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977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44 大小:6.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doc(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 )字 号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 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 姓名: XXX 学号: 00000000 班级: XXX学院2008-1班 二一二年六月中 国 矿 业 大 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姓 名: XXX 学 号: 00000000 学 院: XXX学院 专 业: 采矿工程 设计题目: 东坪煤矿0.9 Mt/a新井设计 专 题: 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 指导教师: XXX 职 称: 教授 2012年6月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学院 XXX学院 专业年级 采矿工程2008级 学生姓名 XXX 任务下达日期:2012年3月1日毕业设计

2、日期:2012年3月1日 至 2012年6月15日毕业设计题目: 东坪煤矿0.9 Mt/a新井设计毕业设计专题题目: 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和要求:院长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语(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工作态度及工作量;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存在问题;是否同意答辩等):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设计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语(选题的意义;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量的大小;取得的主要成

3、果及创新点;写作的规范程度;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存在问题;是否同意答辩等):成 绩: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答辩及综合成绩答 辩 情 况提 出 问 题回 答 问 题正 确基本正确有一般性错误有原则性错误没有回答答辩委员会评语及建议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学院领导小组综合评定成绩:学院领导小组负责人: 年 月 日摘 要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一般部分为东坪煤矿0.9Mt/a新井设计。东坪煤矿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管辖的盂县境内,交通便利。井田走向(南北)长约5.2km,倾向(东西)长约3.0km,总面积为14.33km2。主采煤层为15煤

4、,煤层倾角为112,平均总厚度为3.93m。井田地质条件较为简单。井田工业储量为7802万t,可采储量为5547万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9Mt/a。矿井服务年限为47.41a,涌水量不大,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75m3/h,最大涌水量为5.63m3/h。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30 m3/t,绝对涌出量为1.85m3/min,为低瓦斯矿井。井田开拓方式为双斜井单水平煤巷开拓。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采用矿车进行辅助运输。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制度为“三八”制。一般部分共包括10章:1、矿区概述与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

5、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10、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专题部分题目是: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主要是归纳了软岩支护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的种类,并结合工程应用对软岩支护技术进行具体分析。翻译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采用非破坏性试验对原位锚杆载荷状态进行分析方面的研究,英文题目为:ANALYSIS OF IN SITU ROCK BOLT LOADING STATUS。关键词:双斜井;单水平;带区;中央并列式通风ABSTRACTThis design includes three pa

6、rts: the general part, the special subject part and the translation part. The general part is a new design for Dongping mine. Dongping mine is located in Yuxian which come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Yangquan in Shanxi province. It is very convenient to get to the mine in terms of both highway and r

7、ailway. The length of the coalfield is 5.2km,the width is about 3.0km,and the total area is 14.33km2.The fifteenth coal seam is the main coal seam, and its dip angle is 112 degree. The thickness of the mine is about 3.93m in all. The geologic structure of this coalfield is simple.The recoverable res

8、erves of the coalfield are 78.02 million tons,and the minable reserves are 55.47 million tons. The designed productive capacity is 0.9 million tons percent year, a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mine is 47.41 years. The normal flow of the mine is 3.75m3 per hour and the max flow of the mine is 5.63 m3 pe

9、r hour. The relative mine gas gush is 1.30 m3/t and the absolute gush is 1.85 m3/min, so it is a low gas mine. The mine is a single level in double slopes to develop. Te central laneway uses Belt Conveyor to transit coal, and trolley wagons are used for accessorial transportation in the roadway.The

10、ventilation mode of this mine is center juxtapose ventilation.The “three-eight” working system is used in the Dongping mine. It produces for 330 days a year. The general part includes ten chapters: 1.An outline of the mine field geology; 2.Boundary and the reserves of mine; 3.The service life and wo

11、rking system of mine; 4.development engineering of coalfield; 5.The layout of panels; 6. The method used in coal mining; 7.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mine; 8.The lifting of the mine; 9. The ventilation and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the mine; 10.The basic economic and technical norms of the des

12、igned mine.The topic of special subject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soft rock roadway,.It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n the soft rock supporting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sums up the species of soft rock roadway supporting technology,and combines wit

13、h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oft rock supporting technology is specific analysised.Translation part is about the study of situ rock bolt loading status by non-destructive test.The English title is “ANALYSIS OF IN SITU ROCK BOLT LOADING STATUS”.Keywords: Double slopes; Single level; Strips; Center juxt

14、apose ventilation目 录一般部分_Toc3254666951 矿井概况与地质特征21.1 矿井概况21.1.1地理位置与交通21.1.2 地形地貌及水文情况21.1.3 气候条件21.1.4 其它条件31.2 井田地质特征31.2.1 地层31.2.2 地质构造31.2.3 水文地质41.3 煤层特征51.3.1 煤层51.3.2 煤质及用途61.3.3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72 井田境界和储量92.1井田境界92.2井田工业储量92.2.1 储量计算基础92.2.2 井田勘探程度102.2.3 矿井工业储量计算102.3 矿井设计储量112.3.1 永久煤柱损失量112.3.2

15、矿井设计储量122.4 矿井可采储量122.4.1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煤量122.4.2 主要井巷保护煤柱煤量132.4.3 矿井可采储量13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53.1 矿井工作制度15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53.2.1 确定依据15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3.2.3 矿井服务年限153.2.4 井型校核164 井田开拓17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17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174.1.2工业场地的位置19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带区、采区的划分194.1.4主要开拓巷道204.1.5开拓方案比较204.2矿井基本巷道284.2.1

16、井筒284.2.2井底车场304.2.3大巷33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365.1煤层地质特征365.1.1带区位置365.1.2 带区煤层特征36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365.1.4 水文地质365.1.5 地质构造36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65.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365.2.2 带区巷道布置375.2.3 带区生产系统375.2.4 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425.2.5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425.3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436 采煤方法446.1采煤工艺方式446.1.1 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446.1.2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446.1.3 回采工作面参数456.1

17、.4 采煤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466.1.5 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496.1.6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516.1.7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526.1.8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536.2回采巷道布置55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556.2.2回采巷道支护参数556.3工作面控制措施576.3.1工作面防滑措施576.3.2工作面防窜矸措施586.3.3工作面防片帮措施587 井下运输597.1 概述597.1.1 井下运输原始数据597.1.2 井下运输系统597.2 煤炭运输方式和设备的选择617.2.1 煤炭运输方式的选择617.2.2 带区煤炭运输设备选型及验算617.2.3 运输大巷设备选择6

18、37.3 辅助运输方式和设备选择637.3.1 辅助运输方式选择637.3.2 辅助运输设备选择648 矿井提升678.1 矿井提升概述678.2 主副井提升678.2.1 主井提升678.2.2 副井提升688.2.3 井上下人员运送709 矿井通风与安全719.1 矿井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719.1.1 矿井地质概况719.1.2 开拓方式719.1.3 开采方法719.1.4 变电所、充电硐室、火药库719.1.5 工作制、人数719.2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719.2.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719.2.2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729.2.3 矿井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的选择739.2.

19、4 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739.2.5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749.3 矿井风量计算759.3.1 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759.3.2 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769.3.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769.3.4 硐室需风量779.3.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779.3.6 矿井总风量计算779.3.7 风量分配789.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789.4.1 容易和困难时期矿井最大阻力路线确定789.4.2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839.4.3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849.4.4矿井总风阻和等积孔计算849.5选择矿井通风设备849.5.1选择主要通风机849.5.2电动机选型879.5.3主要通风机附属装置889.6安全

20、灾害的预防措施889.6.1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889.6.2煤尘的防治措施889.6.3火灾的预防措施899.6.4水灾的预防措施899.6.5其他安全措施89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90专题部分浅谈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与发展93参考文献111翻译部分英文原文114中文译文124致 谢132一般部分1 矿井概况与地质特征1.1 矿井概况1.1.1地理位置与交通东坪煤矿位于盂县县城东南3km处一带,矿区地理坐标北纬,东经。盂县一阳泉公路从矿区北界向东坪村穿过,距阳泉矿务局固庄煤矿铁路专用线盂县货站21km。盂县向西距省会太原110km,向东南距阳泉市40km,向东经孙家庄、牛村可直通河北省

21、,皆为柏油马路,交通便利。矿井交通位置如图1-1所示。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及水文情况井田位于太行山西侧,属低山丘陵地貌,地表经长期风化剥蚀,沟谷纵横,梁岭绵延,地形十分复杂,纵观全井田,其中南部为低山区,沟深坡陡,沟谷多呈“V”字形,向西、北、东三面渐次过渡为丘陵区,山间沟谷逐渐变开阔宽缓,井田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南庄沟山.海拨1153.69m,最低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东坪村附近,海拨928.50m左右,最大相对高差225.19m。 井田西临秀水河的中游召二河、南河,该水系自南向北由井田西部边界外穿过,经小南河村、贾家沟、南沟汇入温河,为温河上游支流,

22、属滤沱河水系,清水流量0.211 m3/s,雨季水量稍大,旱季水量甚微以至干涸。1.1.3 气候条件井田位于太行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年平均气温8.7,一月份最冷,气温-6.7,极端最低气温-21.60(1964.2.12),7月份最热,气温22.30,极端最高气温37.4(1961.6.10)。年平均降雨量为585.9mm,最大降雨量817. 6mm(1964年),最小降雨量302. 0mm (1972年),且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1873.8mm,为年平均降水量的3倍。年主导风向为西风和东南风,冬季常见西风、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最大风

23、速20.7m/s,最大瞬时风速可达30m/s,平均风速为2.8m/s,冰冻期为每年11月初至翌年3月底,最大冻土深度88cm,最大积雪深度17cm,年平均无霜期180天左右。1.1.4 其它条件地震烈度:根据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本区属七级基本烈度区。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地层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阳泉矿区西北部,井田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第四系。现自下而上分述如下:1、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地层之基盘,岩性为厚层状海相石灰岩,坚硬性脆,顶部常因铁质侵染而呈淡红色,厚度不详。2、中

24、石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底部为褐红色山西式铁矿,多呈鸡窝状分布,铁矿层之上为浅灰色G层铝土泥岩及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中细砂岩和石灰岩,夹有12层不稳定煤线,本组厚度5060m,平均55m左右。3、上石炭统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下伏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中细砂岩和3层石灰岩及56层煤层组成,底部以一层浅灰色细砂岩(K1)与本溪组分界,本组厚度100120m,平均110m左右。4、下二迭统山西组(P1s) 与下伏太原组呈连续沉积,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含煤建造,系井

25、田次要含煤地层,主要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色砂岩及3层薄煤层组成,底部以一层灰白色中细砂岩( K7)与太原组分界,本组厚度35m左右。5、下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ix)连续沉积于下伏山西组之上,全组厚度150m,根据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P1xl ):主要由深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灰黄色砂岩组成,下部含12层薄煤线,底部以一层灰黄色中粗砂岩(K8)与山西组分界,本段旧称“绿色地层”,厚度60m左右。第二段(P1x2):主要由黄、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及浅灰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底部K9砂岩为一层淡黄色中粒砂岩,本段称“黄色地层”,厚度40m左右。第三段(P1x2)

26、:由灰白色砂岩及黄绿、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顶部多含一层灰、黄、紫等杂色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为良好辅助标志,本段厚度52m左右。6、第四系(Q)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不同地层之上,多分布于深坡和较大沟谷处,主要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层,各处厚度不等,一般020m左右。1.2.2 地质构造本区位于沁水煤田阳泉矿区西北部,属沁水块段盂县坳缘翘起带(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1982年所划分),区域地层总体走向东西向,向南倾伏,为一单斜构造,在此基础上发育有次一级褶曲和断裂构造。井田主要由二个宽缓向斜及一较宽缓的背斜组成,褶曲轴向单一,均呈N2025E向延伸,井田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仅15#煤层井田南部有

27、一条泥河村断层,倾角为2530,断层落差为015m。1.2.3 水文地质井田位于娘子关泉城西北部,属该泉域的径流区。区域内河流主要为温河,由西向东南经娘子关流入河北省境内,属掉沱河水系。区域含水层主要有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上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和二迭系山西组、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及第四系冲、洪积层含水层。其中奥灰含水层为区域主要含永层,埋藏浅处岩溶裂隙发育,含水丰富,区域水位标高500600m左右。太原组灰岩局部岩溶裂隙亦较发育,含水性稍强,二迭系砂岩含水层含水性较强,地表偶见泉水出露,涌水量一般不大,第四系近代冲积层主要分布于较大沟谷处,含丰富潜水,为重要农用水源。1、地表迳流井田西临秀山河

28、中游地段,南段称召二河,北段称南河,该水系自南向北由井田西部边界外通过,清水流量0.211m3/s,矿区流域长度8km,流域面积35km2,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水量稍大,早季水量甚微以致干涸。此外,井田沟谷中有泉水出露,涌水量随季节性变化,一般涌水量4080m3/d。2、井田含水层(1)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埋藏于井田深部,据119队钻孔揭露,该灰岩200m深度以下岩溶裂隙发育,含水性强,水位较低,奥灰水位标高约500600m。(2)太原组灰岩岩溶含水层太原组赋存三层发育稳定的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四节石灰岩(K2)、钱石灰岩( K3)和猴石灰岩(K4),单层厚度1.759.75m,局部岩溶

29、裂隙较发育,含水性较强,据119队勘探资料,钻孔钻至Kz灰岩层段时,有不同程度漏水现象,具有一定充水条件。经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270.710 L/s. m,渗透系数0.2166.299m/d。(3)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山西组含有数层砂岩,尤以底界K7砂岩厚度最大,最厚可达19.50m,但据钻孔简易水文观测,钻至该层段时,冲洗液消耗量并无明显增大,砂岩裂隙发育程度较差,含水较弱。据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68L/s. m,渗透系数0. 201m/d。(4)下石盒子组哈岩裂隙含水层下石盒子组含多层厚层砂岩,但由于大部处于侵蚀基准面以上,泄水条件好,含水性较弱。(5)第四系砂砾孔隙

30、含水层井田内黄土广为覆盖,砂砾层较厚,据简易抽水试验,涌水量0.554L/s.m,渗透系数6.8m/d,水量丰富,为当地村民重要的生活和农用水源。3、井田隔水层井田隔水层主妥为中石炭统本溪组泥质岩隔水层组,岩性白铝土泥岩、砂质泥岩组成,总厚度达30m以上,岩性致密,细腻,为井田及区域良好的隔水层。此外,相间于各灰岩、砂岩含水层之间的厚度不等的泥岩、砂质泥岩,也可起到层间隔水作用。4、构造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井田发育二个宽缓的向斜构造,向斜聚水条件较好。此外,井田南部发育1条落差为015m的正断层,正断层具导水性,应引起注意。此外,井田内尚未发现有较大的陷落柱。5、矿井充水因素分析井田内4#、8

31、#、9#煤层埋藏相对较浅,矿坑充水的主要因素为其顶板以上砂岩含水层之水沿构造裂隙和采空放顶后形成的塌陷裂隙向巷道渗透,特别是沿断层破碎带下渗所致。此外,井田西临召二河、南河,冲积层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下伏基岩倾角315,地表潜水补给地下水较为方便,开采煤层接近此处时应留足够的保安煤柱。15#煤层涌水量平常为90 m3/d,最大涌水量为135 m3/d。对15#煤层的充水因素分析有二点:一是断层是补充水的通道,会将地表水渗入煤层;二是15#煤层上部的三层石灰岩,尤其是K2灰岩为15#煤层之顶板,溶洞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关于奥灰水,由于其水位较低,均处于15#可采煤层底板以下,中间又有本溪

32、组隔水层,一般不会对矿井生产形成威胁。综上所述,4#、8#、9#煤层为顶板进水为主的砂岩孔隙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15#煤层为顶板进水为主的岩溶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1.3 煤层特征1.3.1 煤层1、含煤性井田内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及太原组。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海相灰岩3层、含煤8层,编号自上而下为6#、8#、9#、11#、12#、13#及15#煤层,其中15#煤层为全井田发育、全部可采之稳定煤层,8#、9#煤层为井田内大部发育、局部可采之稳定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地层平均总厚110m,煤层平均厚度11.79m,含煤系数10.72 % ,8#、9#及15#可

33、采煤层平均总厚10.69m,可采含煤系数为9.72。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建造,含煤3层,编号自上而下分别为3#、4#和5#煤层,其中4#煤层为井田内较稳定之局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地层平均总厚35m,煤层平均总厚1.65m,含煤系数4.71%,其中4#可采煤层平均厚0.95m,可采含煤系数2.71%。井田内山西组、太原组含煤笔层总厚145m,煤层平均总厚13.44m,可采含煤系数9.27%,4#、8#、9#及15#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1.67m,可采含煤系数8.05%。 2、可采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共4层,为山西组的4#煤层及太原组的8#、9#、15#煤层。现将各个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1

34、)4#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上部,煤层厚度0.402.00m,平均0.95m,井田内局部可采,但其西部埋藏较浅,古窑密布,破坏大,为该矿弃采部分,仅东部由该矿正在开采,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或含1层炭质泥岩夹矸,较稳定为二型煤层,顶底板均为泥岩。(2)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上距3#煤层27.6039.36m,平均31.89m,煤层厚度0.351.76m,平均1.23m,属井田内大部发育、局部可采之稳定煤层,为一型,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煤层顶板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3)9#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上距8#煤层0.2612.33m,平均6.41m,煤层厚度0.723.85m,平均2.54

35、m,为井田内大部发育、局部可采之稳定煤层,为一型,煤层结构简单,含01层炭质泥岩夹矸,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底板为中细砂岩、砂质泥岩。 (4)15#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上距9#煤层71.6182.83m,平均78.51m。煤层厚度3.634.13m,平均3.93m,为全井田发育全部可采之稳定煤层,为一型。煤层结构较复杂多含13层泥岩夹矸,煤层顶板为K2石灰岩,局部发育0.50米左右的泥岩伪顶,底板为砂质泥岩。各煤层情况统计见表1-1。表1-1 煤层特征一览表 含煤地 层地层厚度(m)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煤层间距(m)夹矸数顶底板岩性稳定性可采程度备注最小最大 平均最小最大 平均最小最大

36、 平均顶板底板山西(P1S) 35 40.402.00 0.9527.639.36 31.890.2612.33 6.4171.682.83 78.5101泥岩泥岩较稳定局部可 采二型太原组(C3t) 100120 100 80.351.76 1.230泥岩沙质泥岩泥岩沙质泥 岩稳定局部可 采一型 90.723.85 2.540泥岩沙质泥岩沙质泥岩中细砂岩稳定局部可 采一型153.634.13 3.9303石灰岩沙质泥岩稳定全区可 采一型1.3.2 煤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4#、8#、9#、15#煤层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基本相近,皆呈黑色、灰黑色,玻璃光泽,容重1.38t/,硬度1.7

37、,具节理,发育梯状、棱角状断口,有一定韧性,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块状或层状构造。宏观煤岩类型,以半光亮型煤为主,少量半亮型和暗淡型煤,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夹有镜煤条带和少量暗煤。2、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煤类本次工作搜集到本矿8#、9#、15#煤层煤样化验资料,现将其化验结果分述如下:8#煤层:水份Mad:原煤1.24,洗煤0.94;灰份Ad:原煤24.91%,洗煤6.54%,挥发份Vdaf :原煤14.22%,洗煤15.32%;全硫St.d:原煤0.56%,洗煤0.44%;准质层指数:Y值为5mm,X为17.3mm,粘结指数GR.t5.44,发热量Qvet.v.ad32. 24MJ/kg。9#

38、煤层:水份Mad:原煤1.18,洗煤0.78;灰份Ad:原煤18.96,洗煤9.28%,挥发份Vdaf :原煤13.95%,洗煤15.32%;全硫St.d:原煤0.65%,洗煤0.43%;胶质层指数:Y值为5mm,X为19.8mm,粘结指数GR.t6.3,发热量Qvet.v.ad33.45MJ/kg。15#煤层:水份Mad原煤:0.81%,洗煤0.53%;灰份Ad:原煤15.98%,洗煤7.15;挥发份Vdaf :原煤14.28%,洗煤13. 00;全硫St.d原煤2.19%,洗煤1.90%,发热量 Qgr.daf :原煤29.87MJ/kg,洗煤33.56MJ/kg,胶质层厚度Y值为0mm;

39、X值为11.0mm,粘结指数GR.t:洗煤9.0。此外,本次工作还搜集到119队勘探时煤芯煤样化验资料,分述如下:4#煤层:原煤水份Mad : 0.650.67%,平均0.66%;灰份Ad11.1110.24,平均10.68%;挥发份Vdaf :10.8716.85,平均16.10%,全硫St.d:0.610.81%,平均0.71,胶质层厚度Y值为8.0mm。8#煤层:水份Mad:原煤0.60.7%,平均0.65%,洗煤为0.400.50,平均0.49;灰份Ad:原煤14.1034.46%,平均20.29%,洗煤为6.1411.26,平均7.92 0;挥发份Vdaf;原煤12.519.52%,

40、平均13.08%,洗煤为11.9018.03,平均12.65%;焦渣特征3,洗煤全硫St.d:0.610.67%,平均0.65%;磷含量0.1210.2748%,洗煤发热量Qgr.daf 35.91236.300MJ/kg,平均36.0421MJ/kg;胶质层厚度Y值为05mm,X值1137mm。9#煤层:水份Mad:原煤0.390.55%,平均0.47%,洗煤为0.43%;灰份Ad:原煤23.3318.55%,平均15.6%,洗煤为13.19 %;挥发份Vdaf:原煤11.7216.64%,平均14.18%,洗煤为14.23%;全硫St.d:原煤2.82%,洗煤为0.64%;发热量Qgr.d

41、af原煤35.61JM/kg,洗煤为36.02JM/kg;胶质层厚度Y值为03mm,X值1432.5mm。15#煤层:水份Mad:原煤2.082.42%,平均2.25%,洗煤为0.340.48%,平均0.39%;灰份Ad:原煤7.4910.52%,平均9.46%;洗煤为5.206.78%,平均5.730%;挥发份Vdaf:原煤11.9113.80,平均12.76%;洗煤为11.0812.83%,平均11.91%;焦渣特征:原煤23,洗煤为24;全硫St.d:原煤1.512.67%,平均2.28%,洗煤为1.852.62%,平均2.04%;发热量Qgr.daf原煤35.4735.99JM/kg,

42、平均35.61JM/kg,洗煤为36.0236.88J M/kg,平均36.65JM/kg;元素分析:碳含(Cdaf)为90. 38 % ;氢( Hdaf )为4.15%,氮(Ndaf)为1.32%,氧(Odaf)为4.15%;胶质层厚度Y值为0mm,X值811mm。综上所述,井田内3#、8#、9#煤层为中灰、特低硫高硫、高发热量的瘦煤,可作炼焦配煤之用;l5#煤层为中灰、中硫富硫、高发热量的贫煤,可作为化工用煤及民用煤。 3、煤的可选性2001年4月,山西省煤炭厅综合测试中心对该矿15#煤层采取大样进行了15#煤层的筛分浮沉试验,经0.1含量测定其试验结果如下:1、精煤灰份8%时,0.1含量为33.50%,属难选等级;2、洗煤灰份10%时,0.1含量为24.50%,属较难选等级;3、洗煤灰份12%时,0.1含量为15.60%,属中等可选等级。1.3.3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1、煤层顶底板情况井田内可采煤层4#、8#、9#煤层顶、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及中细粒砂岩等泥质及砂质岩类,属软中等坚硬、易跨落类顶板,顶底界面较平整,裂隙不发育,仅局部凹凸不平,顶底板为e。15#煤层老顶为K2石灰岩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于弹性各向同性体,属坚硬岩石;其底板为砂质泥岩,有一定强度,底鼓现象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