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秃疮花的生药学和根、茎、叶显微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秃疮花的生药学和根、茎、叶显微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院代号 10716 学 号 106050601231专业代码 100802 密 级 公 开 陕 西 中 医 学 院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学士学位论文秃疮花的生药学和根、茎、叶显微研究学位申请人专业名称 中药学申请学位类型医学学士学位 指导教师姓名论文提交日期2010.06秃疮花的生药学和根、茎、叶显微研究 06中药班摘 要 秃疮花 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的全草。主要生于海拔4001300m的路边、草地等场地。秦岭和巴山各地普遍分布。性味苦、涩,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等功效。
2、主治扁桃体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结核,痈疽等症。 本论文对秃疮花的生物学形态和植物根、茎、叶的显微结构图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对有机酸化合物的研究概括做了综述。本课题采用肉眼、显微观察、照相与绘图相结合的方法对秃疮花原植物形态、组织及药材性状进行了全面研究,确定了其生药学特性,为其性状和显微鉴定提供了依据。关键词 :秃疮花;生药学;显微照相;有机酸TuChuang Dicranostigma flowers leptopodum (Maxim.) Fedde all the grass. Mainly in the roadside, 400-1300m meadow site. Qinlin
3、g and bashan throughout the distribution. Sexual bitter taste, acerbity, cool. Carambola detoxification, acetanilide detumescence, pesticides, etc. Indications tonsillitis, toothache, sore throat, YongJu scrofulous, etc.This paper TuChuang flowers and plants of biology,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th
4、e 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This subject adopts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photography and drawing method combining TuChuang flower of the original plant morphology, organization and medicin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5、 entirely, determining its properties for its traits of 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 and provides basis.Keywords: TuChuang flower, Pharmacognosy, Microscopic photography, organic1.秃疮花的有关记载1.1 秃疮花的原植物记载【别名】秃子花、勒马回陕西【来源】罂粟科秃疮花属植物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Fedde,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晒干。【性味】苦、涩,凉。有毒。【功
6、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用于扁桃体炎,牙痛,淋巴结结核;外用治头癣,体癣。【用法用量】 35钱。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鲜草捣烂,投入污水中,可杀孑孓灭蚊。【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秃疮花【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英文名】 Herb of Slenderstalk Dicranostigma【别名】秃子花、勒马回、兔子花。【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秃疮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ranostigma leptopodum(Maxim.)FeddeChelidonium franchetianum Prain; Docrampstoga franchetianu
7、m(Pranin)Fedde采收和储藏:春季开花期采挖,阴干或鲜用。【原形态】秃疮花 多年生草本,高25-80cm。全株含淡黄色液汁,被短柔毛,稀无毛。主根圆柱形。茎多数,绿色,具白粉,上部具多数分枝。基生叶丛生;叶柄长2-5cm;叶片狭倒披针形,长10-15cm,宽2-4cm,羽状深裂,裂片再次裂或浅裂,背面疏被白色柔毛;茎生叶少数,生于茎上部,长1-7cm,无柄。花1-5朵于茎及分枝顶端排列成聚伞花序;花梗长2-2.5cm,萼片2,卵形,先端细小,绿色,通常无毛,早落;花瓣4,倒卵形或圆形,长1-1.6cm,宽1-1.3cm,黄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狭圆柱形,密被疣状短毛。蒴果线形,长
8、4-7.5cm,宽约0.2cm,无毛,2瓣自先端开裂至近基部。种子卵圆形,具网纹。花期3-5月,果期6-7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丘陵草坡、路边或墙上。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河南、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西、甘肃等地。【化学成份】全草含10-二十九烷醇(nonasane-10-ol),异紫堇定碱(isocorydine),紫堇定碱(corydine),原阿片碱(protopine),血根碱(sanguinar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海罂粟碱(glaucine),异紫或杷明碱(isocorypalmine),蝙蝠葛任碱(menisperine),木兰花碱(ma
9、gnoflorine),紫堇块茎碱(corytuberine)。根含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血根碱,原阿片碱,别隐品碱,隐品碱(cryptopine)。【性味】苦;寒【归经】肺;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清热消肿;杀虫。主咽喉痛;牙痛;咽喉痛;淋巴结结核(瘰疬),秃疮;疖疥疥癣;痈疽等症。【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各家论述】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治扁桃体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结核,秃疮,疮疖疥癣,痈疽。【摘录】中华本草891012 秃疮花化学成分研究前人做了大量的秃疮花化学成分的实验,最终了解到秃疮花全草含10-二
10、十九烷醇(nonasane-10-ol),异紫堇定碱(isocorydine),紫堇定碱(corydine),原阿片碱(protopine),血根碱(sanguinar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海罂粟碱(glaucine),异紫或杷明碱(isocorypalmine),蝙蝠葛任碱(menispe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紫堇块茎碱(corytuberine)。根含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血根碱,原阿片碱,别隐品碱,隐品碱(cryptopine)。1213秃疮花药理作用研究秃疮花提取物对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抑制机制The effe
11、ct of 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 (DLF) extraction on suppressing oxidative hemolysis of erythrocytes and its mechanism目的 探讨秃疮花提取物对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以H2O2诱导体外鼠红细胞发生氧化性溶血,以乙酰苯肼引发小鼠体内溶血性贫血,观察不同浓度或剂量秃疮花对鼠红细胞溶血率,细胞形态、小鼠体内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丙二醛含量,以及红细胞内各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 外秃疮花提取物对H2O2诱导的
12、鼠红细胞溶血的抑制率可达78%.小鼠腹腔注射秃疮花提取物后,与模型组比较,红细胞数目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提高,白细胞数目减少,血浆丙二醛含量降低,四项指标均接近正常组(腹腔注射DLF 1.5 g/(kgd),红细胞数目为8.491012/L);损伤小鼠腹腔注射秃疮花提取物后,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浆总抗氧化力无明显改变,而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提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上升极显著(较损伤组提高44.7%).结论 秃疮花提取物在体内外可分别抑制由H2O2和乙酰苯肼引发的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效果明显.小鼠腹腔注射秃疮花提取物后,红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普遍提高,提示秃疮花提取
13、物通过增强红细胞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而使细胞膜免受氧化性损伤,其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上升尤为显著,据此推测秃疮花提取物有可能通过抑制乙酰苯肼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干扰而缓解鼠红细胞的氧化性溶血.秃疮花生物碱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秃疮花提取物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Protective effect of dicranostiga leptodu (Maxim.) Fedde on immunological live injury in mice目的探讨秃疮花提取物(DLF)对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iv BCG和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
14、伤,在注射LPS前,小鼠 ip不同剂量的DLF(0.5、1.0、2.0 g*kg-1),连续10 d.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变化,测定肝组织匀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不同剂量的DLF治疗组小鼠血清ALT、AST、LDH活性及肝组织匀浆MD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血清蛋白维持正常比例,且肝组织损伤不同程度地减轻.结论秃疮花提取物对BCG和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9101.4 小结与讨论1.4.1 秃疮花
15、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等地,算是地方性药材,其药材来源主要为野生资源,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以及广大患者的信任,更加增强了我们对中药资源探索的决心。1.4.2 前人对秃疮花的研究不多,其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秃疮花提取物(DLF)的药理作用,只有具体研究了生物碱的药理作用研究,其药理研究还是比较粗浅。 综上所述,秃疮花有巨大的研究潜力,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2. 秃疮花的生药学研究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2.1.1 实验材料、试剂秃疮花原植物、甲醛、盐酸、蒸馏水等 2.1.2 实验仪器 SB 3200 DT超声波清洗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双筒显微
16、镜;显微照相仪器;科伟水浴锅(余姚长丰仪表厂)。2.2 实验方法2.2.1 对秃疮花原植物、药材及标本进行观察,描述其形态特征;对秃疮花药材叶、茎、根横切面进行显微研究,用照相和绘图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2.3 实验结果2.3.1 秃疮花原植物形态别名 秃子花,勒马回。本品为罂粟科植物秃疮花 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的全草。植物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约30cm。茎多数丛生,直立,上部分枝,疏生长柔毛。基生叶具柄,呈莲座状,羽状深裂或全裂,长1015cm,宽2.55.5cm,裂片对生或参差不齐,边缘具大形齿或缺刻,表面被粉粒,灰绿色,背面疏
17、生长柔毛;茎生叶少数,苞状,无柄。花直径约3m;花梗长27cm,有毛;萼片卵形,先端细尖;花瓣圆形,淡黄色,长达2.5cm,有短爪;花丝偏平,长约为花瓣之半、子房圆柱形;柱头2个,内面及边缘密生短毛。蒴果长圆柱形,两端细,长58cm。种子多数,卵圆形,长约1mm,暗棕色,具网纹。花期35月,果期67月。 图1 秃疮花植物简图 图2野生植物图2.3.2 秃疮花根、茎、叶显微图秃疮花根横切面 木栓细胞数列,壁微木化,其内方有时可见细胞壁尚未木化的木栓层,基本薄壁组织中散有外韧型维管束,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 11 12 图2秃疮花根横切详图 图3 秃疮花根横切显微照 1 木栓层 2 栓内层 3 韧
18、皮部 4 形成层 5 木质部 6 射线 图4 秃疮花根横切简图 1 木栓层 2 栓内层 3 韧皮部 4 形成层 5 木质部 6 射线秃疮花茎横切面 表皮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皮层较窄。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束间形成层明显,木质部细胞木化,射线较宽。髓部较大均为薄壁细胞。图5 秃疮花茎横切详图 1 表皮 2 皮层 3内皮层 4韧皮部 5 形成层 6木质部 7 射线 8 髓 图6 秃疮花茎横切简图 图7 秃疮花茎横切显微照片1 表皮 2 皮层 3内皮层 4韧皮部 5 形成层 6木质部 7 射线 8 髓秃疮花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均为一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叶肉组织等面型,上下均有一列栅栏细胞,上栅栏组织过主脉。
19、 图8 秃疮花叶横切简图 1 上表皮 2 栅栏组织 3海绵组织 4 韧皮部 5 形成层 6 木质部 7 下表皮图9 秃疮花叶横切简图1 上表皮 2 栅栏组织 3海绵组织 4 韧皮部 5 形成层 6 木质部 7 下表皮图10 秃疮花叶横切显微照片2.4小结与讨论 对中药材进行研究,都必须从该中药材的系统性生药学研究开始。本课题旨在对秃疮花进行系统研究,所以秃疮花的生药学研究属于整个研究基础性部分。其主要目的:一是考察秃疮花原植物的形态、药材性状、组织结构,为其生药学鉴别提供依据;二是发展地方性中药材,拓展药用资源。因此,对秃疮花进行生药学研究必须全面。本课题通过对野生以及栽培,秃疮花原植物和药材
20、的根、茎、叶显微结构的考察及其研究;并且查阅了前人对秃疮花研究所总结的资料;确定了秃疮花的生药学特性。3.总结与讨论本课题对秃疮花的根、茎、叶显微结构的绘制分析研究,以及对现有的秃疮花研究所记载的资料,了解到了地方性药材对中国药用中药的替代和填充药用中药库在此方面的贫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了其生药学特性,为其性状、显微鉴别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以及中医药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位置,坚定了我们在这个领域付出的决心,中医药事业的前景一片光明。参考文献1 畅行若.王宏新.马广恩 秃疮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1981(16) 2 畅行若.王宏新.周广治 秃疮花化学成分
21、及组织形态研究 1982(5) 3 陈正山.王勤.王廷璞.张琪.龚艳妮.赵祁 秃疮花注射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上海免疫学杂志2001(4) 4 Wang GS.Zhang YH Involvement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 in immunological liver injury in mice and its relation to hepatic macrophages 1996(4) 5 Decker T.Kiderlen AF.Lohmann MML Liver macrophages(Kuffer cells) as cyt
22、otoxic effector cells in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cytotoxicity 1985 6 Nagai H.Yakuo I.Yamada H Liver injury model in mice for immunopharmacological study 1988(3) 7 汪谦 现代医学实验方法 199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1998 9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198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1998 11 C33朱胤龙,赵文萍,魏辛等编常用中药辨伪(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7217312 王盛民,张英实用中药材鉴别检索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