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改革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孔凡哲 艾尔肯 王辉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第10期摘 要立足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的实际,结合中小学校本课程的现状,探讨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六个主要因素:具体内容、环境、学生、教师、校长以及社区。其中,内容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工作之一,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和重要资源,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核心,社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补充资源。关键词以校为本;课程;实施;对策 当前,以校为本的课程策略正在我国广泛实施,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到校本课程的真正开发,正处于攻关阶段。研究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2、有助于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众所周知,校本研究(on school)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作为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分别组成了“以校为本”模式的四个子系统。纵观当前我国实施“校本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校本研究必须针对其具体的各个领域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地深入分析,例如,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内容研究1。相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我国中小学正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到实处,这不仅是校本课程本身的需要,更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得以落实的必要载体之一;另一方面,中小学实际的校本课
3、程工作仍停留在“务虚”的阶段“大家都知道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开展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 为此,开展校本课程实施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本文拟从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六个要素入手,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些规律。一、 内容: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众所周知,校本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应当看到,自2001年9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日渐明朗,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直到今天,尚未明朗。明确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成为制约校本课
4、程开发和实施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亦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开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次开发);二是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补充。二、 环境: 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 (一) 硬环境学校具有良好的硬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它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条件。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外的硬环境和学校内的硬环境。前者主要是指学校的地理位置、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等,后者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基础,主要涉及教学楼的设计布局等校园设施的构建,以及教学手段、教学辅助设施等。实践表明,学校内的硬环境为
5、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硬件基础。例如,东北地区某师大附小教学楼的设计就十分有特色,为该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楼的内部设计秉承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学校理念,集中体现在对楼道的合理利用上,每一楼层的楼道里都设有“开放性空间”,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做游戏、可以搞小创作、可以交流彼此的作品;楼道的墙壁上,都是孩子们个性化的作品,有作文、书法、剪纸、手工作品、泥塑、图画、京剧脸谱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出更新的作品。“开放性空间”还表现在“开放性教室”的设计上,“开放性教室”是一间只有三面墙的教室,也设在楼道里。
6、同时,教师的教学对其他任课教师开放,这样的开放性设计不仅促进了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也使不同学科间教师互相学习,有助于学科之间的综合化,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硬环境,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不易遗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 软环境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言的。对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软环境分析宏观上主要指国家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微观上主要指学校文化的优质和特色等等。1.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保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紧紧围
7、绕课程改革以求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从此进入国家课程政策的范畴。这是校本课程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2.学校文化良好的学校文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研究者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http
8、:/202.198.141.10/kns50/index.aspx,2005-12-24(唐丽芳,2005)从以下几个维度对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的制度规则、学校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学校的人员构成角度看,可以把校园文化粗略的归结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四个方面,其中,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属于学校领导者层面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分别是指教师和学生层面。他们之间的和谐存在和发展,将有助于营造校本课程的开发所需要的良好氛围。三、 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
9、发展是校本课程研制开发和具体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促进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之一。在校本课程研究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倾向,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容(如,国家审定通过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适时的选择、补充,乃至改编、整合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内容。例如,好大一棵树就是东北地区某师大附小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处理的一个典型事例它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经过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发的一个综合课程内容,属于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的小课题学
10、习活动。这个内容共分为三个板块:一棵树的价值、回收废纸、一次性筷子。通过品德课与数学课的整合,学生们不仅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锻炼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同时,强化了节约意识,提升了思想品德修养。上海市静安区某小学开发的低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思维训练活动课”,则是“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数学活动课”张敏:构建低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思维训练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8期,第71页,属于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这种活动课,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学生在兴趣中扩大数学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
11、,“在创新中求得发展”。以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思维训练活动课”为例,其基本内容分为活动性内容、探究性内容和读写性内容。另外,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隐性的,学生的需要有时候不能通过学生自己表达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作用可以忽视。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的进程,以求优化课程实施效果。四、 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和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当前,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活化教材”转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践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尤其要关注教师的这种角色转变。在这里,“教教材”通常是指教师只是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
12、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师只扮演着被动的课程接受者、实施者的角色。而“用教材教,活化教材”则集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选择、运用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高效顺利进行。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不仅是主力军和直接的执行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国家标准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开发“校本教材”,而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群体,以自主、开放、合作的形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自主
13、创生的新的课程内容。当然,就目前我国中小学实际而言,前者占更大的比例,而后者所占的比例视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超出国家规定的12%(如,新课程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中规定,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比例为12%)。教师只有在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应内容的要求,较好地理解一套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而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实践表明,那种撇开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的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不可行的。其次,教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才能将“理想的课程”,
14、经过“实施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进而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毕竟每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的内心需求、爱好特长、思想表现、品行修养、学习能力、学习动因以及心理素质千差万别,对课程有不同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作为教师,理应当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需。为此,了解学生,既要从宏观上熟悉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又要从微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的鲜明特征。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灵感。再次,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是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学往往缺乏
15、必要的监控能力,这就使他们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需要把握不准,也就不可能很好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因而,重视对新教师的培训,关注教师的不断成长和专业发展,变得尤其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是孤军奋战,更多情况下需要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正如熊梅,马玉宾: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第49,53页所述,“校本课程整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或称校本课程发展)的一种模式,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之一”。这就需要不同年级、不同科目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围绕着共同的研究主题重新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从多学科的视角以平等
16、对话、开放、合作的组织方式研究、设计、实施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主题”,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五、 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核心对于课程改革有这样一种说法王红顺:农村学校如何应对新课改,教育时报2005-11-30:“动不动在局长,改不改在校长,好不好在教师。”可见,校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与否,校长是校本课程的领导核心,所以,校长的素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校长的职责与素质,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第27-30页表明,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具有六种职责:“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协调影响
17、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与五种素质“领导能力、规划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就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发挥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领导作用的基本前提,在于校长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否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命运”。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反映着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境界,决定了校长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作为一校之长,应该考虑诸如学校的教育目标什么?办学特色是什么?教师有什么特点?学生有什么需要?学校和社区之间的
18、关系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密切切合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实际,校长就会逐渐形成基于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比如,如果校长一开始就把课程开发定向为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的话,那么,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校长更多的是关心教师的积极参与,让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提高课程意识,形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养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构建一个积极、创新的教师课程开发的共同体。其中,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二)是否具备有效交流与协调的能力等领导才能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人,校长必需
19、具备一些基本的领导才能。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具有有效的交流与协调的能力,是校长领导才能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这既有利于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又有利于得到课程专家的指导,更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创设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三)是否具备必要的课程知识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有效和高质量。如果校长缺乏必要的课程知识,要想成功地领导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是不现实的。比如,前文所提到的某师大附小的校长,自己既是课程论方面的专家,又在校本课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课程方面的相关知识十分娴熟,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动
20、态时刻关注,同时,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本校的具体实际,因而能够领导本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当然,这样的小学校长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还是少数,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校长都要具备相当高的课程知识水平。只要校长平时注意积累必要的课程知识,时刻关注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就会对校本课程开发有帮助。(四) 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事物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学校的发展是在不断创新中实现的,而校长的创新能力是核心。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中,校长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校长自身要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信心;要有不断学习的良好品质;要善于反思,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和主张;要永远不满足于现状,针对学
21、校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校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会带动教师不断创新,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不断求新、不断变革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六、 社区:校本课程开发的补充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只是注重校内资源的开发,而不接触社会实际,不合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便难以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校之外的社区是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补充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中,社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社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设施。比如,各种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宫、环境保护机构、居委会、商场、工厂等,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便利的条件,开展与这些机构长期的合作,给学生打开一扇接触社会的窗口,
22、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第二,社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资金支持。社区中的企业中,有许多热爱教育事业的企业家,他们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有可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一定支持。第三,社区还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人力资源。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居住的居民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面可能会有技术工人、农民、专家学者、机关干部、商界精英、部队军人等,这就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例如,台湾G中学在利用社区资源方面做得很出色,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社区的活力,形成学校与社区共同创建学校校本课程的合力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17
23、-224页:一开始,学校就把办学宗旨定位为“培养社区人才,传扬社区文化,提供公共空间,建立社区学习机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开发了“优质校园文化”、“社区学校与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王公文化祭”等一系列的校本课程方案。其中“王公文化祭”是让学生参与社区的“迎王公”活动,深化对祭祀意义的认识,并展示各班级的庆祝活动,如照片、食料、祭祀器物、绘画展览等,引导学生对祭典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是发挥社区资源重要作用的典型事例。当然,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要关注不同学科课程资源的一些具体特点,如孔凡哲、马云鹏:论数学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程资源,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第2期,
24、第27-29页。对此,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正文合计5618字)参考文献1孔凡哲.中小学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2).作者简介:孔凡哲(1965-,Kong Fan-zhe),男,山东济宁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及命题评价研究。王辉(1982-,Wang-Hui),女,河北保定人,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史宁中(1950-,Shi Ning-zhong),男,江苏宜兴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理学博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详细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130024E-mail:fzkong,fzkong 电话:(0431)5099962(O) 5099563(H) 1359608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