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180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毕业论文.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活动日益频繁。体育经营活动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体育场馆特别是游泳场所的经营活动在推动地方群众体育健身,引导群众体育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游泳称之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因此,参与游泳健身休闲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而目前高校中游泳馆也越来越普及,因此实现多功能、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有效的、人性化的运营管理方式是有重大研究意义的。同济大学游泳馆作为上海高校中新建的游泳馆之一,其运营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因此,笔者从同济大学游泳馆着手, 研究同济大

2、学游泳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拟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游泳馆的有效利用率,更好地满足群众游泳健身的需要提供理论依据。AbstractNow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sports activites become frequent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ctivites, sports gym especial natatorium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omoting the public sports and guilding sports comsu

3、mption.Recently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 bulit natatoriums,so it is important to design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othod of operating which should be mutlefunctional and economical.Tongji University natatorium is built in 2007 whose operating system is worht to research and refer.So we study the si

4、tuation of oper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about Tongji University natatoriu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tility efficiently and give some theories about how to satisfy the need of public sports.目 录1、引言1.1问题提出1.1.1研究背景1.1.2现有高校游泳馆管理中的问题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研究现状1.3.1 关于对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1.3.2 关于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

5、管理的研究1.3.3 关于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的研究1.3.4关于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的研究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2.2.2调查法2.2.3数理统计法2.3研究思路3、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结构与概况3.1 同济大学游泳馆概况简介3.2运营方式3.2.1运营模式定义及形成原理3.2.2运营方式3.2.3组织结构3.3软件条件3.3.1规章制度3.3.2票务制度3.3.3人员配置3.4硬件条件3.4.1游泳场馆条件3.4.2池水条件3.4.3周边环境4、同济大学游泳馆现有运营方式分析4.1同济大学游泳馆现行运营收支能力分析4.2 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的优劣

6、势分析4.2.1优势4.2.2机会4.2.3劣势4.2.4威胁5、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调查分析5.1 同济大学游泳馆的开放现状分析5.1.1对内开放状况5.1.2对外开放状况5.2 选择游泳健身的目的5.3同济大学游泳馆游客的性别、年龄分析5.4同济大学游泳馆游客的收入与游泳消费分析5.5 职业6、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策略6.1运营管理策略6.2口碑营销策略6.3价格策略6.4会员营销策略6.4.1人性化服务策略6.4.2会员卡多样性策略6.5淡季营销策略6.6拓展运营项目策略6.7人员管理策略7、结论1、引言1.1问题提出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活动日益频繁,体育

7、经营活动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特别是游泳场所他们的经营活动在推动地方群众体育健身,引导群众体育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调查表明,游泳是受各年龄阶段的人喜欢亲身参与的体育项目:20岁以下的年龄组花钱参与的体育项目,首选是游泳;其它各年龄组在花钱参与的体育项目中,游泳排第二,仅次于健身(健身包括了健身、健美、体育舞蹈等)。因此,游泳是受各年龄阶段的人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是人们愿意花钱参与的体育项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在向更高层次跃进。体育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观念,已经或者在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居民的生活中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游泳是现代人应有的本领和生存技能

8、之一,既能满足人们健身的需要,又能满足“安全”的需要,并且在上个世纪已将游泳称之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蒋徐万,丛宁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9 2003年第2期 成都市游泳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9卷】因此,参与游泳健身休闲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而高校游泳馆的建设作为体育设施的一部分,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基地,应该从院校本身的使用功能实际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规模、课程设置、教学训练、综合利用等方面全面考虑。首先要合理定位院校游泳场馆的主体功能是为本校教师及学生教学训练和课余体育锻炼使用,也能举办一定规模的比赛,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社区、面向体育爱好者开放,提高体育设施的利

9、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实现多功能、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为基本点。运行管理必须适合学校的特殊情况,同时也要考虑面向家属、面向体育爱好者开放,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实现多功能、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为基本点。运行管理必须适合学校的特殊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有效的、人性化的运营管理方式。同济大学游泳馆作为上海高校中新建的游泳馆之一,其运营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因此,笔者从同济大学游泳馆着手, 研究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拟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游泳馆的有效利用率,更好地满足群众游泳健身的需要提供理论依据。

10、1.1.2现有高校游泳馆管理中的问题1.1.2.1高校游泳馆的配套设施简单,功能单一高校游泳馆不应只是人们进行游泳健身及有关游泳方面训练、比赛的地方,它应该是包含休闲、健身、餐饮、娱乐等功能。但由于目标定位的限制,因此不会在相应配套设施以外增加投入和支出。从而造成高校游校游泳馆属于国家体育教育资源投入,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的需求,属于纯公益性泳馆往往功能单一,实际使用中很难进行与游泳健身配套的相关市场开发。与之相关的由于功能上的缺失还造成大部分高校游泳馆无法承接大型赛事,特别是一些可盈利性质的高水平的商业比赛。同时,在面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趋势下也减少了一大部分的

11、可经营性的收入。1.1.2.2高校游泳馆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没有完全分离我国高校游泳馆的所有权由学校控制,不是属于自己的独立法人实体,不能真正实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市场化运作,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对学校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经费趋于紧张,对游泳馆的投入越来越少,而游泳馆的运作成本又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学校主管部门指令高校游泳馆馆必须承担较多的免费公益活动以及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任务。这种垂直式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难以按市场机制进行经营管理,必将降低市场效率。1.1.2.3高校游泳馆管理方式的落后由于传统思想的束

12、缚,高校游泳馆的经营管理停滞在福利型层次上,场馆经营效益长期没有得到提高,行政干预,经费匮乏,管理水平低下,加之缺乏相应的管理经营人才和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造成各种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尤为突出,这就使高校游泳馆的管理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因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能力的提高。1.1.2.4高校游泳馆的服务存在不足目前高校大都在城市边缘兴建大规模的新校区,新建成和规划中的游泳馆也都坐落于这些新校区中。而新校区往往远离居民聚集区,在对外开放和服务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进校证、停车卡以及门卫的盘查的不便之处,而有些配套服务上的问题又由高校其他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管辖,而非游泳馆管理经

13、营者自身可以解决的。许多高校游泳馆因为没有多元化的附属健身设施,没有为参与者提供社交环境服务,缺乏体育用品服务、没有各种保护用品、运动饮料、运动器材等服务,缺乏训练与健身的专业老师指导。这些都会影响馆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1.1.2.5高校游泳馆可支配的资金不足由于游泳馆的自身特点,在一年中的三个季度都需要进行供暖和给池水加温,这就造成游泳馆的营运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当高校游泳馆面向社会经营必然会对高校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提高,无疑会给经费日益紧张的高校带来挑战,同时也给高校游泳馆的管理者施加很大压力。而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加大对现有设施的改造投入来获得经营管理上的效益,目前高校投入资金很难满足体

14、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许多高校的游泳馆设施属中下水平,设备配备率低,使相当多的游泳馆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1.1.2.6高校游泳馆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高校游泳馆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体育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游泳馆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体育教育行业从业人员,而其中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寥寥无几。由于经营管理者业务素质不高,因而他们所使用的经营手段普遍比较落后。经营者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毕业的人才,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体系中没有培养体育经营人才的院校及专业,也没有培养体育经营人才的专业书籍,受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他们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既不是体育专业的

15、人才,也非经济人才,他们缺乏有关游泳健身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高校游泳馆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高校游泳馆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硬件设施,是学校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任务,具有很明确的社会公益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游泳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群众体育活动等,管理及经营不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而进行所谓的自我管理、自主经营。同时,这些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费用较大,在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又必须走“以馆养馆”的道路,所以,大多数高校都在摸索好的游泳馆管理与经营模式。其运营管理模式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

16、着人们对游泳健身作用的认识逐步提高,高校游泳馆越来越受到体育爱好者的青睐。近几年来,上海市高校的校区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在新校区都建造了游泳馆,由于游泳馆在硬件设施、使用成本上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场馆,其在运营管理上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拟通过对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和管理模式的调查与分析,为有效地解决我国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1.3研究现状通过文献的检索和图书馆的资料查阅发现:当前,关于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项研究方面的理论基本空白,相当多的研究是针对公共体育场馆及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由于高校游泳馆也是属于公共体育场馆的范畴,由此,本研究拟从公共

17、体育场馆及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入手,找出与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有关的理论依据。1.3.1 关于对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 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相对国内而言比较成熟,由于国外每年的有关体育的财政拨款中大部分都是用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如荷兰1990年拨出的9.8亿盾中,有8.38亿盾是用于修建体育场馆,占85.5%;澳大利亚在1995-1996年体育预算中有42.7%用于设施和基础建设。德国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三个“黄金计划”,专门进行体育设施的建设,据统计,德国政府为修建体育场馆耗费了180亿马克的资金,使体育设施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18、的基础。正是由于大量的经费投入,相应的运营管理水平就不断地得到发展。1 石磊.英国的体育管理体系及其体育政策剖析J.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国体育政策,1998.11.(94)1无论采用何种的运营管理模式,作为公共资源的体育场馆无一例外的都把对公众开放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营手段。场馆使用率不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一种通病。各国都颁布了一些政策,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场馆的有效运行发挥到最佳水平。德国规定:“凡属国家和地方的运动场地设施都应向公众开放”;法国在体育法中明文规定:“凡是工业区和住宅区,必须建设体育设施,所有设施包括学校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包括向老年人和残疾人开放”

19、。不少国家专门提出要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提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不妨碍拥有设施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应努力使该校的体育运动设施供一般体育活动之用。”根据文部省1993年公布的资料,99.2%的公立学校不同程度地实施着对地域居民开放的职责。英国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广泛地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体育设施资源。1雷厉 国内外体育场馆政策及对我国体育场馆未来发展的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文史2000年第3期。12-142000.31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体育场馆作为一项投资较大的公共资源

20、,其运营和管理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完成体育场馆的使用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又要通过以提供服务来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这正是国内外体育场馆经营者共同面对的问题。1.3.2 关于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如下:在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一文中,陈明对体育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归纳如下:1)休闲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2)竞技式(商业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3)混合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且这种混合式的管理模式有两种范例:建筑用地由政府提供,体育场馆由民间财团投资兴建,投资者取得一定时限内的

21、经营权;建筑用地由政府提供,由投资者兴建国际级大型饭店或超级市场等,然后由这些投资者在同一场地内出资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其场馆所有权属于政府,并派专员监督共同经营。2 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4,(5):24一282张大超3 张大超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休制的比较fJ.体育学刊,2004,(5):120一123。3在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休制的比较的文章提出了国外体育场馆管理的思想,他认为国外体育场馆经营有非营利性的思想,觉得“体育事业是公益性事业,体育场馆是非经营性实体”,而体育场馆的设计具有“区别对待、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突出“人性化”的思想,且管理经营具有

22、“专业化、细微化”的思想。还提出了国外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趋势:场馆设施功能多样化,呈现出“运动一公园一旅游一休闲一办公”一体化趋势:竞技体育场馆的经营走社会化和大众体育服务的灵活化趋势;体育场馆建设突出“大一中一小”相结合,以社区体育场馆为主,以简易、便捷场馆设施为主的趋势;注重“个性化”体育场馆的建设与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体育场馆的布局,将以国家宏观管理规划为主;体育场馆管理将以“私人化”管理模式为主。经过几年的探索,一种新的委托管理的模式托管已被政府所采纳,争取社会的赞助,稳定场馆的经济来源,另外场馆非常注意开发自己的专利专用产品这不仅仅是体育场馆的一种经济行为,而是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陈

23、明4 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4,(5):24一28。4在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中认为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着资源管理不善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李孝生1 李孝生,李正梅,张之坤,等.对我国综合性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发展趋势和管理对策的研究EB/。L.中国大众体育网1等在对我国综合性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发展趋势和管理对策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综台性体育场馆管理一般有承包责任制、租赁经营、股份制公司三种形式。叶加宝、徐本力2 叶加宝、徐本力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2在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

24、“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的改革取得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 张元文3 张元文,叶玮玮等.华东地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现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科研.2003.5:053在2002年华东地区体育场馆工作交流会上通过问卷对22家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调查,22家其中15家表示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分离,占68.%,多口管理的占7家,占31.8%,场馆支出项目由工资和奖金、发展基金构成,得出结论公共体育场馆是公益为主,非赢利性设施。它是事业性体制、企业化机制。运营现状是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多种经营大于体育业务收入。成琦和李洛4 成

25、琦,李洛. 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赢利模式的探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案例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卷第期2006.9 21-234认为虽然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社会的总体经营状况并不特别理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设施经营管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盈利者中,有相当多的体育场馆设施已经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广泛引入了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在保证完成训练、竞赛任务的前提下,各场馆积极开展经营创收,以举办商业比赛、展览、体育培训、出租房屋、场地、举办文艺晚会、餐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既减轻了国家负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体育休闲文化活动场地和服务需求,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自给自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

26、间。朱志强5 朱志强,刘石等.大型体育场馆后期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3:755等认为国有大中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开放程度低,是场馆经济效益低下的又一因素。曹可强6 曹可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切.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4:866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国家是产权人。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成为公共体育场馆产权代理人,其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没有完全分离,主管部门指令公共体育场馆承担较多的免费公益活动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任务等,这种垂直式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难以按市场机制进行经营管理,必将降低市场效率。郭惠平7 郭惠

27、平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5年第8期7认为:(1)公共体育场馆虽属国家投资的公益事业,但从其经济学性质上来讲,它还是“一定数量的资产”,而非单纯的“事业单位”。所以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桎梏,树立崭新的“资产”观念。(2)逐步实施“脱钩工程”全面引进资产运营机制,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在体育部门的间接调控下,实现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标的企业化经营。(3)解放经营思想,全方位树立市场观念。(4)改变独立经营格局,借用外力,改变经营条件。 (5)深化场馆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6)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打造体育经理阶层,形成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人才培养市场。曹缔

28、训1 曹缔训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1,5:10-1531认为,市场经济使体育场馆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存方式,必须利用市场手段得以发展。几年来体育场馆适应社会发展,改变了财务管理体制、领导体制和奖金分配制度,转换了体育场馆的经营机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1.3.3 关于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的研究高校体育产业化是高校体育产业形成、发展以至成熟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其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对高校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大,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管理进行了研

29、究。1.3.3.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性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性质是:l)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既有经营的成分又有管理的成分;2)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经营管理;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复杂性;4):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经营的非营利性。2 范明志,陈锡尧.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J.体育科研,2004,(10):30-32. 1.3.3.2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形式 众多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形式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体育场馆应该走走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道路,开展有偿服务。例如,卫军2认为高校体育场馆走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道路,在目前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处于较

30、低水平,所实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对于管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明显缺乏知识、人才和经验。翁惠根2认为,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开展有偿服务的组织形式不够合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他认为“只有将有偿服务的体系加以调整和健全,大力开发学习班形式的程序服务和缔结运动团体的俱乐部服务,形成以一定的区域服务为基础,多层次多方位的程序服务和俱乐部服务为主干的服务体系,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罗勇1 罗勇:试论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效益性J。体育世界2007.12:81认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效益为核心的原则,改变过去

31、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运作方式。要面向市场、依托社会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处理好为群众服务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彭立群2 彭立群.对新疆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42-48.2的对新疆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调查研究中指出:新疆高校的体育场馆数量少、质量低、体育设施陈旧、体育场馆环境较差。有些学校在承担校内日常教学训练任务之外,个别项目对外开放,体育场馆器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影响新疆高校体育场面向社会开放的因素是:个人的经济收入;体育场馆资源及规模;人民的体育意识;对社会的宣传力度等。改善的措施是:加大体育场馆的经济投入;提高人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改

32、革管理制度等。冷迎辉3 冷迎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5,29(6):21-233的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中提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存在的问题只要是新旧体制的并存;有偿服务的形式单调;效果体系不完善等,认为有偿开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将目光放远,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克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片面思想,协调好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运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偿开放和免费服务等基层关系。雷厉4 雷厉.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赢利效果的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38-414的影响北京市高

33、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赢利效果的因素分析中了解到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赢利效果的因素主要是学校位置与规模、场馆自身条件以及经营思想,提出了要改善场馆自身的条件,注重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并运用营销手段,采取优惠价格和选择更丰富的经营项目才能使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取得良好的效益。夏晓陵5 夏晓陵.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6,(2):977-979.5的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依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相关数据,对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的总量、结构、增长和开放等方面的情况分析研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他认为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

34、新认识高校体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任务、目标,确立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全面推进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缓解体育设施供求矛盾。学校在制定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划时,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体育场馆配置的科学性;努力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处理好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处理好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处理好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关系;并采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1.3.3.3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高校在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来管理体育场馆的问题上,并不是主观的、机械的照搬。夏晓陵1 夏晓陵.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6,

35、(2):977-979.的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学校在制定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划时,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体育场馆配置的科学性;努力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处理好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处理好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处理好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关系;并采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顾冬梅2 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30-32.32的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一文中,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分析,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应采取的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应以物业管理体系对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实行系统管理,对场馆使

36、用实行合理分割,实现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同步发展。张晓波、李俭3 张晓波.四川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2-643的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现状的研究中,通过调查揭示了目前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认为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已开始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场馆功能也开始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向有偿服务转变。多数高校已不同程度地重视了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经济效益。并且分析了场馆本身资源条件和经营模式制约和影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提出了经营者要重视经济开发,实现“以体补体”“以馆(场)养馆(场)”的经营目标,学校管理者应打破传统的思想

37、束缚,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更新意识,不断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开放率。刘官元、吴胜涛4 刘官元.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2006,(03);138-1414的普通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中指出: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指导思想存在片面性,强调标准化,偏重“竞技运动服务”,场馆管理欠规范等现象。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并发挥其多种功能,并应建立大型运动场馆建设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强化了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想。韩海军、徐玖平1 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53

38、-5641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一文中认为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动态的、具体的和复杂的,甚至还存在着综合型、中间型和过渡型模式,各高校在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来管理体育场馆的问题上,并不是主观的、机械的照搬,而是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体育体制和高校特点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和校情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选择应从本校实情出发,找到既符合国情,又遵循惯例;既尊重市场,又尊重体育规律的模式,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效用和争取获得最大的收益。1.3.4关于高校游泳馆运营管理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有众多学者对游泳馆的建筑方面进行了卓有成

39、效的研究,对于游泳馆管理、运营方面研究则不是很充分,期刊与论文相对较少。在万方数据以“游泳馆”作为关键词输入,检索出期刊论文325篇,会议论文74篇,学位论文40篇,其中无有关游泳馆管理方面的文章。以“高校游泳馆”作为关键词输入检索出论文五篇,其中无有关游泳馆管理方面的文章。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游泳馆管理”作为关键词输入,检索出两篇文章,相关的也是关于“游泳馆管理系统的开发”的研究文章。而以“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作为题名输入,在相关数据资料库可以查到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五万余篇。从已有的文献分析,现今国内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从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较多的研究。同时因为

40、各高校政治、经济背景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差异,这就决定了各高校对场馆的管理模式上的区别,而且,作为高等院校有着其特殊背景,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不能完全市场化。由于高校游泳馆是高校体育场馆中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由于游泳馆的运营管理的特殊性,部分高校游泳馆只发挥其教学功能,而没有挖掘高校游泳馆的社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作为公共体育场馆和高校运动场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运营目标、自身定位、服务对象与社会场馆的不用,其自身运转的成本往往高居不下,如何合理的通过运营管理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由于高校游泳馆本身数量有限,而目前大众对游泳健身的需求日益高涨,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游泳馆的社

41、会服务功能就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借鉴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手段,对同济大学游泳馆的运营管理进行研究,调研目前的管理、运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不足。通过对游泳馆运营方式的研究、分析与改进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在满足学校的教学训练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现有的游泳馆资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游泳馆产业化管理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管理,从而使高校资源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同时,为社会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研究分析也为国内其它高校游泳馆的管理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2 研

42、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文对同济大学游泳馆设施状况、开发情况和管理模式等进行研究。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涉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发、游泳馆运营和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相关法规、文件等;浏览了网络电子信息,基本掌握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基础资料;查阅与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学、文化经济学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与分析。2.2.2调查法2.2.2.1 访问调查法对国内从事高校体育经营管理方面研究的专家进行访谈,对我市部分高校游泳馆管理的有关领导、体育教研室主任、教师、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咨询、实地考察与调研。

43、访谈的提纲见附件1。2.2.2.2问卷调查法2.2.2.2.1调查表的设计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本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结合研究需要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在反复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从事游泳馆运营管理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和同济大学游泳馆调查问卷二个问卷。(见附录1、2、)2.2.2.2.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方法,请15位体育理论、体育场馆专家对问卷设计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设计能达到本研究任务要求,具备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再测法检验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对同济大学的相关人员在问卷回收一周后,用重测卷再次测试,相关系数均在0.858-

44、0.896,P0.01,相关水平较高,说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2.2.2.2.2.3问卷调查时间发放与收回问卷的时间为2008年4月至2008年12月。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见表1。表1 问卷调查统计表问卷发放数回收数有效数有效率%同济大学游泳馆调查问卷545653015122942.2.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EXCEL、SPSS 13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制表、制图。2.3研究思路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现状与发展策略的研究同济大学游泳馆研究的必要性必要性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综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综述同济大学游泳馆的运营现状开放情况消费者情况运营模式人员结构调查与分析运营

45、情况SWOT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硬、软件条件分析发展对策 图1 研究思路图3 同济大学游泳馆运营结构与概况同济大学游泳馆作为上海高校中新建的游泳馆之一, 是该校百年校庆的重点项目,依靠同济大学自身建筑设计方面的优势,其建造理念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有重要的研究和示范价值。因此本节深入研究同济大学游泳馆的运营现状,有助提高同济大学游泳馆的运营水平,更好的提高其运营效率。3.1 同济大学游泳馆概况简介同济大学游泳馆的前身是同济大学游泳池,经过几十年的对社区开放及运营管理,在高校游泳池的地运营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户外游泳池已不能很好的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周围居民对游泳健身的需求,而且进入

46、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对体育场馆的投入加大,同济大学游泳馆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工程之一也终于落成并开始运营。同济大学游泳馆位于四平路校区赤峰路校门东北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该馆西临同济医学院,南靠同济校医院,东面是校足球场和田径场,北靠校园主干道(世纪大道)。于2007年8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其间曾于2007年11月闭馆增建儿童水池,2008年4月重新开放)。3.2运营方式3.2.1运营模式定义及形成原理在我国,通常将运营模式理解为对产权分配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创新形式。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人们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之所以要去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生存是权力,发

47、展是利益,合而为一即权利。从权利角度来描述产权,产权是各项权利叠加的总和,因此一个完整的产权概念应由三类权利构成:所有权、行为权和索取权。其中所有权是指财产的归属杈;行为权主要包括占有或使用、运营管理、转让、处置的权力;索取权主要是指收益杈。在索取权中,对剩余收入的索取权尤其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以及企业内部、外部的不确定性,使得收入在分配上总会有剩余。拥有剩余收入索取权的一方总希望企业利益最大化以获取更多的剩余收入,所以在行动上不会偷懒或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拥有剩余收入索取权的一方则有偷懒或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因此,运营模式就是由哪些运营主体来享有所有权、行为权、索取权。物品的所有权、行为权、索取权利是可以分割的。因而,不同的分割方式就演变成了不同的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行为权: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