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213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学科专业教 育 硕 士学位类型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职称论文编号 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Growing up in New Course -Discussion of Independent Growth of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New Course Background 学 科 专 业:教 育 硕 士研 究 方 向:教 育 管 理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2、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中

3、 文 摘 要世纪初,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体系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新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的突破与创新对教师的成长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欲对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如何实现自主成长进行研究,为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为此,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对教师的自主成长进行了界定,对教师成长的有关问题予以明确,指出了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2、对课程与教师的两种关系类型进行了比较,进而分析了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的关系,指出了新课程是中小学教师实现成长的机遇

4、与条件;3、从中小学教师成长的精神动力角度,分析了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和形成机制,提出了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重建的内容;4、通过对教师角色特点的分析,阐述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的内容;5、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的现实途径。探讨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自主成长,有助于中小学教师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更快、更好地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有助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关键词:自主成长 新课程 教育理念 教师角色ABSTRACTAt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one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

5、tional reforms that our country started produced very great vibrations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Compared with original course system, new course system has great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such aspects as function, structure, content, implementedding, appraises with management of course. The b

6、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of new course on the course system is not only a challenge,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to the growth of teacher. This text wants to carry on research for the mainstay implementing new course -teacher of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ow to grow up in new course independentl

7、y, offerring guide and help for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For this purpose, this text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emphatically: 1, Having defined the growing up independently of the teacher, giving relevant questions that the teacher grow up clear

8、ly, pointing out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become ones own creator ; 2, Comparing two kind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se and teacher, and then having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and new course of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pointing out that new course provide opportunity and condition

9、for the growth of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3, In terms of spiritual motive force to the growth of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aving analyse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establishment and form a regular system of educational idea, putting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idea that the

10、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needs to form and establish further in new course; 4, From the angle of prerequisite that the teacher grows up and basic key element in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 role of teacher, analysing the teachers necessity of changing role, putting forward new cours

11、e reforming content of role orientation for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course reforming background; 5, Have put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way that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grow up independently in new course. Probing into growing up independently in the ne

12、w course of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helps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o define ones own striving direction. Coming into and implementting new course more quickly and bett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life of the teacher of middle and pri

13、mary schools.Key Words: growing up independently; new course; educational idea; teachers role.目 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引 言1教师自主成长的界定11自主的涵义12教师成长的内涵23教师自主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车轨共进”中小学教师成长与新课程的关系分析51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类型62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8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重建111教育理念及形成机制112重新认识基础教育,形成新的教育观、 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123进一步树立和完善促进自我成长的基本理念14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定位261教师角色

14、的特点262传统教师角色需要转换283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的主要内容30在新课程中自主践行401自主践行的重要性402 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403保持自我专业发展对话414积极尝试创新435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44结 语45参考文献46后 记48引 言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成长是一体的,二者之间是共同成长的关系。新课程关注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和条件。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程。中小学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数量最大,是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新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和发展,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因此,

15、本文将研究的视角定为新课程下的中小学教师成长。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问题,有效地引导中小学教师抓住新课程这一契机,实现专业成长,对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和课程改革都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而新课程实施后,各种报刊、杂志,一些理论专家都倾向于研究教师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各级行政部门热衷于各种新课程培训,而对于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主动发展,教师如何形成内在的自觉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中小学教师成长与新课程关系的分析入手,考察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意义,进而研究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应确立的内在意识,应明确的角色内容,旨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

16、展。 教师自主成长的界定1 自主的涵义自主是相对于被动而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指主动。自主是个体通过意识与能力表现出来的认识、支配自身与认识、支配外界环境的主体状态,通常所说的了解、理解、探索、获得、控制、改变等都属于自主参与下的个体意识、行为活动。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都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并表现出相应的自主性。 杨四耕.自主课堂的要义与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0).个体对于自身发展能采取的基本方式只有两种:或主动(自主),或被动。自然,人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主动,但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因素。个体实践的主动性,对

17、处于今日变化急剧、生存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大增时代中的每个人来说尤其重要。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5).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尤其需要主动性。处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其个体实践需要自主性。作为专业人员,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与发展,其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自主(主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理论认为,教师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需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使教师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教学环境,不断增长专业能力,从而胜任其角色,进而达致自我实现的境界。 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6,(6). 也就是说,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

18、展的目的,教师的内在需要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02.教师成长的自主,是指教师主要在自身内在的需要的刺激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或学习,以达到提升自身专业结构和内在素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教师成长是作为主体性的教师主动而持续的发展。2教师成长的内涵在阐述成长的内涵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生活中,成长与发展往往是联结在一起的,本文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也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专业人员,要实现专业成长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

19、专业成长。本文所研究的教师成长即为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无限性要求教师实现专业成长。2教师成长是一个持续而内涵深刻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转

20、载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载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师专业成长具有持续性,同时,其成长的内涵又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 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66. 3教师成长依赖于教育过程教师从事的专业工作是教育教学,因此其专业成长与发展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并且,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消融自己、牺牲自己的过程,而是教师能从中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的同时实现育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是一个诸如蜡烛

21、的成品,等待消耗,而是一个经过不断“充电”、持续成长,可长久照亮他人的“长明灯”。可见,教师成长是不能独立于教育过程而实现的,它依赖于教师所实践的教育过程。4教师成长是一个“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实际问题是教师成长的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教师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主要是教师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这种自发的学习和研究,能引导教师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教育环境,实现专业成长,达到自我实现。可见,教师“自我引导”能促进自我成长,教师有能力成为自我成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3教师自主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

22、先,持续发展是教师的存在状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新求变、持续发展是人类古今之通识。持续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则,任何人类个体都存在不断学习、以促进其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规律。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02. 相对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成熟性,教师有相对成熟的一面,如较高的知识技能、较好的认知情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但是,教师的成熟性只是相对的,其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不间断性。持续发展始终是教师的存在状态,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身,促使自我不断走向成熟。其次,教师的成长基于自主从事物发展

23、的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看,内因始终是重要而根本的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的成长必须首先启动其自身成长的动机,即只有通过激发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内在需要,形成自我不断学习、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的意识,形成自主成长观念,达到自主、自觉、自律,方能获得成长。教师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应赋予自己一种新的责任和自律。再次,传统教育过程缺乏教师的自主成长一方面,传统教育观忽视教师的自身充实。在传统教育观中,我们往往认为教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育过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这些认识显然把教师摆在一个成熟的、不需发展的地位。因而把教师比喻为“发光的蜡烛,燃烧自

24、己,照亮别人”。这种教师作用观中就缺乏教师持续发展、充实自身的意识,即缺乏教师成长观。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05. 另一方面,传统教育过程忽视教师内在的主动性。很久以来,我国教师发展大多由行政力量提出各项指标或要求,然后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以此促进教师有关学科知识的补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也大多是将一些教育理念、学科知识灌输给参培教师,忽视教师的参与或理解,忽视教师的内在需要,忽视培养教师内在的自觉。现实表明,这类短期的、应急式和表面化的培训,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可能只是走过场,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可

25、能导致教师发展中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膨胀。最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自主成长当代主流教师观是复合性的,教师发展的矢量特征就是要反映时代对教师这种复合性的要求。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新课程赋予教师新的历史重任:做自己专业的发展者,把课程还给教师,把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作为统一的过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教育民主化、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世界教育的理念趋向,以及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集中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知识技能接受教学向知识的主动意义构建转变

26、等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向等。这些在过去被忽视的问题,现在却成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03. 面对这些全新理念的挑战,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育理念,继续学习,逐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走向教育成熟。新课程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当前,教师作用观正在由过去的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正在由教师“包揽”一切向师生教学相长转变,即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发展自己。适应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就必须形成自主成长的理念,在

27、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实现课程改革与自我发展的共同前行。 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04. 通过对教师自主成长有关问题的界定,我们发现:教师可能而且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成长应启动其内在机制。实现自主成长,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生存和成长理念,形成自觉的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并在自觉践履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使自身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车轨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J.北京教育研究,2002,(3).共进”中小学教师成长与新课程的关系分析 教师的成长

28、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受一定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实现自主成长首先要认识其成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生活的环境,理解自身成长与专业生活环境的关系,并自觉融入这种环境,实现自我成长。正在展开的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的新的专业生活环境,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教育生活环境。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与自我成长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新课程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和条件,教师成长影响和制约课改的进程与成败。1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类型课程观念制约着人们对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对教师与

29、课程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在课程研究与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制者的课程观。这两种不同的课程观对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认识,对教师和课程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师的关系,需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念。1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这是传统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的课程观的代表性观点。在这种课程观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种课程观把教师作为客体来考察教师与课程的“匹配”或“适宜”,

30、而不是从作为主体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的角度去研究二者的关系。因而,教师被要求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并忠实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考虑课程问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调整和变革。这种课程观将教师排除在课程的决策、开发以及评价等诸多环节之外,在于这样的观点: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工作,不仅会影响课程设计的结果,而且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成为“专制”的一方,成为一种指令、规定,而忽视了课程设计者与

31、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忽视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是:课程的制定远离教师,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既在天边,又在眼前”。课程“在天边”,因为课程只是课程研究者和决策者的事,教师对课程的领悟、接受和适应程度都被排除在课程之外,教师不需要对课程做有意义的探讨和分析及参与课程建设,所以课程离教师很远很远;课程“又在眼前”,因为这种课程观倡导“课程即学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正是按照课程教学,课程是自己每天的专业生活内容,课程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所以课程又与自己很近很近。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感受最多的还是远离课程,很少对课程做有意义的

32、探讨和分析。这样,课程离开了教师的参与而越来越丧失活力,教师因机械地“教课程”而越来越丧失创造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与课程的一起成长和发展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2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制者多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将教师定位在课程实施者的角色上是错误的,应该让教师参与课程,从而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课程观大课程观。大课程观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因而同时就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更在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既然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所以,作为教育活动重要参与

33、者的教师无疑就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参与者,教师在课程的研制与实施中理应发挥其能动作用。“显然,在课程研制过程中,教师被赋予了课程研制者角色,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课程设计者、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已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4. 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毋庸置疑,当教师置身

34、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参与研制和开发课程,会提升教师理解、实践课程和开发、创造课程的能力,教师自身实际上获得了发展与成长;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这又会促进课程的新一轮的建设与发展。这样,教师与课程互为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显然,在大课程观的影响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教师与课程走向融合,教师与课程共生、共长。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及其影响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正确认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不仅影响课程的发展,而且影响教师的成长。我国的新课程是在大课程观指导下进行的,新课程下的教师成长需要树立大课程观,并认识和理解自身与新课

35、程的关系,以寻找自我成长的契机,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中小学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数量最大,是21世纪基础教育实现新的突破的支柱。现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将中小学教师推到历史的前台,担负基础教育使命的中小学教师要认识自身与新课程的关系,对新课程于自身成长的价值予以澄清和理解。2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形象地将教师与新课程的关系称之为“车轨”关系,即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9. :新课程与教师是共同前行,“车”与“轨”的一体化关系。教师与新课程是共同成长的关系。新课程标志着新事物,在新课程实施当中教师也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且还表现在

36、共同的起点上。教师与新课程是共同发展的关系。新课程是实验课程,需要完善,那么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是什么呢?是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两者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关系。1新课程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平台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轮新课程实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既关注课程改革的发展,也关注教师的成长。新课程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新课程内涵着新的课程观,它强调:教师作为“人的因素”,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

37、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的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将获得新的提升。一直以来,中小学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只是课程的实施者。现在,中小学教师由“课程外”进入“课程内”,在客观环境上可以获得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平台与条件。同时,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这是传统课程体制下的中小学教师所难以胜任的,中小学教师只有实

38、现现有基础上的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和要求。新课程于中小学教师的适应压力可以转化为教师不断成长的动力。 2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制约新课程改革一个好的课程构想要通过教师才能转换成学生的实际经验,因此,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影响课程实施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由于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可以说,新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和发展,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首先,课程实施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教师是自己课堂的课程决策者,是一个将现有材料转变为课堂具体教学计划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缺乏课程实施需要的知识、理念和能力,那么课程实施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因

39、此,教师发展愈充分,按照实施的具体情境进行调适的可能性越大,课程实施水平愈高。教师的课程再造,包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删,对课程内容进程的改变,对课程时间的微调。 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课程的再造过程需要教师有内在的自觉,理解变革的目的或意图、实质、真正的和潜在的利益,真正参与到实施的过程中,主动改变旧的教学文化,创造新文化。从此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自主的专业发展将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其次,教师的情意态度是决定教师是否有课程理解或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从而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情意态度,表现为教师

40、对所从事课程或专业的信念是否坚定、是否热爱、是否主动获取专业的发展等。有研究表明,对于教育改革来说,依靠行政体制的力量只可获得片刻的改进,而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主动性则可保长治久安。 转引自卢乃桂 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J.教育研究,2002,(12).原载Firestone,W.A.& Bader,B.D.(1992).Redsigning teaching:Professionalism of bureaucracy?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法则是:“命令无法完成改革”(Fullan,1993年)。只有教师愿意,教育改

41、革才有可能。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02.教师能否有专业主动性,首先在于教师的情意态度。总之,中小学教师能否对新课程进行创造性实施,是否具有专业主动性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可见,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际上是一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课程改革依托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是一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好的“师范大学”。没有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的“车轨”关系,蕴涵了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小学教师在新时代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参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作

42、为自己成长的契机,即在新课程中成长。中小学教师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走出一条当代中国教师的成长之路。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需要对知识、技能、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以价值澄清和重新构建,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转换教师角色。但从新课程对教师的核心要求来看,教师在新课程中自主成长,根本的是理念的重建、角色的转换和自觉的践行。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重建1教育理念及形成机制1教育理念及重要性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43、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活动和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甚至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和状态。因此,教育理念位于教师专业结构中较高层次,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重大影响。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9. 可以说,教育理念是教师自主成长的精神动力。 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教育学思维,长期因袭模式化、制度化的教育思维定势,教育教学活动缺乏创意和变通,其行为完全是一种技能型、教书匠型而不是科研型、专家型的。他们不只是缺乏教育学知识、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能,更缺乏教育理念。 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

44、版社,2002.158.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些老师拿着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却只会套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结果是“事倍功半”,新教材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些老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穿新鞋走老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专家们就此指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除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师德,还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当前,中小学教师中一些陈旧落后的、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展,同时也阻碍了他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2教育理念的形成机制首先,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它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并与之相

45、“匹配”。当前这些背景的综合体现是新课程改革,那么教师自主成长理念的形成就离不开新课程改革,要反映和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其次,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任何外在的教育因素如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教材等都必须纳入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才能发挥现实的教育作用”,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教育理念的形成关键在于自我构建。最后,教育理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需要。 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9. 教育理念的形成机制表明,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和教育

46、的改革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自我建构有利于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人的活动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这种意识就是教育理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区别,也是未来教师专业成长不同于以往对教师的要求的重要方面。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具有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内在自觉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自主成长的精神动力。新课程较以往的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中小学教师要重新构建自己的教育理念体系,从宏观上来说,中小学教师要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特征,更新关于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为自主成长奠定思想根基;从微观上来说,中小学教师要确立内在意识的自觉,进一步树立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一些基本理念,即学习理念、开放理念、合作理念和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