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9596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论文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论文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论文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论文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 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香港历经百余年的沧桑,虽乏天然资源,但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工商业都会和金融中心,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创造这个“奇迹”的因素固然是多方

2、面的,但是发展教育、开发智力资源,应该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独特的教育体系。关键词一国两制 香港 教育体制香港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其教育受英美教育体系的影响较深。同时,传统的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仍然保存光大,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香港的教育,既非纯中国传统形式,也非纯英国模式。它糅合吸收了中西古今文化,融合成一种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体制在150多年的成长中既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也凸现出其弊端。香港回归后,随着政治管制权的转移,香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体制面临着深刻的改革。一、香港

3、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香港开埠以前,中文学塾是香港唯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当时的私塾规模不大,既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也没有明确的教学年限的规定,私塾里所设课程以读书习字为主,同时重视道德、人伦的陶冶。这些私塾在中国内地废除科举制度之前还是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19世纪中叶,英国以武力轰开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香港。从此,香港教育被烙上了殖民主义的印痕。英国占领香港之初,对教育事业并不重视,而是将之交由英国教会负责办理。于是,教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19世纪末,接受政府补助的教会学校数目已达101所。教会学校的出现,标志着香港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始。教会学校多为初等

4、教育性质,一般实行免费教学,课程除圣经、英文等西方科目外,也设有中国文学、写作、历史和地理等传统知识。在教会势力的控制和影响下,香港教育实际上已成为传教和巩固英国统治秩序的辅助工具。同时,中文书塾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英军统治香港之初,当地居民出于对侵略者的憎恶和对一种外来制度的隔膜,很少有人进入西方传教士们设置的学校求学。这种情况促进了中文书塾的发展。1845年港府公布这类学校数字为所,学生145人。1847年港府首次对其中的所学塾实行资助,1851年增至所。据港府的中英文通告称,这些受资助的中文学塾可由政府提供教室以及教师薪金,学生只需每月给教师铜钱25文,“以作茶资之用”,而不必交纳学费

5、。1854年,该所学塾完全免费,成为港岛最早的官立学校。官校开设初级中文、中国经典、地理及英语科目。它发展很快,至1859年,已增到19所,学生上升到937人,每年由港府拨给的教育经费亦由125镑增到1200镑。19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英国政府开始改变以往对于教育的态度,加强对教育的控制。1860年,港英当局将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教育局,成为专管官立学校的政府机构,并逐步从教会手中夺回了对公共教育的管理权,推动香港教育事业的重点由宗教教育转向世俗教育。同时,开始重视英语教学,在一些官立学校,英文定为必修课,中文则改为选修,逐步确立“重英轻中”的教育政策,目的是培养对香港及中国内

6、地产生影响的亲英势力。这一政策对香港教育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以后,香港的教育受到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香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这迫使港英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教育,并开始对旧的殖民教育体系进行改造,以普及教育取代“精英教育”,逐步建立以智力投资为主导的、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实行九年制免费普及教育,同时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加强高等教育,建立教育管理咨询机制,使香港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当地社会需要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多层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九年免费教育包括6年

7、制小学及3年制初中。小学招收611岁儿童,分为官立、资助和私立类,大多数小学采用半日制,学生分上、下午班上学。小学的师生比例是127,教学语言基本上是中文,只有少数几所例外。初中招收1214岁学童,大部分是全日制,师生比例平均为121.8。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机构的性质,香港中学可分为官立中学、资助中学和私立中学;按照中学课程的性质,又可分为文法中学、工业中学和职业先修学校;还可根据教学语言将中学分为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高中及预科教育:高中2年主要为学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属于中学教育;预科教育是英国统治的产物,并非国际普遍的教育制度,一般为12年,其毕业生通过“高级程度会考”升入3年制或4

8、年制的香港大学。香港回归后,为了与世界主流接轨,特区政府正筹划把高中至预科的4年课程浓缩成为3年的高中课程,剔除预科课程较深的部分。但学术界普遍担心新课程由于不再与英国的GCE接轨,而国际间现时尚未有一个普遍通行的预科文凭标准,学生出国升学时存在一个认受性的问题。 高等教育:香港地区有7所获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大学及学院,一所政府资助的演艺学院及一所财政自给的公开进修学院,它们提供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六所可自行评审学位。另外,还有一些私立高等学院,开办四年制文凭课程。与内地不同,香港学位评审主要是大学自行评审并颁授学位。学士学制一般为三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香港社会培养了各种高级研究人员、

9、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政府官员,促进了香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除了大中小学教育外,香港的教育也非常重视职业训练,先后建起了2所科技学院、7所工业学院和19个工业训练中心,为生产和管理培养各种技能等级的人才。同时,为失明、失聪、伤残、弱智、缺乏社会照顾、情绪问题及学习困难人士提供特殊教育。还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为在职人士提供工余进修,从而使社会各类型人士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贯彻普及教育的目标。另外,师范教育也比较受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主要由两所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完成。其中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学院开办全日制(年)及兼读(年)的教育证书课程。香港教育学院开办年全日制课程。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10、为香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文化素质较高、职业技能较强的劳动力,并极大地提高了香港地区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二、香港教育体制的特点香港的教育是金字塔式的,也就是说,大学的名额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中学结业学生,而选拔的资格是凭公开考试成绩而定,因此,上大学要先有好成绩。要有好成绩,就需要有比较好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提供比较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素质,学生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进入这些小学、中学以至大学。这种教育制度造成了香港的学生在年幼时就面对无尽的功课和考试压力,这一点倒与内地很相似。但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教育体制又呈现出明显的英式资本主义模式,与内地有着很大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

11、,法制化。在教育管理上,港府实行“不干预”政策,注重依法规来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与控制。政府制定出十分明确的教育方针,管理规章等,香港的大部分学校主要是按照教育条例及教育规章进行管理;同时,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根据教育条例,学校通常都由校董会负责,在招聘教员、筹集和使用经费及教学方面,学校享有充分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的教育水准出现很大的参差,良莠不齐。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第二,多元化。学校的性质多元(按经费划分有官立学校 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

12、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津贴学校、私立学校)、办学团体多元、课程资源多元、教材多元。香港采取多渠道办学的教育政策。除政府办学外,还非常注重支持和鼓励社会(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投资教育,通过资助、津贴的方式,扶持私立学校的发展。随着香港经济高速增长,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也大幅度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府的教育经费开支一直保持在预算总开支的10%以上。19941995年

13、财政投入显示:港府的教育经费开支达288亿港元,占港府预算总开支的21%,赶上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投资的比例。此外,社会集资办教育的投入也占一定的比例。家庭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是支持香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充裕的经费,使香港的教育发展获得了有力保障。第三,社会化。香港设有教育统筹委员会等各种权威性的机构,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咨询。这些机构的成员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是社会与教育、政府与教育联系的桥梁。港府很重视咨询机构的作用,重大政策问题都严格遵守先咨询再决策的规定,并积极采纳其咨询建议。同时,港府在做出正式决策前,还重视征求市民对教育发展的意见。香港的各类学校一般都设有一个由各方面人士

14、组成的决策和审议机构校董事会,校董事会主席通常由社会名流担任,这使学校在社会上有发言人,使社会也更加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从而积极支持学校的发展并监督学校工作。另外,家长教育会普遍存在,家长经常参与学校工作,参加学校校董事会;旧生(毕业生)参与学校工作的也比较多,有旧生会。发达的教育咨询组织,对香港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国际化。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就其教育体系而言,这一特征也很明显。许多私立学校为适应社会及个人对教育的要求,纷纷进行调整和改革,方式之一就是向海外扩展。这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利用已有的海外关系,把大部分毕业生送到海外读书;其二是与海

15、外大学联合,在香港境内办国际学校。香港约有46家国际学校,为外籍学童提供与他们本国类似的课程。如“加拿大海外中学”的课程与多伦多大学接轨,毕业证书得到加拿大各大学的认可。教师雇用也是当地与国外相结合。这些学校学费昂贵,设施完备。香港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化特色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高校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生源和国际化的教学等几个方面。首先,香港各大学不分种族、信仰、文化,面向世界招聘优秀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们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带进香港各大学,并以自身高超的学术水平优秀素质从整体上提升了香港高等教育水准。如科大教师百分之百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中大95%的教

16、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港大、理大、城大等八大校情况基本如此。这样,分布在香港各大学的每一名从海外名校归来的老师,都会带来他的国际联系网络,从而使得香港大学能够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有较更为密切的联系。其次,香港各高校一向重视国际性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是英联邦大学协会、国际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教育机构协会的会员。各高校与海内外的许多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及协作,如邀请国际学术界知名人士到校作学术报告,相互进行学生交换和教师互访,以及与海外高校实行联合办学等。此外,香港高校重视制定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交换培养计划,增加学生到

17、国外学习的机会。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并且学分互认),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的情况基本相似,3所学校每年的学生交换计划均不少于400个名额。这些举措使得香港高校能够时常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能在国际学术之林中确立自身的地位。第五,双语教学。香港是个十分独特的国际城市,这里既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观念及生活方法,又融合了西方文化的色彩。教学语言可以说是历来香港教育问题之中最富争论性的问题。一般来说,英语教育有利于保持香港的国际地位,维持香港

18、社会与英语国家在文化、教育、经济及法律的关系,保留香港社会的开放特色。另一方面,香港大部分市民均为华人,说广东话、写中国文字的多,文化也保留了中国的传统。中文教育是巩固及延续香港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自我文化形象的媒介,也是最佳的教学语言。香港教育的语言政策就是在这夹缝之中发展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港中学大约中、英文各占一半。回归前,中文中学大大减少,英文中学占全港中学的92%。英文学校大部分科目的教材及实验均采用英语;而中文学校除外语一科外,其他均采用中文教科书,教师用粤语或普通话教学。第六,非均衡化。香港的教育体系,一向只重智育,而不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虽

19、然很多学校也强调“全人教育”,但大多流于形式。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只看它参加公开考试的成绩。这种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由于学校不设德育和公民教育课程,因此,绝大多数香港学生没有受过正确人生观教育,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爱国家爱民族的教育,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活行为教育。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人士和教育社团的关注,教育署才于1981年和1985年先后编印了学校德育指引和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列出了德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和说明贯彻的方式方法。但两份指引都只是参考性文件,并未硬性规定学校执行,教育署也仍未将德育和公民教育列入课程。至于体育和美育,一般都只在初中及

20、小学设课,在高中仅供选修,虽然列入会考课程,但参加人数甚少。劳动教育更是乏人关注。1991年,教育署曾推动一项“学生清洁课室”计划,也遭到很大阻力,结果半途而废。因此,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香港教育显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与香港教育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三、回归后香港教育体制的改革100多年来,香港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香港的教育体制呈现出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同时又具有一些较为合理、先进的资本主义成分。其与内地的教育,无论在学制系统还是在管理体制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回归后,随着中国因素的影响日益加强,英国因素逐步淡化,香港的教育体制势必面临某种程度的调整或改革。基本法第136条指出

21、:“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自行制定有关教育发展和改进的政策,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教学语言、经费分配、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和承认学历政策。”董建华先生1997年施政报告中指出:“若要维持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我们必定要有中英兼擅的人才。我们的理想是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能书写流畅的中文和英文,并有信心用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与人沟通。”为此。特区政府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做出贡献。而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

22、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为此,香港教育制度必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步的改革。首先,改变殖民地教育制度,强化国民教育体系。在殖民统治时期,香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英国统治香港和促进工商业发展培植人才。在广建学校,扩招生员的同时,重实用与功利,忽略了 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析“一国两制”条件下的香港教育体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

23、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对教育质素的要求,企图“以英式教育培养香港的接班人”。它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在教育制度本身更在于替英国统治者在香港留下了殖民的后遗症。香港回归后,随着教育权的移交,香港教育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国两制”下香港教育的目标是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稳定和繁荣,为“港人治港”培养人才。因此,港英当局为使香港殖民地化而采取的忽视德育、轻视公民教育、漠视母语教学等反动措施必然要得到根除;而代之以强化国家观念和民族责任感的教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地理的教育,向学生提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既有远大理想,又富

24、实干精神和实干能力的一代新公民,以及实行母语教学,推广普通话,提高中文水平,从而培养对祖国具有认同感的香港人才。为此,学生要唱国歌,升国旗,加强在校学生爱国主义方面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其次,加强整体规划,完善管理体制。20世纪7080年代,港英政府在推行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及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香港的预科和大学学制不统一,素来缺乏全盘计划,各个环节之间经常出现脱节现象,并且过分套用英国模式。香港的大学预科分为两种:第一种是2年制预科,以英文为教学语言,学生读完两年后参加高级程度会考,成绩符合要求可申请进入香港大

25、学;第二种是1年制预科,以中文为教学语言,学生读完一年后参加香港高等程度会考,成绩符合要求者可申请进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预科教育不统一的设置,形成年制与年制并存的双轨高等教育,难与国际接轨。学制不统一使教育行政产生混乱,行政费用上涨,并且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回归后,香港与内地及海外的学术交流日益加强。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特区政府逐步改革旧的教育体系,加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以多种形式相互衔接、 配合乃至交融,扩展教育空间,延伸教育时间,逐渐淘汰反映殖民关系维系的预科制度和大学年制,使香港学制朝向与国际接轨的“•••”制演变。第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制度。英

26、国占领香港100多年,实行的是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港督独裁体制。就教育而言,港督位于教育行政系统的最顶端,他会同其他行政部门具有最高的教育决策、立法和行政权。教统会等咨询机构的成员由港府委任而非民选,教育条例和各 大学(学院)条例中都明文规定,须“服从总督的指导”。因此,港督对香港教育的发展保持有巨大的影响力,教育条例代表的仅是以港督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其内容“仍带有强烈的殖民地色彩,其中有不少不民主和反民主的内容”。如禁止师生参加政治活动等;学校行政管理层面也一直缺乏一个有效机制监察与评鉴校长的工作,问责制向来是自上而下,忽视教师们的参政议政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出人治的环境。回归后,

27、香港实行的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政治民主化程度得到长足的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民主意识逐步加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决策的民主化逐步加深,使得香港的教育制度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目前,香港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50岁以上的人口中有一半只有中三的教育程度,这对于香港的经济转型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特区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来推动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学习,提高素质。 第四,学校拥有充分的自主性和高度的学术自由。香港基本法第137条规定:“各类院校均可保留其自主性并享有学术自由,可继续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招聘教员和选用教材。”因此,回归后香港

28、的学校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对于“香港的学生是否必须学习马列”等有关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完全由香港的学校自行决定,中央尊重特别行政区的自主权。另外,香港宗教组织可继续兴办学校。香港基本法第141条中规定:“宗教组织可按原有办法继续兴办宗教院校、其它学校。”第137条规定:“宗教组织所办的学校可继续提供宗教教育,包括开设宗教课程。”宗教组织兴办学校是香港教育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教育充分尊重这一现实。总之,香港的回归对香港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与内地在社会、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香港教育在基本保持原有制度的前提

29、下,更应注重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加强中文教育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特区政府教育改革的总原则是要将原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教育,逐步转为特别行政区的爱国爱港的教育。当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细致的工作,需要香港社会各界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参考文献:1香港博物馆编.百年树人香港教育发展.香港市政局,1993.40.2余绳武,刘存宽.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304.3梁锡华.“九七”前后的香港文化.中国文化研究,1995.158.4香港.快报.1989-7-10.5罗永华.校工评鉴制度的再思.星岛日报,1995-5-15.(作者单位:中华文化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30、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

31、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

32、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