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2670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引言1.1 研究目的与意义邵飘萍是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记者、报人,作为一位不可忽略的新闻名家,他的新闻思想、他的办报实践、他的铁肩义骨,都是盛开在我国新闻史大花园中璀璨的奇葩。循历史的轨迹可以看到,飘萍一生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建树:一是政治上,他以新闻舆论为武器,追随进步潮流,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并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二是在发展完善中国新闻事业方面,他的贡献更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综合性,使与他同时代的新闻界人士望尘莫及。他的一支笔牵动着政界、军界、社会名流的情绪,记载着以后成为历史佐证的时代风云。在国内,真正对他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公正评价

2、的,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学者,但对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新闻现象的描述、新闻概念的解释等层面,研究者多为历史学者,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对当前新闻意义的思考。针对现实中新闻采写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专业性的问题与不足,例如新闻采访过于浅显而不够深入、新闻写作格式混乱等,学习和继承前辈们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被称为“新闻全才”的邵飘萍,在新闻采访艺术方面有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思想和主张,独具一格、影响深远的新闻采写观,直至今日,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因此,对邵飘萍的新闻采写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有助于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写水平、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将

3、邵飘萍新闻采写艺术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题目。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循历史轨迹可以看到,邵飘萍作为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著名记者、报人,对其采写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在国内,真正对他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公正评价的,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学者。毛泽东曾经是邵飘萍的学生,四十年代在接受斯诺采访时,深情的提到邵飘萍,说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思想和优良品质的人”,毛泽东的评价,成为中国学者研究邵飘萍的指南。从总体上看,在专著方面,目前关于对邵飘萍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传记型,二是史论型。在论文方面,学界目前发表的关于直接研究邵飘萍的文章共有90

4、多篇,按照他们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邵飘萍的生平研究,二是邵飘萍的新闻业务实践研究,三是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整体研究。这些成果从整体上研究了邵飘萍的新闻成就,但多停留在现象描述,概念解释等层面,研究者多为历史学者,缺乏专业性,系统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化、全面,并且缺乏对当前新闻意义的思考,对其新闻作品细读不多,重视不够。而且现实中我国新闻采写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专业性的问题与不足,例如新闻采访过于浅显而不够深入、新闻写作格式混乱等,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概述、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艺术、及对当今新闻工作者的启示等层面,对邵飘萍的新闻采写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系统、全面

5、的研究。进一步去思考和分析,以期出现科学合理的研究成果,对当前的新闻实践有所帮助,从而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研究紧密结合21世纪中国新闻事业建设、中国新闻学史研究的实际,遵循系统辩证法的指导性原则、对象与方法一致的适应性原则、有机构成的协调性原则,综合运用历史与逻辑一致、分析与综合统一的研究方法,对邵飘萍的新闻成就进行细致分析,从而为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经验借鉴。研究以历史文献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邵飘萍新闻作品、理论著作的文本解读,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著述成果,根据有关历史事实来还原历史场域、思想图景,试图对邵飘萍的新闻采写艺术进行总结和提炼。 本

6、研究将以时间线为依据,介绍邵飘萍的主要新闻活动概况,以彰显被称为“新闻全才”的邵飘萍在发展完善中国新闻事业方面所作的开拓性的贡献,同时在众多的新闻活动中,鲜明的点出邵飘萍在新闻采写上独到的造诣。并从采访思想及采访技巧两个层面对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进行了分析。结合邵飘萍诸多的新闻采访事例,逐步对其新闻采访思想进行剖析,结合邵飘萍的新闻采访思想,得出其比较系统、完善的新闻采访技巧。在分析了邵飘萍的新闻采写艺术后,会从专业研究的现实意义出发,总结得出其采写艺术对当今新闻工作者的启示。2 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概述2.1 申报驻京特派记者邵飘萍以“铁肩辣手”自勉,他的一支笔诛丑伐恶,旗帜鲜明,记载着以后成为

7、历史佐证的时代风云。1908年春,邵飘萍与其同学陈布雷、张任天等一起创办了一日报,这也是他初涉报坛的尝试。当时,邵飘萍也被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负责撰写金华通讯,开始真正的接触新闻事业。1912年他协助著名报人杭辛斋,任汉民日报主编,开始职业办报生涯,正式走上“新闻救国”道路。但由于撰写了大量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思想的论说,遭到了袁世凯势力的迫害。1913年秋,汉民日报便被查封了,而后,邵飘萍于1914年东渡日本,与潘公弼组织“东京通讯社”。1915年应友人的邀请回到上海,为申报、时事新报执笔撰稿。1916年下半年,邵飘萍被申报聘任为驻北京特派记者,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新闻特派员”称号

8、的记者,这也是他一生当中重要的转折期。当时各大报馆都会选派采访写作能力最强的一流记者进驻北京,地位相当于报馆主编,月薪百元左右,采访范围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涉及其它省市。1916年至1918年,邵飘萍在作为驻京记者两年的时间内,为申报撰写了250余篇、22万余字的北京特别通讯,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及国会的动态做出翔实可靠的报道,引起新闻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响。就邵飘萍的职业生涯而言,申报的从业经历十分重要,对他日后的新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2.2 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民国时期,外国人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连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因没有国家通讯社而被外国人掌握着中国新闻通讯的命运,而且外国媒体的电讯报道

9、基本上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经常有颠倒是非曲直的行为,邵飘萍对这种行为极为愤慨。1916年7月,邵飘萍在北京南城宣武门外珠巢街创办了新闻编译社,被视为中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始祖。新闻编译社主要采写本国新闻、选择外电消息,以供上海申报、北京各报及外国驻京记者,每天分三个时辰发电稿,傍晚由三四个人将记者采访到的消息手抄油印,然后派专人分别送往各大报馆。由于邵飘萍十分善于采访,新闻编译社经常被冠以“内幕、独家”的称谓。在邵飘萍的一再努力下,终于能够将北洋内阁的阁议公之于众,成为该社每周二、四、六的重头戏。编译社的稿件时效性强,发稿快捷,“以至政府的重要新闻已无一可漏”。 在新闻编译社运营期间受到了来自社会

10、各界的压迫,但其表现出的独立性令后人赞叹不已。它与京报始终相伴,在其存在的时间内,肩负了时代的主题,见证了一代名记邵飘萍的新闻活动及其先进的新闻思想。 2.3 创办京报及多种副刊1918年10月,邵飘萍在前门三眼井创办了京报,这也是他独立办报的开端。在邵飘萍执笔撰写的本报因何而出世乎的发刊词中,申明了京报的办报宗旨:一是“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代表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二是“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1921年在纪念京报创刊3周年的时候,邵飘萍进一步阐述了京报的宗旨,与初创时相比,京报增加了“每顺世界进步之潮流”、“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这些新内容。期间,

11、邵飘萍对报纸的版面进行了革新,对报纸内容进行了扩增。京报从原来的对开4版1大张,扩版为对开4版两大张。若遇重大事件,还另外发行号外、特刊等。同时邵飘萍将京报设置为五大栏,改用5、6号字,并设有多种栏目,配以标题,突出重点,从整体上看版面整齐、一目了然。在扩版后,京报的新闻报道的比重增加了,除二、三版专刊新闻外,其他版也刊登专门性新闻,如第五版的社会新闻等,既有特别记载,又有2专件、消息。在当时,邵飘萍坚持以经营为本位,增加了广告所占的篇幅。但在当时广告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小,所以邵飘萍格外重视发行,以此来吸引、充实经济来源。至1926年4月京报被迫短暂停刊时为止,已创办副刊23种之多。京报副刊当中

12、最有影响的,当属京报副刊、莽原、图画周刊这三种。其规模之大、门类之广,无不令人吃惊。可以说,京报副刊是时代催生的产物,使京报声望大增,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和文化史中留下了重重一笔。2.4 新闻思想及新闻教育成就邵飘萍“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一个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报刊政论作家、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1林溪声.邵飘萍:报界巨子新闻导师【J】.新闻传播,2006,145(11):1071918年,邵飘萍在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后才逐渐形成自己的新闻思想,1923年出版的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也标志着他的新闻思想日臻成熟。其新闻思想首先体现在倡导新闻自

13、由。在他看来,新闻机构作为“社会公器”和“国民舆论代表”,它肩负着教育、批评、督导政府的“天赋”权利,因此必须通过设立新闻立法来保证新闻自由。其次是致力于新闻改革。在内容上,邵飘萍认为,“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坚持唯物主义新闻反映论。在版面上,主要集中于改革京报的新闻版面。最后是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认为新闻记者应当具备好的品性,同时邵飘萍要求记者做到“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2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2452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之前,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及业余新闻教

14、育事业是一片从未被开垦的领域。邵飘萍清醒的意识到“欲救其弊,只非提倡新闻学不可”。6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揭开了我国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序幕。它以研究和教育为手段,以发展新闻事业为目的,着重进行了新闻基础理论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以及新闻社组织经营的研究和教育。其中邵飘萍的倡议之功功不可没,11月3日,邵飘萍第一次给新闻学研究会会员作了一场热情、诚挚的演讲,从此开始出任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每周日也会进行两小时的讲授,主要介绍各国的新闻机构组织,报纸出版程序,新闻采访的任务以及记者应有的素质、品格及准备。3 邵飘萍新闻采访艺术分析3.1 采

15、访思想 3.1.1 新闻要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作为民国初年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邵飘萍在他14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新闻采访观。张季鸾称赞他:“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7邵飘萍认为“报纸应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同时记者也应当要到第一线去“探究事实”,他多次强调“事实乃最易于证明是非”,主张用事实说话。在他看来新闻应“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每次采访都力求做到“亲临现场,细致观察”。然而,民国初期中国新闻界普遍存在着向壁虚构、捕风捉影

16、,甚至生造事实党同伐异。邵飘萍说“我国今日尚在幼稚时代之新闻纸,却有新闻材料缺乏及所载消息不确为两种极大祸根。”8面对这种现状,邵飘萍找到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那就是倡导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深人实际,亲临采访第一线,据实报道,完整的纪录事件的原貌。1917年是邵飘萍初到北京的第一年,同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邵飘萍坚持以真实性为原则,在这一年采访活动最为突出,共写了2多万字的文章,每一篇几乎都是深人采访第一线获得的新闻。3.1.2 记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邵飘萍认为记者作为“无冕之王”,要正确的认识这种权利,摆正位置,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邵飘萍强调记者要以“品格为第一要素”,即“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

17、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糜鹿兴于左而志不乱”。记者的品格要完全独立,心中没有阶级的观念,也不以道德作为交际标准,只以新闻采访作为自己的目的,同时记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独特的辨别新闻价值大小的智能。新闻采访作为一门“处世穷理之学”,处理与采访对象关系的学问,在邵飘萍的眼中十分重要,很重视对方对记者的直觉印象以及心理反映,因此,他对记者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以及气质提出了要求。如记者的衣着、言谈举止是否可以使对方产生好感、甚至是信任感,因而乐于与记者配合完成采访任务等。邵飘萍在记者的外观方面曾做出如这样的要求“

18、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 9进而缩短受访者与记者之间的距离,使受访者更乐于和你交谈。在言谈举止方面“须和蔼庄严机警沉着兼而有之,和蔼令人可亲,庄严令人敬而不轻视,机警令人知而不可欺,沉着令人知为勤恳笃实,对人毫无恶意。”10记者要谦虚礼让,但又要适度,“谦恭不流于馅媚,庄严不流于傲慢”,使自己产生一种吸引力,使每个人都愿意和自己交谈,但又视为不可侵犯。当然对于采访前的技术准备,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邵飘萍详尽的拟定了29个采访提纲,不仅可以回答采访时的5个W,写出完整的提纲,而且可以了解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在进行新闻

19、采访的同时,邵飘萍认为记者还应当具备观察力、推理力和联想力,三种能力是探究新闻真相的利器,只有综合运用才得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系统、完善。此外,记者还应当形成细密的工作作风,对“周围之情形无一遗漏,乃可综合证而知其必然”,“料事如神”。此外,新闻记者还要广交泛游,使自己的新闻触角伸进每个角落。以“宴席间偶得新闻”为例。邵飘萍在北京宴请内阁要员。他在每张请贴上都标注“只叙友情,不谈政治”的字样,席间,要员们酒意正酣,兴致勃然,不能自已,于是在海阔天空,吹牛拍马之时吐露了许多政府机密。而他事先已在隔壁房间安排了人,备好电报纸,又让两辆自行车守侯门外,消息随写随发。酒过三旬,官员们沉醉于美酒佳肴之中,邵

20、飘萍见时机已到,开始旁敲侧击地了解内情,每得到一点便用纸片写成小段,转交给隔壁的守候人员骑车赶到邮局连夜发往上海,宴会结束时,几则重要内幕新闻已经电发到上海申报馆。3.1.3 铁肩担正义1918年,在创办京报时候,邵飘萍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字悬于编辑部的墙上,与同仁共勉。在他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时刻都在践行着这四个字,以新闻替世,以新闻救国,以新闻记者终其身,这也是邵飘萍青年时代怀抱的理想。他通过自己手中的那支如椽健笔表达正当的民意。邵飘萍认为新闻记者要肩负起关注时局的责任。“盖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现象,皆因人而发生,大半即为各有关系人物之言动,故外交记者必留意当代人物”,“每因新闻访员之一电使局

21、势发生根本变化,直接间接地影响国势之盛衰,人类之幸福”。 11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促使人们更加关心时局的发展,这样的关注时局而得来的新闻报道也更具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京报在邵飘萍的正确指引写,也因报道重大的政治、军事新闻而成为北方进步舆论阵地和最富魅力与影响的报纸。同时在新闻报道立场的选择上,邵飘萍也同样以“铁肩辣手”为信条,情系平民,坚持正义,敢于揭露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大小军阀和官僚,为民伸冤,为民请命。体现了一个优秀记者“记录当下,影响当下”的卓越素质。在北京特别通讯中,他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拆穿了“府院之争”的关键;也曾详细披露国会开会时,议员们为争夺官位勾心斗角、大打出手的丑态;他冲破重

22、重压力,揭发出军阀内战是为了划分地盘;他大胆揭发内战的必然结果是对外大借款,为穷苦百姓鸣不平。在“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三一八”运动等重大政治斗争中,邵飘萍都站在前沿,多次亲自去现场采写新闻,不辞辛劳。3.2 采访技巧3.2.1 时刻处于角色中,保持高度的敏感邵飘萍是随时都处于角色之中的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时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动”。 12 “耳听八方”在邵飘萍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邵飘萍的一些重要稿件很多是“听”来的。当然,这里的“听”并不是指道听途说、杜撰新闻,而是指凭自己的新闻敏感,从听到的东西里挖掘新闻线索。1917年3月,引起国内震惊的中德断

23、绝外交关系的决定,在正式公布以前,新闻界首先探知这一消息的就是邵飘萍。而他获得这条新闻线索的途径不是通过正式的采访,而是来自于他“听”到的一个日常公务电话。事件发生前的某一天,邵飘萍正在国务院秘书办公室,隔壁就是国务院总理段祺瑞的办公重地,他潜心静候时机。忽然他听到有人打电话通知美国公使,说段祺瑞下午将赴美国使馆会晤公使,邵飘萍脑中关于政治形势、时局的“一盘棋”立马活跃起来。对于背景材料的研究使他的新闻嗅觉大大的增强。当时正值美国与德国断交,为了孤立德国,美国尽力拉拢中国,希望美中两国采取一致行动。于是邵飘萍猜测是为美德断交事宜,他便抢先赶到美使馆,向一参赞说询问两国要人会晤的时间、内容。单刀

24、直人的提问使参赞大为惊讶,邵飘萍却泰然自若,表示自己不是局外人,只是想通过使馆证实自己得到的消息。在获取必要的材料后,他立即赶回国务院采访段祺瑞,向对方明示自己是知情人,要了解中德断交的确切日期。邵飘萍的采访圆满结束,为报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内幕新闻。从一个平常办公的电话就能挖掘出如此重大的新闻,这与其高度的新闻敏感密切相关,正如他事后所说的:“假使当时不甚注意,亦即将机会错过,可见新闻记者之耳目,当时时留意,不可因无足轻重而忽之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著名报人张季鸾曾这样评价邵飘萍“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

25、,数语已得要领。其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汗,官僚无如之何也。自官僚渐识飘萍,遂亦渐重视报纸,飘萍声誉,以是日隆。”13邵飘萍强烈的角色意识不但体现在他具体的新闻采访中,而且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随时利用自己生活中日常接触到的人和事,发现新闻,抓住线索,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若处子,倾注整个身心,其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引起了新闻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响。3.2.2 善于控制、揣摩采访对象心理采访心理学的运用是邵飘萍采访艺术的一个最大亮点。在1923年他所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也较早地提出了采访心理学的理论,指出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把握采访对象心理。邵飘萍善于“控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例

26、如:经常在采访中围绕特定的采访任务和目标,有意识地“改变条件”,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进而推动采访的顺利进行。当然采访之前,记者还应该对采访对象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通过在采访过程中营造氛围、巧妙提问等手段,进而诱导采访对象,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此外,邵飘萍还善于“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夜半敲开总理门”就是这样一次成功的“控制”采访对象心理和“揣摩”采访对象心理的采访活动。在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中,在是否实现对德断交并对德宣战的问题上,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争持不下。3月4日,段祺瑞不辞而别出走天津,以此胁迫总统府,最后黎元洪被迫妥协。段祺瑞于3月7日凯旋回京。这场风波自

27、然是记者追逐的目标。段祺瑞于午夜11时到京,邵飘萍闻讯于11时30分赶到车站,当时人已散尽,似乎没有希望在当晚见到段祺瑞了。具有韧性的邵飘萍心有不甘,他换乘汽车,直奔段祺瑞官邸。官邸大门禁闭,戒备森严。邵飘萍让司机连鸣车笛,警卫以为半夜求见,一定是阁员有要事向总理汇报,开门一见是邵飘萍,不放行。邵飘萍说有要事相告,坚持让门卫禀报段祺瑞,不想段祺瑞欣然同意接见,与邵飘萍谈至凌晨3点多。在这次采访中,邵飘萍不仅摸清了“府院之争”的来龙去脉,并且预先了解到1年之后政局可能发生的变化。邵飘萍一离开段祺瑞的官邸后便直赴甲寅日报印刷所,将与段祺瑞谈话的内容插入要闻栏,当日见报。这条新闻不仅以内幕独家新闻取

28、胜,而且极具时效性,可称为“今日讯”。邵飘萍平时对段祺瑞少有褒奖之词,但这次邵飘萍为何得见已经就寝的段祺瑞?除了他又勇气,善于连续作战外,关键是他深知其人。段祺瑞当时回京,作为胜利者,满腔得意,正想借有声望的报纸发表见地,炫耀胜利。邵飘萍利用这种心理深夜求见,于是一举成功。正因为邵飘萍努力摸索采访规律,善于运用心理分析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又有勇敢顽强的精神,所以他才能成为当时获取内幕新闻的大家。3.2.3 随机应变,把握恰当的采访时机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邵飘萍提到:记者在采访时,对于被访问者,应该只问其新闻价值,不问其功罪善恶。对于凶险狡猾、十恶不赦之人,也应该千方百计与之见面。邵飘萍认为:作

29、为新闻记者应当随机应变,把握得当的采访时机,充分发挥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在军阀混战、南北政权抗衡时期,局势极为复杂。邵飘萍能够在瞬息万变、危若垒卵的险境中游刃于上层社会,足见他的细致、机警与敏捷。邵飘萍的脑筋极为灵活,对于不可能采访到的新闻,他就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随机应变以获取新闻。1922年,一次,内阁讨论金佛郎案,严禁记者列席旁听。邵飘萍不甘心,守在会场门边,正为无法入内而发愁,见法国公使进入会场,他立即尾随其后,门卫以为是公使的随从,没有加以阻拦。第二天,邵飘萍就将金佛郎案的讨论内容公之于报端,使内阁大为惊骇。类似这样的采访,或者雇佣随从窃听以获取新闻线索等等,都不过是他随

30、机应变成功进行新闻采访的案例之一。此外,邵飘萍在随机应变的同时还很细心。比如在与人谈话时,格外留意被访者的状态,以便获得意外的新闻线索。在报道中国对德宣战的时间时,只有邵飘萍通过询问时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而把时间由日期精确到了具体钟点,其他报纸竟都未做到这一点。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具备随机应变、细心的职业素养。 4 邵飘萍的新闻写作艺术分析4.1 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4.1.1 内容上立场鲜明邵飘萍的一生当中一共写了250余篇通讯作品,约22万多字。大都发表在申报上,因为他高度的新闻敏感度,而且善于获取独家报道,注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各界读者中有着重大影响。他的通讯毫不顾忌,开门见山、直抒

31、胸臆。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同时也是他战斗风格的一种体现。当时迫于军阀统治的苛酷,使得多数报纸文章或环顾左右而言他,或作隔靴搔痒之议论。而邵飘萍则锋芒毕露,仗义执言,攻讦揭露,一针见血。他采用开门见山以及运用一气呵成的大排比句式抨击时弊。如中日借款之丧权辱国财政当局应负责任大借款前途之成败如何,开篇即把批评的矛头指向财政当局的失策,略作分析后单刀直入,直言借款之事“丧权辱国、无裨危局”,是何等的爽快、何等的率直。邵飘萍身处乱世,以笔为枪,诛丑伐恶。其通讯感情丰沛,立场鲜明,以事携理,融理于事,彰显评论的色彩。如揭穿大总统黎元洪与内阁总理段祺瑞之争;揭露国会议员缺席逃席,不务正业,买官卖官,贿赂成风

32、的怪状;揭发北洋军阀为争夺权势地盘而挑起内战的真相;揭示内部混争的结果必然是对外借款,而大借款必然丧权辱国的国家命运;猛烈抨击段祺瑞内阁及张作霖等这些附赘在国家肌体上的大毒瘤。14这些新闻通讯题材因其重要性、敏感性而为时人所关注。邵飘萍则直逼事件命门而不惧其害。如“通信(一四)”中,邵飘萍写道“故张少轩之召集会议,欲为东南盟主,直可谓为妄想。以彼腐败之脑筋,率领腐败之军队,其何能为?”将张勋妄图通过议会压迫少数,为自己谋求政治地位的阴谋揭露于天下,将作者的感情表达的畅快淋漓。通过生动的记述,导引读者进入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鲜活境地。一针见血的评点式议论,使读者茅塞顿开,看清事物的本质。邵飘萍的这

33、些作品,虽说是通讯,却又夹叙夹议,充分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意见,在当时被称为“评述性通讯”。4.1.2 编排上系统连续邵飘萍所写的新闻通讯常见围绕一个主题或一系列问题展开长时间的报道,各篇之间都有承继关系,十分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追踪报道”。从不同侧面、角度、层次展开,或介绍一个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或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甚至对事件的前景或结果进行报道,一气呵成,不蔓不枝。例如,邵飘萍关于中国向日本借款写了四篇连续性通讯,分别为:借款之真相日本之活动我国之前途如何、中日借款之丧权辱国财政当局应负责任大借款前途之成败如何、借款之内幕重重合同之内容如是世界奇闻之骗局内阁之前途如何、离奇怪诞之合同废约之

34、决心如何弹劾果成事实否各派态度之探索。第一篇披露业务借款实质是政治借款,提出了中国面临的前途问题。第二篇指出借款将使中国丧权辱国,突出了借款成败的前途问题。第三篇进一步揭示了借款活动的内幕和骗局。第四篇预示了第一次借款被废约的前景。可见,每篇通讯都在报道事实、评述分析的同时,设置新的疑问,成为下篇的铺垫。邵飘萍通过连载通讯,像剥竹笋一般,一层层揭示了借款活动台前幕后的复杂过程及实质。邵飘萍在写作时,有些在短期看不到结论的,也要留下伏笔,以待数日后,甚至数月、数年后再作报道或证明。比如,1917年3月“府院之争”,邵飘萍不仅获取了独家内幕消息,还了解到以后政局可能发生的变化,包括段祺瑞将要任用梁

35、启超为财政总长这件事。不到半年,梁启超果然赴任。于是邵飘萍拾起伏线,于7月21日采访梁启超,邵飘萍不问财政计划,却追问国会问题,独具匠心:府院之争,段祺瑞意欲取消国会,力图实行独裁统治,启用梁启超乃政治策略,财长为虚,政争为实。因此故意不问财政问国会,是给段祺瑞出了道难题,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而梁启超作为新闻人物的出现,一次是配角,作为伏笔,一次是主角,作为呼应,一次虚,一次实,一次留下悬念,一次则作出权威发言。其伏笔之妙,设问之巧,极大的增加了通讯的魅力。4.1.3 观点上见微知著人称“飘萍一支笔,胜抵千万军”,由于邵飘萍对时局极具洞察力,所以他的通讯中的观点表现出强烈的预测性和前瞻性。他的

36、250多篇的“北京特别通信”中,预测性报道就有近四十篇。有的直接预测结果,如预测段祺瑞组阁名单丝毫不差;有的分析事实发展的趋势走向,切脉精准,如1918年1月冯河间出京后谣言四起,邵飘萍特访了当局总理有关总统的行旌消息、出京动机及真正目的。通信中,邵飘萍敏锐地感觉到了时局的细微变化,得出结论“战祸延长殆不能免”。当然,这种见微知著,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本领是建立在长期观察、积累和研究的基础上的。此外,邵飘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敏感的政治嗅觉、进步的思想倾向。作为“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邵飘萍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和宣传做出了有益贡献。可以说,邵飘萍总是站在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37、上,这也是他敢于大胆预言的保障。“铁肩辣手,快笔如刀”,“北京特别通信”表现出邵飘萍敏锐的新闻嗅觉、卓越的采访能力、深厚的写作功底和勇敢的战斗精神。4.2 新闻评论写作的特点4.2.1紧贴时局,旗帜鲜明在汉民日报、申报、时事新报、京报等报刊,邵飘萍曾经发表过了大量文笔犀利的新闻评论。目前,仅收录在邵飘萍选集中的就有300多篇,共计50余万字。15邵飘萍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时这种意识也鲜明地体现在他写作的新闻评论中。作为一名外交记者,他采写的新闻大多紧贴时局。在1911年发表了针对袁世凯假立宪的呜呼前清之资政院议员,文中写道:“寡廉鲜耻、数年以来无所建白之资政院议员暗

38、受袁贼之指挥存假立宪于万世。故使虏廷下摇尾乞怜之书,定欺人自欺之法。是各省之资政院议员资格早已消灭,其理甚明,人所易晓。夫资政院议员,所以令表全国之意见。而资政院议员,犹从事于助桀为虐,伪改宪章,借款增兵,违背人道,以尽歼同胞之命。庶袁世凯之清内阁更不能假咨政院之名义,肆其阴谋鬼蜮之伎,以损我中华民国之名。各省同胞尚乞注意。”16文章笔端犀利,尖锐的披露了事实的真相。此外,从“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起,邵飘萍就连续发表了5篇评论,日英之露骨的干涉、可谓强有力之政府矣、警告司法界与国民军、敬告法大学生等,加上未署名的评论共有7篇,一语道破了卖国政府的阴谋,表现出鲜明的立场。4.2.2 词锋锐

39、利,据实直书“邵飘萍文章词锋锐利,态度勇猛,即使是在同辈中也是不多见的。这和邵飘萍疾恶如仇的性格直接相关,他的笔端常含有充沛的情感,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大资本家常常是入木三分的刻画和痛快淋漓的斥骂,对身处水深火热的百姓则是深深的同情和伸张正义的呐喊” 17这是胡文龙对邵飘萍文章特色的评论。当然邵飘萍所处的时代背景、其自身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因素造就了其所写的新闻评论词锋锐利,态度勇猛的特点。此外,邵飘萍总是能够通过新闻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新闻观点。邵飘萍还以铁的事实指斥英国人杀戮弱国国民却惧怕世界各国的舆论得知事实的真相而倒打一耙的丑恶嘴脸,公开提出打倒外国强盗、严办外国凶手的主张,并且还针

40、对美国人在天津创办的华北明星报扭曲污蔑京报袒护学生的谬论,撰写了外国绅士之暴徒的时评,揭露揭露该报无视“中国外交史上主权利益之损失,中国反而赔偿居多;上海惨案死伤者学生居多;学生既无手枪、也无机关枪、更未因暴动而杀死外国绅士,而是所谓的外国绅士以手枪、机关枪杀学生”之事实。4.2.3 常设伏笔,连续性强邵飘萍的新闻评论“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回答总的题目,介绍一个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都会作详细报道。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也会常设伏笔,以做日后报道。”18在赤裸裸的金佛郎案谈中,邵飘萍就采用层层剥笋的手法,揭露了法国“盖须知外人所以有一九零五年换文之故,实欲在汇价上随

41、时拾的意外”、“因欲讨便宜而设此一瓮,则纵然吃亏,惟有请君自入尚有何抵赖可言?”连续性不仅是邵飘萍新闻通讯的特点,同时体现在其新闻评论当中。1927年7月,在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前两个月,邵飘萍发表了20余篇时评,会议期间至会议结束,有发表了数篇评论,他针对国内外强烈的寄希望于国际共管情绪以及列强着意渲染的共管论调,在会议前的9个月邵飘萍就在时评当中表示强烈的反对,指出:“导中国于国际共管之路者,佣兵自卫之,军阀也”。1923年临城劫车案发生,列强在如何解决劫车案的问题上纠缠不休,邵飘萍发表评论,再一次尖锐的指出,使团提出的临案通牒,“实具有压迫我国以实行其共管政策之决心”。5 邵飘萍的新闻采写艺

42、术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5.1 把握新闻的本质,坚持新闻真实性,树立社会责任感邵飘萍主张新闻应用事实说话,“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亲临现场,细致观察”,从这一系列的新闻观中足以看出当时的邵飘萍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视。然而在经济化的浪潮下,当代的新闻记者中不乏一些人为吸引受众眼球而肆意的捏造新闻,完全将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弃之不顾。由此可见,邵飘萍的新闻理论对于我们当代的新闻记者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无冕之王”,邵飘萍认为,新闻记者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新闻、报道新闻,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以“不欺阅者”为原则。同时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坚持政治性的同时新闻记者也应当真实的反映社情民

43、意,在多变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正确的运用新闻宣传工具。邵飘萍认为,“外交记者为新闻界战斗之壮士”,“品格为第一要素”,“盖因其握有莫大之权威,则种种利欲之诱惑,环伺于左右,稍有疏虞,一失足成千古恨矣”。 19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应当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进而达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新闻舆论监督,邵飘萍还提出新闻行业要不断的提高民众的言论自由度,要根据新闻法来推动社会的民主与自由。我们当代的新闻记者也应当不断的为之而努力,不断地完善新闻法规,争取更大的新闻自由,进而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5.2 端正采访思想,掌握采写技巧,巧用采访心理在对邵飘萍的

44、新闻采写艺术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邵飘萍格外重视新闻采访思想的端正,新闻采访技巧的灵活运用,新闻采访心理的深入研究。这些精髓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新闻采访活动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广大受众信息需求日益增长、各大新闻媒体之间以及媒体内部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们新闻记者应当牢牢把握新闻工作的首要实践环节新闻采写,进而准确迅速地发现、捕捉和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反观当代有些新闻记者在面对“有偿新闻”时,完全将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抛之脑后,更不用说端正新闻采访思想了。因此,我们要学习邵飘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糜鹿兴于左而志不乱”的操守。同时在新闻采访中也要掌

45、握相应的采访技巧,“耳目并用”、“胆大心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时刻处于记者的角色之中,善于从日常的生活中去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点滴。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当代的新闻记者还应当学习邵飘萍的“胆大心细”,特别是跑政治类新闻的记者要“谦恭不流于馅媚,庄严不流于傲慢”。当然新闻采访心理的运用作为邵飘萍在采访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当代的新闻记者要学习的一个重点。首先,我们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想要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就必须熟谙受众的心理,在采访过程中有的放矢,以吸引读者,提高新闻价值。其次,作为“温文一美少年”的邵飘萍格外注重记者给采访对象留下的首映效果,例如在相貌衣着、言谈举止上都有相应的要求

46、,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最后,记者也要学邵飘萍适当的调适记者自己的心理,面对多变的新闻采访,记者要具备良好的品性,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活动技能,善于观察、联想、推理,在采访中学会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让对方积极的配合自己的采访活动。5.3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品位,扩大宣传效果在京报的改版及运营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邵飘萍独特的创新意识,而这正是我们当代新闻记者所缺乏的。纵观今日的报刊,我们很难寻找到特别具有创新意识的刊物能够一眼吸引广大的读者,今日大部分的新闻媒体单位只是在一味的进行模仿,或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来,这不仅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因

47、此,我们急需要继承邵飘萍这样的创新意识与管理经验,善于借助各种力量,进一步整合资源,在新闻实践中加以认真的学习与借鉴。邵飘萍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端,从时代焦点出发,担当起新闻媒体的责任,反观现在,我们会发现有些新闻媒体为了博得受众的关注,经常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小成功”,而真正的“大成功”就是在始终把满足受众在信息需求方面的需求的同时,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不庸俗,不媚俗。同时为了扩大新闻宣传效果,新闻媒体要把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等放在突出位置,学习邵飘萍善于获取独家报道,在充分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重视人性化管理

48、,从而增强社会认知度。 6 结论被誉为“新闻全才”的邵飘萍是新闻界的一大传奇人物,他以“铁肩辣手”自勉,“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主要新闻活动众多: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创办京报及多种副刊等,同时他的新闻思想及新闻教育成就也很卓越。用一支笔勾勒出他精彩的人生,记载着以后成为历史佐证的时代风云。他一直用一名“社会公人”的操守践行着他的新闻人生,视新闻为“社会公器”,用尽毕生来追求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在他的新闻采写实践中,主张用事实说话,不断加强记者的自身修养,同时注重培养记者“记录当下,影响当下”的能力。要求记者时刻处于角色中,把握采访时机,善于灵活运用采访心理学。其出众的采访技巧使他能够独当一面,其富有艺术性的采访是他新闻通讯、评论成功的前提。他的新闻通讯及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词锋犀利、最富战斗性,观点见微知著、具有预见性。邵飘萍对新闻本质的认识、对新闻记者责任的总结,对采写技巧的提炼与实践,对新闻媒介提高文化品位的探讨与践行,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邵飘萍深受西方资产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