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311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摘 要:奥运会作为一种“超级事件”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从城市本身的角度,奥运会更应当在城市空间发展上作出贡献。分析了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理,包括土地市场的供需、 城市空间意象的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同作用、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等,并在阐释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奥运会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关键词:奥运会;城市空间发展;北京奥运会被定义为一种“超级事件”(mega event)。一个“超级事件”与普通事件的区别特征是:首先,这个事件要吸引大量的参与者和观看者,形成一种全球关注。其次,“超级事件”是一种市场战略,尤其

2、对于旅游业,它可以使主办单位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受到极高的关注。最后,“超级事件”能够创造长期遗产,在事件结束之后仍能发挥作用。“超级事件”拥有影响主办地区的极大潜能,可以作为地区娱乐发展的工具。现代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塑造自身价值和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往学者对类似奥运会这种重大城市事件的相关研究大多围绕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奥运会的确在城市经济发展、宣扬文化提升知名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重大事件对城市最深远的影响应当是城市本身,北京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将恢复其城市社会生活的常态,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应该回归到城市空间本身。一、奥运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一)土地和基

3、础设施供需空间结构的调整,必须通过土地市场的转换才能完成。在北京之前,几乎所有的奥运会主办城市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已经结束,大规模地增加土地供给缺乏有效需求,超出实际需求的基础设施只能通过举办时的外部需求平衡,如果不能平衡,就只有通过土地价格的增加,否则基础设施就会转为城市的债务。另外,奥运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土地级差地租发生变化,而级差地租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之一。城市级差地租变化导致举办城市房地产格局和重点发生变化。在竞争的环境里,地价的增加就意味着城市内所有要素成本的增加,包括劳动力、食品等,住房就会更贵,像悉尼申办成功后七年里,该市的房价几乎翻了1倍。保

4、持足量的土地“有效供给”成为奥运会举办的一条重要经验措施。奥运会作为一次重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为了满足赛时大量的人流、物流的需要,必将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进行大量的奥运会场馆建设,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并促使周围环境品质的提高,从而促使了土地价格的上升。奥运会的举办在客观上会推动举办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一点在近三十年的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其中悉尼奥运会就给当地房价带来了每年10%的增长,有的地段甚至一年升值30%。北京申奥成功后,房地产价格陡升25.8%,房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北京的人均收入低于上海,但每平方米房价却比上海高出 1 500元。(二)城市空间

5、意象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区域,它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区域与标志物不仅仅被看到,而且是清晰、强烈地被感知,这要素的城市意象对城市建设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有重要意义。对于奥运会而言,区域要素一般是由于奥运会的举办所形成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往往成为体育和文化娱乐中心,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富有特色的建筑使得人们对这一区域的记忆深刻而清晰,奥运会概念的深入影响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加深了这一要素对城市意象的影响;标志要素体现在奥运会场馆建筑独特的造型与运动项目结合带来视觉冲击,标志物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唯一性,即它

6、与周边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奥运场馆不但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群中的独特存在,运动概念的深入也在感性层面上为奥运场馆成为城市或者区域标志物添加了影响。奥运会的举办并不足以彻底颠覆一个城市整体意象,但其对五要素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城市意象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奥运会的逐渐远去,奥运场馆及其他建筑遗产逐渐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这些意象单元与城市原有意象单元整体编组并相互交织,缓慢但深刻改变了城市意象,形成了一座城市独有的风景和魅力。(三)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协同作用美国学者wavne attoe & dorm logan在研究建筑与城市关系时曾提出城市触媒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对后继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发展带来巨

7、大而深远影响的建筑,其有力地决定着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城市景观面貌以及城市的发展动力。奥运场馆建设,是一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城市营销工具,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由于奥运场馆的规划与建设工程巨大、社会影响度大,而且往往是由城市政府全力推动的,因此,它常常被城市政府借以作为改变、完善甚至是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契机。奥运场馆建设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触媒作用,奥运场馆的选址及其规划常常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和“旗舰工程”,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因”,而不是“果”。纵观国内外的诸多奥运场馆建筑乃至其他重大建筑,其规划和建设无一例外地带来了城市局部现时性的改变甚至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

8、每次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在对奥运场馆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必然将其与对城市某个或某些区域的战略性调整进行结合考虑,乃至对整个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调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满足奥运会瞬时性活动所需要的巨大场所和完善的设施,而且更关键的是期望在奥运会结束以后,这些场馆能对城市空间的持续优化发挥长期而积极的作用。(四)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奥运经济对城市的影响体现为聚合和标杆效应、衍生和裂变效应、波及和挤出效应。奥运经济聚合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使原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释放出新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核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服务功能,加速核心城市由集

9、聚转向扩散的进程,通过传导和递延,促发核心城市转变为城市地区。一般来说,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的升级与土地空间的置换方面。由于奥运会产生的奥运经济会对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产生波及,客观上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澳大利亚学者在悉尼奥运会的研究显示,从奥运会中受益最大的产业是建筑业、交通和通讯业、个人服务业。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出原生空间,同时奥运会对环境质量的高要求也会对传统落后产业迁移产生挤出效应。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借奥运会为契机,北京进行城市转型中,五年中大约关停搬迁了大约150多家北京老厂,全力以赴筹办绿色奥运会,这其中,首钢搬迁影响最大,对城市空间功能置换作用

10、也最为明显。二、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奥运会赛区布局模式(一)奥运场馆布局模式自奥运会产业化运营以来,每届奥运会的竞赛场地一般有30个左右,但是大部分竞赛场地是归属于几个主要赛区,根据几个主要赛区在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边缘、城市郊区三类地带中的布局情况将其划分为三种模式:内聚型、外拓型、内聚外拓混合型。1.内聚型布局模式。即主办城市市中心存在衰落区域或市中心所承担的城市功能多样化程度欠缺,为均衡整个城市发展水平或丰富城市功能从而将主要赛区大部分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域或城市中心区域的边缘,使赛区呈现出较高集聚态势布局模式,其代表城市是洛杉矶和伦敦。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主要赛区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中心

11、区域布局可以节省大量基础建设投资,并且布局在中心区域的赛区更容易被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较为积聚的赛区布局方便了不同场馆之间的联系,为运动员和游客都提供了便利;可以增强城市中心增长极的集聚效应,丰富市中心区域的文化内涵和促进老城区的改造。缺点:城市中心土地有限,大规模征集土地易造成用地紧张和地价上涨;赛事期间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当地功能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伦敦市规划布局三个主要赛区,即中心区、河畔区和奥林匹克公园区。中心区位于伦敦市中心区域,河畔区和奥林匹克公园区距伦敦市中心标志特拉法加广场的距离都不超过10km。奥林匹克公园区是重点改造区,其目前主要用地类型是工业

12、荒地和贫民窟,是典型的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内城衰落区。通过一系列环境、交通和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区域规划建成欧洲最大城市公园。2.外拓型布局模式。即主办城市中心城区发展较为完善和均衡,市郊拥有大片待开发潜力区域,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从而将奥运场馆和设施少部分布局于城市中心区域,大部分布局在城郊区域的模式。其代表城市悉尼和亚特兰大。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在郊区布置场馆对于土地限制较少,加快了这一区域现代化进程,同时为城市发展开拓了后备空间。缺点是对交通、通讯设施要求较高,布局较为分散,投资较大。以奥运设施为基础可促进卫星城镇和次级中心地的形成,但距市中心较远所以也较容易出现“废墟公园”现象,

13、必须要辅以后奥运规划。以悉尼奥运会为例,悉尼奥运会赛区包括奥林匹克公赛区、市区和西区三个主要赛区,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奥林匹克公园赛区位于距离悉尼以西大约15km的霍姆布什湾,是悉尼郊区的一块废地和工业废料的丢弃场。当时该地区环境恶劣,周边区域开发层次较低,属于城市衰落地区。由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开发建设,使得该地区闲置土地得到再次利用,空间环境品质的得到迅速提升。而西区位于悉尼市郊西部的一片丘陵河谷地带,西区的竞赛区大多距市区40km60km,基本属于城郊欠发达区域,通过布局奥运场馆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这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得到了较大提升。3.内聚外拓混合型布局模式。其为前两种模式的综合,即奥运场馆

14、和设施一部分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并有意识将一部分场馆和设施布局在城郊区域,其代表城市是汉城、雅典、巴塞罗那。这一布局模式是两种模式的综合,虽为混合型布局模式,但是历届采用这一布局模式的奥运城市依然会在内城或城郊确定一个赛区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而不是全盘端起。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将赛区较为均衡的布局在市中心区域和城郊区域有利于减轻市中心区的发展压力和增强市郊的发展活力,从而起到缩减不同区域发展差距的效果。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为例,四大赛区较为均衡的分布在市中心和市郊区域 海洋公园赛区作为重点改造区域,原为滨海破旧仓库和闲置工厂,就是这些工厂和仓库将巴塞罗那城与海滨隔绝开来,一直是市政府重点

15、整治区域区,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整治进度很慢。巴塞罗那奥运会成为这一区域整治的契机,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一区域整体形象,使其成为风光宜人的滨海游憩区。三种模式对于城市空间的发展的影响作用都是巨大的,特别是许多国家在申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之初,就把准备和举办这种大型赛事当作城市再生的助推器和景观改造的助动力。这三种模式虽都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但是它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方向又是不同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见表1)。(二)北京奥运会主赛区布局模式分析北京奥运会场馆呈“一个主中心加三个区域”的布局格局,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西部区”中新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赛后将成为

16、市区西南部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大学区”安排首都体育馆等四个场馆,赛后成为大学及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北京乡村赛马场等两个场馆,便于赛后发展北部郊区旅游业。在这四个主要赛区中除北部风景旅游区布局在远郊外,其他三个都布局在北三环到北五环之间即北京市北部城区边缘,四大赛区呈现出高度集聚的分布状态,是典型的内聚型布局模式(见图1)。三、北京奥运会举办和场馆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一)多中心结构与新功能中心再造城市空间结构有机分散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趋势。按照整体功能优化的要求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了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商务中心区、顺义临

17、空经济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六个中心。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区域作为北京市体育娱乐休闲中心的地位,也使之完全具备了承担以体育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功能的条件。奥林匹克公园的建成形成集体育竞赛、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和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新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这一地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心脏,体育场馆集中度很高,与其他举办奥运会相关设施距离近、联系方便;城市的主要快速环线四环、五环路穿过公园内部,交通方便;周围城市建设区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周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赛后使用。根据规划,北京市重点培育中国网球公开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六大国际品牌赛事,在奥林匹克中

18、心区开展大量的体育赛事也是国际上举办奥运会国家对奥运场馆利用的成熟经验,体育竞赛功能将完全得到发挥;由于奥林匹克公园以及主要场馆的魅力,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同时加上在水立方和鸟巢内运营的音乐会、演唱会等多种大型娱乐活动,文化娱乐功能尽显;奥运村在奥运会结束后成为城市住宅新区、大学生宿舍、办公用房,位于公园内的国家会议中心以及附近的其他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集聚一起,会议展览和休闲购物功能可以实现。(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和公平化体育设施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场所,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场馆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市范围内的分布与城市已有社会经济空间更

19、加协调,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需要。可以说,从实践情况看,北京奥运会场馆的空间分布模式充分考虑了比赛项目、比赛天数、参赛人数、城市规模、城市原有体育设施条件、城市原有基础设施情况、投资情况等多种因素,保证了奥运会的赛事安排、交通组织、住宿、新闻报道、后勤保障等工作的正常运行,这种布局对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北京市原有场馆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在2005年,北京市城八区场馆面积只占全市的37.8%,其他10个郊区县场馆面积却占全市的 62.2 %。城八区实有场地与理论计算的场地资源需求量存在一定缺口,而郊区县的场馆资源却存在着供过于求的过剩情况。新建场馆主要集中于城

20、八区,正是场馆资源供不应求的地区,总的来看这些场馆赛后可以很好地缓解现有场馆不能满足区内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状况。另外,海淀区和朝阳区是北京市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最快的区域,为赛后场馆的利用也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三)多元文化交融与空间意象再造北京奥运会作为奥运史上具有独特风采的奥运会,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与互动,成为多元文化交融互补的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组成,成为奥运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样,奥运场馆建设也充分实践了绿色、科技、人文的三大理念,在与奥运会传统精神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同时,为北京市新的城市意象改变与形成提供了素材,也将会深深影响北京市的空间意

21、象最终构成。在场馆总体位置上,通过科学的规划编制,强化新的建设与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空间上的协调,北京建设的31个场馆,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的场馆,在地域上或者在空间上,和北京的旧城做好了相应的处理关系,没有一个新建和改扩建的场馆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新建的体育场馆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不会和旧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在空间上产生冲突,也更好地保证了我们旧城的风貌。在文化传承上,奥林匹克主中心区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北京从设计、建设之初就拥有一条中轴线。历史上的长度是北起钟鼓楼、 南到永定门,大概7.8公里。而新的奥运体育主中心区放在城

22、市中轴线的北端,这在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北京中轴线的城市空间组织的结构和特征,是奥林匹克对北京整体城市建设的一大贡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把奥运建设和城市长远发展结合好,建设一个现代文明和传统风貌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文化名城。城市意象五要素中,通过奥运会举办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及鸟巢和水立方等标志物。作为占地 1 200公顷左右的城市地区,奥林匹克公园内部以体育文化为主题构造了一系列的建筑和景观,体育文化是识别区域特征的主要特征,主题明确而突出,易于识别又给予人深刻印象;对外而言,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心脏地区,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居民的外部参照物,并与周围的

23、环境与景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鸟巢和水立方作为新的城市标志物,与奥运会一起正在逐步改变着北京城市空间意象。鸟巢和水立方作为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代表建筑,凝聚了奥运文化传统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精华,具有文化与历史上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建筑外形上,二者以醒目和完美的空间建筑结构形式成为北京和奥运的视觉象征符号,明确而绝无异议;在地理位置上二者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道路交接点的地理位置突出;与周围环境相比较,二者非常易于识别,成为区域内独特的建筑物。作为集历史、标志、地理位置为一体的鸟巢和水立方,具有以上独特、令人难忘的物质和文化属性,将会和故宫、天坛一起成为新的城市标志。(四)区域振兴与旧城更新由

24、于历史原因,北京奥运村所在地原为城乡结合部,建设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在市场环境下,这种局面本身又进一步导致区域资源外流、 发展机会减少的“马太效应”,仅靠区域自身无力摆脱落后和贫穷的困境。这一地区通过建设具有标志意义的奥运场馆,许多成为城市或者区域的“名片”,这可以吸引庞大的外来艺术、体育、建筑爱好者和旅游群体,为该地区发展复兴的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旅游资源,为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带动金融、贸易、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奥运会及奥运场馆建设,不仅可以给一个城市、区域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知名度、活力和令人振奋的景观,而且它能够带来城市的系统更新和社会

25、区域的提升、重组以及地区功能的再生。举办奥运会成为推动北京旧城改造一个良好契机,客观上推动了北京政府改造旧城的决心,并获得了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北京市规划委公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意在建设“人文奥运景观”的同时,也把北京市旧城保护计划拿上台面。改造的内容包括调整交通模式,加大交通收费,提倡地铁与公共交通;人口迁出、降低旧城人口压力;限制大型商业、大型办公等不利于旧城保护产业,鼓励适合旧城保护的文化产业等。这其中,什刹海由过去的居住办公区改造后成为新的文化保护和旅游观光区,大栅栏由传统的商贸区转变成为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旅游区,天坛公园周围地区成为新的旅游观光区。(五)产业升级与空

26、间功能置换伴随着信息化进程以及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在加剧从二产转向三产转变,全球化城市北京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去工业化,会展经济、总部经济、 创意经济成为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绿色产业的内涵对环境的高要求,许多落后的产业在新世纪将要被逐步淘汰。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借奥运会为契机,北京进行城市转型中,五年中大约关停搬迁了大约150多家北京老厂,全力以赴筹办绿色奥运会。这其中,首钢搬迁影响最大,对城市空间功能置换作用也最为明显。奥运会的举办加快了首钢搬迁的步伐。由于绿色奥运的需要,北京为了进行城市环境整治,做出了在奥运会前完成首钢停产和搬迁的决策。首钢搬迁为石景山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带

27、来难得的机遇,有利于该地区实现土地增值,区域形象将得到很大改善。首钢地区过去是传统的工业区,搬迁完成后将为石景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娱乐中心的发展提供空间。到2010年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调整后,首钢工业区将成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承载起行政办公商务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业主题游览、休闲旅游等特色服务功能。结合石景山区打造“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该工业区内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中也为中央行政办公留出了一个区域。四、结语新经济时代,城市竞争的空间效应表现之一是伴随城市功能变迁的城市空间重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重大事件推动城市新增长空间的发展。当重大事件结

28、束时,城市发展是前进还是后退,这取决于重大事件运作过程和后期经营合理、科学的计划和操作。对于一些学者忧虑的“2008年的奥运会不是北京建设新城的第一次机会,但却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因为一旦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下去,北京城市结构就很难再次更改,北京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像今天的东京、香港和汉城一样,忍受城市长期失去竞争力的痛苦”,则更多地需要时间来检验。对于许多处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应合理运用重大事件这一城市增长机器,最终达到对外通过形象营销提升城市品牌效应,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本;对内锻造城市空间与景观,使城市结构进行科学的更新和发展。参考文献:1 胡浩.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公

29、共游憩空间扩展影响的述评兼论对2008年北京奥运j.北京社会科学,2005,(6):3033.2 杨越.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5,(8): 337.3 戚永翎.北京奥运会经济遗产及后奥运经济策略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4 赵燕菁.奥运会经济与北京空间结构调整j.城市规划,2002,(8):23 27.5 杨乐平,张京祥.重大事件项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8,(8):1115.6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 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王晓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有限公

30、司,1994.8 张京祥,殷洁.地域大事件营销效应的城市增长机器分析以南京奥体新城为例j.经济地理,2007,(3):452457.9 高娜,吴国清.大型事件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影响研究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j.商业经济,2010,(3):105108.10 焦若水,胡浩.城市社会空间的扩展:北京奥运会的城市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1719.11 vinayak uppal.the impact of the commonwealth games 2010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delhi.j.ccs working paper,2006

31、,(162):131.12 metropolis commission.the impact of major ev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citiesr,2002.13 顾伟杰.后奥运时期北京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建设与市民幸福指数关系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1,(3):43 48.14 彭涛,王建军,等.亚运会背景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思考供需关系的视角j.规划师,2006,(2):65 68.15 曼纽尔,卡斯特尔斯.流动空间j.王志弘,译.国际城市规划,2006,(5):6985.16 王小健,陈眉舞.大事件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研究j.华中建筑,2007,(3):35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