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086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王建国 教授 广播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 对我国广播影视业现状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影视业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以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为支撑,在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文化教育、提供娱乐和服务大众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广播影视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在新闻宣传上还是在事业建设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频率频道大量增加,节目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由广播影视带动的消费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也明显壮大,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依赖日益强烈。广播影视为建设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说到我国

2、的广播影视业,有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们用了不到30年时间便发展壮大到了西方发达国家需要40多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的规模。在事业建设上,通过“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走出去工程”等,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综合传输覆盖能力显著提高,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广播电视台1932座。全国广播的年播出能力达到1030万小时,电视的年播出能力达到1251万小时;广播节目2416套,电视节目1279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788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7499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7439座,发射功

3、率8.8万千瓦,微波线路10万多公里。通过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有93套,广播节目126套,卫星电视接收站台118万座。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226万公里,有线用户1.28亿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4.48%和95.81%。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以青岛、苏州、杭州、佛山为代表的广播电视模拟向数字转换的模式正在形成。全国广播影视从业人员达到了59万多人。广播影视在事业建设上取得成绩的同时,在新闻宣传上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广播影视节目与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一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握正确的

4、舆论导向,圆满完成了党的十六大“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各项宣传任务,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不断提高;二是通过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广播通过频率专业化改革逐步走向繁荣,电视剧空前繁荣,电影逐步振兴,仅2005年一年全国电视剧产量就达到2万部集,共生产电影故事片260部,电视电影100部以上。影视动画得到较快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稳步增长,全国共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505家,电视剧制作机构125家。全国近200个电影制片单位,节目制作经营活动日益活跃,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生产创作、播映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广播电视广告播出逐步规范,广告收入大

5、幅度增加。2005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931亿元,比五年前增长了116%。三是全国城乡广播听众12.22亿,电视观众12.38亿。我国已经成为拥有庞大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规模和最多受众的广播影视大国。在回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广播影视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广播影视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于城市,西部落后于东部;广播影视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产业优势尚未形成;广播影视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和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广播影视改革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等等。就像原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同志所说:“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体制

6、不顺,机制不活;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方向不明,后劲不足”。面对广播影视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小智慧,丰富内容传播,改善传播手段,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强竞争力;我们更需要大思考,考虑广播影视的发展战略,思考广播影视人才长远培养,造就一批政治思想过硬,既懂广播影视传播业务,又熟悉广播影视经营管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广播影视的未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广播影视业的未来走向分析随着全球化、市场化、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我国广播影视业面临着国内相关行业和国际同类行业的激烈竞争,广播影视业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时期。中共中央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7、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广播影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水平;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繁荣广播影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创作和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为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广播影视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广播影视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预见我国广播影视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

8、时期。国家广电总局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电影电视剧更加繁荣,影视动画全面振兴,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显著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播出体系初步建成;广播电视覆盖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影视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显著增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对外宣传取得新进展,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广播影视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成,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得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国家广

9、电总局“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内外广播影视发展的现状,我国广播影视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1、随着广播影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广播影视的体制创新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体制创新的目标遵循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市场运作和政府监管的“三个体系”,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理清障碍。同时还将借鉴和学习其他行业的改革经验,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对广播影视行政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继续推进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产业体制改革,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完善广播影视市场体系,深化广播电视内部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推进广播电视媒体

10、资源整合,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2、以内容产业为重点,广播影视节目生产经营会将会有大发展。广播影视业将以内容产业发展为重点,继续加快电影产业发展,提高电影的产量和质量,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促进电视剧繁荣,提高电视剧的数量和质量,完善电视剧产业链,发挥电视剧在电视内容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推进影视动画发展,建设好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办好动画频道,增强国产动画的原创能力和衍生产品开发能力,提高动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国家广电总局先后批准建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19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以及中

11、国传媒大学等4所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文化部设立了3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4个“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可以看出,国家广电总局授牌的基地更加偏向于影视动画业,与传媒业结合得很深,而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授牌的基地更加偏向于游戏业,与IT业衔接紧密;促进专题、专栏、综艺节目制作水平,扶持现实题材和青少年、少数民族、农村题材作品创作,打造专业化频率频道,培育品牌节目。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内容服务,提高内容资源管理水平和共享能力。3、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直播卫星、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业务更为活跃。技术是广播影视事业产生发展的物质前提,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推动了传播手

12、段和整个广播影视事业的现代化。从电子管、晶体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到磁带记录技术、彩电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直接对广播影视的新形式、新手段的创造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广播影视要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必须紧跟广播影视科技和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开发新业务、新市场,建立新模式,推动新发展。着力在抓住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这个关节点上下工夫,开发应用广播影视领域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业务,通过技术进步大力培育广播影视新的增长点,利用广播影视的内容产业为电台、电视台提供丰富的节目;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业务提供丰富的内容;

13、充分利用老百姓家里的电视机资源,将电视机会变成一个多媒体的信息终端;利用媒体优势加强与医药卫生部门、气象部门等独占资源的单位合作,开办各类专业性付费广播电视节目会越来越多,品牌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数字付费电视广播影视消费市场,将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影视的第二次创业,传统的广播影视发展环境和发展格局将逐步发生变化。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播影视在产业化发展上步伐将会加快。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木桶容纳水的多少取决于围成木桶的最短的那片木板,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首先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

14、地区之间,文化底蕴深厚与贫瘠之间,都呈现出多层次的区域性差异,基础、实力、速度、规模、质量参差不齐。东部地区一个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收入,有时接近甚至超过西部地区一个省级广播电视台的收入。这种差异影响了各地区的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和成果交流,也制约了广播影视业在一定发展阶段实现跨地区发展和经营。其次表现在广播影视行业内部,事业与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产业仅处于起步阶段;电视比广播、电影发展快,实力强,广播电影电视与网络的发展也不平衡,网络虽然发展比较快,但业务开发还远远不够,效益还不十分明显。再次,广播影视在国内的发展与在国外的发展也不协调。目前我们的广播电视在国外的有效

15、覆盖率还很低;广播影视产品的出口大大低于进口,中国的广播影视在国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还极不相称。要实现广播影视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必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加长最短的那片木板、加强最薄弱的环节。早在几年前,中央和总局就响亮提出把广播影视做大做强,提高我国广播影视业竞争力,其实做大并不难,做强才是目的。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将通过扩大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国企、民营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内容产业逐步扩大,通过强化黄金时间节目播出等调控手段促进国产电视剧、动画片的创作生产,初步形成一定规模、面向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比较完善的国产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节目产业体系;通过

16、推进制播分离,将广电系统能够剥离的节目制作部门从现有的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推向市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与社会各类影视节目制作发行机构成为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整合制作机构,形成规模效应,初步形成大的制作集团,采取基地化生产方式,优化、整合节目制作资源,并通过对广播影视的后产品、衍生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精品影视剧、名牌节目、名牌栏目、知名主持人等的品牌效应进行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进行开发,形成多样化的赢利模式。广播影视产业的核心业务付费电视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广播影视的海外市场,扩大在海外的覆盖,5、面对激烈的行业内外的竞争,高素质、综合型

17、的广播影视专业人才将是广播影视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传媒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1998年传媒产业的广告利税总额就已经超过了烟草业,成了我们国家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总收入824.7亿元,其中广告收入414.5亿元,传媒领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面对国外内传媒业的激烈竞争,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必须也越来越依赖人才。今天的广播影视业无论是对人才的质量还是对人才的数量都比以往有更高的要求。国家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今后将继续加强广播影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人才队伍整体发展;通过继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深化改革,创新广播影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广播

18、影视可持续发展人才保障机制,培养一大批既能胜任广播影视传播业务,既有熟练运用传播技能,又具有深厚人文功底、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基于对广播影视现状和发展走向的认识和判断,有必要对广播影视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分析,根据行业岗位确定专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落实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发展,规范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广播影视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 广播影视行业岗位群的分解广播影视行业岗位群和广播影视的工作、具体工作过程和事业发展情况是密不可分的。广播影视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最终产品,是广播影视传播活动的因子,也是广播影视工作的核心

19、,节目的传与受是传播活动的具体表现。通过对节目内容及其构成要素、表现形式的认识,通过对节目的采、编、导、播、制及有关各方面、各环节的认识,通过对上述相关技术、技能等进行概括的和具体的分析,形成我们对于广播影视工作的基本认识。从整体上看广播影视工作可大体分为编播工作、技术工作、经营工作和管理工作四大部分。编播工作包括采访、编辑、导演、表演、节目主持和播音等,技术工作涵盖了录音录像、编辑制作、播控、发射传送、技术保障及规划建设等;经营工作包括广告经营、节目经营、资本经营、信息服务经营、多种经营等;管理工作包括影视制片管理、音像制品管理及党政工群团、纪检监察工作等。从微观的单个的广播电影媒介组织来看

20、,其内部结构受诸多因素影响而的所不同,如组织规模、产权结构、组织性质等,就其部门来说,对应相应的工作类型,一般包括编播部门、技术部门、经营部门和管理部门。如中央电视台设置:总编室、新闻节目中心、海外节目中心、社教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体育节目中心、青少年节目中心、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制作中心、播出传送中心、人事办公室、财经办公室外、机关党委等。台直属机构有:监察室、审计处、中国电视报等。台属企事业单位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新影、科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央卫星传输中心、央视国际网络及中国有线电视传输总公司等。广播影视工作的这些分工既是广播影视整个工作系统的不同环节,也体

21、现了不同岗位工种的专业特色,随着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岗位分工有可能越来越细,不同工种的专业特点和差别会更加明显,但也自然会随着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使某些专业岗位产生相互融合的现象,但不论分工更细也好,还是专业之间融合也好,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广播影视这一不停转动的庞大“机器”的不可缺少的零部件和螺丝钉。按过去的传统看法,一般把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划入技术工作,编播工作和技术工作是截然分开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录音录像、传输和播控设备的现代化,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过程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广播影视业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活动在广播影视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广

22、播影视具体工作环节和工作职责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广播影视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归类。我们认为广播影视工作岗位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即制作群、播出群、经营群和管理群。制作群承担节目的前期和后期制作工作。主要工作有:编导、采编与制作、主持与播音、影视表演、化妆、影视美术、照明、摄影、电视摄像、录音、电视节目制作与编辑、节目包装(影视多媒体)、影视广告、影视动画等。本岗位群涵盖的广播影视类专业主要有编导、新闻采编与制作、主持与播音、影视表演、人物形象设计、影视美术、照明、摄影、电视摄像、录音艺术、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多媒体、影视广告、影视动画等。播出群承担广播影视信号的播控、发射、传输和接收工作。主要工

23、作有广播电视播控、数字广播电视、等。本岗位群涵盖的广播影视类专业有广播电视播控、数字广播电视、多媒体软件技、数据库技术等。经营群承担围绕广播影视及相关产业所进行的策划、开发、营销和经营工作。主要工作是广播影视广告经营、节目经营、资本经营、信息服务经营、多种经营等。本岗位群涵盖的广播影视类专业主要有媒体策划、媒体经营等。管理群主要有广播影视节目管理和行政管理两类。广播影视节目管理是围绕节目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主要工作是影视制片和影视产品管理。本岗位群涵盖的广播影视类专业主要有电视制片管理、媒体资产管理等。围绕广播影视节目的生产与传播,形成了广播影视职业岗位体系,如图:主持与播音制 作 群前 期

24、制 作影视表演化装摄像摄影影视美术制作与编辑影视动画录音编导采编与制作影视广告节目包装数据库技术多媒体软件技术数字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播控影视产品管理影视制片节目经营资本经营多种经营信息服务经营影视广告经营 播 出 群 后 期 制 作照明管 理 群经 营 群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所需的必要条件。专业建设既包括专业设置,也包括专业设置后的长线发展。专业建设过程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不断提出的素质要求,进而不断完善和充实专业内涵的过程。结合我们多年来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在专业建设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方面:

25、一、树立科学的专业设置理念1、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是指设置的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是能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虽然具有学制短、培养周期短的特点,但相对于广播影视业的日新月异,三年的学制仍会造成教育滞后的现象,因此,专业设置时的前瞻性显得十分必要。例如1985年开设影视动画专业时,国内动画市场还很不成熟,在组织中央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业内专家进行充分的行业论证和对未来动画市场趋势的分析预测后,开设了影视动画专业。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影视动画专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

26、色,实现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建设目标。目前影视动画专业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专业和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广播影视行业市场的需求。该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大部分在中央电视台就职,目前仅中央电视台动画部2/3的人员都是我院的毕业生,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而且每年的就业率呈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广播影视网络快速发展的要求,针对国内广播影视数字化和有线电视迅速普及的趋势,开设了影视信息网络技术专业,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实践证明,随着国内从中央、各省区市到地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力度的加大,市场对影视信息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专业设置的稳定

27、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而在专业设置时,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近年来新出现的影视多媒体技术、广播影视网络技术等专业,就是适应广播影视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创建的。在强调专业设置灵活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因为教育是需要积累的事业,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具备一个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频繁的随意的增减专业会影响到实践体系的形成与实践体系效能的发挥。解决灵活性和稳定性这对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适应性为主导,善于把握广播影视行业大局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变化,以求得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性。

28、其一,加强对广播影视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开展广泛社会调研,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二,注重专业内容体系的自我提升。专业的增设和专业方向的调整都以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为依据,通过全面了解行业对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数量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状况,适时完善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其三,形成良好的专业研发体系,以应对不断兴起的人才需求。通过由专业带头人和行业内的一线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的研究,并及时掌握应对之策。使专业发展形成了“常设专业、试办专业、研发专业”的格局, “常设专业”为目前已经设置多年且拥有稳定的师资、生源,完备的教学设施和畅通的就业渠道的专业。“试

29、办专业”为近年开办的,没有毕业生但人才需求预测较好的专业。“研发专业”在基本具备的办学条件下,为应对广播影视行业未来人才需求趋势而积极研发的专业,如三维动画、动漫设计、音像制品营销专业等。3、专业设置的系统性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一个学校专业体系而言,它是由若干专业群组成的,而每个专业群又由或多或少的相关专业构成。如果专业、专业群、专业体系三个层面构成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学校的专业体系已经形成,已经成为了这个学校的专业建设的特色。在广播影视类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系统性原则,坚持依托行

30、业,围绕行业设置专业的原则。这些专业既既要结构合理、体现自身的技术岗位特色,又能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专业体系。如,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今天,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与本身行业特点不太相关的计算机等专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是无益的,而结合广播影视技术发展的需要,开办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也结合了行业发展的需求,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系统性。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才需求的增长,广播影视人才需求的增长,直接促进了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发展必须主动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广播影视类专业的设置也必须依据

31、职业岗位的标准,按照前瞻性、稳定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广播影视类专业应依据岗位群和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制作流程的要求,设置如下四大类专业:1、制作类:编导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节目主持与播音专业、影视表演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影视美术专业、照明艺术专业、摄影专业、电视摄像专业、录音艺术专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影视广告专业、影视动画专业等;2、播出类: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广播电视播控技术专业、多媒体软件技术专业、数据库技术专业等;3、经营类:媒体策划专业、媒体营销专业;4、管理类:电视制片管理专业、媒体资产管理专业等。四大类专业基本覆盖了广播影视职业岗位群。专业结构图如下

32、:主持与播音制 作 群前 期 制 作影视表演人物形象设计电视摄像摄影影视美术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动画录音艺术编导新闻采编与制作影视广告影视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软件技术数字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播控媒体资产管理电视制片管理媒体营销媒体策划多种经营 播 出 群 后 期 制 作照明艺术管 理 群经 营 群二、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系统的专业建设链条1、师资队伍建设要合理化建立一支符合广播影视行业教学规律的师资队伍,是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广播影视人才较强的应用性决定了首先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师风高、专业技术水平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

33、通过面向行业和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引进专业人才,以及“送出去进修”、“请进来指导”和“举办校内研究生班”等多种方式方法,使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了集摄像师、编辑师、录音师、动画师、广告师、播音员、主持人、记者、化妆师等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技能,利用他们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践创作、学术研究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注意“自身培养”的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师资配置与利用新理念,广开渠道,造势借势,抓住各种机会,建设好兼职教师队伍。比如我院从国内影视行业中聘请了周传基、铁成、张松林、白岩松、余秋雨、等90余名知

34、名的专家、学者,让他们担任学院的客座或兼职教授,约请他们定期不定期地指导学院的教育教学建设,征求他们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合理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教师队伍,带动了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专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成熟,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双羸”的局面。2、教学计划要特色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是广播影视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普遍要求。因此在确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时,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为核心,坚持以“理论适度超前”和“能力与行业同步”为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使学生的知

35、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全面适应广播影视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修订和完善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教学文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的“三段式”构架的学科体系界限,以广播影视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确立了具有专业知识整合构架的灵活、高效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立了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职业基本理论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人文与科学素质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各模块内课程设置体现了广播影视行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其中职业素质拓展模块中设置的各门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在对职业技术、艺术能力的横向拓

36、展和专业理论提升方面各有侧重,使专业人才在技术、艺术上横向拓展有空间,在理论、观念上纵向提升有基础。3、教学形式要多样化随着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工作的开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试点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各专业积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如:实践教学环节中实施的联合创作,学生跨系、跨专业自由组合,协同创作,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如编导专业学生牵头创作的放飞记入围北京电影学院第四届大学生国际电影节,电视摄像专业学生创作的永不分离作为全国高校仅有的五部作品之一入围嘎纳电影节角逐最佳短片奖;影视动画专业利用专业、实践、就业等三个平台,分阶段针对性教学,全面提升

37、学生职业能力;广告专业的市场调查课程,引入了“四导”教学方法。即导入教学目标、导入教学内容、导入实践环节、导入评价机制,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培养技能、认识自我的阶梯,通过案例和情境教学,使学生感受和掌握市场调查的全过程。实现了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现场教学、分阶段针对性教学、联合创作等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给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创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4、实践教学要规范化各专业在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专业教学的重要位置,以五大课程模块为基础,建立了三大体系:一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须的应用理论与知识的理论教学体系;二

38、是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职业技术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学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与整个教学充分融合的,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年来,我们从广播影视行业岗位要求出发,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确定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毕业实习”等五个环节组成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五个环节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各有侧重,有机结合,目标统一,保证了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保障体系,主要有思想保障体系

39、、组织保障体系、过程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以及评估保障体系,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5、产学研创要一体化坚持面向市场、依托行业,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路子,通过产学研创合作来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是广播影视类专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关键。要有计划地进行广播影视行业人才需求的跟踪调查研究,保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性;要广泛与行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邀请广播影视行业专家和一线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计划和大纲制定、教材审定等,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聘请行业专家为学院客座教授,对教育教学进行指导,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与行业合作开展影视节

40、目制作与创作,保证了师生应用能力的创新性。如我们常年与中央电视台、山西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黄河电视台、中国移动山西公司等全面合作,开办栏目,建设频道;与行业合作落实实训基地和实习项目,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行业合作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咨询工作,保证了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性。在产学研创合作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以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为标准,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产学研创合作平台,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6、测评体系要科学化

41、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专业建设工作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宗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检验专业建设的成果,并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发挥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逐步建立和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在现有考核模式上,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的考核要求,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我院借鉴这一原则,构建了专业建设中的专业职

42、业能力评价体系。各专业以广播影视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制定了专业岗位质量标准和职业技能题库,学生在毕业时需通过职业技能测试,方可领取毕业证。 例如,有些院校建立了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系统。此系统分为学生实习、实训情况和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能力评价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两个部分。通过此系统的建立,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弥补;对所具备的能力素质表现出色的方面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提升。三、抓住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去年,华中科技大学一位博导在给该校新闻学博士生上新闻学研究课时,发现部分博士生没有新

43、闻实践经历,不会写新闻。他表示:“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单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这一事件在新闻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评为2005年我国新闻教育界十个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或现象之一。对于新闻学博士要不要写新闻这一问题,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闻学博士会不会写新闻无所谓,因为新闻学博士生主要是搞科研的,大多新闻学博士的职业定位也是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或新闻教学。况且新闻学专业已经细化为很多方向,从事新闻实务研究的的确应该会写新闻,而从事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博士也不必都要会写新闻。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入虎穴、焉

44、得虎子,连最基本的新闻学实践也不懂,其研究会与实践脱节,不可能总结出指导实践的理论,透过现象的背后,它所反映的不仅是国内新闻学教育的风气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价值取向的问题。这种问题广播影视教育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如何解决理论实践脱节,避免理论实践“两张皮”现象呢?我认为应当抓住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全方位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的广播视教育大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严、纪律正的既能胜任广播影视传播,又懂媒体经营管理;既有熟练运用传播技能,又具有深厚人文功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具体的培养目标,目前,全国高校除独立设置

45、的广播影视院校外,广播影视类专业由综合、财经、政法、体育、师范、工程等各类院校办的,这些院校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有特色的广播影视传播人才。比如,财经类院校开办的广播影视类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应定位于与本院优势专业和学科的结合的,既具备广播影视传播技能与理论,又要掌握财经知识。而我国广播影视媒体目前这类型的人才还是相当缺乏,所以我们开办广播影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借助自己的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当然不同层次的院校侧重点是不同的,本科院校侧重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专科院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无论是哪一个层次一定要解决好人才培养方向定位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人才的特色。二是科学设置课程

46、。我考察过不少高校的广播影视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以新闻采编与制作(高职高专的专业名称)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的专业名称)为例。从其课程的设置上看:有一些院校的非专业课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2/3甚至3/4,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却非常低 ,有的学校学生快毕业了,还没有摸过摄像机、编辑机,没有进行过电视摄像、广播电视编辑等课程的实训,学生到电台、电视台位实习时,连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的设备都不认识,更别说采访和制作节目了。这其中恐怕可能受师资力量本身的限制,也可能是受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设施教的制约等。也有一些院校只重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忽视了相关课程的安排,这种人才培养思路又导

47、致了只重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轻视人文、社会、自然等综合学科知识的修养。“上手快,后劲不足”成为一种新的现象。“记者应是杂家”,“编辑须是通才”,这些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其实也是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要求,因此既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又重视非新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这对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后劲”无疑是重要的,有益的。未来的记者的知识结构是多学科的而不是跨学科的。”当然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安排比例以多少为宜,需要进行具体的探讨。三是高标准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专业建设中要以课程建设是重点,要坚持高标准建设精品课程

48、。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教材、课件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规范,教学内容力求反映本学科前沿动态,教学方法力求科学,教学手段力求先进。精品课程以其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影响和带动了其它课程的建设。广播影视理论研究常常赶不上实践发展的步伐,专业教材建设显得滞后,加上行业内实用性教材偏少,可供借鉴的就更为缺乏,难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因此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提出了分步骤实施,稳妥推进的建设思路。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教材编写规划和总体方案,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专业方向,提出了教材建设的具体要求,鼓励教师编写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有专业特色的讲义和教材。四是合理组织实施教学。刚才我已经谈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广播影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1)在教学中要恰当的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我院在广播影视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