面對教室多樣性的兒童教育需求之教學知能。本研究關注目前有新移民子女的班級教師如何看待這些學生,教育這些學生的困境以及它們的知能具備情形如何等問題。有鑑於過去新移民主題研究結果較多量化研究,且多關注在新移民成人教師的專業知能上,缺乏對於國

12、小教師新移民教學知能的探討,更欠缺質性研究描繪教師的心聲與其期望建立的教育知能。由於本研究是第一階段的研究,其目的為探究中部三縣市新移民子女之教師教學狀況與困境,從中了解教師所需求的專業知能,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促進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建議。本研究發現可以進一步在未來建構有效的量化研究工具,以調查廣大的有新移民子女學生的班級教師之多元文化教育知能。貳、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本研究的進行,先分析相關文獻,以掌握教師應具備的多元文化的教育知能內涵為何,進而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新移民子女之班級教師,用立意取樣的方式擇定台中市、台中縣、南投縣三縣市有較多新移民子女的學校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以探討他們面對這類學生的教學

13、困境及需求,以歸納出新移民子女教師之教育知能。三所學校都是大型學校,為鎮、區或市的中心學校。參與訪談的教師一共十九名,分別來自於不同的年級教師,而以中、低年級的教師居多數。女性教師共十七名,男性教師共兩名。他門都具有教導新移民子女教育的一至三年的經驗,任教年資從二年到二十年不等。所接觸到的新移民子女的母親主要是大陸籍、越南籍、印尼籍、以及柬埔寨等國家,僅有一個特別的學童,其父親是美國人。這些孩童大多數是在台灣出生,在台灣成長。特殊的個例是在台灣出生,帶回母親的原生家庭教養數年再回台灣生活,因而國語能力較弱的學童。為了確保研究資料得來的確實性,研究者及協同研究者在使用焦點團體訪談時,特別注意此種

14、蒐集資料方式應避免扮演權威的角色,以及安排周三下午教師進修時間,在他們孰悉的所屬學校環境之下進行談話,以利參與者互動談話。此外,研究者也掌握對他們的談話表現感興趣、對談話者尊重與傾聽、極力避免對參與者的談話內容當場分析與做價值判斷等原則與技巧。 根據文獻分析後所建構焦點團體訪談的半結構題目分五個層面來取得資料: 教師教學困境、教師進行學生輔導的知能需求、與學生家長的親師互動、學校整體教育環境對於新移民子女教育的支持、教師對新移民子女教育知能之知覺與專業提升需求等,研究者認為教師回應這些問題的內涵大致可以反映出教師教育新移民子女的專業知能。各層面的訪談綱要如附錄一。訪談來的資料全部逐字轉錄成文字

15、稿後分析,先摘出類目而後依其內涵歸類在前述五個層面之中。叁、研究發現根據訪談得來的資料分析結果,分以下分教學困境、輔導學生知能、親師溝通互動、學校教育環境支持、自我的專業知覺等五方面說明及討論如下:一、 教學困境(一) 新移民子女的學習問題與一般弱勢家庭子女的問題相似 根據受訪教師的看法,新移民子女從小生長在台灣,國語是其自小使用的語言,與其他學生一樣,在學校的表現有好有弱,表現較弱者就如同班上其他學習不利孩子一樣,其原因不外乎學習動機低落,文化刺激不足、家庭功能喪失等因素。受訪教師不認為弱勢就等於新移民,他們的看法是: 新住民子女教育問題最根本是來自於其家庭,而非媽媽是否為新住民影響,追根究

16、底是來自其家庭是來自低社經地位,因此而導致學習、生活各方面有問題。因為這個孩子從小媽媽就不在,爸爸又不想提起媽媽的事情,所以小朋友剛開始的時候會說自己是從石頭裡生出來,其他的小朋友就會嘲笑他,我認為這跟新移民子女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跟婚姻、家庭結構有關(焦訪T/T3/S220080604)。一個孩子因為媽媽常去工作,爸爸身體不好,所以生活習慣不太好,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是新住民子女才會這樣,這都是因為家庭結構本身出了問題(焦訪T/T3/S120080604)。 本研究參與訪談的教師所教過的新移民子女,若其父母親的婚配是因經濟的考量而來,尤其是父親低智能、視障、老邁等因素需要外配照顧而婚配,其

17、子女的學習和行為問題就會增加教師的負荷,教師幫助家庭條件不佳的新移民子女學生常感心有餘力不足。本研究的一個特殊案例可以說明假設在台灣籍的父親無法擔負起教養責任時,外配對子女期望高並且積極投入教育孩子,那麼孩子的表現就會很好。此案例即為一個大陸籍媽媽有高學歷,雖然其丈夫因案服刑,還能夠為孩子規劃學習,該名學生甚至能參加比賽且得名,這一個例子說明新移民對孩子的學習扮演積極的推手非常很重要。相對的,即使父母雙方有高學歷,但是家庭衝突導致父母無心關心孩子的課業,就會造成孩子學習不利,本研究受訪教師也提出過這樣的案例。(二) 家長無法配合教師期望督導家庭功課是學習的主要問題參與訪談的教師提到多個案例,是

18、家庭父母親或忙於生計,或是因離婚單親照顧孩子或管教無方導致學生學習或行為上有問題。多位教師反應家長無法配合督導課業,其實際狀況如以下例子:希望父母盯一下,都說好,但是都沒做到。學校課業方面,像數學,媽媽說沒辦法教,所以是爸爸(美國籍)教,但是爸爸又不懂中文,對學台灣校也不熟悉,所以對學校課業幫不上忙、有效的教導(焦訪T/T4/S220080604)。她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學注音符號的障礙很大的,因為在家中沒有人在協助、看顧,說中文的部分來源來自於爸爸,但是爸爸大部分是說台語,所以在啟迪方面較無太大作用。(焦訪T/T3/S120080604)。 究竟教師面對這些特殊需要協助的個案能付出多少呢? 許

19、多教師感嘆無法提供協助,低年級教師因為下午沒課,會特別注意其作業書寫,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不加強這些孩子的讀寫能力,將來學習的問題會嚴重,但是將學生留在學校其實有很多顧忌的。二、輔導學生知能(一)輔導孩子如何看待其家庭及母親 多位教師在本研究中報告他們接觸到新移民是在經濟條件之下的婚配家庭,這些新移民在台灣的家庭沒有地位,影響其子女對母親輕視的態度,教師提到新移民子女隨著年歲增長,在學校學習及接觸電視和外在事物多了,他們知道的事物,母親不知道,親子互動不良,同時也受到家庭中的長輩對來自異國的母親態度的影響,會輕視母親,教師認為這樣的觀念很難導正:家中對外配的不尊重(是買回來的),導致孩子也瞧不起媽

20、媽,觀念很難導正。可以透過看影片、看書、 親身示範來教孩子,但是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因為這是大人給孩子的觀念,學來的,所以真的很難矯正。我之前在其他老師那聽到,他所輔導的一位學生,是新住民之子,但是對他的媽媽很不尊重,因為家裡的大伯、阿公、阿嬤都直接對這外籍配偶很沒有禮貌、糟蹋她,也因此孩子也看不起媽媽,沒有把媽媽看在眼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難改變的事情,因為家庭的教育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老師要導正他真的很難(焦訪T/T3/ TC2008/06/18)。此外,有少數孩子的狀況也值得關懷,他們知覺到自己是外籍配偶孩子,我(教師)感覺到他認為:我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焦訪T/T4/S2/ TC200

21、8/06/18);這可能是從小家庭所塑造出來的氣氛所致,影響孩子很深(焦訪T/T2/ TC2008/06/18)。大多數受訪教師並沒有思考到設計輔導活動影響改變學童對母親的態度,其做法為伺機教導學生肯定母親。以下是受訪老師的做法:我在課堂上因有提到暑假生活,孩子(越南)回去越南,有提到越南的生活,但是他講的不是很清楚,因此我找了這方面的資訊和圖片介紹給班上的孩子知道。我會這樣做是因為這個媽媽(越南)在家庭裡很弱勢,孩子瞧不起媽媽,這不是因為媽媽來自哪個國籍的問題,而是家中阿公、阿嬤、爸爸、親戚對媽媽的輕視,我是基於想要這個孩子了解他媽媽的國家也是很棒的(焦T/T3/S1/N2008/06/11

22、)。 但也有一位具有輔導背景的教師,能夠知覺到學生的行為或態度問題,甚至提到可以運用團體輔導、繪本、影片來介紹媽媽的文化,她認為:很需要這類的研習活動(繪本、情境塑造)來幫助我們老師讓孩子感受到媽媽那邊文化的好、美的地方,來改善其媽媽在孩子心裡的負面形象(焦訪T/T2/ TC2008/06/18)。然而他們也認為要改善這個問題是可以,但是滿麻煩的,要去找相關的資料多數教師可能礙於專業輔導需要較多的時間及特定的能力,並沒有在自己的班級輔導這類孩子。未來也許可以採取較積極的做法,如反應給輔導室安排小團體輔導活動,或者應該將輔導活動融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二)課業輔導依賴安親班 由於教師負責的學

23、生人數多,工作負擔重,對於家庭無法配合、學習有問題的新移民子女的課業輔導,教師感到十分無奈,受訪教師在談話中多次提到安親班對於這些學生的課業很重要。相對的,他們認為在課業上沒有問題的孩子,除了家裡有大人的期望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上安親班。那些課業有問題的新移民之子女,教師直覺的反應是需要上安親班:一般而言在課業上沒有很大的問題,除了不專心的那位之外,因為都有上安親班,與其他孩子的互動也十分良好。語文方面能力也不錯,連台語課要考試、說也都跟一般孩子一樣。(焦訪T/T2/S120080604)小孩子對自己很有信心、適應良好、十分正向,也因為有上安親班,學校課業沒有問題。(焦訪T/T1/S1

24、20080604) 孩子真的很需要去上安親班,因為媽媽又沒辦法發揮功能,爸爸又沒在教,所以安親班真的很重要,不然會孩子是很辛苦的。(焦訪T/T3/N2008/06/11) 的確一些新移民的子女由於家庭的因素,以至於在學校學習不利,輔導他們會增加教師的教學負擔,也有所顧慮不宜在放學後留在學校親自督導學習,因而很希望外面有資源能夠協助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然而現階段外在資源並不是隨時可以支應,這些學生的學習問題該如何因應,或許提升教師的效能,教師之間研討幫助孩子建立讀寫算基本能力的策略是有必要的。三、親師溝通互動 新移民與教師之溝通互動,有良好的,也有困擾教師的,與家庭健全及父母重視子女教育有關。大

25、陸籍的新移民雖無語言之差異,若家庭有狀況,也會反映在無心照顧孩子,不願意配合教師督導子女課業。一些與其他國家婚配而來的新移民子女,其母親受限於口語表達及文字書寫的能力,親師溝通確實受到影響,聯絡簿沒有簽名,課業發生問題時,教師無法獲得和家長溝通的管道。有一次打電話去她們家,媽媽接電話,但是媽媽完全聽不懂我在說什麼,而爸爸因為年紀大(五六十歲)所以對課業也無能為力。教孩子的部份是由阿伯在幫忙,但是那位阿伯有些字也不太清楚,文件要她們填還要再請別人幫忙。聯絡簿通常是不簽的,所以有些文件必須親自打電話,如果只是貼在聯絡簿上最後都沒有下文。(焦訪T/T3/S120080604)。 但是,一旦被問及該不

26、該學習東南亞的語言,多數參與訪談教師不認為有此必要,何況這類學生的家長來自不同的國家,教師不可能都學習。然而,仍有兩三位受訪老師表達有興趣,他們認為學習到基本的用語,有助於和新移民的家長建立最初步的互動。四、學校環境支持受訪教師幾乎表示沒有參加過針對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研習活動,有部分老師參加過為學習高風險學生的研習,也聽過其他學校有辦理國際文化全校活動。教師在訪談中提多次的,是期望提供特殊孩子需要的免費安親班的支援系統等。有問題的是孩子本身家庭問題,對於這部份比較缺乏的是老師怎麼去找管道、找哪些管道來協助他們,老師沒辦法介入他的家庭生活、家境不好,老師要怎麼協助孩子不要誤入歧途,希望有像是金錢上

27、的補助、小朋友安親等資訊,使老師知道相關的資訊(焦訪T/T4/N2008/06/11)。研究者認為學校輔導主任及相關人員在推動教師在提升新移民子女教育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三所學校在辦理活動上有差異。行政人員如何針對教師的需求提供支持系統是值得努力的一環。五、自我的專業知覺 (一) 大多數教師會刻意避免對新移民子女貼標籤並消除其自卑感 受訪的教師對於新移民子女有知覺到他們家庭的先在特點,有部分教師可能主觀上覺得他們較為弱勢,為避免於這類學生在班上被殊異化,教師刻意不強調他們的出身,以免傷到孩子的心理。以下是反應教師們顧慮的談話:覺得不用特別去強調孩子的不同國籍,不去強調的話孩子是不會去在意,如

28、果其他孩子有分別的時候,我會告訴孩子大家都是一樣的(焦訪T/T3/ TC2008/06/18)。我不會刻意突顯媽媽原生的文化,因為有的孩子會說:喔他的媽媽就是越南人,他的媽媽是印尼人我是不知道這樣會不會傷到孩子,但是感覺很不好(焦訪T/T3/20080604)。一開始我會避諱不要說出他們是外籍新娘的孩子,怕傷了他們的心,但一次兩次,到最後,他們還滿能釋懷的,不認為這是個羞恥。在道德方面,我覺得他的氣度比較大,相較於台灣的一般孩子,比較斤斤計較,這是讓我十分意外的地方(焦訪T/T5/S120080604)。 避免學生被貼標記是教師很基本的素養之一,受訪的教師幾乎都具備這個理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

29、師這樣的想法,是否也反映出教師主觀的認為這些孩子是居弱勢呢? 另外,參與訪談的教師也有直接不避諱地面對新移民子女身分的情形,以下的談話可以說明: 我覺得這是因為文化落差的問題,因為台灣比較進步而相對於越南比較弱後。我會在班上會提到他們是外籍新娘的孩子,一開始他們的臉色會變一下,但是漸漸的最後,經過我的緩和之間的差異,與班的孩子做互動,建立孩子正確的觀念,不可以歧視他們,無論是生活上、課業上的互動,我一直告訴他們你是跟我們一樣的、是很棒的,使用正增強的方式,到學期末他已經跟上,表現十分兩良好,不會覺得自己是外人,認同這裡(焦訪T/T5/S220080604)。越南的那個孩子相對的有一點自卑感的現

30、象,我覺得是從小就造成這個性格,因為從小就有人說:喔你的媽媽是越南人!,在親戚、鄰居之間就會說你是越南的小孩,所以無形中有點自卑。但是在與我的互動中,一直告訴他其實你很棒、跟我們是一樣的。在分數上、互動上給孩子100分,他就會覺得自己就是100分,所以在這上面不斷的給孩子鼓勵,漸漸的孩子就不會自卑,不會自卑之後也就不會拗、不配合了,桌子會弄得乾乾淨淨(焦訪T/T5/S220080604)。 因此,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顯然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議題,基本上,教師具備有避免學生貼標籤的專業素養,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仍然有必要自我反省和覺察自己的意識型態,對待這類學生的態度出發點之想法為何,是否有刻板印象,又是

31、否有區分優劣之態度。 (二) 教師尚未運用班級學生的多元性設計和實施多元文化教學以本研究現階段蒐集到的資料發現,偶爾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童認識或進而學習其父母之原生元文化,例如老師發現學生暑假隨同母親返回原生國家,開學後教師得知這樣的訊息,即在班級活動中順道一提,除此以外,受訪教師並沒有積極教導新移民子女認識其母親原生文化,同時藉由教室學生的多元性,教導學生欣賞他國文化的作為。受訪教師大多表示沒有時間也缺少資料運用班上學生家庭背景的多樣性,同時也因為學生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進行多元文化的課程設計及教學,但偶而會在有關連的單元教學時,向班上提到學童母親原生國家。 多元文化方面的課程也是可以,但是不希

32、望加太多,因為現在的孩子很可憐,什麼都要學,像是英文、台語、又有國語,其實只要稍微認識一下就好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不需要在課堂上變成一個課程,這樣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了,什麼都重要、什麼都需要學,這樣真的很辛苦(焦訪T/T5/N2008/06/11)。健康與體育有一個單元是在講飲食,講到關於外來的飲食文化,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孩子就會說:我吃過;我吃過我就會接著問:這是從哪裡來的阿?而我也會問新住民之子:印尼有什麼好吃的?利用這個方式讓班上其他的孩子比較有國際觀(焦訪T/T5/S120080604) 整體而言,教師並沒有知覺到應該運用班上學生的多元性設計多元文化課程,黃政傑(1995)曾綜合

33、多位學者之看法,主張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教育改革理念及教育改革運動,經由持續不斷地課程改革及教育改革方案,教導學生熟悉自己的文化,並認識與欣賞其他微型文化、國家文化及世界文化,養成積極看待其他文化的態度,透過肯定文化多元性的方式使族群之間關係和諧,促進人類的共存共榮。就以新移民子女在台灣的受教情形來看,目前距離這樣的理念付諸實現似乎還很遙遠。(三)對待新移民子女的期望會受到教師個人的經驗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以及教導內涵,是教學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的參與訪談的教師生活經驗是在台灣成長與求學,沒有旅遊以外的國外經驗,必然無法切身感受新移民的適應困難以及孩子的心理世界。恰好訪談老師中有一位客家籍的教

34、師充分反映了這種假設,他提到自己為何期望他班上的新移民之子要變強: 老師有無相關經驗、會不會處理孩子在生活適應上方面的問題,孩子是會感受到的,像是我是以同理心的方式,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像我是客家人卻生活在閩南人的地方,從小就有我不是這國的感覺、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所以我知道這孩子的感受,要讓孩子自己變強,教導孩子去適應社會(焦訪T/T2/ 因此,可以推論如果老師有國外學習或生活的經驗,體會過語言溝通不方便的情境,會不會比較能夠對於新移民子女,尤其是跨國撫養長大的孩子的語言及生活適應有所理解,進而對待這類孩子的方式或有所不同。另外,曾經班上有過原住民孩子的教師,因為接觸過這方面的訊息,在拿捏如何

35、對待新移民子女時,會將過去的做法用在他們身上。(四)需要的專業知能 參與本研究的教師在被問及如果有針對新移民子女的教育研習活動,可以安排甚麼樣的學習內容,他們表示應該接受相關的知能研習,例如文化習俗、處理外配等問題的知能,認識東南亞的文化也很有意義。面對多樣性、多元化文化的衝擊之下,老師針對此思潮對教學知能、課程再學習、進修,我覺得需要加強關於認識其他文化習俗方面,這方面是十分缺乏的.(焦訪T/T1/N2008/06/11)。教師研習活動沒有對於提升新住民子女教育專業質知能、協助處理外配問題等這方面為主題。(焦訪T/T4/N2008/06/11)。如果有相關越南及文化或資料我願意來發展國小課堂

36、上的教材內容。我們很 需要有關於東南亞文化知識的基礎(焦訪T/T5/20080604)。此外,教師也反應希望知道哪些社會福利機構可以安置需要幫助的新移民家庭。然而,研究者認為社會福利機構的支援系統應該及早對這些需要協助的特定孩子有介入方案,才能在學習起點上給予他們確保學習得好的基礎,不僅是扮演協助處理問題的角色而已。肆、研究結論與建議 綜合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的重要結論為: 教師們認為新移民子女的表現不一,就如同其他孩子一樣。教師在新移民子女的教學,其困境與負擔主要是家庭功能喪失的孩子課業及行為問題。教師們十分關心這些學生的基本能力,表示安親班扮演重要的功能,期盼支援系統安置經濟條件不好的學

37、生在課後安親機構。教師們有注意到避免給這些學生貼標籤,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受到家庭影響,有輕視母親的問題;教師們基於時間因素及不希望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認為沒有必要特別為這些孩子設計特殊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他們表達期盼接受針對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知能研習。 根據以上之研究結論,研究者有如下的建議:一、相關單位應主動為教育新移民子女的教師辦理研習課程 本研究的受訪教師的反應來看,不管其工作是面對新移民家長或是其子女,如果能稍微認識新移民原生國家的文化、設計多元文化的課程與教學活動、掌握社會支援系統、自我覺察、教師效能、讀寫算基本能力強化的教學策略等課程,應該對其教學有所幫助。師資培育機構或教育行政主管機關

38、應廣為教師開設套裝的課程,提供教師進修需要。二、學校辦理國際日或國際周的活動 受訪教師大多認為在課堂上為學生設計多元文化課程會增加學生學習負擔,而且教學時間也不太允許額外設計課程來教學。因此建議不妨由學校利用校慶或其他適當之節日,辦理國際日或國際周,以讓所有學生欣賞不同國家的文化,培養尊重與包容的態度。三、加強教師應具備輔導活動融入教學的知能 多位教師提及新移民在其家長未受到尊重,與其子女未能夠同步成長,因而受到孩子輕視的情形,這個問題應該不僅是發生在外偶婚配的家庭,建議教師應該覺察到這個問題,在適當的學習活動中融入輔導活動,改變學生輕視其父母的心理狀態。四、積極引進社會非營利教育機構介入課後

39、輔導 大多數受訪教師提及課後安親班對於新移民子女的重要性,家庭經濟有問題的學生亟需在剛入學之際就能受到課後照顧的機會,這是最能解決教師教學負擔的具體做法。附錄:焦點團體訪談問題綱要一、了解教師教學困境層面 新移民子女與一般學生相較,在以下各點的處理措施上有何差異?力有未逮之處為何(困難之處)?如何解決?(一)課程設計與課程發展(教材選擇等);(二)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三)教室管理與班級經營;(四)獎懲與學校規定;(五)測驗與評量(評量標準等);(六)教師期望與對學生要求上;(七)教學工作負擔與時間管理;(八)潛在課程;(九)其他(補救課程實施)。二、了解教師進行學生輔導的知能需求新移民子女與

40、一般學生相較,在以下各點的處理措施上有何差異?力有未逮之處為何(困難之處)?如何解決? (一)文化與族群認同;(二)升學與學習輔導(學習落後);(三)積極的差別待遇上;(四)引入社會資源;(五)其他(意識型態等)。三、在與學生家長的親師互動層面與新移民家長互動上,教師普遍遭遇到的困難為何?與一般學生家長在以下各點的處理措施上有何差異?力有未逮之處為何(困難之處)?如何解決?(一)親師互動困難之處; (二)親師互動上的語言、文化的衝擊;(三)親師互動上的政治與認同差異問題;(四)親師互動上的社會與經濟問題;(五)新移民子女之父母角色與家庭分工問題;(六)親職教育研習;(七)其他(例如:價值觀等)

41、;四、學校整體教育環境對於新移民子女教育的支持層面學校在因應新移民子女教育與一般學生教育上,在以下各點的處理措施上有何差異?力有未逮之處為何(困難之處)?如何解決?(一)學校行政:學校領導與管理、單位設置、人員配置、資源分配與特殊措施等;(二)學校政策:特殊短中長程計畫、輔導策略、學校願景建立、學校聲明與宣言等;(三)學校活動:多元文化週和國際日活動、全校性活動、跨班級活動;(四)學校物理環境:設備、硬體設施、建築、標語、海報、與動線規劃等(五)教職員工的專業與訓練上;(六)經費與資源;(七)其他。五、教師對新移民子女教育知能之知覺與專業提升需求層面(一)請就您所接觸的老師,對於新移民子女抱持

42、的態度、刻板印象與主觀意識為何? (二)以往的教師研習對於提升新移民子女教育專業上,有何貢獻與不足?(三)在提升新移民子女教育專業上,您認為最需要的研習內涵為何?(四)現階段學校對於新移民子女教育較為成功的作法與不足之處為何? (五)其他參考文獻內政部統計處(2008)。九十七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6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上網時間2008/2/12。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巫博瀚、賴英娟、張盈霏 (2008) 從多元文化教育觀談新台灣之子之學習輔導策略,課程與教學, 25(1),63-70。沈政良(2005)。外籍配偶

43、教師專業知能與培訓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林怡萱(2006)。台灣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之分析:以9094學年度碩博士論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蔡仕昌(2005)。外籍配偶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黃政傑(1997)。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黃沛文、唐淑芬(2007) 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139-148。劉保祿(2006)。嘉義市教育局推動外籍配偶識字班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

44、出版。 Gallavan , N. P. (2005) Helping Teachers Unpack Their “Invisible Knapsacks”,Multicult Education, 13,Fall,36-39 Diamanies , T (2005) Improving Instruction in Multicultural Classes by Using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9(4),277-282. Jennings,L.B.,Potter,C. S.

45、 (2002).Examining the role of critical inquiry for transformative practices: two joint case studies of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4( 3),April, pp. 456-481 2002Editors note: Judson Jones is a meteorologist, journalist and photographer. He has freelanced with CNN for fo

46、ur years, covering severe weather from tornadoes to typhoons. Follow him on Twitter: jnjonesjr (CNN) - I will always wonder what it was like to huddle around a shortwave radio and through the crackling static from space hear the faint beeps of the worlds first satellite - Sputnik. I also missed watc

47、hing Neil Armstrong step foot on the moon and the first space shuttle take off for the stars. Those events were way before my time.As a kid, I was fascinated with what goes on in the sky, and when NASA pulled the plug on the shuttle program I was heartbroken. Yet the privatized space race has renewed my childhood dreams to reach for the stars.As a meteorologist, Ive still seen many important weather and space events, but right now, if you were sitting next to me, youd hear my foot tapping rapidly u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