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790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 【内容摘要】“非遗”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作为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承担着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担,这不仅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对提升我国的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高校 艺术人才 培养 非遗传承 实践 一、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

2、”传承相结合的必要性 1.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目前,我国整个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千百年的民族传统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危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艺术类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使高校艺术教育与“非遗”传播有机结合,进而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学校师生提供艺术创作源泉和社会实践平台,实现“非遗”保护与高校教育资源彼此共享、相互促进,对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高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必然途径

3、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非遗”正在被逐步地推向市场。而“非遗”保护教育及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缺乏和不完善,成为阻碍“非遗”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作为守护精神家园、展示和传播“非遗”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将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有机结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实现“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艺术类专门人才。 3.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节日缺乏了解。同时,高校艺术类学生还存在着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等实际情况。

4、而我国“非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巨大感召力,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高校艺术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不仅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校园成才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非遗”传承的有关活动创新地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良好的、富有传统风格

5、的物质文化建设,能够起到培养民族精神、提升民众综合素质的作用。包括房屋建设等校园布局、标志性的建筑和雕塑、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宣传栏、广告牌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室等各种学校活动设施的建设。 2.富有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对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校园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的特点。对于规范学校成员的言行、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确立良好的校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如群体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具体通过校训

6、、校歌、校徽的制定以及校史的完整编撰来展现。具有传统风格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4.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组织“非遗”进高校系列讲座活动,成立学生“非遗”科技小组,开展大学生“非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使师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团队精神得到培养、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更好地突出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价值。 (二)创新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高校按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包

7、括培养目标和规格、整个教育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四个方面。 1.以“非遗”项目市场为导向,设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如培养目标中,要求掌握“非遗”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非遗”项目研发过程,懂得“非遗”项目管理知识等。培养规格中,要熟悉“非遗”领域基本法规、政策,掌握“非遗”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非遗”前沿信息的基本方法。 2.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在制度建设过程,必须保证管理和评估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公正性。管理和评估制度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对于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艺术类高校可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群中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中加入非遗类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群的必修和选修课中加入非遗类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等。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灵活调整,如根据非遗课程特点,采用聘请非遗传承人集中授课,教师分解指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理解,掌握要点,同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作为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只有将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突出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应用价值,使高校在保护我国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逐渐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服装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