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2506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论一、 研究背景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三、 研究过程和论文框架第1章 数字化学习环境概述1.1 概念界定1.1.1 学习环境1.1.2 数字化学习环境 1.2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征 1.2.1 以学习者为主体 1.2.2 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 1.2.3 协作性强第2章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2.1 对教育的影响 2.1.1 对课堂教学的变革 2.1.2 对学习内容的变革 2.1.3对学习方式的变革2.2 对师生的影响 2.2.1 对教师的影响 2.2.2 对学生的影响2.3 对学习的支持 2.3.1 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 2.3.2 对社会化学习的支持 2.3.3 对移动化学习的支持 第

2、3章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现状分析以吉首大学为例3.1 已有的优势3.2存在的问题第4章 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实施一、 设施是基础二、 资源是关键三、 平台是粘合剂四、 人件是核心第5章 总结第1章 数字化学习环境概述1.1 概念界定1.1.1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支持和推动学习者学习的情景和条件。国内外专家对此概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目前,普遍认为“学习环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物质部分包括学习空间、工具、资源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条件,而非物质部分则包括教学理论、策略

3、、心理情感状况、学习氛围。张建留,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1.1.2 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将学习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再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给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一样,也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部分。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内涵却比传统学习环境大的多。一方面,数字化学习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依靠网络等技术,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从学校延伸家庭、室外甚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另一方面,数字化学习环境对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常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通常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因特网、校园网等硬件设施,以及和这些设施相关使用的软件资源。 1.2 数字化学

4、习环境特征数字化学习环境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基础,依靠网络等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2.1 以学习者为主体数字化学习环境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并不是指建构主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对象,记忆的机器,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模式抑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西方国家掀起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变革, 上个世纪引入我国之后曾被教育工作者奉为改革的灵丹妙药。然而,这种舶来品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被机械地套用,造成了本土化的水土不服。显然,客观主义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建构主义以为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都走向了极端。在实践中难免顾此失彼,与期望

5、背道而驰。在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在一起学习、交流、实践的机会,分享经验与教训,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学习内容。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体现的是一种“主导主体”的师生关系,既充分肯定教师引导、组织、监控的角色,也体现学习者自主性好额主体性的特征。1.2.2 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所谓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常明. 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科技风,2012(08)开发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支撑,是数字化学习的前提和保障。通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学习者不再受

6、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泛在学习,随时随地的从网络和资源库获得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同时,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利于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不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教学,论坛谈论,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将这些教学资源上传到网上,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来巩固和复习课堂所学。1.2.3 协作性强协作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数字化学习形式的一种,也是必不可少的。协作学习通常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有助于学习者认识能力的提高,参与意识的增强。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强调以为

7、学习者为主体,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数字环学习环境中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地之间地协作、交流、互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要采用动脑、动眼等多种方式促进知识的识记和保持。赤瑞特拉的实验证实:一般地,学习者能记住自己所阅读内容的20%,自己听到内容的30%,如果既能看到又听到,则能记住学习内容的50%。如果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技能记住又能理解所学内容的70%。张映姜, 论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电化教育研究,2002(10)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不仅让学习者动脑,动眼、动手,更能让学习者动耳,师生一起进行协作性学

8、习,让学习者既看到又听到所学的内容,而且还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谈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的经验和体会。第2章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学的影响数字化学习环境在传统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将学习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2.1 对教育的变革2.1.1 对课堂的变革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了数字化学习,决定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从最初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课堂过渡到多媒体教室的网络课堂,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学习资源方面,学习者能够使用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不再受限于单一的课堂知识或者教师的传授。学习

9、资源趋向于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在学习空间方面,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使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实现泛在学习。数字化学习环境注重创造有灵活性,适应性的课堂,从而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2.1.2 对学习资源的变革学习资源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使得学习资源不再紧紧地依附于书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设备以各种各样形式存在,如图像、声音、动画、视频。所以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可以利用多种学习资源,通过多种学习对象来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者的一知识来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资源来充实

10、课堂教学,扩充知识量,使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使学习资源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方面出发学习者的感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2.1.3 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使学习无处不在,只要学习者想学,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这就意味着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形式也变得灵活多变。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团队探讨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设施、资源和平台来引导学习者开展讨论,协作学习,以探究、发现、创造的方式进行学习,有

11、效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 2.2 对师生的影响2.2.1 对教师的影响教师在传统教学充当着传递者的身份,师生表现为“传递接受”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从传统教学过渡到数字化教学,师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传递接受”到“主导主体”。面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的个人知识就显得十分渺小,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新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关注教法、教材和学科,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态度方面,要求教师从“完成任务”的心态上升为“追求理想”的思想高度。因此,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真正领悟教学的本质,利用数字

12、化教学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2.2.2 对学习者的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为根本目的。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建设促进学习者适应社会发展的环境。21世纪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由更高的要求,需要学习者有创新思维,获得技术和获取侵袭、有效沟通、团队合作、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技能。数字化学习环境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的提高提供机会。例如,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培养学习者团队合作精神。当然,数字化学习环境对学习者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海量信息要求学习者能够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不受无用信息的干扰。教师的传递不再是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学习者能够主动学习。也就是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要有较好自律性、主动性。2.3 对学习的支持2.3.1 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2.3.2 对社会化学习的支持2.3.3 对移动化学习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