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26291.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409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2629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2629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2629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2629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2629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2629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26291.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题 目: 大学生抑郁与罗夏测验自 杀指数的相关研究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抑郁与罗夏测验自杀指数的相关研究 【摘要】人类的抑郁情绪是复杂多变的,其中前人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的抑郁水平与自杀行为有关。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大学生抑郁与罗夏测验自杀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是筛选43名高分被试和43名低分的被试进行罗夏墨迹施测。结果发现(1)SDS分数和罗夏测验的自杀指数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2)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间的自杀指数差异不显著。表明大学生抑郁与罗夏自杀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有待进一步研讨。 【关键词】 大学生;抑郁 ;罗夏测验 ;自杀指数 目录前言5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51.1

2、抑郁的概述51.1.1抑郁的定义51.1.2抑郁症的理论研究61.2 自杀的概述71.2.1自杀的定义71.2.2.自杀的研究理论71.2.3 自杀者的心态和行为表现的一般症状91.2.4 自杀的评估项目与测评101.3抑郁与自杀的关系101.4罗夏测验的概述111.4.1罗夏测验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111.4.2罗夏测验自杀指数的研究现状132 研究思路142.1研究目的142.2研究意义142.3研究内容142.4研究对象152.5研究工具152.6研究程序153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203.1被试203.2不同被试组之间罗夏测验自杀指数变量频次的差异203.3不同组之间被试罗夏测验自杀指数S-

3、CON变量的差异233.4罗夏测验自杀指数变量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数的相关234分析与讨论234.1不同被试组之间罗夏测验自杀指数变量频次的差异244.2 不同组之间被试的罗夏测验自杀指数S-CON的差异274.3 罗夏测验自杀指数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相关275结论286不足与改进28参考文献30英文摘要30致谢31前言 德国精神病学家Gerald Klerman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抑郁之中,没有人对它有天然免疫力。世界卫生组织对抑郁症患病率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结果患有抑郁症的人高达3%-5%,约有1.2-2亿病人1。而抑郁症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4、并伴随痛苦的内心体验,使自杀率高达12%-14%,成为人类“第一号心理杀手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的一些负面观念以及人生价值的激烈碰撞造成各种负面效应,使得自杀行为有增无减,根据WHO估计,在全球每年有100万以上自杀身亡的人数中,中国就占20万以上。其中大学生自杀率为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亦高于同龄非大学生年轻人。可想而知,大学生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3,成为一个令人为之警觉的社会问题。 而目前我国有关自杀的研究多集中在流行病学领域,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使用罗夏测验来研究自杀的更是少见。在上

5、述研究的背景下,为了阐明高校在校大学生抑郁水平及自杀态度的相关性,我们以衡阳师范大学在校某专业大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试图探讨在校大学生抑郁水平与罗夏墨迹测验自杀指数的相关程度。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1 抑郁的概述1.1.1抑郁的定义 抑郁是心理或精神病学术语,为忧郁情绪、精力下降、感到绝望等一些列症状的总称。轻微抑郁没有长期影响,严重抑郁可导致长期的生理、情绪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4。抑郁(Depression)起源于拉丁文Deprimere,是“下压”的意思。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将抑郁定为一种气质类型“抑郁质”5。当代美国心理学家Angold对抑郁作了如下描述:(1)抑郁为

6、正常心境向情绪低落方面的波动,即每天出现情绪恶劣的一面;(2)抑郁为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是对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3)抑郁作为一种特征,是指个体持久的、相对稳定的愉快感的缺乏;(4)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是指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6的情境中。当前,由于各个研究流派的哲学观点与研究取向不同,抑郁也被赋予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1.1.2抑郁症的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都试图对抑郁形成的心理过程给予合理的解释,在各种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有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素质-压力理论等等。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爱以及情感的丧失在抑郁形成中的作用。Freud认为,当情感丧失发

7、生后,它会造成各种内部的心理变化,导致严厉的、不合理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惩罚,从而最终导致抑郁的形成。Rado补充了Freud的观点,认为抑郁是个体在遭受重大的丧失后,为重新获得自尊而产生的自我惩罚。以Freud为主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抑郁的理论探讨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强化这一外在因素对抑郁形成的影响,倾向于认为,抑郁产生于个体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得到肯定性的强化。由于未能得到这种肯定的强化,个体便缺少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技能,结果又导致肯定强化的减少,如此循环,从而容易诱发抑郁。 社会认知理论是Beck、Abramson等人80年代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抑郁病因学理论。该理论的

8、核心思想是认为抑郁的产生主要是认知与生活应激事件相结合的作用。如果个体本身存在易产生导致抑郁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再加上生活中发生的消极事件(失业、婚姻破裂、贫穷、生活不如意等),认知因素与社会应急因素二者交互作用下,个体的抑郁便发生了。 信息加工理论是通过信息的编码、储存、表征及反应来解释抑郁的发生的。此理论假定抑郁患者在加工信息时,常常倾向于过滤积极信息而夸大负面信息,对事件进行负面、歪曲的编码;在心理表征方面,归因方式也存在问题,把正性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而把负性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素质-压力理论起源于60年代,是解释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的一种理论。素质是指基因等方面的生

9、理因素,指病人的生理性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发病。后来,Monroe和Simons用素质-压力理论来解释抑郁,认为素质与压力共同构成产生抑郁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素质指归因方式、人格、自我、应对方式等,压力指应激生活事件。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多数抑郁病人报告在病前有严重的生活事件发生,但是在经历严重生活事件之后,只有少数人变得抑郁7。1.2自杀的概述1.2.1自杀的定义 在心理学界,有关“自杀”的内涵界定存在诸多争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的行动”;Kaplan等认为“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Shnedman在1975年所下的定义为“自己引起,根据自己的意愿使

10、生命终结的行为”;另有学者认为,自杀是指主体自主采用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甚至泛化为“有害生命的一切人类行为”。一般来说,自杀就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8。1.2.2自杀的研究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 在Freud看来,自杀是一种主要来自个体无意识层的原发性内部冲突所致。对以前是爱恋着的,现在痛恨着的客体的强烈的、攻击性意向的内向投射,使个体感到对自己愤怒和敌意,其结果就是抑郁,继而自杀。 精神分析学者Karl Minninger在“人的自我对抗”一书中构想自杀是一种反射性谋杀,自杀者将对别人的愤怒向自我转化或把自杀当作一种自我惩罚的手段。他还描述了一种自我死亡本能(self-direc

11、ted death instinct,与Freud的死亡本能类似),提出自杀者的敌意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杀人的愿望,被杀的愿望和死的愿望。 另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杀者从小就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敌意和愤怒,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和依赖个性。这种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企图通过自杀求得精神上的再生和重新构造自我。显然这类假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在美国形成的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学派,发展了自杀的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虽然社会结构、无意识冲动和神经化学物质切实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感觉和行为表达方式,但行为是有动机的,没有证据表明像自杀这样复杂的行为只是

12、由遗传所决定的,因此不应用学习理论就不可能充分理解自杀行为。确实有一些支持学习理论的证据,例如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关系密切的朋友有过自杀行为,个体自杀的可能性就大;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亦有人模仿。医师的高自杀率可以解释为医师经常接触病人,了解各种有效的自杀方法,而以此作为自身摆脱苦恼的途径。 Chiles等认为自杀是一种习得的问题解决方式(Learned problem-solvingmodel),这种方式常被内部和外部原因所强化(reinforcement)。内部强化指的是自杀后躯体、心境或精神状况的改变,包括:许多自杀病人的焦虑和害怕在自杀行动后得到缓解,而焦虑和害怕正是他们

13、情绪危机的核心。情绪得到释放。外部强化指的是自杀行动后的环境改变,包括脱离危机环境,可能获得暂时的人际关系改善和得到别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等。 (3)应激-易感模型理论 1999年由曼和他的同事提出。由于大部分有精神疾患者很少实施自杀行为,因此精神疾病不能作为预测自杀的指标。他们发现自杀者身上有某种自杀的易感性或特质,基因的组成结构以及后天获得的敏感性对个体的易感性或素质都有影响。5-羟色胺被认为是这种易感性的重要的生物基础,它的活动水平基本上由基因决定,很少与机体状态相关。Korpi等也找到许多证据证明自杀行为与5-羟色胺功能降低有关。去甲肾上腺也影响自杀的易感性,但不如5-羟色胺对自杀的影响

14、那么恒定。他们认为基因遗传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自杀是一种“宿命”,因为易感性也受后天的影响:创伤性事件和不良的心理社会环境会加重其生物的易感性;同样,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都会减轻易感性。导致应激的生活状态及因素包括急性精神病或躯体疾病、严重的酒精与药物依赖、严重的心理创伤、工作压力或家庭危机。当易感性人群处于应激状态时,其内在的易感性就会表现为易激惹、易愤怒、易受伤的倾向,比常人更容易导致自杀。在此基础上,曼提出了广义的自杀过程中的应激-易感模型,认为自杀是应激因素、保护性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与个体素质(包括易感性、人格、认知等因素)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可见他们认

15、为心理、行为、环境等因素在导致自杀和防止自杀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逃避自我理论此理论最早由Baechler在1975年提出,后经Baumeister于1990年完善。此理论集多种理论之大成,将自杀中的认知因素与动力因素融为一炉。逃避理论认为只有环环相扣地经历以下六个阶段,自杀才会发生:最近的某个事件或状况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和标准。可能是因为期望高得不切实际或者是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重大挫折,也有可能两者均有。不恰当地向内归因。将对事情的消极评价转换成了对自己的责备,认为自己有某种稳定的、不好的特点,会使以后遇到更多的麻烦。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不受人喜欢、有罪等等,也就是开始出现自卑和

16、低自尊。由此产生消极情绪,即因自己达不到自己的标准而抑郁,因自己没有完成外在的责任与义务而焦虑。认知降低。为了驱除抑郁或焦虑,人们对自己或自己的行为只从具体的短期的角度来看待,只注意眼前的活动和感觉,只考虑近期目标,让意义的维度从感知和思考领域中消失。比如降低对身份的意识就可以减少负罪感。当降低认知策略也不能抵挡恶劣的情绪和观念时,长期的认知降低带来的丧失意义、不分对错、易于冲动等特点,就会使死亡在当下成为逃避恶劣情绪和痛苦的自我意识的手段。 (5)杀死自我理论 由荣格心理学家戴维罗森1993年提出。依据荣格的理论,自我是意识的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情结,其原型核心为自性(Self)。人的自性化过

17、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杀死自我,不断地与自性靠近的过程。罗森认为在一生之中人至少有三次机会去体验这种象征性的杀死自我和新生:早年、中年、晚年。其中他尤其看重早年。Margaret Mahler等认为人们在两岁时就有了自我意识,此后自我就认同于内在的父母和外在的社会标准。明智的父母会给子女很多的支持和赞赏,以使他们更多地成为自己,这部分就成了积极的自我,反之成为消极的自我。到了青春期,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必然要求在心理上象征性地杀死自我,尤其是要杀死消极的占支配地位的代表父母声音的自我和来于社会的人格面具和自我意象,这是不可逾越的人生阶段,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纽伊曼说

18、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般来说,一个不能象征性地杀死父母的好孩子,在其以后的生活中,将以牺牲自己的独立性或是类似的危险作为高昂的代价。”青少年的自我非常脆弱,任何强烈一点的挫折都有可能导致非常强烈的情绪,杀死消极自我的冲动就可能被误读成杀死自己的身体,产生实际的自杀行为。这种理论性的假设也得到了不少心理分析学家的临床验证,但有关的实证性和量化研究非常薄弱9。1.2.3 自杀者的心态和行为表现的一般症状 (1)认识变态。认识上总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 ,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态度固执 ,常存偏见,不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2)情绪变态。自杀者表现喜怒无常,情绪极不稳定,容易形成恐惧和怀疑的心理。 (

19、3)人格变态。缺乏正常人感情 ,对人冷漠无情 ,行为与动机不一样 ,偏离正常人的人格。 (4)行为变态。有离奇或失常行为,实际行为表现为“三低”:“一低”,即情绪低落,表现为心情不佳,心灰意冷,常常感到做人没意思,对亲人没感情;“二低”,即自认为脑子低能,联想困难,思路闭塞,回答问题从反应慢到答非所问;经常自责,后来发展到认为自己的工作、学习能力均丧失殆尽,变成废物或自认为犯了弥天大罪 ,死有余辜;“三低”,即意志低沉,表现为整个精神活动呈现显著抑制。从学习困难、生活被动发展到丧失主动性,各项活动显著减少,对事物反应缓慢,经常卧床,懒于梳洗,甚至生活不能自理10。1.2.4 自杀的评估项目与测

20、评 近年来,对大学生自杀的研究有所增加11-15,Joiner(1999)参照了当时绝大多数的评估理论,简明地总结出自杀危险评估的七大项目:(1)是否有自杀经历;(2)目前的自杀症状;(3)新近的压力;(4)冲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5)一般性症状的描述,即精神疾病诊断中的轴1轴2中的症状;(6)其他的易感性因素包括家庭、生理病史或者不正常的性行为;(7)保护性因素。如婚姻、子女、职业、较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中以前两项最为重要,因为有过多次自杀经历的人比只有一次或只有自杀意念的人更容易自杀。在一般性的心理症状中,绝望比抑郁更能预测自杀。人们不仅研究了自杀的危险性因素,同时也研究出来

21、了不少测评工具对自杀的其它方面行测量,如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先前自杀的致命性、对自杀的态度和观念等等。 目前诊断自杀的大多数研究主要用的工具有Beck自杀意念问卷、自杀态度问卷(QSA)(个体对自杀了解的程度与态度具有一定的相关, 提示可通过个体对自杀问题的矛盾、中立、理解所持的态度, 判别个体自杀意念或行为)、“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作检测工具的第25道题或依据Beck 自杀意念问卷、自杀态度问卷(QSA)自编的自杀意念量表、夏朝云等编制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DSS)等等16。本研究主要采用罗夏墨迹测验中自杀指数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进行探析。1.3抑郁与自杀的关系 据国外精神

22、病学家研究,估计约有一半左右的自杀者有情绪抑郁症候群或处在严重的抑郁状态与精神障碍状态,尤其与抑郁症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许多研究说明了这一点。英美学者发现约有90%的自杀者在其生活历程中曾有过可诊出的精神疾患,而最常见的与自杀有关的精神疾患之一是抑郁症。卢因森和霍布曼(1982)指出,许多被诊断为患有抑郁症的人比患有其它疾病的人更有可能自杀。美国大卫舒尔认为,最直接的导致自杀的因素是抑郁症,他指出,在非常抑郁的人中有74%的人有自杀动机,而在不抑郁的人当中只有12%。另一项研究表明,有80%自杀未遂的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一开始就诊时,就有明显的抑郁症,因抑郁症导致自杀的人数比其它因素高36倍。回归

23、性的研究也证明80%的病人因抑郁症而自杀。自杀者常有原发或继发性抑郁症的病史,一些研究表明,约1/4的抑郁症病人企图自杀,几乎全部病人打算要自杀。 国内众多研究提示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事前有较多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有自伤行为和自杀念头的患者总应激量都显著多于对照组,有自伤行为的患者以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为突出生活事件,而有自杀念头的患者以健康适应问题为突出。 李献云、费立鹏等人运用心理解剖方法对全国有地理代表性的23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15-24岁的88例自杀案例(自杀组)和76例其他伤害死亡案例(对照组)的家属和周围知情人进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15-24岁自杀死亡者中50%有精神疾病,仅极

24、少数自杀死亡者曾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近2周有抑郁症状、经历急性负性生活事件和近1个月生命质量低为青年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自杀行为90%以上发生在精神疾病,自杀危险性尤以抑郁症最高,25%有过自杀行为,15%最终死于自杀,因此有效地预测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对防止自杀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所有抑郁症病人都有自杀的危险,自杀企图和行为是抑郁症病人最严重而危险的症状,尤其是严重抑郁的病人突然缓解或处于缓解阶段时,常常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因此,及时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抑郁症患者对于防止自杀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它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

25、康水平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的乐趣和效率。1.4罗夏测验的概述1.4.1罗夏测验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Method,RIM)是历史上争议最多的心理测验。自1921年由 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H.Rorschach)创立以来,它一直是临床心理学界应用最广的心理测验之一。在罗夏之后,有不少学者对该测验进行研究,先后形成了5个评分系统,分别是Beck、Klopfer、Hertz、Piotrowski和Rapaport-Schafer系统。到20世纪40、50年代它几乎成了临床心理学的同义语。由于同一个测验演化出5种不同的评分系统,使得记分和解释都没有统一的

26、标准,好像存在了5种测验。由此对其怀疑和批评的人开始多起来,批评者认为它不具备必要的心理计量学特征,主观性太强,曾有人提出废除这一测验。70年代以后,罗夏测验的发展走向了整合的道路,人们对罗夏测验进行了反思,重新界定了测验的性质,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将测验引向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形成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Exner综合系统。 在美国,罗夏测验是最常用的心理测验之一。罗夏测验为开业的临床心理工作者们解决日常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工具。Rizler和Alter (1986)调查发现,在美国心理学会认可的美国和加拿大的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有93%的课程将罗夏测验设置为必修

27、课。此外,越来越多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寻求罗夏测验的进一步教育培训。 露逖特和布朗尼(Louttit&Browne,1947)发现,从1935年到1946年,60%的心理临床工作依靠20个最常用的心理测验完成。森伯格(Sunberg,1961)发现在1936和1959年间,有76%的心理临床工作是靠这20个最常用的心理测验完成的。在露逖特和布朗尼的调查中,罗夏测验和TAT测验在最常用的测验工具中分别排名第四、第五。在森伯格的调查中,它们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卢宾、瓦利斯和佩奈(Lubin,Wallis&Paine,1971)收集了截止到1969年为止的数据后发现,罗夏测验排名第三、TAT测验排名第

28、七。1982年,卢宾、拉圣和玛特拉左(Lubin,Larsen&Matarazzo)重复了这个调查,他们发现,在30个最常用的心理测验中,罗夏测验排名第四、TAI测验排名第五。 在美国,罗夏墨迹测验除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外,在临床心理学的其他分支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以司法心理学应用为例,据统计,在1945至1995这五十年间,有247起案件的审理引用了罗夏测验的结果,平均每年5起。在247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除有26起对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提出疑问(占了10.5%)外,其余案件均认可罗夏测验的结果可靠并且有效(J.Reid Meloy etc,1997)。 我国在40年代末由湘雅医学院凌敏酞教

29、授从美国带回罗夏测验,50年代龚耀先教授开始临床应用,并于60年代初依据Beck系统编写了罗夏测验手册,举办培训班,90年代初依据Exner综合系统重新编写罗夏测验手册。凌文辁教授在1988年出版心理测验法,2003年对该书进行了修订,书中详细介绍了罗夏测验,特别是Klopfer系统。1997年袁军翻译了罗夏的原著心理诊断法。 与国外相比,罗夏测验在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戴晓阳等对心理测验在我国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的调查中发现,罗夏墨迹测验在调查的三十七种心理测验中排名第25位,他们认为这种情况与我国深受精神分析影响的临床心理工作者较少、且投射测验的分析解释较难有关。 近年来,罗夏心理诊断法中译

30、本(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在国内多次再版,精神分析理论在国内精神病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临床心理学亟待深入发展,推广应用罗夏测验的时机日益成熟。然而,难点依然存在,关键在于缺乏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实施罗夏墨迹测验,对测验的记分和解释技巧具有较高要求,需要系统培训,对测验者作为临床心理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临床经验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后一方面的提高,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美国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罗夏测验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超越了其记分繁琐性带来的推广困难。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罗夏墨迹测验综合体系统一了测验的记分和解释,其记分界定清晰,具有较高的主试间信度,其解释逻辑严谨,强调科学

31、的信息搜索策略,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重复性。以上这些特点更有利于测验的普及和推广17。1.4.2罗夏测验自杀指数的研究现状国外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有人用罗夏测验来研究自杀,并相继提出了许多能够预测自杀的变量。既有单一的内容的变量指标,也包括多个变量结合的多重指标,其中以Exner提出的罗夏测验自杀指数使用最为广泛。己有大量研究证实罗夏测验自杀指数能够有效地去预测自杀。罗夏测验的自杀指数(The Rorschach Suicide Constellation,S-CON)是通过分析那些进行罗夏测验后60天内自杀的患者的测验分数而得出的,Exner把这些分数同有自杀倾向的病人进行比较,同时

32、控制了那些患有抑郁但没有自杀行为的群体。Exner认为自杀指数中的主要项目及其它情绪变量显示:“病人表现出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痛苦体验,并给几乎所有的其它情绪机能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他倾向于支配着主体的情感体验,给思维带来深入的影响。”其中,自杀指数包含12个变量,当一份测验报告中出现其中8项时说明有自杀倾向18。目前我国有关自杀的研究多集中在流行病学领域,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使用罗夏测验来研究自杀的更是少见。2研究思路2.1研究目的 据相关资料记载,2004年11月回龙观医院和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出了建立中国国家预防自杀计划,计划共有11个工作目标,其中有5 个直接关系到心理学

33、领域。可见,心理学对自杀的研究极其重视。然而目前国内关于自杀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流行病学领域,心理学的研究十分少见19。 虽然罗夏测验自杀指数研究的由来己久,但是在国内尚无进行系统的研究的先例。国外研究者提出了12个自杀指数变量来研究罗夏测验对自杀的测量,并提出了大量的信度和效度资料,但这些变量在国内是否也同样适用,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大学生若干样本中,运用罗夏墨迹测验,有效地测量患有抑郁被试的自杀意图和无意识的自杀冲动,来探讨抑郁与罗夏测验自杀指数的相关性。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存的竞争趋势也越来越强,大学生因各种因素而放弃自

34、己宝贵的生命的悲剧也不断上演,抑郁和自杀的研究是关于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罗夏测验以其能最大限度的排除和伪装的特点,成为自杀测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在对于大学生自杀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方面,提供了充分的理论素材,同时,能进一步深入丰富和完善已有研究,促进罗夏测验的发展。 (2)实践意义: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国内外研究表明,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自杀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有关,运用罗夏墨迹测验技术对大学生的抑郁与自杀进行相关的研究,能够科学的预测患有抑郁的大学生自杀的倾向程度,不仅为科学引导、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心理学依

35、据,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3研究内容 (1)不同被试组之间罗夏测验自杀指数变量频次的差异; (2)不同组之间被试罗夏测验自杀指数S-CON的差异; (3)罗夏测验自杀指数和抑郁自评量表的相关。2.4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衡阳师范学院某专业的大学生发放大约400份SDS测试,并从中选取43名SDS高分和43名SDS低分的被试进行罗夏墨迹施测。2.5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罗夏测验和抑郁自评量表。 (1)罗夏墨迹测验本研究使用罗夏墨迹测验测试图版(共10张,包括5张黑白5张彩色),根据洛夏测验手册进行施测20。在1974年,Exner创立的综合系统中统一了记分标准,本研究据此来进行严

36、格的编码和以及进行自杀指数的记分。 (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SDS中文版由量表协作研究组张明园、王春芳等于1986年对我国正常人1340例进行分析评定修订中国常模21。SDS评分指数与临床抑郁严重程度评价之间的关系符合Zung的报道。 SDS的指数计算公式为:指数=总分/80。指数0.7为中度抑郁,0.6-0.69为中度抑郁,0.5-0.59为轻度抑郁,指数2CF+C+CnFC Color-Shading Blends0 X+%0.70Ego0.44 S3MOR3P8Zd+3.5或 Zd-3.5纯HEAR2 这四个编码中的前三个决

37、定因素属于阴影维度的决定因子(远景),FD是形状维度反应。 FV:形状-远景反应。反应主要依据图卡的形状。阴影在解释深度和维度上起作用,但居于次要地位。FV编码是比较常见的反应,被试的回答主要根据形状。如:一口井;VF:远景-形状回答。当被试的回答主要根据阴影特征来解释深度或维度,只是偶尔或以非描述的方式使用形状特征时,将作VF编码。绝大多数VF回答包含的内容并无具体的形状条件,如:云一个接着一个;V:纯远景回答。纯V回答是极其少见的。V编码要求被试只根据墨迹的阴影特性报告出深度或维度,而不涉及形状。如:伸向远方;FD:以形状为基础的维度回答。当回答涉及并非基于阴影特征的深度、距离或广延性印象

38、时,将作FD编码。此一编码类型是随与综合性系统的形成有关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通常情况下,大小分辨是确认作FD编码必要性的一个基本因素,如脚比头大多了,他肯定在躺着;或者,这个真小,一定很远。或者,这看起来像远景,就像我在仰视他。有些时候,被试会把物体某些特征的缺失理解为意味着深度或广延性的存在,如:“我只能看见腿和胳膊的一部分,所以它肯定是在这后面”这些回答也将作FD编码。一些FD回答会更为细微,因此检查者有时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决定它们是否真的应当作广延性编码。例如:一个反应可能是,一个戴着头巾的站立着的人。这里一个必须询问的问题是头巾是否覆盖了什么,如脸或脸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是什么导致了这

39、样的印象。在有些情况下,头巾是二维性质的,但在其他反应中,被试可能会说:你只能看见脸的一部分,这是一种FD回答。 Color-Shading Blend0 Color-Shading Blend:颜色-阴影混合反应。它包括彩色颜色决定因素和非彩色颜色决定因素或阴影决定因素之中的二者。 彩色颜色决定因素:C、CF、FC、Cn。C:纯颜色反应。反应只用颜色,而没有形状参与。例:血、水、冰激凌和画;CF:色彩-形状反应。反应主要基于颜色。形状也参与,不过是处于次要的位置,例:森林大火里吐出的桔红色的火苗; FC:形状-色彩反应。与CF的相反,例:一红领结。这里形状比较明确;Cn:颜色命名回答。墨迹的

40、颜色被用颜色的名称确认。如那是红色,这是绿色,黄色和蓝色。 非彩色颜色决定因素包括C、FC和CF。C:纯非彩色反应。只用墨迹图的黑白灰特征,只有颜色没有形状参与;CF:非彩色-形状反应。反应主要基于黑、白、灰,形状也参与,不过是处于次要位置。如:一些黑煤块;FC:是形状一非彩色反应。反应主要基于形状特征,黑白灰也参与,但处于次要位置。如:一只黑蝙蝠。 阴影决定因素:包括阴影纹理、阴影维度和阴影弥漫三类,其中阴影纹理包括T、TF、FT三种;T:纯纹理反应。墨迹的阴影成分被用来表明纹理或触觉的特质。如:木头、肉体、冰、羊毛、脂肪、毛发、丝;TF是纹理-形状反应。把阴影成分解释为纹理或触觉特征的反应

41、。形状也参与反应,不过处于次要位置且被用作说明。如:一块冰、一块软毛皮等,这里形状都很模糊;FT:形状-纹理反应。反应主要基于形状特征。阴影成分被用来表明触觉的特征,但在反应中处于次要位置。 阴影维度包括V、VF、FV三种(解释同上)。 阴影弥漫包括Y、YF、FY三种。Y:纯阴影反应。只用墨迹的浓淡特征,没有形状,也没涉及到纹理和维度;YF:阴影-形状反应。反应主要基于墨迹的浓淡特性,形状参与但居于次要位置。如:云、影子等;FY:形状-阴影反应,与FY相反。如:有一定内容的影子、有特定形状的X线、面孔等。Ego0.44 Ego:自我中心指数,计算公式:3*(Fr+rF)+SUM(2)/R0.4

42、4。 Rf:映象-形状反应。利用图卡的对称性,将图卡或图卡的部分报告为一个映像或镜像。被报告的物体或内容没有具体的形状,如:云彩、风景、阴影等。 Fr:形状-映像反应。基于图卡的对称性,将图卡或图卡的部分报告为一个映像或镜像。反应的内容基于形状因素,并且被报告的物体有具体的形状。 (2):成对反应。基于图形的对称性,给出两个同样的物体。两个物体必须所有的方面都是一致的,但是不能被描述为是映像或镜像。 MOR3 病理内容反应MOR(Morbids)被定义为任何包含“死的、毁坏的、荒废的、损坏的、破坏的、受伤的或被打碎的”对象或内容的反应,以及任何具有沮丧、悲哀情绪内容”的反应。 Zd+3.5或Z

43、dEA es从eb衍化而来,将eb两边相加得到的就是es分数,它提供关于受试者体验刺激的需要信息,反映被试内部需要和情感,与躁狂、痛苦、紧张等内心状态有关。eb,即“经验基础”亦即所有非人类运动与阴影和非彩色颜色回答之比。EA是人类运动回答总和(SuMM)及颜色回答的加权和(WSuMC),反应个体的智力及耐受问题的情绪资源。 CF+C+CnFC 被记作“颜色反应高于形状颜色反应”。 X+%0.70 x+%(惯常的形状),此变量关系到知觉的正确性。 计算公式:(+o)/R3 S:空白区域反应,指图中的白色区域被使用作出的反应。在Exner综合系统中,空白需要与其他位置编码共同使用,如WS、DS、DdS。 P8P是常见回答(PoPular),在大多数被试群体的原始记录中,有13个反应出现频率非常高,它们被确认为普通回答。编码为P的反应显示在以下内容: :W,蝙蝠、蝴蝶,墨迹真实的顶点被鉴别为蝙蝠的上半部分,并且总是涉及整个墨迹。 :Dl,动物,明确的确认为熊、狗、大象或小羊。反应通常是头或半部分身体,但涉及整个动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