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管板式再沸器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191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定管板式再沸器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固定管板式再沸器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固定管板式再沸器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固定管板式再沸器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固定管板式再沸器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定管板式再沸器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定管板式再沸器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换热设备是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的的设备。在工业生产中,换热设备的主要作用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过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过程上的需求。它是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机械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一种通用设备。在化工厂中,换热设备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0%20%;在炼油厂中,约占总投资的35%40%。此外,换热设备也是回收余热、废热特别是低位热能的有效装置。本次设计针对甲基叔丁基醚CH3OC4H9(MTB):99.67% ,C4:0.09%,TBA(叔丁醇):0.04%的再沸问题,由所给定的设计条件,我们选取了固定管板式换热

2、器进行反应,并根据化工工艺设计手册、GB150-1998和GB151-1999等设计标准对再沸器进行了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进一步确定冷凝器的各种尺寸,并用AutoCAD绘制冷凝器的装配图和零部件图。关键词:固定管板式再沸器;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强度校核AbstractTo transfer heat from hot fluid to cold fluid into heat exchanger equipment.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main role of the heat exchanger to heat a high tempera

3、ture fluid is passed to the lower temperature fluid, the fluid temperature reaches the target process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demand process. It is the chemical, oil refining, power, food, light industry, atomic energy, pharmaceuticals, machinery and other widely used in many industrial sector as g

4、eneral-purpose device. In the chemical plant, the heat transfer equipment investment of approximately Station 2 of the total investment of 10% to 20%; in refineries, accounting for a total investment of 35% to 40%. In addition, waste heat recovery heat exchanger is, heat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ive

5、 low energy devices. The design of the needle CH3OC4H9 (MTB): 99.67%, C4: 0.09%, TBA (tert-butyl alcohol): 0.04% of the re-boiler problems from the given design conditions, we selected fixed tube heat exchanger for reaction , And under Chemical Process Design Manual, GB150-98 and GB151-98 and other

6、design criteria for the reboiler process calculation, structural design and strength check to further identify the various dimensions condenser, and condenser with the AutoCAD drawing Assembly drawing and parts diagram.Key words: reboiler tube plate is fixed;process calculation;structure design;stre

7、ngth check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换热器的应用11.2 传热11.3换热器的种类11.4固定管板式换热器21.5换热器的材料21.6 换热器的技术进展和发展预测3第2章 工艺计算52.1 传热计算52.1.1 总传热量52.1.2循环流量52.1.3计算各部分摩擦系数62.2初选结构92.3 压力降的计算102.3.1管程压力降102.3.2管束压力降10第3章 结构设计133.1封头和壳体133.1.1封头133.1.2 壳体133.2 管板133.3法兰133.3.1 法兰形式133.3.2 法兰尺寸143.4 接管及接管法兰143.4.1 接管14

8、3.4.2 接管法兰143.5 支座153.5.1 采用标准153.5.2 机体结构及尺寸153.6 开孔补强163.6.1 标准椭圆封头进料开孔补强计算163.6.2 封头中心物料进出口接管补强173.6.3 壳程蒸汽入口接管补强计算183.7 保温设计193.7.1 保温材料选用193.7.2 保温厚度设计193.8折流板193.8.1对立式再沸腾器193.8.2 折流板缺边位置尺寸203.8.3 折流板的布置203.8.4 折流板的尺寸20第4章 强度计算224.1 管程的强度计算224.1.1 初始数据224.1.2 管程压力作用下的危险组合264.2 封头壳体的强度要求274.2.1

9、 封头的壁厚计算与强度校核274.2.2 壳体壁厚的计算与强度校核274.3支座强度校核284.3.1 支座承载能力及肋板厚度284.3.2 均布载荷284.3.3 螺栓直径284.3.4 肋板焊缝强度验算28第5章 换热器的制造、检验、安装与维修295.1 筒体295.2 换热管295.3 管板295.4 管束的组装295.5 换热器的组装295.6 试车305.7 维护30结 论31参考文献32致 谢33第1章 绪论1.1换热器的应用换热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工艺设备,在炼油,化工行业中是主要的工艺设备之一。因此,换热器的研究备受重视。从换热器的设计制造,结构改进到传热机理的试验研究一直都在进

10、行。特别是七十年代初发生的能源危机以来。各国都纷纷寻找新的能源及节约能源的途径,而换热器是节约能源的主要设备。在余热回收,利用地热,太阳能等方面都离不开换热器。因而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各种高性能换热器以及换热元件,其中不少是国家直接下达重点课题。换热器用来实现热量的传递,使热量由高温流体传递到低温流体。在化工厂,用于换热设备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1020%,在炼油厂约占总费用的3540%。其他动力,原子能,冶金等工业部门也有着广泛的应用。1.2 传热以往的设计普遍主球高热强度,而采用的主要手段又是选择高对数平均温差,这一错误概念的直接结果是导致能耗的大幅度增加。例如:据我国1979年改造的七套炼油厂

11、减压装置统计,平均传热温差高达66,如果将平均温差降至33,传热损失可降至30%。小的传热面积既节约材料,一次性投资小。但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采用小传热面积,对一个换热系统,往往适当增加换热面积是有利的。在我国一次投资的费用操作费用相比,后者起决定作用。从经济效果来看,在一定大幅度的增加,收到的经济效果也十分显著。常说的高效率,对换热器的换热流程,都指的是总传热系数高。这是一个始终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衡量指数。长期以来,提高传热效率一直是各国普遍重视的课题之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发展强化传热的新型高效传热元件。在我国,这项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在过去的设计中,大多采用的措施都是以增

12、大压力损失来提高总传热系数。1.3换热器的种类根据工艺过程或者热量回收用途不同,换热设备可以是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再沸器、冷凝器、余热锅炉等。因而设备的种类形式很多。完善换热设备在设计或选型时应满足以下各项基本要求:(1)安全可靠(2)有利于安装操作与维修(3)经济合理(4)合理的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按照传方式的不同,换换热设备可分为三类:(1) 混合式换热器(2)蓄热式换热器(3)间壁式换热器1.4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换热器的管端以焊接或胀接的方式固定在两块管板上,而管板则以焊接的方法与壳体相连。与其他形式的换热器相比结构简单,当壳体直径相同时,可以安排更多的管子。制造成本降低,由于不存在弯

13、管部分,管内不易积聚污垢,即便产生污垢也便于清理。如果管子发生损坏,也便于换管。但是无法在管子的外表面进行机械清洗,不适合处理脏的或者有腐蚀的介质。更主要的缺点是当壳体与管子的壁温或材料的膨胀系数相差较大时在壳体与管子中将产生很大的温差应力。为了减少温差应力,可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利用膨胀节在外力作用下来降低管束与壳体的温差应力。膨胀节的形式较多,最常见的是u型的和平板型的几种。平板型膨胀节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是挠性较差,只适用于直径大,温差小,温度低或真空系统的设备。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比较简单,造价较低,但是管子的外表面不易清洗。尽管如此,由于它能清除一部分温差应力,故仍得到广

14、泛的应用。1.5换热器的材料选材应满足换热器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符合相关设计与材料标准的规定,并应在经济上合理。换热器选择材料时必须考虑容器的具体操作条件,如设计温度,设计压力,介质的情况及容器的使用环境。使选择材料的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和耐腐蚀性能与之相适应。用于制造换热器的材料,要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以便于制造成型。用于制造换热器的金属材料经过制造焊接和热处理等加工后,往往因金属内部组织变化等原因,降低材料的性能。例如:有些牌号的镍、铬、不锈钢经焊接后其抗晶间腐蚀性能会显著恶化。某些合金钢经焊接后,其焊接或热影响区的韧性会显著下降,这些都是选材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并能有相应的有效措施

15、,才能决定选用该种材料。选择换热器用的钢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选择其主要合金元素含量,有时还要选择冶炼方法,提出对钢中元素杂志的限制以及热处理制度。保证钢材的金相组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钢材达到所需要的性能。所选的换热器用材的质量和规格相符合国标准,标志及有关技术条件的要求。还要求有材料制造厂的质量证明书。以上所述换热器材料要考虑的各因素之间,往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我们在选材时只能考虑最主要的方面,而对其他方面,仅作适当地考虑,要善于从使用、加工、经济方面做全面的考虑,满足最主要的要求。1.6 换热器的技术进展和发展预测当前换热器发展的基本动向是继续提高设备的热效率,促进设备结构的紧凑性

16、,加强生产制造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专业化,并在广泛的范围内继续向大型化发展。同时,仍然注意基础理论及测试方法的研究。(1)新能源换热器的研究能源的充分供应对发展生产,促进并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能源的供应前景不是乐观。但是工业和民用的需要却在日益增长,这才是世界范围内亟需解决的问题。太阳已辐射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地球。太阳能的利用尽管受到地理、气候、昼夜、季节的限制,但他不影响地球大气的平衡,而且不消耗燃料,没有污染,很有开发价值。由于世界上能源日趋紧张,许多国家在使用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太阳能。美国制定了一项太阳能发展计划。但是太阳能比较分散,经过物质吸收后,温度不高如何提高

17、转换效率,在技术上有相当的难度,其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是关键问题之一。(2)余热回收装置的研究工业余热的利用潜力很大,对生产影响显著。主要是:1000左右的高温热量及其高压能量的合理利用。这个是石油化学工业的关键技术之一,从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各类官办的结构设计,热膨胀补偿方法直到高温测热流量的控制,都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企业的热利用率低的原因大多是低温位热能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这种热能量大面广合理利用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3)紧凑式换热器的研究紧凑式换热器包括板翅、板式、板壳式等换热器,他们具有优异的性能,在采用多流道布置后,起优越性更为显著。板式换热器需要赶紧密封结构,增加板片的刚度,研究新的

18、垫片材料以提高操作温度和操作压力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半刻式换热器由于从结构上解决了耐温,抗压和高效之间的矛盾,因为在化学工业中很快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他制造工艺比较复杂,焊接要求高,因为今后应该注重改进结构设计。发展新的成型和焊接工艺。(4)强化传热管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在采用强化传热管改进换热器性能,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面积降低设备投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表面多孔管可以在微笑的温差下产生很多的汽核使气化核心增加许多倍,但是制造工艺要求比较严格,且生产成本也高,这些都是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5) 换热器基础技术理论及测试技术的研究发展基础理论是指导推进涉及研究的必要前提。例如:小温差传

19、热的强化是解决低温新能源开发的关键,污染和防腐蚀的研究对换热器的设计,运行有重大的影响,有相变传热的研究关系到能量的转换及传热技术。传热和换热器测试技术的研究可以使试验分析工作进行得更加精确,更迅速。高效换热设备的研究似的传热表面形状更加复杂,流体流动更加不规律。因此,需要更加先进的测试有段。第2章 工艺计算2.1 传热计算2.1.1 总传热量(1) (2)平均温差其中 热流体 冷流体(3)估算传热系数假定传热系数所需传热系数 (2-3)(4)取换热管长。确定所需管数 2.1.2循环流量假定出口蒸汽率则循环流量 (1)计算加热段长度(2)假定计算沸腾开始时的饱和温度(3)计算物料进入再沸腾器传

20、热管的流速 (4)计算显热段压力降 (5)计算沸腾开始时的饱和压力 与近似相等,假设基本正确2.1.3计算各部分摩擦系数(1)确定进出口管直径由于物料为易爆物料 要求,即 即因为 ,所以 (2)摩擦系数 入口管则有 出口管 传热管(出口) 查GB151-1999中图11-32则有传热管(入口) 则有确定 由公式查GB151-1999中图8-43,8-44,求处的以上各值即 表1.筒中管式换热器M0.110.327.12270.230.3010.20.340.2318.22.93则有 (5)计算循环流量 带入数值得所以这个值与假定的88235基本相符,即原定假定不变,可取。(6)计算管内侧界膜导

21、热系数 A 显热段传热系数(1)显热加热段的质量流速 (2)雷诺数 由于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可以近似认为管壁温度下液体粘度和液体本身下粘度相等。则B 蒸发段传热系数,由公式由GB151-1999中图8-53差得处的对流传热系数为2.5 查GB151-98中图8-42得处,GB151-98中图8-41查得由公式计算传热系数 有效平均值由公式计算蒸发段平均界膜导热系数 C 管内侧平均界膜导热系数的计算6)计算总传热系数初步估算 管外侧界膜导热系数 管外侧污垢系数 管内侧污垢系数 查表得根据公式所以该值与假设基本相等,符合要求7)最大比热流校核设计比热流为 ,所以该设计符合要求。2.2初选结构

22、(1)管间距 (2)长径比 (3)弓形折流板弓高 (4)折流板间距 (5)折流板数目取(块)(6)折流板厚度2.3 压力降的计算2.3.1管程压力降1)求 近似粘度不变代入数值2)求代入数值则有 3)求带入数值得 查GB151-1999中附表14得另,代入数值 查表5-2得管程允许压降,因所以符合要求。2.3.2管束压力降1)求壳程蒸汽流量已知查表2)壳程流通截面积 (2-15)3)壳程流速 4)壳程质量流速(2-17)5)求当量直径 6)求雷诺系数 7)壳程摩擦系数 8)管束压降9)管口处质量流速 ,根据式5-10 ,取10)进出口压降 11)导流板压降由公式,带入数值则有,查GB151-1

23、999中表4-2壳程允许压降,所以,所以符合要求。2.3.3 校核管外侧界膜传热系数,得壳程传热因子, 所以该值与假设基本相等故设计比较合理,符合设计要求,可取。第3章 结构设计3.1封头和壳体3.1.1封头 采用标准GB/T4746-2002,选用标准椭圆形封头,材料16Mn。具体尺寸如下 封头壁厚 公称直径 总深度 内表面积 容积 质量3.1.2 壳体采用标准GB9019-88 选用材料与板材卷制具体尺寸如下 壳体壁厚 壳体内径 壳体面积 壳体容积 质量3.2 管板1)与法兰连接的密封面为凸面,采用合金材料16Mn锻件管板的管孔。2)直径和公差 管板的管孔直径和公差按GB1147-80规定

24、查取。3)管中心距 由GB151-1999中表4-23查得换热板为,则管孔中心距为,管孔最大直径,名义管桥宽度,允许管桥宽度。4)排列 按转角正方形排列。5)加工后按GB1174-80规定标准检查。尺寸 ,采用螺栓为M24,壁厚度,管板总体质量560Kg。3.3法兰3.3.1 法兰形式长颈对焊法兰:法兰密封形式采用凹凸密封,设计压力为,设计温度为158,法兰公称直径。3.3.2 法兰尺寸标准法兰具体尺寸如下 M24 32只 G=461Kg3.4 接管及接管法兰3.4.1 接管1)管程入口接管 2)管程出口接管 3)壳程入口接管 4)壳程出口接管 接管与壳体管箱壳体(包括封头)连接的结构形式采用

25、插入式焊接结构,一般接管不得凸出于壳体内表面。5)排气排液管3.4.2 接管法兰1)管程入口管 采用标准GB9115.18-88公称直径 法兰焊端外径 连接尺寸 法兰外径 螺栓孔中心圆直径 螺栓孔径 螺栓选择M20,n=12法兰厚度 法兰高度 法兰颈尺寸 2)管程出口接管法兰 采用标准GB9115.18-88公称直径 法兰焊端外径 连接尺寸法兰外径 螺栓孔中心圆直径 螺栓孔径 螺栓选择M33,n=16密封面尺寸 法兰厚度 法兰高度 法兰颈尺寸 3)壳程入口接管法兰 GB9115.18-88公称直径 法兰焊端外径 连接尺寸法兰外径 螺栓孔中心圆直径 螺栓孔径 螺栓选择M20,n=8密封面尺寸 法

26、兰厚度 法兰高度 法兰颈尺寸 3.5 支座3.5.1 采用标准 设计标准为GB1168-813.5.2 机体结构及尺寸该设计采用四个相同的支座对称布置。每个支座尺寸如下支座允许载荷,支撑面积 ,支撑面单位压力具体尺寸 地脚螺栓尺寸为 M30 孔径总质量 加强垫板尺寸 质量3.6 开孔补强3.6.1 标准椭圆封头进料开孔补强计算 10号无缝钢管 设计压力 1)确定是否需要加强椭圆端盖设计壁厚 壁厚余量系数2)需要补强的截面积开孔计算直径 开孔削弱面积 3)补强范围 4)补强金属接管计算壁厚 筒体多余金属 接管多余金属 补强区焊缝金属 5)判断多余金属是否足以补强 必须另加补强金属6)补强圈截面积

27、7)确定补强圈外径及厚度 实取选用标准补强圈,补强圈材料16MnR3.6.2 封头中心物料进出口接管补强 10号无缝钢管 1)是否需要加强椭圆端盖设计壁厚 壁厚余量系数2)需要补强的截面积开孔计算直径 开孔削弱面积 3)补强范围 4)补强金属接管计算壁厚 筒体多余金属 接管多余金属 补强区焊缝金属 判断多余金属是否足以补强 必须另加补强金属5)补强圈截面积6)确定补强圈外径及厚度 实取选用标准补强圈,补强圈材料16MnR补强圈质量 3.6.3 壳程物料入口接管补强计算 10号无缝钢管 设计压力 1)确定是否需要加强椭圆端盖设计壁厚 壁厚余量系数2)需要补强的截面积开孔计算直径 开孔削弱面积 3

28、)补强范围 4)补强金属接管计算壁厚 筒体多余金属 接管多余金属 补强区焊缝金属 5)判断多余金属是否足以补强 必须另加补强金属6)补强圈截面积7)确定补强圈外径及厚度 实取选用标准补强圈,补强圈材料16MnR ,补强圈质量3.7 保温设计3.7.1 保温材料选用 选用中碱超细玻璃棉3.7.2 保温厚度设计1)保温层平均温度及导热系数值式中 2) 取 3)设则,查表3得,取4)热损失 5)厚度及热损失,求表面温度 3.8折流板3.8.1对立式再沸腾器宜采用左右缺边弓形折流板,为了排除壳体下部的液体,在折流板下部最低处应开小槽。3.8.2 折流板缺边位置尺寸当用于壳程沸腾的再沸腾器时,取即。还应

29、该根据换热管排列,尽量使折流板缺边通过换热管排或者通过中心线。3.8.3 折流板的布置1)折流板布置应使靠近管板的折流板尽可能靠近壳程进出口接管,其余按等距离布置,靠近管板的折流板的距离2)折流板间距取,3.8.4 折流板的尺寸1)折流板厚度 折流板厚度壳体直径,换热管无支撑长度取2)外圆直径和公差 折流板的外圆直径和公差,影响到折流板与壳体内壁间隙的大小,而间隙大小影响换热器的传热,阻力降和制造。换热器折流板外径折流板支撑板下偏差3)折流板管孔(1)管孔直径和公差按GB151-1999 管孔直径 (2)管孔中心距 应力的计算与校核因 由GB151-98中查得图7-1查得图7-4查得图7-3查

30、得由得 分别计算如下各值计算各应力值校核应力强度所以 故法兰满足强度要求。第4章 强度计算4.1 管程的强度计算4.1.1 初始数据1)壳程圆筒:内径 厚度 内径面积 金属截面积 2)管箱: 圆筒厚度 3)管子: 管子外径 管子壁厚 管子根数 管子间距 管子金属总截面积:开孔面积:管子有效长度: 管束模数:查GB151-1999中取则管子回转半径: 管子受压失稳的当量长度,取查GB151-1999中表2-3则有,则系数管子的稳定许用应力 4) 系数计算 开孔面积 管板布管区面积 管板布管区当量直径 则系数 5) 法兰力矩 基本法兰力矩 有关值见法兰计算结果6) 管板 假设管板厚度为管子的加强系

31、数取 7)法兰 法兰外径,法兰宽度管箱法兰厚度 则有 由此二值查GB151-1999中图3-15则有 旋转刚度 确定壳体法兰厚度 则有 查此二值GB151-1999中图3-15则有 旋转刚度 旋转刚度,由查得壳体法兰应力参数由和,查GB151-1999中图3-16得另按 得 按 得,即 壳程压力下的危险组合假定 管程设计压力,壳程设计压力 ,所以取 管板应力计算 壳体法兰应力 管子应力 管程圆筒轴向应力 (4-23)拉脱应力计算 应力校核 取,则 因而 故该种组合条件是安全的。4.1.2 管程压力作用下的危险组合假定 壳程压力管程设计压力,故有 管板应力 壳程法兰应力管子应力 壳程圆筒轴向应力

32、拉脱应力计算应力校核 取,则 因而 所以 在管程压力作用下强度满足要求。故该种组合条件是安全的。4.2 封头壳体的强度要求4.2.1 封头的壁厚计算与强度校核采用标准椭圆形封头 壁厚设计 取 代入上式 (4-24)故取 故强度满足要求。4.2.2 壳体壁厚的计算与强度校核许用应力焊缝系数设计壁厚采用标准椭圆形封头 壁厚设计取壁厚附加量 故故取校核强度 根据 故强度满足要求。4.3支座强度校核4.3.1 支座承载能力及肋板厚度底板厚度 弯矩4.3.2 均布载荷 在两肋板处简支的矩形梁受弯曲计算由结构设计可知所以底板强度满足要求4.3.3 螺栓直径 根据支座设计取螺栓 所以螺栓强度满足要求4.3.

33、4 肋板焊缝强度验算肋板与器壁焊接的填角焊缝受弯矩和剪力的作用弯曲应力 剪应力组合应力所以肋板焊缝强度满足要求,由1,2,3校核结果支座强度满足要求。第5章 换热器的制造、检验、安装与维修 5.1 筒体5.1.1. 圆筒内直径允许偏差:用板材卷制时,内直径允许偏差可通过外圆周长加以控制,其外圆周长允许上偏差为10mm,下偏差为0。5.1.2. 圆筒同一断面上,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为e0.5%DN,DN=0.5%900=4.5mm5.1.3. 壳体内壁凡有碍管束顺利装入或抽出的焊缝均应磨至与母材表面齐平。5.1.4. 插入式接管不应伸出管箱、壳体和头盖的内表面。5.2 换热管5.2.1. 换热

34、管管端外表面应除锈。用于焊接时,管端清理长度应不小于管外径且不小于25mm。5.2.2.管端坡口应采用机械方法加工,焊前应清洗干净。5.3 管板5.3.1拼接管板的对接接头应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检测,按JB4730进行表面检测,检测结果不低于级,或超声检测中的级为合格。5.3.2.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二者采用焊接的形式连接,连接部位的换热管和管板孔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铁屑、锈斑、油污等。焊渣及凸出于换热器内壁的焊瘤均应清除。5.3.3. 管板与换热管焊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255.4 管束的组装5.4.1.拉杆上的螺母应拧紧,以免在装入或抽出管束时,因折流板窜动而损伤换热管。

35、5.4.2.穿管时不应强行敲打,换热管表面不应出现凹瘪或划伤。5.4.3.除换热管与管板间以焊接连接外,其他任何零件均不准与换热管相焊。5.4.4管箱应在补焊后作消除应力的热处理,设备法兰应在热处理后加工。5.4.5.换热器的密封面应予以保护,不得因磕碰划伤、电弧损伤、焊瘤、飞溅等损坏密面。5.5 换热器的组装5.5.1换热器零部件在组装前应认真检查和清扫,不应留有焊疤、焊接飞溅物、浮绣及其他杂物等。5.5.2吊装管束时,应防止管束变形和损伤换热管。5.5.3螺栓的紧固至少应分三遍进行,每遍的起点应相互错开120 角。5.6 试车5.6.1试车前应检阅图纸有无特殊要求和说明,铭牌有无特殊标志,

36、如管板是否按压差设计,对试压,试车程序有无特殊要求等。5.6.2试车前应清洗整个系统,并在入口接管处设置过滤网。5.6.4开启放气口,使流体充满设备。5.6.5当介质为蒸汽时,开车前应排空残液,以免形成水击;有腐蚀性的介质,停车后应将残存介质排净。5.6.6开车或停车过程中,应缓慢升温,避免造成压差过大和热冲击。5.7 维护5.7.1换热管不得在超过铭牌规定的条件下运行。5.7.2应经常对管、壳程介质的温度及压差进行监督,分析换热器的泄漏和结垢情况。5.7.3.应经常监视管束的振动情况。结 论近年来,随着我国石化、钢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换热器的需求水平大幅上涨,但国内企业的供给能力有限,导致换

37、热器行业呈现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巨大的供给缺口需要进口来弥补。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它的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工业领域,而且其类型、结构和使用范围还在不断发展。冷凝器作为换热器的一种,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其发展和改进必定引起工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这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使我受益匪浅。我得设计题目是再沸器,属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由于很少接触实物,对于本课题的学习仅限于书本的知识,因此在设计当中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例如一些材料及结构的选取,在计算过程当中一些系数的选取问题。在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设计同时也对以前所学内容进行

38、了复习和巩固。通过设计,我们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特别是对AutoCAD制图软件的运用更加熟练。总的来说是一件既枯燥又充实的工作,但是全组同学共同努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我们基本上达到了这次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同时,也使我们基本上掌握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共和国国家标准。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3 叶文邦等主编。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换热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工设计手册。化工工业出版社,20025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刘玉良主编。

39、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换热器设计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8化工容器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9黄正林等编。化工容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0Sun,Prasad R CA Transient Experimenta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a Concentric Tube Heat ExchangerJInt. CommHeat Mass Transfer,200311 A R,Baker N S,Wardel A PThe Dynamic C

40、haracteristics of a Countercurrent Plate Heat ExchangerJIntJof Heat Mass Transfer,199012oetzel W ,Xuan YTransient Behaviour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J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199413张会生,翁史烈高温紧凑板翅式换热器稳态和动态性能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814国民,马普等。紧凑式换热器的精确模型控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致 谢毕业设计是我们四年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对我们在

41、校期间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总结,又是对我们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根据我们专业的特色,选取了合适的设计题目,并在老师的辛勤的指导下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甘树坤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甘老师在设计中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并一同感谢吕老师及其它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次机会,让我在大学的最后时光进行了对知识的全面总结。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了知识的殿堂,为了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为了把我们已基本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更好的融会、贯通,而毕业设计就是这道桥梁。这是从我上学以来的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设计,心中不免有些向往想着自己的设计能够成功,同时心中也存在一些畏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