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97759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 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介绍了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对其主要景观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的主要优点。关键词 诗书公园;植物景观;四川眉山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007-5739(2008)20-0064-01眉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和风景旅游区。眉山诗书公园位于眉州大道和三苏大道交汇处的西南,眉山市政中心正前方,占地10.5hm2,为眉山市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在功能上是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休闲公园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近年来,眉山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眉山建成具有三苏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眉山诗书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紧紧围绕此目标,以宏扬三苏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为设计理念,充分提炼三苏文化的内涵,力求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表现三苏文化。因此,总体来说此设计是对建设“有三苏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的一次实践。 1植物景观设计原则(1)因地制宜,经济、

3、适用、美观的原则。园林是为使用者的需求而考虑的,各种空间、色彩和尺度均要符合所有表达主题的人性化,并尽量在费用、空间和时间上考虑经济适用。(2)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既具有生态、经济的各种功能,同时又具有各种景观艺术特性。(3)适地适树。多采用本地植物种类和品种,不仅能体现地方特色,还能防止客地树的不适应性造成的景观功能的损失。(4)表现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精华,也是现代园林所要提倡的。运用植物创造意境美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也是体现植物景观亮点的重要手法。2植物景观分析眉山为“千载诗书城”,世界文化名人苏轼的故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三苏精神和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眉山人。因此

4、,在作植物配植时以纪念苏东坡、弘扬三苏文化为主题来营造各个植物景点,通过对眉山历史和三苏文化的研究,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营造了诗书公园的五大景点。2.1惊涛拍岸诗书公园的雕塑主题是“大江东去”,以表达苏东坡豪迈的性格。在植物配植时,在中心广场的四周用彩叶灌木做波涛造型,再结合地形处理,以表现浪涛、万堆雪花的情景,使“大江东去、浪涛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两者呼应,使雕塑主题在意境上得到完美体现。2.2潇湘竹石此景点位于公园的左侧,以竹、石造景,以烘托苏东坡虚心若怀、风高亮节的高尚气节,以勉励眉山人以高洁、坚韧、不屈的品格做一个正直的、高尚的人。苏东坡一生喜竹、爱竹,时常植竹、咏竹、画竹、评竹。2.

5、3月照花林位于前公园的右侧,以植物桂花、黄葛树为主。月即月亮,花林指桂花林。在苏东坡诗词中,有大量关于写月的诗句,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写月的千古佳句。传说月亮上有棵大桂树,因此有吴刚伐桂之说,而在眉山历史上有一条相当重要的商业街,就叫桂香街。因此,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一是纪念眉山悠久的历史,二是让人们在“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的季节里感受东坡的苦闷和浪漫主义的情调。2.4东坡桄榔东坡为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地的一个小山城,苏轼筑室于此,自号“东坡居士”,亲自耕种土地养家自给,过着“与田野父老相从溪山间”式的田园生活。此时,苏轼虽仕途坠入低谷,才艺却升腾绝顶,

6、从此,“苏东坡”响遍天下,“东坡”由此而来,此为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桄榔”源于苏东坡被贬海南无处安身而居于桄榔林下。苏东坡一生屡遭贬低,风烛残年来到海南,连栖身居所也没有,“一夕三迁”,可谓逼到绝境。在艰难困苦中,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朝廷命官,苏东坡还是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热心为民的情怀及深深的爱国热诚。此处垒小土坡而植棕榈类植物,以歌颂苏东坡伟大而艰苦的人生,同时警示后人要艰苦奋进。2.5柳伴芙蓉古眉州又称芙蓉城。苏东坡在杭州做知州时曾对西湖进行整治,现留有苏堤栽有柳树。现在眉山市与浙江杭州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在此处植柳树和芙蓉,一是要歌颂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品德;二是表

7、达了眉山市人民希望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共同建设眉山的美好愿望。3总结总的来说,诗书公园的植物配置上实现了乔、灌、草相结合;做到了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季相变化丰富,周年常青,四季有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3.1疏密得当,做到“大疏大密”植物配置真正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对5个景点中的植物配置精雕细酌,强化主景树,突出“密”,营造三苏文化的意境,而其余部分进行了“疏”,做到时而疏时而密,使广场空间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提升了园林艺术性。3.2确立骨干树种,统一感强选择生态良好、生长迅速、四季常青、经济实惠的天竺桂、杜英等为广场的绿色基调树种,在广场四周成片或成带的种植,为广

8、场定下一个绿色的基调,既美观,又能隔音、消尘、遮荫,且见效快。确定黄葛树和银杏为骨干树种,在中心广场种植大黄葛树,前后广场四周植银杏,强化主要出入口。3.3地表景观丰富对广场绿地部分基本上都作了地形处理,地势有起有伏,人们的视线有收有放,景观深远而富有变化。在中心广场四周精心作了波浪状起伏处理,结合原有浪花状地被植物造景杜鹃(当杜鹃花开时,有山花灿漫、花海滔滔的景象),惊涛拍岸的意境更加得以突现。3.4提炼三苏文化,充实景点内容选择在东坡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主题作为造景素材,各个景点之间联系紧凑、过度自然、空间流畅。既体现文化内涵,又使整个广场增加了大气、豪迈、流畅的感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

9、力。总之,此方案既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性,两者完美结合,使诗书公园成为大气的、开阔的、豪放的、流畅的、无围墙的三苏文化博物馆。4参考文献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 薛健,陆作兴.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9.4 白菡,辛颖.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

10、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11、.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12、,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