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611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构建多校区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吕素香 吕素香(1973-),女,高级政工师,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处处长。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北京工商大学摘要:多校区办学是近年来高校办学的一种新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多校区办学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何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促进多校区大学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评价、校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合并与扩建狂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拥有了两个乃至多个校区。多校区办学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普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

2、高校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提升了办学竞争力,但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给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个体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北京工商大学自2004年启用新校区以来,针对多校区大学学生成长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就业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多校区大学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近代高等教育兴起较早的发达国家,如美、日、英、澳等,大都有着长久的、形式各异的多校区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与欧美多校区大学通常采取联邦制的管理体制、各分校区功能齐全,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运转的模式不同,我国现有多校区大学大都采用集权制管理

3、,通过对多校区的不同功能定位,实现资源的统一配置 余莉,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问题与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8.2。通常主(老)校区学科布局齐全,是学校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分校区或新建校区通常用于低年级本科生或部分学科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都是这种多校区办学的典型代表。笔者2005-2007年在三所高校随机选取15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对新校区的满意度总体不高,特别是在影响学生就业的软环境方面存在很多诉求。调查发现,对新校区同学们最为满意的是学习的硬件条件,83%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看来多校区大学在新校区扩建过程中,教室、实

4、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先进,能够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同时,学生不满意度较高集中在软环境因素:教师基本都居住在城区,到新校区上课依靠学校定点开设的班车往返,除了课堂上与学生有限的接触,课下师生沟通交流机会很少。72%的学生认为课堂之外与任课教师交流很少,学生对师生关系总体满意度不高。按不同年级或学科专业分布设置的校区,缺乏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缺乏科研学术风气对学生学习的熏陶和渗透。53%的新校区低年级学生没有参加过课外学术活动。多校区大学的扩建通常选址在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的区域,校外临近城乡结合部,周边人员及治安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校内业余文化

5、生活单调,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及兼职难度大,机会少,学生相对较为封闭,社会交往能力低,更容易沉溺网络。多校区大学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使得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三个特点:1、对未来发展缺少科学规划。28%的学生选择未来就业“无明确目标”,学习动力不足。2、就业压力不足,就业准备启动时间晚。由于新校区学生生活相对封闭,与高年级学生交流少,感受不到毕业班学生找工作的焦虑和艰辛,通常在毕业班回迁到老校区后才开始突然面对形势严峻的就业问题。准备不足使得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3、社会化程度低,就业能力差。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渠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出于安全及时间和交通成本等原因,学生走出校门

6、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就业见习等活动少,对社会发展和行业前沿缺乏了解,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成长成熟更慢,人际交往、沟通、礼仪等职业素养欠缺。比如IT、财会等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校课堂教学的滞后性和与现实的脱节,学生对最新的软件不熟悉,对行业法规的变革和发展不知晓,在求职时往往无所适从,很难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北京工商大学1999年由三所院校合并组建,目前拥有两个市内相距不远的老校区、一个距离城区35公里位于远郊区县的新校区。学生13200人,其中1-3年级学生在新校区,4年级和研究生在老校区,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相关工科院系也集中在老

7、校区。新校区2004年启用以来,学校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渗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在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见习基地、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有利于多校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就业的支持与服务体系。二、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早规划、早准备。北京工商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程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根据新校区学生的成长特点,为了引导学生为就业和未来发展早规划早准备,学校将心理素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素质类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普及,并作为必修课程进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其中一年级开设大学生

8、心理健康,二、三年级分别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共计72学时4学分。四年级开设大学生求职形象管理学等更加精细化的就业指导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和帮助。就业指导课程均采取以课堂讲授和实操体验、情景模拟、上机测试、走访企业等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及早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并且能够理性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掌握各类单位招聘流程和应试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师资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和院系负责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既了解学生需求,又能够从工作中遇到的现

9、实问题出发,使课程能够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此外,学校还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校友会、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联盟等签订协议,聘请一些社会成功人士、知名校友担任学生就业导师,邀请包括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等著名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专家走入校园,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讲座等形式不定期对学生职业发展进行指导,激励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课前后的比较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自身及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课程评价中,学生写到收获最大的是:“在象牙塔中开始抬头看外面的世界,不再迷茫,而是信念坚定地前行”。三、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强化实践育人特色,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

10、成功求职的关键因素,既包括源于第一课堂的知识性技能,也包含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等可迁移技能,还包含事业心、责任感、讲求诚信等职业道德和情绪控制、自我激励、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职业情商。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一些。从职业素养的内涵看,职业素养更多具有实践养成的特点。多校区大学生活的相对封闭,造成学生社会化进程慢、程度低,除知识性技能外,其他职业素养的培养欠缺,直接反映为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北京工商大学从组建之初就提出为首都“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11、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新校区建设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下大力气在新校区建起了三个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中心:文科实践中心、工科实践中心、艺术制作中心。以其中的文科实践中心为例,设有证券、期货、外汇营业大厅、模拟法庭、旅行社业务实习区、ERP沙盘实习区、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区等,是集各种机构业务、企业经营管理于一身的仿真“实习环境”。 以此为依托学校开设60多门实践教学课程,学生在实景式的实践教学流程下操作和实训,成为全面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迅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最好平台。除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外,学校还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

12、,引导学生在大学四年不间断的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学校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其中低年级学生参与认识性社会实践,高年级学生参与服务性创新性实践活动。为了给学生提供宽广的实践平台,新校区启用以来,学校主动加强和所在区县的联系,变区位劣势为地域优势,以社会实践与学生思想成长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作为基本思路,通过校、区合作,大规模开展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五年来,暑期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基本实现了对低年级学生的全面覆盖,数万名大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在专家教授指导下,走进农民家中,在乡镇政府,在大山深处,在社区街道,了解国情民意,调研

13、经济发展,宣传先进文化,科技支教支农。校内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逐步规范,以专门学分、专项经费、专业培训、专家指导为保障,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实践深度不断增强,社会贡献率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34个乡镇成为学校社会实践基地。京郊“十乡百村千人行”大型社会实践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优秀品牌。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并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今学校还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商贸局、朝外街道等多家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一大批学生就业见习及实训基地,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企业、机关,开展实习实训活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提高就业技能。这

14、种开放式地育人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社会适应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效弥补了多校区办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四、以人为本,整合资源,精细化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普遍建立就业档案,突出筛选重点人群,开展精细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除学校尽可能为全体毕业生提供热情周到的就业手续办理、信息查询、招聘会组织等服务外,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建立新生专门的成长和就业档案。就业档案中不仅包括学生的性格、职业能力倾向、规划的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四年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荣誉奖励,还包括筛选出的家庭有困难或学业有困难、或心理健康状况不达标、发展目标不明确的一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就业进展。老师持续关注重点学

15、生,与其开展经常性一对一谈话,依托学校“困难学生就业基金”给予适当资助,宣讲学校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其思想问题,帮助督促其顺利就业。就业档案的内容正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划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成长并顺利就业的轨迹。选聘专业化、专家化的学生就业导师,促进和帮助学生就业。学生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由于学生辅导员多为年轻教师,管辖学生数量多,社会阅历和社会关系少,受专业所限难以为学生就业提供精细的专业化服务,因此,学校出台政策动员更多专业教师担任学生毕业班班主任或就业导师。就业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带领学生参与专业实习,了解行业信息,培养职业素养

16、;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依托专业教师和专家教授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帮助学生搜集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则对促进学生就业方面业绩突出的教师在考核表彰、研究生招生、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励。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调查发现,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30%的用人单位相对稳定,用人需求持续超过2年。学校主动通过专家教授的力量邀请行业用人单位到学校演讲,参加学生活动,参加毕业生的推介会等,逐步培养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感情,争取发展为学校稳定的就业客户。学校还组织校友会活动、定期给校友发送学校信息包括毕业生信息等方式,依托校友收集就业信息。09年学校举办了北京高校第一场校友企业招

17、聘会,校友们抱着对学校的感情,在招聘中认真负责,尽可能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毕业生也因此更加深了对学校的感情。学校还通过网络信息化建设,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岗位需求、薪金以及工作内容、求职技巧、实习信息等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主动作好本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并通过互联网在多个校区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为毕业生建立顺畅的信息传播途径,另一方面,对于低年级学生,这些信息的获取有助于他们更早更清醒地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在全员促就业、全程助就业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学校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都超过人均5个,学校的就业率连年超过北京高校平均就业率。虽然多校区办学存在先天不足,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多校区办学依然存在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作为多校区办学的实践者,唯有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方面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将多校区大学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