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482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下面我就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探索、尝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2、经验和思考。一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即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阶段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兴起之前,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当时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小黑板,放幻灯片、录音带和录像带,在当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九九六年我参加沈阳市第一届市级骨干教师学习班,学习了WORD等计算机操作课程,随后计算机辅助教学象春风一样扑面而来,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探索和尝试着把它应用到自己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来,有的学科使用起来效果很好,有的学科学科使用起来效果却不十分理想。但是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我认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地理学科的理

3、想的教学手段。因为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具象的,是学生平时生活中能知道一点、了解一点,却又不能完全、系统地观察到的,而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这些地理现象就能完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心理学家实验表明:人类在外界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来自味觉,15%来自触觉,35%来自嗅觉。人类的记忆也有这样的规律:从听觉获取的信息中3小时后保持70%,3天后保持10%;从视觉获取的信息中3小时后保持72%,3天后保持20%,如果听觉视觉共同作用,则 3小时后保持 85%,3天后保持65%,可见,视觉和听觉在人们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视听的结合运用,所起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无可比拟

4、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规律,集视听于一体,所以我特别积极探索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九九九年我用我自己设计,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制做的CAI课件黄河,上了区级公开课,同年参加市优课评选,获得市优课一等奖。同时我积极学习课件制做,自己设计和制做的课件日本获省教学软件贰等优秀教学软件奖。二一年用自己设计和制做的课件地形的变化参加市电教课比赛,获市优秀电教课一等奖。这一阶段我沉浸在新的教学手段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可喜的变化上,为了制做课件自己花钱买三辰影库的地理光碟,到市、区电教馆和省图书馆租借资料光碟,从各种刊物和挂历中寻找地理事物图片,努力搜集有限的影、视、

5、图资料,对教材进行了延伸和补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们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都得到了提高。但这一阶段我看到的只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忽视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辅助”两个字的存在,上课时,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和制做的CAI课件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我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围绕着这个中心一步一步进行,如果学生的回答离开了这个中心就得想方设法拉回来,如果操作时连击键盘,导致课

6、件中内容跳跃,除非重新播放一遍,否则回不来,也出现过因为停电或电脑故障没法用计算机多媒体上课,事先准备好的思路被打断,就有点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情况。这些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同时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明白了并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全用多媒体就是全优课。如果只顾花大力气去搜集资料制做课件,使用多媒体,而不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排斥其它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反,在决定教学手段时,如果能用常规媒体达到最佳效果,就不必使用信息技术。正如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拉姆所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

7、低的那种媒体。”二.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IITC即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the Curriculum)阶段2002年以来,结合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和相关学习,以及对互连网的使用,我认识到对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应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我运用电脑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授课、考试、评价、教研,尤其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发邮件和浏览一些地理教学网,电脑和互连网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可以获取最新的国内外课程改革的信息和更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这时电脑在我的教学中的使用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成“

8、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更好地整合”。当然,这还只是浅层次的“整合”。专家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 信息技术是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远远比的概念大,除了我们接触最多的计算机之外,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扫描仪、光电阅卷机都属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也属于信息技术。 虽然“信息技术”的概念远远大于了“计算机技术”,但现在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数和程度都远远高于五年前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数和程度。这说明信息技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我们也会越来越离不开它。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

9、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我在探索和尝试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的过程中感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确实带来了观念的更新,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这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

10、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决不是一小部分热爱电脑和网络的教师们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这场变革的最终结果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主动加入到这场变革中去,提高自身素质,改传统的观念,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二二年末,在学习了新课标和形成了上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认识之后,我在全区做了一节“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的教学研讨课,讲的是七年级自然地理读本中的地形的变化一节。这节课得到了前来听课的区内各校领导和市教研员的高度评价。之后我参加了沈河区地理教研员的竟聘,成为了一名地理教研组员。作为教研组员,我又对信息

11、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形成的认识如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