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0416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04163.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塑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正在迅速展开,“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减免农业税”等一些积极的导引政策和经济手段相应出台。然而,农村如此之大,农民如此之多,基础如此之弱,只等城市和工业“拖”未必能拖得动;在财富积累、资源存量并不丰裕的情况下,期望靠“予”的方式让农村尽快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要改变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就要从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开始,由“新”入手,让农民得“新知”、有“新解”、出“新招”,不断释放新农村发展的内生力量。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思维习惯、文化观念等,从而真正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丰富农民
2、精神生活。因此,探索转型期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与方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显而易见。 一、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1、文化水平偏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一直将农村作为普及教育和扫盲的重点。由于一些农民观念陈旧和受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农村辍学率和失学率都比较高,所以目前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据中国农业年鉴2001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构成大致如下: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8.09%,接受小学教育的占32.22%,接受初中教育的占48.07%,接受高中教育的占9.31%,接受中专教育的占1.83%,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0.48%。”农民
3、文化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科技知识缺乏,科技兴农意识弱。 长期以来,受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科技知识缺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许多地方还是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下,浪费大,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不能理解;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新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化肥施用问题,由于农民没有掌握施用技术,造成化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接受农
4、业职业系统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民科技人员仅有271.7万人,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民科技人员不足4人,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已达到20%以上。”3、民主意识弱,政治参与积极性低。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和一种信仰能够深入民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追求;公民拥有高水平、深层次的民主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目标之一。在我国,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占全国人口的65%以上,农民民主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公民整体民主意识水平。目前,在政治建设过程中,我国已经在农村实施了多项有益的改革,特别是大力提倡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了对农民民主意识的关注。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再加
5、上受小农意识的封闭性影响,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十分缺乏。对待政治问题,表现出参政热情不高,参政程度不够等情状。他们较少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在最能体现广大农民政治意愿的村委会选举中,许多人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不够,许多农民表达自己政治要求的能力比较低,所以往往在政治活动面前处于被动地位。农民的政治民主意识以及观念淡薄,已经阻碍了农村民主化进程。 4、缺乏健康卫生知识,农民身体素质差。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忽视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教育,一些生理卫生课程形同虚设,更缺乏专职教师,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卫生保健常识,养成了许多不健康的习惯,所以更不用说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他们
6、对一些常见的疾病都不了解。由于这些年来“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许多农民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结果在农村出现了各种有身体缺陷的劳动者。据有关调查资料,“我国农村人口病残率为5.5%,因农民健康状况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户的30%-70%,许多贫困地区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等原因,使得地方病和痴呆、病残人口比例都较高。”农民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二、新型农民的内涵和特征 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文化”要
7、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和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新型农民是适应并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相对于传统农民,其主要特征有: 1主体性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农民在处于依附和依赖的地位,一切经济活动由国家和集体来组织,农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能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缺乏必要的独立判断和创造性思维,也缺乏竞争压力和利益动力。当代新型农
8、民担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是新农村建设的内生主体性力量,具有强烈的勤劳致富愿望和较高的市场竞争和开拓能力。 2适应性强。传统农民以农业为本,崇尚经验,保守求稳。新型农民能够适应社会变迁,不断学习和总结,重新调整、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农业为主、其他职业为辅,流动性较强,具有不断进取和勤劳致富的能力。 3权益保障意识较高。传统农民盲目崇拜权威,跟从长官意志,政治参与意识弱,期待性强。新型农民具有独立思想,强调个人权利,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追求公平、公正和民主,能学习法律并借助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 4文化水平较高。传统农民具有较少文化甚至没有文化,主要依靠以往的经验精耕细作,精打细算,崇
9、尚节俭,量入为出。新型农民能够适应经济文化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学习有关农业、市场方面的知识,大胆开拓,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重视经济投入。具有一定的合作、协调和管理能力。 5社会交往较广。传统农民比较封闭和保守,安于现状,主要以宗族、家族为中心,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进行交往,交往范围小且方式单一。新型农民思想开放,要求平等、尊重、理解,以地缘、血缘为依托,交往的广泛性、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1新农村的发展目标要新型农民来完成 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具备田园化、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等基本特征。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传统农民不可能完成。农业的现代
10、化,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都必然是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新型农民的使命。 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这些目标迫切需要思想开放、善于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完成。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这些目标只能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完成。
11、 2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呼唤新型农民发挥作用 在新农村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建设平安乡村。这些新农村的美好愿景必须依靠农民主体性的参与,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否则,好心往往办了坏事,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比如,地方政府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很多县乡的具体政策和新农村规划,是政府部门和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大部分农民知道,新农村建设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愿望参与进来。但是,传统农民在很多方面并不具备参与政策制定和建设对话的能力。因此,要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村,就要培育新
12、型农民参与新农村的民主政治。 3新农村技术发展、权益保障需要新型农民来推动 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现有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成熟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组织、团体或者个人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很可能会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比如,一些地方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索性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而不顾做法的可行性以及农民的自愿与否。一些地方的规划不切合农村实际损害了农民利益。这就需要新型农民能够在自身利益被损害以前与前
13、者进行博弈,做真正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4新农村的道德伦理建设需要新型农民来倡导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状况,游手好闲的恶人和坏人坏事可能增多,黄赌毒可能蔓延,子女不孝,家庭不和到处都有,而宗族体系正在解体,长辈的道德伦理说教越来越不顶用。需要正视的是,目前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正在农村逐步缺失。新榜样、新风尚、新的道德伦理体系亟需新型农民来倡导和建立。 四、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和方法 1推动农村思想解放,培育农民的开拓创新精神 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必须推动农村思想解放,培育农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是给技术和资金的问题,更关
14、键的是创造条件使农民建立起生产、生活的新观念。因为观念影响着思路,思路决定着出路,出路改变着生活。新型农民必须剔除被动等待、因循保守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必须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独立的思想、更开拓创新的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关键在于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实践的积极性,营造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技术运用的空间,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和公平公正的机会,使农民致富的冲动有条件变为行动。农民只有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浪潮中,才能在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碰到难题必然寻找解决之道,这时政府部门或有关
15、团体通过一定渠道收集信息,组织相关培训,既能切中要害,又能提高效率。这种良性的循环往复,一定能够推动农村思想解放,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现代新型农民。否则,再多的培训也只能是被动接受、无的放矢。 2发扬农村民主,提高农民参政议政水平 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没有体现农民的意愿,必定不能形成和谐的新农村。要提高农民参政议政水平,就要发扬农村民主,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以前,农民的民主水平和参政能力一直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基层政府总觉得农民水平不够,不愿意农民干扰自己的决策,另一方面农民参与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议题,真正对农民形成巨大利益影响的决策早被相关部门完全“正确”地制定好了,农民对
16、于长期这样的所谓民主自然没有多大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要时刻记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特别在制定与农民有关的重大利益决策时,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保证农民具有真正的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只要农民的声音得到重视、意愿得到体现,从民主的“果实”中尝到甜头,农民的民主激情就会不断高涨,参政议政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大量具有民主精神的现代新型农民将不断涌现。 3依法保障农民权益,不断培育农民的法治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农民的法治理念,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观念,把保护“三农”
17、利益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要改变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的政府包办一切、农民依靠政府的状况,政府一方面要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公平、正义、有序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要主动和负责地办好市场和社会自治组织办不到或者办不好的事情,同时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用法律制度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以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4继承和发扬农村的优良传统,建立新农村的道德伦理体系 道德伦理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时期传统的民俗、道德和伦理体系正在淡化或解体,新榜样、新风尚、新的道德伦理体系亟需新型农民来倡导和建立。建立新农村道德伦理体系的途径,一方面应当继承和发扬农村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应当通过政府指导、利益诱导、舆论引导、理论界教导、村民领袖倡导、基层干部疏导等力量的综合作用,并结合农民自身道德实践的内力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道德建设。道德不仅是约束人的规范,而且是激励人的力量。培育新型农民,应当大力弘扬创新进取、和谐互助的伦理精神,要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传播新知识观、新行为观、新风俗观、新生态观、新荣辱观,提倡勤勉、自助、协同的伦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