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8843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 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凝聚态理论和材料计算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室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该室研究人员自2001年以来在表面与半导体物理、强关联物理、自旋与轨道电子学、 冷原

2、子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固体物理中的贝里相位效应、低维量子输运与量子信息等方向所做的研究工作.关键词凝聚态理论,材料计算,表面,半导体,强关联,自旋电子学,轨道电子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贝里相位,低维量子输运,量子信息Progress in Condensed Matter Theory and Material ComputationXIE Xin|ChengSHI Jun|RenWU.Biao (Theory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 China)Abstr

3、act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vision of Condensed Matter Theory and Material Computation is briefly reviewed.In particular, w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done since 2001, the year the division was established, by our members i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ields: surface and semiconductor physics,

4、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 systems, spin and orbit electronics, cold atoms and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rry phase effects in solid state physics, low dimensional quantum transport, and quantum information.Keywordscondensed matter theory, material computation, surface, semiconductor, strong co

5、rrelation, spintronics, orbitronics,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rry phase, low dimensional quantum transport, quantum information.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论室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的理论研究要追溯到1958年.当年9月,物理所开辟了固体理论学科方向.次年6月,固体理论研究室正式成立,主任是李荫远先生,成员有朱砚磬、陈式刚、霍裕平、张绮香、许政一、潘少华、刘大乾、冷中昂等.此后,陈春先、于渌、郝柏林等先后从国外留学回国,和国内的不少

6、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使固体理论室迅速发展.到“文革”动荡之前已发展为5个研究组,30多位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包括半导体、金属、磁学、超导、激光物理中的理论问题和多体理论、统计物理等.这些前辈志同道合,组织起富有成效的互教互学活动.虽然理论室成立不久就碰上19601962年的困难时期,甚至奉命减掉了几位研究人员,但还是日渐壮大.大家劲头十足,学术氛围非常好,每周要组织三四次学术报告会,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学术思想很解放.从多体形式理论(包括格林函数方法、输运过程理论等)到它们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具体应用,涉及超导、铁磁现象和共振弛豫过程等.大家互相切磋,互相指教,这种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成就了

7、固体理论室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理论室人才济济,他们当中好几位在未来的岁月中因作出突出贡献而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一时期,物理所在磁学室里还有一个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小组.这个磁学理论组在1960年由蒲富恪先生组建,工作也很活跃,主要从事自旋位形、稀土磁性和磁性相变等研究.在铁磁共振中的弛豫和线宽的研究中,这个组与磁学室的孟宪振以及理论室的霍裕平合作,做出了优秀的成绩.1966年夏天,“文革”动荡开始以后,理论研究工作受到很大干扰.19681969年,固体理论研究室和磁学室的磁学理论组都相继解体,人员全被分散到其他实验室去了.但即使在那个浩劫的时期,这些人还是在各自所在的学科领域里,在各实验室同事

8、的理解下和局部较为宽松的“小气候”下,尽力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如李荫远先生在晶体实验室里领导开展了碘酸锂的研究;蒲富恪、郝柏林、冯克安、蔡俊道等组织进行了小天线的理论研究和计算;当时被分散到其他实验室的还有如去激光实验室的杨国桢、霍裕平和顾本源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72年以后,社会上对基础研究又开始关心起来,环境变得宽松了,理论物理也不再被扣上“脱离实际”的罪名.原有的理论研究室和磁学室理论组的部分同志走到一起,重新成立了理论与计算机研究组.这一时期做的主要工作有:临界现象的重正化群理论、相变中的统计模型、磁性自旋波激发和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和预报等.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引进电子

9、计算机,开始建立计算物理研究.尤其是在相变和临界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文革”后期即将改革开放的前夜,对促进国际交流和开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75年,美国物理学会组织了一个高层次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成员包括巴丁、施里弗、布鲁姆贝格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到“文革”动荡结束,尤其是1978年中央召开了科学大会之后,科学研究才受到真正重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新建了理论物理所,有郝柏林等去参加;在合肥新建了等离子体物理所,有霍裕平等去参加.在物理所里,虽然当时还没有把重建理论研究室提到日程上来,但从事理论研究的热情、规模和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在接下来的80年代改革开

10、放前后,许多人先后出国进修,接触到新的研究方向;一些人从国外归来,加入了物理所的理论研究队伍;“文革”后新培养的年青一代补充进来,为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90年代,我国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物理所的科研组织的调整大致成型,重新组建理论研究室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使得在物理所里重新组建理论研究室的要求变得十分迫切了.经过认真酝酿,在2001年7月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室成立,解散了30多年的理论室得以重新组建.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历史时刻.从这一年开始,理论室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基地以来,本着“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创办方针,积极开展

11、与国际各理论物理中心的交流,吸引了很多优秀的理论物理人才加入到这个团体,努力造就了超越前代的优秀青年理论物理学研究人才的队伍.2.研究进展凝聚态理论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物理所的理论研究人员先后在多体理论、统计物理、超导理论、光学、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磁性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科学院自然科学奖.2001年重建理论室以来,理论室的研究人员在表面与半导体物理、强关联物理、自旋与轨道电子学、 冷原子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 固体物理中的贝里相位效应、低维量子输运与量子信息等方向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理论室的研究人员广泛开展与所内外实验

12、小组合作,在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01年至今的7年时间里,理论室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其中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2篇,在Physics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论文37篇.在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

13、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

14、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

15、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