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768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保 山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毕 业 论 文(设计)课题名称: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学生姓名: 学 号:45号系:中文系 专 业:语文教育年 级:06级 班:中教二班指导教师: 200 9 年 4 月浅谈边城中翠翠的爱情 内容摘要:边城给我们描述的是以翠翠为中心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在湘西自然和谐美的文化氛围中,看到了一曲爱情的悲歌,即翠翠、与傩送、天保之间的情感纠葛。翠翠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却又缺乏一种“敢爱”的精神,只是通过孤独的心去朦胧的向往,最终以天保的不幸遇难、傩送的出走、爷爷猝死这样的悲歌而结束,自己仍坚守着摆渡的生活,等待有朝一日心上人的归来。翠翠理想的爱情在面对

2、残酷的现实时,成为了一幕忧郁等待的悲歌。关键词:矜持; 执着; 忧郁前言边城给人们呈现了一幅湿润透明的湘西景色,让众多的读者对这个平和而宁静的边境产生了由衷的兴趣。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凄凉,无奈。湘西边境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相依为命的祖孙二人,靠渡船为生。然而在这个小城上却有着赛龙舟的习惯,聪明美丽的翠翠就在这时偶遇了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并且两情相悦。可巧的是,哥哥也喜欢上了翠翠,且这份爱意是通过爷爷来传达,也先说了媒。当兄弟俩都知道彼此的内心时,约定采用“走马路”(山

3、歌打动情人)公平而浪漫的方式表达感情,但由于天保自知不如弟弟,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坐下水船淹死了然而傩送也因为家庭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去了。爷爷因害怕孙女重复自己女儿的命运,一反常态的操心其婚事,但听到天保不幸遇难,傩送一走了之的消息后,爷爷被击倒了坚强的翠翠惟有选择沉默的等待。与其说它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美丽的爱情独白。先说媒的老大,但他们却没说过一句话。两情相悦的双方也因无法得到信息反馈成为了悲剧。翠翠的爱情悲剧除了人生的不凑巧、误会外,“是由于当事人的主体性太微弱引发的爱情责任事故。”一 翠翠的形象分析:“爱”与“美”的化身(一) 外柔而内刚的“美”“在风里日里长养着”、“自然

4、既养她且教育她”两句引文让我贴切地感受到翠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真正读到了一个大自然的女儿,她如清水芙蓉,纯出自然,不仅相貌,更在心灵,未沾上丝毫社会俗气,处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天性,“美”的那么清纯,与爷爷过着无忧无虑的摆渡生活,她爱傩送纯出于情,并不因傩送是富家子弟,更不为自己贫寒而自卑,她不轻浮不撒娇,当自己的爱情受到挫折,天保不幸身亡、傩送远走他乡、相依为命的爷爷猝然死去,她最终选择了守住摆渡岗位,对傩送有着苦恋而又无期的等待,让我们看到外表平和而柔美的一面,更体会到内心刚强的一面。(二)矜持而执着的“爱”翠翠是个带着童稚气的纯情少女,她的幽梦浓缩了一个少女在迎来生命觉醒之时细致

5、入微的身体敏感与心理波澜,且交融着大自然与植物成长的生命启示,是尚存于乡野田园的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对爱的渴望不是强烈的追求,而是表现出少女特有的朦胧向往,表现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坚贞不屈。二 翠翠爱情悲剧的表现那么一幅楚楚迷人的湘西生活图景,造就了一个纯洁美丽的乡村少女翠翠,在其乐融融的乡村氛围中,却对翠翠的爱情有了丝丝忧虑。1、心中生爱却无力去爱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但在湘西却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成为男女之间传情的一条途径。端午节的初遇,使翠翠对傩送萌生了爱意,正因为内心抑制不了这样的爱,她再次期待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但二人的纯真恋情并不是艳阳高照,而是烟雨朦朦,两

6、情相悦的他们在优美朦胧而又凄迷的氛围中享受着这份甜蜜。翠翠的爱情世界是那样的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厉害关系,同时又有一点朦胧,若隐若现那样诱人却又难以把握,面对自己的爱情她选择了沉默,虽内心起伏不定,但却始终如一,在等待中等待幸福的降临,将自己的爱情过多的寄托于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互动之中,从相遇到相知本是多么美好的爱情过程,但我们看到的翠翠却是无力的,让我们对这份爱情产生了无以言表的忧郁和伤感。2、命运的捉弄原本美好的开场布局,但最终却以天保的不幸遇难、傩送的出走、爷爷猝然死去的悲剧而告终,让我们不解的感叹到:“这是一个少女能承受的吗?”这不仅是一个矜持山村少女的爱情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

7、真实反照,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让人们只能从边城这个世外桃源去寻找完美的历史图画,无论谁都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我们也只能感慨。试着接受翠翠的命运,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在这份悲剧中感到了人世常有的忧伤。3、没有结局的等待一连串的悲剧展现在翠翠面前,翠翠选择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继续留守爷爷的摆渡生活,用一颗无期而又满怀痴情的心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命运的难以抗拒、幼小的生命失去呵护,母亲昔日的情人取代爷爷的位置,和翠翠共同等待傩送的归来,让这份忧伤的等待多了一丝暖意,还有一份期许,减轻了悲剧的分量。三 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一) 翠翠

8、的命运使然1、翠翠父母的爱情的影响边城中作者对叙述时间的巧妙安排概述了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在作品中提到了她的母亲因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用殉情的方式而告终,这样的结局,我们知道翠翠只能拥有残缺的家庭幸福。爷爷虽用无尽的爱承担起父母的责任,但却始终代替不了父母所给予的特殊呵护,心里想要的永远得不到爷爷的真切理解,心中之事爷爷也只是略知半解,祖孙之间的沟通始终存在着不可越逾的隔膜,给故事的结局埋下难以磨灭的伤痛。2、生命的孤苦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决定了她只能与也爷爷相依为命,爷爷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加上自然的哺育,成就了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成为湘西文化哺育下的自然儿女的代

9、表,也是爷爷生活和努力的方向。爷爷用特有的方式关爱着自己的孙女:操心其婚事,教育其做人,顺从其要求。(二) 翠翠的性格注定1、忧郁、伤感和焦躁“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翠翠心中“有点儿薄薄的凄凉”、“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就忽然哭起来了,还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翠翠已长到了特殊的年龄,爱上傩送却又无从表达,只能把爱埋在心底,因而焦躁迷惘,这是青春期少女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另外,翠翠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祖父虽然关爱翠翠,但毕竟不能代替父母,实际上,缺乏母爱的翠翠一直处在孤寂中。2、沉默释怀祖父试探翠翠“说个笑话给你听”时,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

10、当祖父硬要“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她“勉强笑着”,带点儿恳求:“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接着站起了身,当祖父又说:“若是真话呢?”,“爷爷你真是个”话未说完,就“说着走出去了”。简洁的语言,细小的动作,微妙的神情。生活在沉默边城中的翠翠,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但作为一位少女,内心对爱情起伏不定,但这种波澜始终得不到释怀,无人可以理解,爷爷不解,兄弟二人不解,湘西自然不解,唯有沉默来释怀自己的这份孤寂,我们更同情翠翠身边也没有同龄人可以释怀一下自己的内心吗?无穷的想象让我们只能用感慨来画上句号。(三) 翠翠的环境造成1、翠翠的生长环境促成(1)宁静、幽美的湘西景观。我们读到边城中的自然景观

11、,每个人都会拷问自己的现实生活处境,也回顾和体味边城中人们的生活,人人都用“无所谓”的方式生活,那里的人们过着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非常丰盈的日子,是一个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生活全然地融入到大自然当中,没有人舍得去打破这种宁静和幽美,相反,又让人们对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产生了几分担忧,(2)质朴厚道、善良笃信的风俗民情。风俗民情深具民族特征,历史在不断的变迁,但沈从文却用多么诗意的画面和语言来包装湘西的文化生态以及人事,翠翠对待自己的爱情没有不择手段,对待婚姻人们没有贫富观念,相反让人们看到的是其乐融融的湘西大家庭,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能看出惆怅来,令人那么悲伤。万物的变

12、化只会触动内心深处,却改变不了那愁人的现状。2、他人的影响(1)天保的婚姻观和恋爱方式,即一种简单、含蓄、保守的求婚方式,采用“走车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将自己的爱情寄托在老船夫身上,自己内心的触动只想通过外界去表现,面对二老浪漫的求爱方式,只能灰心丧气地选择出走,最终在遇外加可能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接下来的一切也将因之变化,打下了坚实的悲剧基础。(2)傩送似坚似虚的爱情宣言。一次不轻易的相遇,也许人们会说这是人生的不凑巧,但翠翠却无法说清楚自己的心事,他们没发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甚至连说心理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彼此的内心憧憬,“无形的东西”笼罩着翠翠的生活,二老的一走了之,“这个人也许永

13、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有太多的理由相信二老应该回来,但这种狠心而又无期的等待不亚于“戈多”,代表着希望的渺茫以及渺茫的希望,让一切在偶然中开始,必然中结束。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3)顺顺态度的改变。沈从文在大力的美化人物,但却与人物的实际出场不相吻合。端午节他对王团总一家特别关照,他曾“逼着”二老接受碾坊,足以证明他对财势的态度;当天保出事,傩送出走,他用“粗略的语气”回答老船夫的提问,脸上露出“阴郁”神色,认为翠翠作自家的媳妇会这样那样,也让我们看到他不仅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而且也流露出富人本身的特色,老船夫最终被他的这种阴郁和冷漠态度击倒了。(4)爷爷对翠翠婚事的一反常态。平日,

14、老船夫爽爽朗朗的,但在对待孙女的婚事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为什么?一方面他预感到自己的“渡船”不是富人“碾坊”的对手;另一方面,他也无力要翠翠放弃那自自然然而来的感情,他害怕翠翠重复自己女儿的命运。为了孙女的幸福,他必须与王团总竞争,而且非胜不可!一个自尊自爱、耿直爽朗的人得违背自己的性格去“高攀”,去“争夺”,他自愧又担心,无望却又不能不挣扎,言行不免“曲曲折折”、“畏畏缩缩”。当通过说亲人口中得知二老的决定时,以及顺顺不耐烦的口吻证实后,他晚年唯一的企望幻灭了,又为悲剧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四 翠翠的爱情综观分析了以上种种的原因,这一幕爱情悲剧不是因为他们将爱情至上,更不是因为他们反抗不了

15、而结束,相反的却是因为一切在自然而然中发生,一切又在偶然加必然中结束。让人们在和谐中愁,让我们也再次体味着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部边城为读者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加上作者一种温柔的笔调,为读者酿就了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人事都在和谐中变迁,翠翠、天保、傩送三人对命运、爱情都是“顺其自然”的态度,作者将他们置身在这个世外桃源当中,二老追求诗意般的爱情,拒绝了功利的碾坊婚姻,战胜了大佬务实的恋爱,却最终难以摆脱爱情悲剧的延续和人生无常的宿命摆布,祖父郁闷地死去,留下一个孤寂的翠翠独守渡口,企盼二老归来,善良美好的人们终究得不到幸福,人们都渴望

16、一种理想化的爱情,渴盼按自己的天性去驱使生活与感情,但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够获得这种自由呢?有人因为反抗现实失败了,但也有人因为自然而然的接受失败了,让我们由衷的感慨,理想与现实之间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介于二者之间极度的偏激也将必然失败。沈从文的这种理想,让我们不是去向往,反而成为了忧伤的源泉。在边城中,我们看到人们过的生活是原生态的,被封建习俗的恢恢天网笼罩了一切,它甚至不必通过某种物化的力量就已渗入到人们的灵魂中,即使是那些禀性善良,心地纯洁的人们也不能免。边城虽是“一支充满忧伤的人类爱之歌,但它唤起的是对于欢乐的人类爱的希望。”不仅揭示了封建习俗对于人的窒息与摧残,还表明了即使是善良

17、的人们也摆脱习俗而重建自我的人格。结语边城世界的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爱情的悲剧融入了人世常有的忧伤。主人公想要达成的理想爱情与现实是有隔膜的,让我们因为他们的善而愁,因为他们的理想而愁,面对现实的一切有了更加广阔的反思空间,不仅在考问当时的历史社会,对照现在的一切,让我们跟随着时代,让我们想到的不是翠翠一个人在等待,而是湘西在等待,整个民族在揪心地等待!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美丽的边城,虽让人们与世无争,可是,我们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尤其是女

18、性那深刻在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成为女性的特质。时代、环境、命运造就了她,除了等待幸福,没有第二条通向幸福的路。一切可亲、可敬的和谐,却成为产生必然悲剧的源头,人世的变迁与命运的无常成为任何人也无法把握的基本命运,将一场爱情悲剧转化为命运悲剧、社会悲剧。面对种种的阴差阳错,作者用和谐来淡化这种哀愁,让我们透过故事,去领悟“背后蕴藏的热情”和“背后隐伏的伤痛”。综上所述,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远离文明城市的边城,人们之间充满的是一种和谐美,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翠翠的爱情悲剧,而是通过田园牧歌情调去感受美丽背后隐伏的悲愁,不仅是个人的爱情悲剧,更是一幕社会现实的悲

19、剧,真正读到了爱与美的建造到毁灭的全过程,不禁有了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人生感慨。注释刘永泰. 人性的贫困和简陋重读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0.2 第21页参考文献1刘进才. 京派小说诗学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122刘洪涛. 沈从文小说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3吴投文. 沈从文的生命诗学. 东方出版社. 2007.124康长福. 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7.35金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海南出版社. 2006.86覃新菊. 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朱栋霖、丁帆、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