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113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普通高校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易 丽摘要:师生交往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当前我国高校师生交往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因此研究高校师生交往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它也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师生交往现状的研究,形成对师生交往的合理认识,并希望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交往;师生交往;高校师生交往;现状;策略Abstract:The intercours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important for the

2、study of thoer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refor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issues arise from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it seems very significant to conduct this stud

3、y.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n urgent call for the resolvemen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al issu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rough this study, the author wants to have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s well as to provide

4、 the experience for the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Key words:intercourse; present situations; strategies1、绪言师生交往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对师生交往的研究还不深入。 王欢著.试论在高校如何建立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当前我国高校师生交往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因此,研究高校师生交往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它

5、也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2、高校师生交往的现状2.1师生交往机会少,关系疏远淡化当前,我国高校师生交往呈现出交往时间、机会少,内容单一的现状。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除了学习方面以外,他们没有共同的话题。这种交往状况自然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淡化。情感性是师生交往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融洽是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衡量它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师生间情感距离加大,师生感情有疏远的倾向。2.2 师生交往渠道狭小,交往辐射面过窄高校师生交往的渠道狭小表现为交往仅局限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正广泛地运用于高校课

6、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忙于操作电脑,很少让学生见到教师的体态,从而把师生距离拉开。高校师生交往的辐射面过窄体现在师生人际交往圈子的狭小,交往主要局限于辅导员、任课教师与少数学生干部当中。2.3 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的影响力下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把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告诉老师,不愿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终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教师必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但是在高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只能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把自己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这就使学生丧失了同教师平等交往的机会。师生关系的不平等降低了高校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此外,网络的广

7、泛普及使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也造成了高校教师影响力的下降。3、高校师生交往现状的原因分析3.1教育系统外部的影响因素3.1.1传统文化、观念对师生交往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都强调向内求索,而不向外求索。这种我本固有的人生发展定位观,滋长了中国人的封闭心理,表现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就是:老师一提问,学生们都一律低下头。长期的等级观念、权威化价值取向,反映在高校中就是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师道尊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学生不能更不应对教师提出怀疑和否定。在师生交往中缺乏平等,尤其是人格上的平

8、等意识。3.1.2 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影响师生交往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相互交往功利意识日益加强,重视交往中利益与效率的实惠,而感情因素、伦理观念则由维系人际关系主要纽带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人际交往也渗透了等价交换原则。人际关系的这些新变化也使师生交往关系中情感因素趋向淡薄,师生之间交往的情感成分减少了,非情感性成分增加了。3.1.3 网络社会影响师生交往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师生交往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在给师生交往带来开放性的同时,也使师生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使得师生交往具有了封闭性的特点。它使师生人际交往的意识更趋淡漠。另一方面,在今天的网络社会中,高校教师不再成为唯一的知识来源,教

9、师对教学信息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由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发布的2004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中看到:中国大学生上网率为84;56.4的大学生以互联网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3.2 教育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3.2.1 高校教育价值观念阻碍了师生交往我国高校教育观存在明显的局限,其表现为“无论是对时代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育的认识都侧重于认知,在一定意义上依然是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所以,这在理性上放大了知识、智能、科学、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则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培养的重视。”叶澜著.时代精神与教育理想的建构,载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师生之间富有

10、生命意义的交往关系被知识教学挤到了边缘地位。偏重于认知结果的教育评价观使教师更加忽视学生的个性与需求,忽视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忽视与他们的交往。3.2.2 辅导员制度阻碍了师生交往辅导员在日常生活、纪律、学习等方面部对学生负责,这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辅导员制度也容易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许多教师认为与学生交往、联系应是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甚关系。相应地学生也认为辅导员是专门与自己打交道的,一切事情应与辅导员联系。辅导员制度的设立干扰师生交往在高校师生心理上是显著的。3.2.3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制约师生交往班级授课,特别是大班授课,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

11、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教师陷入满堂灌的情境,忽视学生的接受,忽视师生交往。德国交往教学论流派认为,“交往成份的双重性,任何交往都始终离不开以一定内容进行交往,也离不开以一定关系进行交往,这就是说,任何交往都必须包含内容与关系两个成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交往的内容,而且要重视交往关系。”李其龙译.德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但在当前的高校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上课时只重视交往的内容,即知识,而忽视交往的关系。3.2.4 高校扩招制约师生交往12001年到2004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86。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已经达到475万人。短短几年间,高校招生人数翻

12、了两番,师生比由过去的平均不足1:7增加到1:18,少数学校甚至高达1:25以上。靖国安著.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教师常常要面对百人以上的学生进行授课,客观上造成师生交往的困难,交往机会相应地减少。3.2.5 高校合并影响师生交往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校建设突飞猛进,高校发生了并校高潮。伴随着高校合并现象而来的是多校区办学模式的诞生,高校园区的增多,一些合并高校的地址一般相距较远,各校区分布较散给师生交往带来极大的不便。3.2.6 教师个人因素3.2.6.1 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师生交往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

13、社会和时代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教育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在维护、巩固上下有别的师生身份制度的同时,压抑了学生的表达欲,从源头上阻断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丧失了交往的可能性。”李政源著.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学生丧失了同教师平等交往的机会。3.2.6.2 教师工作特点影响师生交往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既要教学(管理),又要从事科研,创造性强,工作要求高,压力大。其工作任务决定了高校教师把自己的全副精力投入教学科研或专业学术方面

14、,疏与同学生交往。并且教师一周的最低工作量为8节课,但绝大多数教师每周至少有12节课,有些教师甚至超过30节课,如此大的工作量使得教师疲惫不堪,无心关注与学生的交往。3.2.6.3 少数教师素质不高成为师生交往的阻碍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综合品质。目前,少数高校教师素质不高,表现在知识储备少、交往能力不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几个方面。3.2.7 学生个人因素3.2.7.1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妨碍师生交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师生交往。首先,大学生自我意识突出。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大学生们想要摆脱依赖性和

15、幼稚性,充分发展和满足自己的独立性,不愿主动与教师多接触。此外,高校师生交往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希望进行平等交流。但由于不少的高校教师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在交往中不能做到师生平等,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这一对矛盾成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这对矛盾导致了他们对教师的“封闭性”。大学生体格的增长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进入相对的稳定期。但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处于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即正处于走向成熟但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的观点与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差别很大。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学生不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

16、的观点、看法。3.2.7.2 学生的职务影响师生交往学生是否担任干部是影响师生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高校中,教师与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的交往多于与普通学生的交往。这是因为教师与班干部有更多的联系,这使得二者通过公务型交往促进了非公务型交往。4、改善高校师生交往的策略高校师生交往的改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师生交往双方共同努力,而且还急需社会和高校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教育系统外部是高校师生难以涉及的因素,本文仅从教育系统内部来分析改善师生交往的策略。4.1 学校方面4.1.1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对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

17、方面的指导。 靖国安著.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高校可以让任课教师也成为管理学生的“辅导员”。也就是说,教师要参与学生的量化考核、评优鉴定等管理工作,呈现出一种立体管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采取个别交流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师生在这些交流、活动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4.1.2 适当增加教学和师生交往在教师评估指标中的权重目前高校教师评估指标都特别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而科研能力和水平又被量化为发表论文的篇数和所发期刊的档次。阿什比认为,“大学教师具有双重忠诚,一方面,他要忠诚于他服务的大学和他教育的学生;另一方面,他要忠诚于他致力的专业学术。在

18、这两者之中,教师往往更热衷于后者。把科研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对教学工作的付出视为浪费自己的时间。” 阿什比著 藤大春,藤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科研能力给教师带来实际利益,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教师把精力集中到发表论文方面,相对忽视了与学生的交往。因此高校教师的评估指标应该向教师教学能力偏移,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作为评估教师的一项指标。4.1.3 拓展师生交往渠道,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交往渠道的狭窄致使师生交往障碍,严重影响了高校师生关系。因此高校要为师生交往创造平台。学校要利用多种途径,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科技,开放教学、科研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与实践活动,

19、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参加学生活动,尤其要提供师生共同完成科研创作的机会,促进双方互动,使师生关系在和谐、团结、共勉的氛围中得到升华。4.2 教师方面4.2.1 转变教师观念行为是思想的反映,教育者的活动直接受到他个人的教育观的支配。教育者观念的失误是产生偏差行为的根源,只有先解决观念问题,疏通思想,才能有行为的彻底转变。改善师生交往的现状首先需要教育者观念的更新与转变。4.2.2 转变教师角色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让每一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前,教师在许多方面也无法承担起指点迷津的职责。那种教师可以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必须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以一副崭新的面孔出现 。

20、4.2.3 提高教师的素质“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对于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来讲,任何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想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实践者。教师作为师生交往中的启动者,他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师生交往的质量。4.2.3.1 提高教师的交往能力教师的工作实质上是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其中最根本的是师生间精神沟通,情感的交流和个体人格的影响力。“成年人回首自己的学生生活时会发现,给自己启蒙的,不是学校里学的教材或技能,而是作为个人的教师。”瞿宝国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教师要

21、实现有效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到教育中去,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4.2.3.2 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高校教师,是知识殿堂中圣火的传播者。首先要加强政治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重要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可能受到爱戴和尊敬的。第三,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同时教师要有各种才能及兴趣爱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与学生共同交往,彼此提高,消除心理上的隔阂。4.3 学生方面4.3.1 转变学生观念,变被动交往为主动交往师生交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22、和相互理解,这一过程中交往双方应积极主动。但在实际的高校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如能积极转变观念,根据自己实际需要积极与教师交往,不仅能满足自己的交往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当前师生交往存在的矛盾,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4.3.2 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教师与自己,尊重教师、理解教师,这是改善高校师生交往的保障。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态度,将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应理解教师在获取知识方面的有限性和自己知识的不足,尊重理解教师,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真诚坦白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加强彼此沟通。参考文献:1联合国

23、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阿什比著,藤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马克思 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李其龙译.德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5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7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瞿宝国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叶澜著.时代精神与教育理想的建构,载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10靖国安著.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11李政源著.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12王欢著.试论在高校如何建立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