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8494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毕业设计(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毕业设计(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毕业设计(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毕业设计(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报告(论文)论珠三角企业发展现状及战略调整所在院系航海学院专业名称海事管理设计(论文)作者班级海事管理091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2年4月29日摘 要改革开放后,最初的珠三角成为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地,在很长一段时间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制造业是当时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带动了珠三角区域经济的腾飞。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宏观调控,珠三角已经不是早期单一靠制造业支撑的局面,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产业结构。如第一产业明显比全国水平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水平。珠三角第二产业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世界各国

2、中的最高水平。由于珠三角加工制造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依靠的优势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和较低的生产技术成本。而早期的珠三角企业同时拥有着前两大优势,生产技术成本也通过当时港澳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得到弥补,所以早期的珠三角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随着早期珠三角各种优势的不断丧失,以及面对国际国内新的经济与贸易环境,当前珠三角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已经大不如前,迫切需要转型。 本文讨论关于珠三角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的对策及建议,围绕珠三角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政府采取的的措施、企业的转移趋势、企业转移的方向以及对珠三角企业未来的展望。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在全国有着举足轻

3、重的地位,而珠三角企业对珠三角地区以及全国的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珠三角企业的转移进行分析、讨论。关键词:珠三角企业、现状、经济、转移、产业升级、措施目录摘要1目录2前言31 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特点及现状1.1 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特点4 1.2 珠三角企业的现状41.3 金融危机对珠三角企业的影响42 珠三角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2. 1加工贸易是工业化初期发展外向经济的有效途5 2. 2机制灵活有利于培育经济竞争力6 2. 3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73刺激珠三角企业转型的因素3. 1政策和成本的多种因素7 3. 2高素质劳动力短缺74转型与升级的必然大势5加快珠三角企

4、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5. 1政府出台符合企业利益需求的政策措施 10 5. 2铸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 11 5. 3以产业链长、牵引力强的大项目带动科技园区发展 11 5. 4打造好珠三角商品和要素流通平台 12 5. 5领导干部知识结构要“转型升级”12 5. 6引进并留住各类有用之才 13结束语 14致谢 14参考文献 15前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作用下,珠三角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产业高级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产业将从产业链中端的生产加工环节向上端的研发和下端的销售服务延伸,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应该抓住机遇,快步发展。而导致当前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

5、后的原因,与其以两头在外,即产品研发和销售服务都不在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因为珠三角的工业化发展是以香港为物流中心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的服务需求,特别是高知识密集的生产性服务都是由香港提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外向型经济还导致了珠三角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依照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金融保险业、不动产和商务服务、社会服务来拉动,但目前交通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旧是珠三角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珠三角地区的金融保险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保障福利业

6、所占比重不高,这严重制约着当前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这些行业将是未来珠三角地区较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有鉴于此,本人觉得,我们很有必要研究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转移趋势,从理论到实际实现珠三角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这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研究,在理论上为其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本文就珠三角企业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浅析珠三角企业的转移趋势与发展。希望通过对珠三角企业的现状分析,加快珠三角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正文部分1 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特点及现状1.1 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特点 目前,广东省已形成了一批以专业镇为特色的民营产业集群区域,在1145个县市辖镇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

7、,超过20亿元的有120多个,超过100亿元的有24个,在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1/4,其中包括佛山、中山、东莞以纺织和服装产业的集聚区和佛山、潮州、云浮以陶瓷和建材产业为主的集聚区。 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广州已形成了我国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尤其是在深圳建成的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有多家大型企业进驻,如联想、华为、IBM、TCL等,在珠江西岸,形成涵盖佛山、中山、江门、珠海等地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也在全国处于首位。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是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

8、,汽车消费市场占了全国市场的1/4;珠三角的彩电产量占全国1/2强,家用电冰箱产量占1/3,纺织业居全国第二,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的优势,珠三角地区吸引了众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广州、东莞、深圳、佛山等四个主要城市,以港澳台投资商为主。从企业规模来看,以2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的中小型企业居多。1.2 珠三角企业的现状目前珠三角地区主要的产业还集中在第二产业中,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离附加值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部门,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出现了大量加工贸易型企业破产和非

9、正常撤资现象。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所以企业要想赢利和发展,只能靠大量雇用中国特有的低价劳动力来实现。因此,如果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国家一旦出现经济波动,珠三角地区订单自然会减少,一些企业也必然难逃倒闭的结局。1.3 金融危机对珠三角企业的影响境外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境内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出口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内销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技术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小。今年前3季度在广东各类型出口企业中,无出口记录而去年同期有记录的共6823家,其中有3499家为民营企业,占同期广东退出出

10、口企业总数的51.3%。在今年有出口记录的17812家企业中,则有31.9%呈下降趋势,数量达5676家。据不完全统计,关闭企业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潮州市432家。从行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从企业角度看,目前珠三角关闭的企业大致分如下几种: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二是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三是不符合产业升级要求,比如高耗能、不环保的企业。由于工厂的倒闭不断增加,厂房闲置的数量也不断上升,公路两旁闲置的厂房成片

11、,很多打出“低价招租”的广告牌,租金价格也出现了很大的下降,高峰时每月每平方米10元左右的价格下降到目前的78元,下降幅度2030。 2 珠三角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2.1加工贸易是工业化初期发展外向经济的有效途径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珠江三角洲各地市经济发展中最普遍的特征,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籍此推动工业化,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发展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就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资源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因此,改革开放正是道德通过加工贸易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上,自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收入构成了沿海地区生产资金的积累源泉,成为居民消费的开支来源,构成了启动区域

12、经济发展的投资资金和产品的消费基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建立起双重的贸易机制,即既有传统的一般贸易机制,又有出口加工(或出口促进)机制,也就是加工贸易机制。前者是仍受国家统制的(正在逐步改革),后者是非常开放的,大部门外资企业和部分出口倾向的国内企业参加这一机制。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速,已占我国总出口的一半以上,广东的比例就更高,1999年全部出口中加工贸易部分则占77.8%,珠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达86.1%以上。三来一补不仅引进了设备、技术,而且通过出口加工生产,培训了大批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学会了经营和管理,珠江三角洲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通过加工贸易这一新的

13、、开放的机制,引入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我们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外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国拥有大量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提供经济竞争力。2.2机制灵活有利于培育经济竞争力传统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但传统国有、集体经济的僵硬机制,几乎完成窒息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国有、集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激活了原来的僵硬机制,形成了混合经济发展的灵活机制,从而最终能够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例如,南海经济发展的特征是所谓六个轮子一起转,即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一起上。三大产业即指一、二、三产业,六个

14、层次原指县、公社、大队、生产队、联合体、个体私营,即后来的市、镇、管理区、村、联户和个体私营经济。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创造了一个混合型经济灵活发展的机制,从而广泛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有机地共存于一个经济体系中,为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环境,客观上也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多元化和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格局。党的十五大指出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南海的非公有经济发展更加如虎添翼,整体素质和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甚至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技术密集型,从小企业发展到跨国企业集团的脱胎换骨式的蜕变,实现

15、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飞跃。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得以大规模投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适应经济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力。2.3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珠江三角洲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也形成了彼此之间有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广东四小虎为例,东莞通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以及通过三来一补企业的技术、规模、制度升级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顺德则依靠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主,以集团企业和集团经营为主,以产值上亿元的大企业为主,以技术进步为主即四个为主来发展本地区域经

16、济。南海的发展模式注重一个活字,强调几个轮子一齐转,三大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共发展,六个层次(市、镇、管理区、村、联户、个体经济)一齐上的均衡发展方式。中山的发展模式则以地方国有企业为核心,通过投资多元化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征也表明:第一,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是在本地区特定的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于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例如,虽然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发展模式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应该去模仿某一个发展模式,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第二,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

17、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东莞在80年代通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到90年代则利用技术和企业的升级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3 刺激珠三角企业转型的因素3. 1 政策和成本的多种因素珠三角地区曾以“世界工厂”闻名。如今,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在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上,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外迁是其面临的第一关,而“世界工厂”的名头抑或被转移。珠三角要转型的刺激因素很多,包括:前期对外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退税政策的变化、人民币升级、汇率变化、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各种原材料价格快速提高等。

18、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种劳动生产要素价格和运营成本的提升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国际交易价格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出现市场疲软和竞争加剧,企业理所当然就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运营出现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在政策和成本的压力下,很多中小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转型。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观点,“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我们今天不转型,明天就会被市场淘汰。3.2 高素质劳动力短缺或者转型升级或者迁移,这是内地中小企业的必经之痛。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困境,是高素质人才、高新技术缺乏等因素作用的结果。从长远来看,在珠三角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向劳动力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

19、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必然导致更高的劳动报酬水平,相应地,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在“民工荒”之后,珠三角将面临一个同样严重的问题,即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它将成为珠三角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也是珠三角实现转移的制约因素。4转型与升级的必然大势从沿海到内地的梯度开放式中国决策者在经济变革起始之初启动的宏韬伟略,因此,当广东特别是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实验田”出现在中国经济新版图之中时,相对倾斜的政策支持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之便捷的物流环境,令珠三角以摄入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境外企业投资的目光。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打开国门之时,正好迎合了1980年代香港轻纺、玩具、钟表

20、、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而在珠三角地区,全区共有华侨250多万人,港澳同胞278万人,这种独特的人脉优势铸就了珠三角承接香港企业转移不可替代的位置。及至90年代,伴随着广州、深圳建设国际大都市誓言的此起彼伏,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得以顺利大规模转移到珠三角。国际范围内两次大规模区域性产业转移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珠三角只能扮演加工生产商的角色。存在即是合理。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中小企业在整个中国经济改革史尤其是珠三角经济成长史中无疑可以找到自己耀眼的位置。由于开放之初中国总体经济落后、技术水平起点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我们只能以自己的成本和资

21、源比较优势通过低端产业链参与国际分工。更由于中小企业都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极大地缓解了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也高度满足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题思路。资料表明,仅广东全省,每年吸收与聘用的外省劳工就达1700万名。而对于珠三角而言,中小企业配套加工的强势能力不仅支持了自己在全省范围内无与伦比的制造业优势,而且“两头在外”的作业方式铸就了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生猛形象。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广东GDP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四强的领先位置,而且中国总出口的四分之一也来自这一南粤大省。然而,中小企业依靠血拼资源和人力的生产经营方式如今在珠三角遭遇了重大的掣肘。一方面,伴随

22、着用工成本的上升,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由原来的5%压缩到了如今的2%左右,同时由于大量的在加工制造末端的中小企业拥挤在一个狭小的行业中,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微弱、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天不足”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表露无遗。据广东省经贸委的统计数据显示,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70%以上。与此相适应,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自身的知名品牌极其稀少。如虽然广东的鞋类和皮具包箱类产品分别占全国的1/2和2/3之多,占全球的1/3,但95%以上都是以贴牌的形式出口;同样,广东游戏机出口尽

23、管占中国游戏机出口的94%,但八成的游戏机也是通过贴牌组装生产。更加要害的地方在于,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由于外源性程度很高,其所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风险也日益剧增。实际上,除了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和创新能力弱小等因素抑制外,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也引起了珠三角当地政府的警惕。据广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广东2007年全省人口达9450万,事实上已经成为第一人口大省,而且人口的增量部分主要是外来人口迁移所致。如果任凭劳动密集型产业膨胀,广东省将面临社会治安、教育住房等公共矛盾的巨大压力。更让广东官方不愿看到的事实是,由于珠三角地区从事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其对环境

24、资源的侵蚀力和破坏力非常强烈。甚于此,珠三角地区已经加大了对传统行业的整治力度。以佛山为例,当地最高峰期曾达到了10000多条陶瓷生产线,但为了减轻陶瓷企业给节能减排造成的压力,仅2007年佛山政府就强制性关闭40多家小型陶瓷企业,占全部陶瓷生产企业的近10%。结论已经非常清楚,对于至今仍然停留在珠三角或者试图继续投资于珠三角的中下企业而言,实现自身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已经成为必选之路;而对于当地政府而言,推动企业加速升级。协助市场打造技术实力和自有品牌将成为区域性宏观政策和发力的主要方向5、加快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的措施5.1政府出台符合企业利益需求的政策措

25、施 2010年珠三角经济转型媒体调研报告显示:在对地方政府创新举措所做的测评中,珠三角各地学者和民众普遍评价较低,认为当地政府创新举措较少或是效果较差。企业是产业转移升级的主体,离开了这一微观基础,产业转移升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主要是创造、提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或环境。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企业关心的是利用已有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而非增长方式的优劣好坏。对自己负盈亏的企业而言,选择什么样的效益增长类型只是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而非目的。产业转型升级是通过企业这个市场主体

26、具体实现的,政府制定实施的政策要符合企业的要求,这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问题,而是企业有没有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的激励问题。如果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激励,即使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经济增长方式的也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就珠三角地区而言,关键有三条:一是激发企业推进产业升级的动力,改变“政府撒胡椒粉似地将大量资源给少数企业,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的政策,只要符合政策的企业就给予平等机会,改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二是以资金补助方式引导社区股份公司选择性出租厂房,挤出低端产业和无照经营市场主体;三是喜新不厌旧,注重改造提升存在优势的传统产业,提高盈利水平。5.2铸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 从空

27、间上讲,经济发展是人口、要素、企业、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等不断在地里上集中的过程,即从分散经济向集聚经济转变的过程。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的市场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聚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存在,被经济学家以为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也为工业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小”题大“作”。即小企业,大协作;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资本,大集聚;小板块,大作为。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与巴西的制鞋业产业群、台湾新竹的电子元器件产业群等是产业集群带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成

28、功例子。推进产业集群要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培育高新技术优势企业,通过这样的高新技术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上下游产品的发展,延伸高新技术产业链,强化产业辐射力。从目前看来,一是珠三角各市需要建设互补型的产业集群,尽量避免产业同质化带来恶性竞争,这一点对深莞惠尤为重要。二是政府引导风险投资行业发展,为成长型科技企业这种能够带来“鲶鱼效应”的产业注入动力。可以考虑鼓励地方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对成长型科技企业实行辅导的方式。5.3以产业链长、牵引力强的大项目带动科技园区发展 科技园区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的风向标、晴雨表。园区发展需要要有“1+6”共七个要素

29、:即一个龙头企业加上土地资源、公共设施、法治环境、劳工工资、教育培训和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等六大要素。一个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多数具有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能够集聚上中下游的配套产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能够集中科技力量和科技经费,增强企业研发能力,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促进企业科研机构的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的联合。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引导园区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形成产业园区之间产品错位、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形成合理的产品链,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对珠三角地区而言,一是大力推进“智慧地球”所涉及的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技能信息处理技术等研究开

30、发,推动传感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率先建立广东的传感网,打造“智慧珠三角。二是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尤其强调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等技术成果。珠三角特别是广、深、佛、莞、惠五地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可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三是发展静脉产业。珠三角各地均面临着垃圾围城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建设静脉产业园区,将垃圾资源化。四是在传统产业中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和设备。对造纸、纺织、食品、皮革、陶瓷、洗涤剂、电池等主要传统产业应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及对其设备进行改造,以降低能耗和环境负荷,提高能效,实现工业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同时加快高耗能、高污染的破坏环境的企业

31、的推出步伐。5.4打造好珠三角商品和要素流通平台 无论产业转移还是产业升级,必须服从于“能否顺利地进入流通环节”这个基本前提,否则,都有可能形成新的浪费和无效劳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流通业的重要性,必须实现从“珠三角制造”向“珠三角流通”的根本转变。任何国家或区域,要真正走向现代市场经济,必须有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流通革命”,将经济发展由“生产主导”转型为“流通主导”,再造经济成长的动力体系,“流通主导”的本质就是“内需主导”,它必须拥有强大的分销能力和渠道体系,将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和所有的经济活动建立在基于流通导向下的整个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基础上。珠三角地区可借鉴义乌模式,并利用毗邻香

32、港、澳门的优势打造要素和商品的流通平台,将产业集群与市场交易结合起来,降低交易成本,促使各类企业所需的要素和所产的商品能够较快地进入流通,走向市场。5.5领导干部知识结构要“转型升级” 不仅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也缺少这方面的领导干部,2010年1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六组讨论时强调,在广东产业转移升级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也要转移升级,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求。9月中旬,汪洋书记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提出,党员干部知识结构转型升级,重点是把握好“基础”、“方向”、“目标”、“根本”四大环节。“方向”,是打造复合型知识结构。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必须培养读书

33、兴趣,不断扩宽知识面,加强现代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知识积累,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适应复杂型社会发展需要。5.6引进并留住各类有用之才 珠三角经济转型的一个难题是人才危机,南方都市报的2010年珠三角经济转型媒体调研报告显示:在人才供给的测评中,珠三角8市(不含肇庆)平均分仅为35.2,是整套测评体系中最低的一个得分。克服“人才危机”的关键不是引入,而是留下人才,让人才能够在珠三角地区扎根集聚和扩散。珠三角曾经是人才集聚区,是高级人才的择业首选地,但近年来这种环境优势弱化了,而依靠过去的基础,吸引人才的魅力还是有的,关键是怎么留住人。这就要求各地要大力气引进高级经济管理、科技研发等各类人

34、才,切实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让珠三角成为适合工作、适合居住的人才栖息地。总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不应揠苗助长,但需要政府提供制度服务加以引导,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促使产业向着高效化的方向发展。结束语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最早由广东省政府在1994年确立,其发展主要得益于邻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经济区的主要投资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116.74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大陆经济总量的9.2%,是仅次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中国大陆第三大经济总量的都市经济圈。作为广

35、东以致中国的主要经济发展区域,珠三角的企业、产业转转型升级对推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应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与支持。珠三角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将会使中国的经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将会使国内GDP有更高的增长。所以,为促使珠三角企业成功快速的转型升级,除国家宏观调控外,还要各企业间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各专家学者对珠三角地区的现状作更深入的探讨研究。相信通过企业的成功转型升级,将会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只是简要的论述珠三角企业的现状以及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希望能对珠三角企业成功转型,产业的升级,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有所帮助帮助。致 谢本文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大量书籍和

36、资料,在此谨向有关作者以及提供资料的人员表示感谢。感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航海学院唐强荣老师的指导。参考文献1、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版),刘文广 张晓明 主编2、上海商学院学报,第12卷第4期 孙宝强3、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封面故事2009年4月 黎友焕4、珠三角中小企业转型的痛与路 孙锐5、珠三角经济转型与企业升级对策研究东亚论文第70期 刘晓斌 伍晶6、金融危机为珠三角产业走出低端化提供了机会综合开发院(中国.深圳)20097、期刊论文中国经贸2009 朱亚杰8、2009年APEC中小企业峰会珠三角分论坛陈乃醒9、珠三角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钟兆亿10、网上搜索资料 通过百度、Google 搜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