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7317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分析了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提出了要加强阵地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对策,以达到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及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并特别强调,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

3、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活动;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寻求新手段、新途径、新办法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并加以解决的新课题。一、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随着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大量应用,网络在大学生校园迅速普及,上网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时尚。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1.37亿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中

4、国网民总数占总人口比例为10.5%,首次突破10%。我国网民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3%多,而1824岁最适合在大学就读的人群则占了近35%。在上网的人群中,高中(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比例最高,约占80%。笔者曾对许昌学院6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0份,涉及全校各个院系,因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内容涉及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内容、上网作用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约有60%平均每星期花10小时在网络上,约有10%的大学生平均每星期花20小时在网络上,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网络不感兴趣,很少上网。大学生

5、中有过逃课去上网经历的占10%,5%的同学经常逃课去上网。关于上网的内容和目的,大部分学生上网浏览的内容是新闻事件、文体娱乐和学术资料,上网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其次是交友谈心和娱乐。 值得注意的事,调查中发现,超过20%的学生已经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站,主要内容表现为宣传色情暴力、资本主义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违背的东西,又有少部分同学经常访问此类网站。此外,在高校受退学、试读、留级等处分的学生中,因迷恋网络而不能正常通过考试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远,利弊明显。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1.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大学生

6、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冲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以前,人们接受信息的来源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的信息已经删除,而网络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稳定的格局。网络是开放的世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还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往往容易引起思想上的混乱,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网络的隐匿性,交互性的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了难度。由于网络中的虚拟主体与现实中的主体有很大的差别,具有隐匿性的特点,有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发布无聊的、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可以不受约束、不负责任;有的大学生借助网络侵权

7、,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此外,由于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只要联网,便可以自由浏览所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的信息是虚假的、黄色的、反动的,但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这些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受难以有效地控制,这对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影响很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3.网络的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出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发展。然而,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信息优势至少是部分丧失了。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插到各种公开

8、和内部、真的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面对信息劣势的境地,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上网查询信息很困难,加上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负担,不少人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1.加强阵地建设,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首先,要在网上唱响主旋律,建立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各主要中文网站,尤其是大学生点击较多的网站和栏目,要聘任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增加教育功能。其次,各高校要依托校园网建立党建和团建网站,强化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加强网上阵地建设,要增强

9、网络的服务功能,将学生工作信息、学生生活信息等及时上网,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科技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经常登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互联网的管理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加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法制、法规建设。在技术上探索出一种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办法,运用技术手段,阻止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有害数据”进入网络。微观上, 各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学校和院系要将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工作范畴,建立和健全校园信息传播系统;要尽快建立大学生网上行为监控机制,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网上责

10、任感。3.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需要一支既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素质的队伍。江泽民同志曾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思想政治队伍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培训;另一方面,要把那些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思想政治队伍中。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免疫力和社会责任感网络社会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最基

11、础的工作,把培养大学生自我略谈“德育导师制”实现了教学与德育高效融合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一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分清良莠,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诱惑。三是提高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法制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不在网上做有害社会有害学校有害他人的事情。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

12、.中发200416号,2004- 08- 26.2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长江日报,2000.3金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思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4何纯芳.挑战及对策: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3、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

14、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

15、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