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156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 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当前我国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紧缺,制约着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场所。论文在分析物流学科建设和

2、教学工作的特点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高校物流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宏观与微观对策。关键词:学科建设;校企对接;物流实验室;案例教学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4-0078-03Abstract: The increase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is restricted by the shortage of the managerial talent of logistics.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ways

3、to train the managerial talent of logistics. Based on analysis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it faces, this paper proposes both macro and micro counter measures for logistics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and logisti

4、cs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Key words: subject construction;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logistics laboratory; case teaching物流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输送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物资和产品。我国物流起步较晚,物流业的发展远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物流人才已被列入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高校物流教育教学工作是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现代物

5、流人才、推动我国物流业及国民经济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高校物流专业的特点1.1物流专业设立时间短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从日本把物流概念引入国内。1999年11月由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联合会举办的“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为发端,物流业进入快速启动期。鉴于社会经济对物流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批准本科增设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本科物流教育主要有物流管理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方向)等;硕士与博士的专业设置方向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管理与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工业工程等专业。1.2物流学科的交叉性

6、和系统性物流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它的理论与方法是在综合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同时,物流学科涉及区域政策法规、物流设施设备、企业人财物及自身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信息等七大功能要素等,呈现出很强的系统性。这种系统综合性还原了学科间本来的联系,消除了因学科划分过细而给学科理论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带来的影响。1.3物流学科的实务性和实践性物流活动主要包括采购、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运输、信息处理等环节,涉及到招标采购、商务谈判、仓储作业、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机械作业、配送设计、交通运输实务、信息处理

7、等实务工作。另外,国际物流还涉及到商品检验检疫、保关投保、国际贸易、国际法规等实务工作。物流学科的实务性强,要求物流专业教育的高实践性。在物流教学中,物流理论和物流实务实践并重是物流教学的基本要求。2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物流师资力量薄弱且分散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比较晚,造成了物流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据教育部统计,物流教育的师生比例150,远远低于教育部要求的118。而且,当前高校物流教师几乎都是从管理、经济、信息、交通规划等方向转行过来,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造成物流师资分布于不同院系,呈现师资资源分散状况。加上,高校物流教师缺少专业培训、缺乏教学

8、资源以及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等,这些都制约着物流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物流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2.2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很多是依托原来相近专业翻牌形成,或是在相关专业基础上擦边设立。主要依托市场营销、交通运输、物资仓储、流通经济等专业,物流学科设置不健全、不系统、不规范,缺乏现代物流整合的思想。另外,由于我国物流研究的薄弱及教师专业背景的多学科性,现有物流教材体系混乱、门类复杂,不同教材间基础观点存在较大出入,而且不同课程教材内容交错重复严重。在这一状况下,学生或受训者不能架构起系统的物流思维框架,不利于物流教育职能的发挥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3培养目标宽泛,缺乏针对性

9、,与市场需求脱节物流专业设置滞后于国内物流业发展要求:由于物流专业一般由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物流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模式也模仿了以前相关专业模式构建,缺乏物流专业自身特色;物流教材重理论轻实务,缺乏针对性;不同教育层次分工不明确,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于地方发展是高校物流教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但,物流教育却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各高校物流培育人才千篇一律,与地域经济产业人才需求脱节,人才紧缺与过剩并存。2.4实践实训教学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物流学科具有的高实务性和实践性,对物流实践实训教学工作提出特别要求。但由于经费等问题,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物流专业学生在校内得不

10、到应有的实验训练,另外,由于地区经济和物流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部分高校不能建立物流实习基地,物流毕业生没有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基于这两大因素,当前高校所培养的物流人才空有宽泛的理论,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这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3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对策3.1课程设置系统化,培养目标细化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针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混乱的现象,高校或物流协会等部门应成立由物流专家、高校物流教师、地方政府、企业物流高管等组成攻关团队,共同讨论物流人才需求与高校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问题,避免课程设置宽泛、教材内容重叠及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增

11、强高校课程和教材的系统性、实用性、针对性。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结合学科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物流教学资源,高校应综合设计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人才梯队。研究生层次教育应重理论研究与方法,培养高层次物流管理及研究型人才;本科层次教育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培养企业管理层的运作管理人才;专科层次应重操作、重技能、重实践,培养企业物流基本操作与管理的实用人才。在此基础上,本专科物流教育应采取“厚基础、宽出径”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基础上细化专业方向,如可设企业物流、国际物流、仓储配送及运输管理等,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12、 另外,针对物流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师资支持,坚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3.2“项目教学”与“订单培养”相结合,实现校企对接“项目教学法”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创立的,其特点是以实际工作为最终教学目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实践工作服务;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 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

13、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订单培养是指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计课程,采取“以需定产”完全市场化的招生和人才输送方式,开展订单培养,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和“订单培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衔接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学校教学资源,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获得优质人力资源,减少培训成本。当

14、然,高校不同教育层次应根据需要调节“项目教学”与“订单培养”的比例,高职类院校可适当提高“订单培养”的成分,而本科类教学学科适当提高“项目教学”的因素。在“项目教学”与“订单培养”相结合的模式下,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可以更好地体现在教学中,企业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并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和评价。高校可把企业作为学生实训的试验场和第二课堂,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将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对口物流企业来培训在职教师,解决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问题,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高校可聘请企业物流

15、专家到校讲学,弥补高校物流教师匮乏的问题。3.3建设高校物流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由于物流专业较强的实务性和实践性,物流实验室已成为高校物流教学的重要硬件资源。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实用型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并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虚拟试验环境。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高校根据自身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当地物流人才需

16、求特点以及教学经费多少等,有针对性的建设物流实验室,重点关注实验室的实用性和现实价值。当前,一些高校的物流实验室由于缺乏实用性,只能成为摆设,浪费教学资源。另外,针对物流实验室造价高与经费紧张的矛盾问题,高校可寻求与企业共建或实验室盈利等途径加以解决,加速高校物流资源配置。3.4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比率美国哈佛大学在管理教学中首次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

17、能力的教学方法。现代企业涉及的物流管理问题一般是较复杂的综合问题,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具有创造性思维,并能严密推理、判断、表达及解决问题等实际管理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思考并解答问题,能够很好地应对物流管理中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在物流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鼓励为主、集体参与、以学员为主,充当主持人、发言人、导演、触媒剂、备用信息库等角色。另外,教师要注意物流案例的筛选问题,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良好搭配。总之,高校物流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在高校物流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物流学科建设的

18、关键,校企合作是物流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物流实验室建设和案例教学则是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参考文献:1 詹国华. 物流教育改革与物流学科建设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126-128.2 王克富,陈瑞海. “模块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4-30.3 陈建军. 案例教学在现代物流教学上的应用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5):62-64.4 黄河.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05-106.5 刘津平,邵清东. 实用型物流实验室建设分析J. 物流技术,

19、2007(3):96-99.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

20、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