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9731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论文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 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翻译教学作为培养和塑造翻译人才的途径,已不能满足目前社会与文化立体化的需求。翻译教学在目标、任务、手段、翻译理论、教学模式、参与主体和环境等方面都应该实现立体化,以满足多方面

2、多层次的文化发展需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主要从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入手来讨论翻译教学立体化实施的必要性、过程和作用。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翻译教学 立体化在我国的翻译史上,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运动,更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被当成一种职业和技能。当代的翻译更是冲破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束缚,进军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翻译从自身来说已经实现了立体化,因而翻译课程立体化的实现已经刻不容缓。一、立体化翻译教学的定位翻译教学是普通外语人才和专业人才之间的纽带。但很久以来,由于缺乏正确定位,翻译教学的发展一直滞后。“学科管理与决策部门对翻译学科的本质与特征缺乏一致认识,不能对翻译学科进行正确的定位”。

3、因此,对翻译教学尤其是立体化翻译教学的正确定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穆雷在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对翻译教学的分类,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为辅助外语教学的教学翻译;二是作为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三是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这三个层次如金字塔般排列,第一个层次作为基础,为外语人才的成长提供基础;第二个层次是一、三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既是外语教学的高级课程,同时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翻译教学必须与“教学翻译”相区别。所谓的教学翻译实际上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即利用翻译的方法进行外语教学。而翻译教学则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

4、巧。立体化翻译教学以传统翻译教学为基础,因此也应该以此为定位。本文主要针对第二个层次来讨论教学立体化问题,即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原因在于其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二、教学理论立体化不论是普通的外语教学还是作为专业课的翻译教学,都应该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和课程观,主要通过对作为教学和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分析来讨论翻译教学立体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全方位运用可以从根本上实现翻译教学的整体性和立体化。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课程观可以指导翻译教学在课程和课堂结构上的立体化,而学习观、教师观则可以将教育的参与主体教师

5、和学习者融入教学环节,避免教、学脱离,各行其是的现象,从而形成一个由整到分的体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理论指导,还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法来具体实施教学。例如,教学实践中可以用语法翻译法来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翻译能力。但由于语法翻译法会忽略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语音词汇等方面的技能,所以还需要其他各种教学法对其进行支撑。如功能法和认知法,前者可以增加学习者对翻译的语境、语用和文体的认识,使得教学过程更切合实际;后者认知法强调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帮助学习者避免生硬的死记硬背,提高学习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使用会弥补单独某种教学法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在立体化翻译教学中,应当有一个健全

6、的教学法体系,取代以往的不同教学法相互对立、互不两立的情况。三、教学内容立体化“(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远远超出了词句的斟酌和技巧的使用,需要上升到思维方式的转变甚至观念系统的转变。所以,学习汉译英应以系统的中西方心理文化和语言文化对比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教学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词对词、句对句或篇对篇的简单转换。它涉及到全方位、立体的文化、社会、心理等知识,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全面立体有机的知识传授和培训。冯庆华对译者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汉语功底要好,第二是英语语言能力要强,第三是知识面要广。译者的知识面的提高固然在于译者自身的修养和努力,但翻译课程也可以提供给学习者增加知识面的机会。翻译实

7、践应当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等各项有关的知识,突破传统的纯语言文学式的教学内容。另外,应该将口译教学和笔译教学适当的联系起来。针对不同的社会需要,口译和笔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产生了不可分割性。通常来说,口译被认为是更口语化和情境化。但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口译的正式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笔译在某种场合下的口语性也逐渐增强。翻译教学同时应当涉及到翻译理论,如翻译史、翻译基本概念、翻译的性质及标准和翻译工作对于译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这些内容不应该仅作空间上的排列,而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翻译理论应该是译者的拐杖,而非桎梏。以往死板、一成不变的翻译理论应当随着科学文化的发

8、展而逐渐更新。就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科来说,很多高校的翻译教材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没有改变。教材所讲述的翻译理论也是经久不变,供翻译实践用的范例也很陈旧过时。但是,最近几年,新教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如21世纪丛书系列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冯庆华主编的实用翻译教材等,都具有时代性和开创性,其中的翻译理论也有了创新。翻译理论的发展不仅限于课本。例如,现在对翻译标准多元化的讨论就充分说明翻译理论不能一成不变。这一讨论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而且会一直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四、课堂结构立体化和普通外语教学一样,翻译教学的课堂结构立体化也包括语篇、人物和环境。1.语篇教

9、学立体化翻译教学具有两个特殊性:第一,篇章是最小的翻译单位;第二,英汉对比是主线。“语篇翻译是从整体理解到整体再现的过程,离开了整体,便谈不上什么翻译技巧”(尹延桐,2001)。由于翻译和翻译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翻译教学在进行过程中就不会离开篇章。普通的外语教学更像词句单位教学,关注词句形式、构词法、意义等,具有平面性;语篇教学需要语境来支持,要立足于语境和文化背景之上,具有立体性。我们不否认词句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基础作用,但翻译教学不应该仅仅以词句的简单对译为目的,而应该以语篇和功能为最终目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有语篇意识,放眼篇章在交际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2.课堂主体立体化在翻译课堂上

10、,参与主体包括教师和学习者。传统的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是平面性的。近些年来,“学重于教、生重于师、用重于书”的呼声日渐高涨。也就是说,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学生和教师的传统位置应该做出调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机械的接收者,而是与教师构成互动,通过教学内容的贯穿,将师生之间的关系立体起来。3.课堂环境立体化这里的课堂环境包括教学工具、教材等与教学有关的外在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学手段匮乏,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严重束缚了翻译教学的发展。立体化翻译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提高和实现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为目的,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全新教学理念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的课堂环境。教材不

11、仅可以采用传统的纸质,还可以使用光电教材、网上教材、声音教材等。授课内容不完全按照教材规定的多年不变的内容,而是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媒体摘取最时尚、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以使学习者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的挑战。五、翻译教学的动态化世界上的事物没有完全静止的 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立体化翻译教学模式初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

12、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翻译教学的发展也是不可避免的。翻译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社会是在不停的变化发展的,那么,翻译教学就是动态的。动态化是立体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仅仅在空间上实现立体化并不能真正激活翻译教学,动态的发展更能给翻译教学增添活力。我国的翻译教学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产生过无数次的改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些改变维持了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生命力。六、结语翻译教学立体化是翻译学科和语言本身所产生的必然趋势,这种立体化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目的的教学。以学习

13、者的能动性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立体化、全面化、综合化,是立体化翻译教学的特点所在。真正落实立体化翻译教学是培养优秀的外语和翻译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 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4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田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起点2004年中国译坛综述J.中国翻译,2005,(3):26-29.5穆雷.翻译学专著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8).6刘宓庆.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中国翻译,1987.7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

14、育出版社.8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尹延桐.语篇翻译观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01.10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作者单位:山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

15、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

16、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7、,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