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可编辑.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627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资料】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论文资料】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论文资料】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论文资料】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论文资料】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资料】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资料】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可编辑.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策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自由贸易的高速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大幅度增长,都为物种偶然或有意的传播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过去曾作为阻止物种扩散天然屏障的高山、大海和沙漠现在都不再具有以往强大的功能。大量的外来生物随着各种交通工具、进口的农产品和货物,甚至跟随旅游者传入。一次次飞机航班、一艘艘远洋轮船和每一位在各大陆之间跋涉的旅行者,都可能携带着某一物种“登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例如原产于南美的仙人掌,当初被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澳大利亚,没料到这些“生物移民”迅速蔓延开来,飞快地占领了澳大利亚2500万公顷的牧场、田地。这种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将某物种从某一地区引入其他

2、地区,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明显损害的过程,称为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会引发生态灾难,恶化当地的生态环境。源于我国的野生植物葛藤,几个世纪前传到日本,1930年美国从日本大量引进,谁知,现今葛藤四季常青,藤缠枝绕,侵吞了美国几百万亩的土地。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我国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惊人,每年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4亿元人民币。外来物种入侵活动日益加剧,对我国的一些地区已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比如我国沿海为防风固堤引进

3、的大米草,如今在福建沿海、山东东营等地已形成危害。侵入我国的外来物种中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每年的危害面积已达150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每年危害面积超过140万公顷;与此同时,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还在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根据大量资料统计,对我国的农林业带来危害的外来植物至少有58种,外来动物有约40种,此外,还有一些外来入侵微生物。物种引进是造成生物入侵的“主渠道”之一。我国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一半是人为引种的结果。物种引进过程中,不应当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应注意分析利用本地种,不要大量引

4、入外来物种,否则很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种类增加,危害加剧。物种入侵所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防治代价极大,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以年入侵蔓延的美洲斑潜蝇为例,目前在全国的发生面积已达多万公顷,每年的防治费用就需亿元。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我国每年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亿元。另外,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外来生物通过改变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继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会更加巨大。第二,外来生物入侵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比如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源之一,所引起的“枯草

5、热”给全世界很多国家人们的健康都带来了极大危害。第三,还要引起注意的是,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而且,这些物种会通过与当地物种竞争食物、分泌释放化学物质、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等方式,影响本地物种生存。第四,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加剧了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和能源危机,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入侵这道世界性难题,已经现实而又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能再充耳不闻,我们必须重视维护生态

6、安全,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物种引进的科学性,否则就会咽下生态危机的苦果。面对咄咄逼人的生物入侵态势,面对越来越多的“生物入侵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要从源头入手,必须加强对引进物种的管理,各地在引种审批中要继续从严把关。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每一缔约国应尽可能并酌情防止引进、控制或清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有鉴于此,我国应继续坚持严格的森林物种引进检疫制度,以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第二,为了防止恶性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应建立一套规范的外来物种引种程序和引种网络、检疫体系与限制对策,并建立相应的外来种入侵的动态监测系统并建立预警系统,跟踪国内外物种入侵

7、动态,及时发现新的入侵物种,第三,要加强对外来生物的控制。在查清我国现有的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及危害状况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已知的主要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及综合治理工作。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中,尽可能利用本地物种,减少引进外来物种。第四,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出台防止外来入侵物种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国外引种审批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要提高引种审批的科学性;组织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建立引进物种名录,严格控制新品种的引进;要加强国外危险性和具有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风险性评估,力争在外来有害物种爆发前将其消灭。第五,加强国内以及国际合作。国内应成立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海洋、贸易、检疫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协调委

8、员会,从国家利益高度全面管理外来入侵种。并有效利用国际网络,加强信息沟通。当前,还要把外来入侵物种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应着重于国家控制能力、研究能力和预防能力三方面的建设。同时,还要宣传和提高提高公众的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意识。制订经济奖惩措施以及其他政策和手段,以促进减少外来侵入物种威胁的活动。生物入侵就在我们身边。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维护生态安全,使我们的家园免遭“生物入侵者”的威胁,让地球充满绿色的生机。外来生物入侵让我国损失惨重 从水葫芦、美国白蛾到福寿螺、食人鲳,一起起由外来生物引起的恐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地影响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9、 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都受影响 所谓“生物入侵”,是指有害生物通过传播扩散,给异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并危害生态环境安全,这在全球化的今天频频发生。而据农业部万方浩研究员保守估计,中国每年遭受的损失至少也有上千亿元人民币。 来自农业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外来入侵物种达400余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如水葫芦、互花米草、红火蚁、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等已经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中国已发现50多种,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些入侵物种还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例如,原生于北美的豚草,已入侵到我国15个省(自治区

10、、直辖市),其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疾病的主要致敏病原。 目前在中国,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水域、湿地、农田、城区等,都因为生物入侵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入侵两大通道 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站长赵良平认为,人为因素是造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主因。一个外来物种引入有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也有可能因生态系统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危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国外物种最多的国家,其中随寄主植物入侵的占大多数,随木材及木质包装材料传入的次之。 盲目引

11、种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最典型的例子是水葫芦。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将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如今水葫芦已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使著名的滇池变成臭水塘,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理想水上旅游线路被迫取消,而且我国每年要花费上千万元用于打捞水葫芦。 检疫不当是许多有害生物进入中国的另一通道,原产美国的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大爆发就是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山西发展煤业,买了一批美国加州的带皮原木做坑木,由于入境时没有经过处理,红脂大小蠹藏在树皮内“偷渡”而来。因没有天敌、气候干旱等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山西大发生,并迅速传播。还有进口物品的木质包装箱,也常常成为有害生物的另一“偷

12、渡”通道。 加入全球共防体系是关键 据了解,美国、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等国家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的一些专家也在呼吁中国早日对外来有害生物立法,依法应对、统筹管理、有效防治。 在中国防控外来有害生物高级论坛上,包括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荣斯迪纳在内的23名防控有害生物专家认为,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全球共防体系是防控外来有害生物的关键。 海湾战争后美国从伊拉克撤军,连车轱辘都要洗干净,怕的就是有害生物入侵。赵良平说,在引进外来物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前,必须经过评估论证、引种审批、隔离试种、驯化试验和鉴定认定,加强检疫封锁,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

13、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外来物种入侵及其法律防治对策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外来物种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打响,其造成的生态灾难正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的

14、生态安全。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风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而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

15、态癌症”。此外,澳大利亚的“免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我国的“紫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克氏螯虾”、“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由于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1目前,外来物种入侵作为全球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组织已制定了关于如何引进外来物种、如何预防、

16、消除、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各方面的指南等技术性文件。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各种技术准则及指南,并进行了相应的立法,努力加强本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御能力及综合治理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涉及国际贸易及其他交往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势必将日益突出,但遗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并没有对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措施和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立法也十分有限,几乎是一片空白。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规则,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治理工作,已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

17、当务之急。本文正是以此为己任,力图从立法完善的角度,就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谈谈粗浅看法。一、外来物种入侵与外来物种引进外来物种引进是与外来物种入侵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点,随后通过迁移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简称引种)。毋庸置疑,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如美国于20世纪初从我国引种大豆,其种植面积从60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亿多亩,目前,美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出口国。就我国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我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

18、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蚕之路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番木瓜、夹竹桃、油棕、桉树等物种也非我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被引入我国的重要物种。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此种意义上的物种引进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入侵”。由此,这种对等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即被称为“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我们不难看出,“入侵种”不同于“外来物种”,它特指的

19、是有害的外来物种,如前面提到的“凤眼莲”“松材线虫”“大米草”等,其范畴小于“外来物种”;而“外来物种入侵”也不同于“外来物种引进”,它特指的是入侵种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从原生地传播到入侵地,并损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及生存灾难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某些在引进后相对一段时期内不具有危害性的物种有可能逐渐会转认为“入侵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来种引进的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这也使得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工作显得更加复杂、棘手。二、外来物种入侵的严重后果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

20、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2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

21、至被灭绝。第二,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 雷洲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第三,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又如40年前传

22、入我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第四,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在英国,为了控制12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19891992年,光除草剂就花费了3.44亿美元,而美国每年为控制“凤眼莲”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万美元,同样,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3据美国

23、、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4而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报告,外来物种在非洲蔓延迅速,已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且报告的起草人霍华德认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来物种给非洲造成的破坏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对非洲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要比估计的大得多。5三、外来物种入侵渠道分析可以肯定的是,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来特种入侵渠道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唯有此才能增强立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总体来看,外来物种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一)自然入侵

24、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二)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如“松材成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三)有意引进应当说,这是

25、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我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我国引种大豆等。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四、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及他国的立法实践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家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根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濒临灭绝

26、危险的野生动物共有10954种,全球鱼类的1/3,哺乳类的、鸟类的、爬行类的1/4,都已高度濒危,如果照此速度发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动物以及其他有机体将消失,这些物种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和6500万年前恐龙的消亡差不多。6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外来物种的肆意入侵,而积极的国际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危胁。1982年1988年,众多科学家开始在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组织下就外来物种入侵的本质开展讨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包括中国

27、),这是有关生物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全球性公约。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公约第8条明确规定:“必须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公约还要求每一缔约国应直接或要求其管辖下提供公约所规定生物体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将该缔约国在处理这种生物体方面有关使用和安全的任何现有资料以及有关该生物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任何现有资料,提供给将要引进这些生物的缔约国。此外,与控制外来物种密切相关的两个国际规则:SPS协议(即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以及TBT协议(即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也都明确规定,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为保护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可以设置一些技术壁垒,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事实上,对

28、于抵御海洋外来生物的入侵早在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里已明确规定,各国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由于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环境某一特定部分引进外来的新的物种致使海洋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和有害的变化。总的来看,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目前已通过了40多项国际公约、协议和指南,且有许多协议正在制定中。虽然许多公约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约束力,虽然各国在检疫标准的制定上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矛盾,但这些文件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国际海事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正在更加积极致力于加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放眼世界各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举措值得借鉴。作为世

29、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早在90年代初期就展开了相应的立法工作。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非本地物种法,旨在对美国航运实践进行研究以帮助掌握如何引进外来物种以及如何防止有害物种的引进。当1999年1月首届海洋生物入侵国际会议在美国马萨诸塞特理工学院如期举行后,总统克林顿签发总统命令,成立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入侵种理事会,该理事会必须与联邦、州、有关科学家、大学、航运业、环境机构和农场组织等不同单位共同合作,相互协助,开展工作,抵御外来入侵种。澳大利亚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防治对农业、林业造成严重影响的220多种有害杂草;二是

30、如何解除通过轮船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基于此,1996年,澳大利亚首先从总体上制定了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策略,旨在通过制定各种环境影响评价计划以及建立防治有害外来物种的生物学和其他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小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1997年国家杂草策略(1999年最新修订)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境与保护委员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业与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及澳大利亚林业部共同发布。国家杂草策略主要规定了外来杂草管理的3个目标,并明确了政府、社区、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义务、责任,最终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此外,针对杂草的引进,澳大利亚还建立了一套杂草风险评价系统(WRA),通过问题和评分标

31、准的制定,对将有意引进的外来植物进行风险评价。为了防治海洋有害物种的入侵,澳大利亚检疫与检验局在1991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强制执行的有关压舱水的规范性文件压舱水指南(1999年最新修订),要求对所有进入澳大利亚水域的船只必须服从强制的压舱水管理。此外,关于压舱水的排放、报告和检疫方面的问题在此文件中也行出了详细规定。五、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防治对策(一)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我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

32、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虽然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了首批16种“外来物入侵物种” 7但实际入侵动植物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自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这些外来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为我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一方面它给我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它使得

33、我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我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我国。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二)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目前来看,我国尚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外来物种管理法规,更没有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机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与外来物种防治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环保

34、法、海洋保护法、农业法、渔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之中,不仅过于分散,不成体系,而且其规定过于原则,针对性和操作性均不强。如环保法虽然涉及到了环境生物的保护,但却并未明确提出外来物入侵及其防治的问题。又如,经修订并于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业法在64条第一款中加入“从境外引进生物物种资源应当依法进行登记或审批,并采取相应安全控制措施”,但时至今日,我国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外来物种档案分类管理制度及定期调查的跟踪监测制度,如何进行“安全控制”?2、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机构,涉及的部门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部等。由于受

35、各自职责所限,在外来物种入侵前的防范及入侵后的应对工作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本来可以被拒之门外的入侵种或可以在入侵初期被彻底根治的入侵种,却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最终肆意扩散和猖獗蔓延,而管理部门也错失了一次又一次预防和扼制其生长繁殖的大好时机。3、相关规定仍显单薄,多项法律制度仍需建立或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外来物种防治的内容都仅仅集中在对病虫害及疫种的检疫上,对于风险评估制度、跟踪监测制度及综合治理制度都鲜有涉及;对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目标、程序、手段等也均未涉及。(三)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完善1、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1999年

36、以前,美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领导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工作,但日益严重的入侵危机和坚决的反入侵的决心促成了美国入侵物种理事会的诞生,而此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则是与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各个部门、机构、单位进行积极协作,并对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具体到我国,应成立包括检疫、环保、海洋、农业、林业、贸易、科研机构等各部门在内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此机构应从国家利益,而不是部门利益出发,全面综合开展外来物种的防治工作。在外来物种引进之前,应由农业或林业或海洋管理部门会同科研机构进行引进风险评估,由环保部门作出环境评价,再由检疫部门进行严格的口岸把关,多方协调行动共同高效开展外来物种的防治

37、工作。2、完善风险评估制度要阻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御,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就是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区将危害性较大的生物坚决拒之门外。澳大利亚建立的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值得学习。该评价系统根据待引进物种的有关信息、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方式以及气候参数等情况,设计49个问题,通过问卷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再对每一问题的回答给出得分,将所有问题的得分相加,根据最终的得分与标准值的比较来决定是否引进该物种。一般包括三种结果:一是允许该物种进口;二是不允许该物种进口;三是需要对这一植物进行更多的评价。通过这样一种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可以表明生态系统受引进物种影响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

38、避免一些危害生态系统的杂草被引进。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仅仅是由检疫部门根据检疫目录进行病虫害及疫种的一般性检疫,如果外来物中本身没有病虫害,或本身不是疫虫、疫草,则一般却可以安全过关。因此,对于首次引进或短期内不能发现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导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进我国。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已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2000年12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设专章规定了“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立法开展风险评估制度。此项制度的建立无疑是我国抵御

39、外来物种入侵的一项重大的制度进步,但依笔者看来,仍存在两项不足:第一,风险评估的主体仅限于检疫部门,缺乏与其他生产部门及科研机构的协调合作。毋庸质疑,科学的风险评估应当建立在对该项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能力,亲缘关系各方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而各部门各科研机构的合作是获取充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风险评估主体的规定不尽合理,应扩大合作范围。第二,缺少评估具体指标的规定,仅仅规定了一些评估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应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即根据其遗传特性、繁殖和扩散能力及其生物学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设置不同的问题,根据回答问题的得分来量化其风险程度的

40、大小,从而使风险评估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建立跟踪监测制度某一外来生物品种被引进后,如果不继续跟踪监测,则一旦此种生物被事实证明为有害生物或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而逐渐转化为有害生物后,对一国来讲,就等与放弃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将其彻底根除的机会,面临的很可能就是一场严重的生态灾害。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首先应建立引进物种的档案分类制度,对其进入我国的时间、地点都作详细登记;其次应定期对其生长繁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其生存发展动态,建立对外来物种的跟踪监测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解决。既不会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也无须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治理。4、建立综合治理制度对于已经入侵的有害物种

41、,要通过综合治理制度,确保可持续的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外来有害物种一旦侵入,要彻底根治难度很大。因此,必须通过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发挥各种治理方法的优势,达到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最佳治理效果。5、加强检疫工作力度并建立外来物种疫情报告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一方面,检疫部门应加强检疫,严厉打击走私动植物和逃避检疫事件;在外来入侵物种最易集中进入的地区,加强人员配合,加强检疫力量。另一方面,加强科研和信息交流,建立起省、市、县级的多层次的外来物种疫情的报告和分析系统,并建立外来物种疫情的查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帮助农户或饲养户掌握病害情况,尽量减少风险。结语不同生态系统不同物

42、种的引进给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各国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应对机制,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必将会取得更大成效,尽管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国主要外来侵入物种名录1、中国主要外来杂草名录 中 名学 名原产地苋科Amaranthaceae 空心莲子草(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巴西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H.B.K.南美洲白苋Amaranthus albus L.北美北美苋Amaranthus blitoides S. Watson北美尾穗苋Amaranthu

43、s caudatus L.热带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非洲热带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美洲热带苋Amaranthus tricolor L.印度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 L.非洲热带银花苋Gomphrena celosioides Mart.美洲热带紫草科Boraginaceae 天芥菜Heliotropium europaeum Ait.欧洲大麻科Cannabinaceae 大麻Cannabis sativa L.亚洲西部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小繁缕Stellaria apetala Ucria欧洲藜科

44、Chenopodiaceae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美洲热带菊科Compositae 刺苞果Acanthospermum anthemifolia (Juss.) R. Br.南美洲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墨西哥及邻近地区熊耳草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墨西哥及邻近地区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北美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北美洲田春黄菊Anthemis arvensis L.欧洲钻形紫菀Aster subulatus Michx.北美大狼把草Biden

45、s frondosa L.北美洲小茼蒿Chrysanthemum carinatum Schousb.地中海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地中海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欧洲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 (L.) Cronq.美洲小白酒草(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北美洲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lora Hogg.美洲中 名学 名原产地线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 L.北美洲蛇目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北美洲秋英Cosmos

46、bipinnata Cav.墨西哥硫黄菊Cosmos sulphurens Cav.墨西哥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L.) Pers.北美洲春飞蓬Erigeron philadelphicus L.北美紫茎泽兰Eupatorium coelestium L.墨西哥,哥斯达黎加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南美洲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南美洲菊芋Halianthus tuberosus L.北美洲堆心菊Helenium autumnale L.北美洲滨菊Leucanthemum vulgare Lam.欧洲银胶菊Partheniu

47、m hysterophorus L.美洲热带假地胆草Pseudelephantopus spicatus (J.ex Aub.) Gleason美洲热带,非洲伞房匹菊Pyrethrum parthenifolium Willd.亚洲中部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L.欧洲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北美洲裸柱菊Soliva anthemifolia R. Br.大洋洲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 (L.) Gaertn.美洲热带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墨西哥孔雀草(孔雀菊)Tagetes patula L.墨西哥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 A. Gray墨西哥羽芒菊Tridax procumbens L.美洲热带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南美洲多花百日菊Zinnia peruviana (L.) L.墨西哥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 Gaertn.欧洲,亚洲中部,非洲旋花科Convolvulaceae 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