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浅论现代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浅论现代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现代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浅论现代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论现代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论现代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城市危机管理就是城市政府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达到减轻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的目的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
2、财产权,维护国家安全。1城市危机高发的必然性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性1.1城市危机高发的必然性城市危机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城市社会失序,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市民参与的救治活动。首先城市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习惯上,人们把城市危机主要归因为两类:一是自然产生的,如洪水、地震等;二是人为引起的,如火灾等。但是任何危机包括城市危机的产生却并不完全如此大量危机是人类引起,但以自然危机状态呈现出来的,如各种城市病。其次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增长。目前各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几乎占到常住人口的1/3左右如北京外来流动人口达300多万武汉市常年保持在150万人左右,
3、庞大的外来流动人口,必然会对城市的社会生活、公用基础设施带来极大的影响是导致城市交通拥挤、卫生状况恶化、住房紧张、城市失业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近20年来,随着全球工业污染、废气、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多,加之人工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全球气温变暖,一系列气候异常。干旱与洪涝交替在地球上出现。如长江流域大规模集中降雨的的频率较以往十年一次,数十年一次,变为一两年一次,并且汛期水位年年攀高,使城市防洪标准不断提高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正常活动。城市垃圾也随着人口的增长堆积如山,严重污染大城市的环境,使大城市成为传染病最易流行的地方。同时,从全球来看地球上的水资源日益短缺但由于人口增加及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城市
4、建设用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城市地下水开采已接近极限,全球至少有3亿城市人口还没有用上自来水。人为的作用加剧了世界性灾难的深度和广度。1.2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城市化进程引发的人口和财富的集中城市危机越来越严重的现实,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我国正经历着持续的经济快速发展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目前已达到30.4%(含无户籍的常住人口)。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城市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但我国城市遭受灾害威胁的形势却十分严峻。一方面,有关专家认为,我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总数的45%,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
5、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城市。另一方面,人为危机的威胁正在增长。我国的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破坏城市旧体系构建新体系的过程容易产生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当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发展危机。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危机管理能力还十分薄弱,因此,加强城市灾害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2积极构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为了提高城市的危机管理能力,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政府应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建立常规化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2.1树立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20世纪90
6、年代以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改革开放触及到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在转型期,危机形态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危机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第二,危机呈现高频次、大规模的特点:第三,危机的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第四,危机波动的方式多元化,震动频度增大:第五,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危机的发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互动性,给危机的应对带来更大的难度。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危机管理机制。我国转型期危机形态的上述特点使得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具有很强的迫切性。由于先进的危机管理机制必须以先进的危机管理意识为前提,因此,要求政府首先应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将应
7、对非传统安全纳人政府的重要职责。所谓传统安全,指的是国防安全、外交安全,非传统安全则是指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在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旋律的时期,传统安全受到破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非传统安全却常常受到挑战政府应越来越重视对这些非传统安全的危机管理。2.2加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立法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制度保障。从国际经验看为了有效地规范危机时期政府应如何行使紧急权力,大多数国家都从法律角度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在危机管理方面,我国出台了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对付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传染病防治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突发公
8、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但这些法律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部门管理色彩较重。为了强化政府的危机管理职能,有必要从宪法上授权政府具有危机管理的权力,并限定其相应的职责;同时,制订紧急状态法或危机管理法,将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的法律框架之内。2.3设立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包括建立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明确相关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反危机战略及城市公共危机管理计划。为了提高危机管理机构工作的延续性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政府有必要建立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这些常设机构对于确保这些国家及时发现危机以及在危机发生后协调各方面努力以解决危机起到了非
9、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有效的城市危机管理体系需要在城市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统一协调之下在政府各相关部门乃至民间机构之间确定合理、有序的分工协作关系。第二在确定危机管理机构及其分工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应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制定反危机战略和危机管理计划,并在地方政府设立相关的部门,明确何时启动什么程度的危机管理计划,决策机制如何形成,各部门之间该如何协调等。2.4强化对公众的城市公共危机教育社会成熟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危机管理的效果。对一个国家而言,社会成熟度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危机面前,社会成熟度表现为:不害怕危机,努力寻找好的办法应对危机,能够团结一致克服危机。加强对公众的
10、危机教育,能够提高社会成熟度,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效果。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公众的危机意识往往比较淡薄,所以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公众增强危机意识,使大众了解各种危机发生的过程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危机应对能力提高危机管理技能。综上所述,城市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立,涉及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等一系列学科理论是一个专业性理论研究与操作性很强的政策研究、制度建设、实践验证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地、逐步地建立与完善的过程。参考文献1 昌业云完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性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4)2李东序城市公用事业安全与危机管理J.
11、中国建设信息,2006(5)3姚勤华危机管理体系:现代城市的安全保障J.社会观察,2004,(2)(责任编辑高平)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
12、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13、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
14、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