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伽蓝记》的社会现实意义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洛阳伽蓝记》的社会现实意义分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洛阳伽蓝记的社会现实意义分析 论文关键词社会现实 恐惧心理 佛教影响 因果报应 论文摘要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衔之的作品,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洛阳寺院四十余年的兴衰史,便数洛阳各大寺院的来历,规模,建制以至奇谈怪闻等情况,同时兼及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等各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佛教传人中土以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日渐深远。从四世纪以来,都会州郡尤其是人文荟萃的京城的佛寺建筑及相关活动,已有文字记载,洛阳伽蓝记一书尽管不乏前导,实际上却因为其富于创意和个人才情,而成为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他所达到的高度,享有的声誉,后继的若干同类撰述都难
2、以企及。当时的佛教中心,在北方以洛阳为主,在南方以建康为主。作者写当时洛阳的佛寺之盛:“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摩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及至孝静帝武定五年,时值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已经 l3年。作者重新回到洛阳,眼前景物已如沧海桑田:“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 ,踯蹰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浓烈的北魏旧臣的意识。故都伽蓝不仅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
3、征,而且是北魏国运的象征。经理了巨大的历史变故的作者在“重览洛阳”之际,立志要让消逝了的梵钟之声在文字中遗响后世,字里行间流露出恍若隔世的悲怀,这就成了全书潜在的情感主旋律。即以对胡太后营建的最为壮观的永宁寺为例,作者一方面对最高统治者“营建过度”有所不满;另一方面,借西域僧人对永宁寺塔的赞美,寓有对北魏全盛时的国力于中原文化的自豪之情:“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 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目,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蘼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
4、。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文中作者极力写佛寺的兴盛,而佛寺的兴盛与当时人们所受到的佛教影响分不开的,早在东汉明帝来来,佛教影响已经渐趋深广 ,帝王将相大力提倡,他们不仅仅礼遇僧人,鼓励译经,资助建寺,而且其本身也信教佞佛,许多僧人也以其特有的魅力促进 了佛教的发展。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曰:“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在本书中,明确提出寺院建造者的是四十所,有的还直接点明造寺的目的: 目的之一就是“追福”,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死后还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
5、上继续生活,在那个世界里人们或许幸福,或许痛苦,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能为他们作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替他们“追福”。这里的“追福”应当理解为生者为死者赎去死者活着的时候所犯过的罪孽,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幸福的生活,据本书记载,为亲人“追福”而建造寺院的就有5所。在达官贵人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宦官,他们也大造寺院,在 35所有名寺院中,其中宦官就建造了 5所,占整个上层统治者的 17,为什么他们对于建造寺院不遗余力呢?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心理和身份去理解这个特殊的人群的话,就不能理解当时佛教对人们的影响。他们建造寺院也不是什
6、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多数人是舍家为宅的,包含着平民,也同时考虑宦官没有后裔,包括士大夫贵族,当然也包括僧人在内,如果从他们舍家为宅的角度去思考,佛教思想已经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有名的寺院之中,这一部分就达到了 15所,占加 所中的 38。如果说“追福”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帮助,那么这些舍宅为寺的人怕更是替自己赎罪 ,他们的罪孽的准则应该是生活中所认可,而在另一种准则所不承认的,这里的另一种准则就是佛教理念。这里的佛教准则中,秉承着佛教的理念,比如在小乘佛教的传播中,就有 自己的僧伽制度,他们注重个人灵魂的解 脱,在修习的方法上,讲求坐禅苦行,反对讲经布道,于是就借助与地
7、狱故事来完成他的教义阐释,比如崇真寺: “崇真寺比丘惠凝死亡七 日还活,经阎罗王检阅,以错名放免,惠凝具说:“过去之时,有五 比丘同阅。一比丘云是宝明寺智圣,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有一比丘是般若寺道品,以诵四十卷涅磐亦升天堂,有一比丘是融觉寺昙谟最,讲涅磐,华严,领众千人。阎罗王云:‘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凌物,比丘中第一粗行,今唯试坐禅诵经,不问讲经。”昙谟最日:“贫道立身以来,唯好讲经,实不谙诵。”阎罗王敕付司,既有青衣人十人,送昙谟最向西北门,屋舍皆黑,似非好处。有一比丘云是禅林寺道弘,自云:“教化四辈檀越,
8、造一切经,人中像十躯。”阎罗王日:“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 不干世事,不作有为。虽造作经象,正欲得他人财物;既得他物,贪心既起,既怀贪心,便是三毒不除,具足烦恼。”亦付司,仍与昙谟最同人黑门。有一比丘是灵觉寺宝明,自云:“出家之前,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成,即弃官人道。虽不禅诵,礼拜不缺”阎罗王日:“卿作太守之日,曲理枉法,劫夺民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亦付司,青衣送入黑门”。这里的黑门,既然与天堂对立,当然象文中所说“似非好处”。被送到那里的鬼魂们 自然是他们在活着的时候的行为不被认可,对于佛教来说,利用人们对来世的恐惧去宣传教义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于是他们大力缔造地狱文化。 佛教的地狱文化,需要一个秉受惩戒的主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