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阜阳市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阜阳市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阜阳市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 阜阳市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阜阳市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阜阳市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阐述了阜阳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对影响阜阳市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安徽阜阳中图分类号 S162.
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357-01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地处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温暖多雨。温度和雨量自北向南递增,光照充足,气候兼有南北之长,适宜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有利于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但是本区气候年际波动大,气象灾害频繁,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1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1.1光照资源本区日均温大于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 4741 555h,比淮河以南多100150h。各月幅射总量和日照时数,1年中出现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在56月,第2个高峰在8月份,而淮河以南只有78月的1个高峰期。5
3、6月份光照多,有利于夏熟作物的灌浆结实和春播作物的蹲苗生长;8月光照多,有利于秋熟作物开花和籽粒形成。10月秋高气爽,对棉花的品质有良好的效应;只有7月正值雨季,光照偏少,对棉花现蕾开花有一定影响。1.2热量资源本区平均气温为14.715.0,无霜期自北向南为211222d,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数自北向南为315319d,大于0的积温为5 3595 474,并由北向南递增,年际间差异明显,高温年比低温年高约600730。本区的热量资源能保证一年两熟制的需求,在确定作物和品种上,应根据热量条件合理搭配。1.3降水资源本区降水比较充裕,年降水量为850950mm,是黄淮平原雨量较多的地区,雨量最
4、多月为7月,最少月为12月。由于本市属季风域,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干旱,秋雨少和夏涝过湿的气候特征比较明显。春季降水,一般不能满足夏熟作物生育后期需水要求,不少年份春旱较重。通常在6月下旬,自南向北进入雨季,多雨与高温配合,有利于秋熟作物生长。但由于季风降水的不稳定性,有些年份暴雨频繁,加之上游来水量大,洪、涝、渍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大。秋季降水多集中在9月、10月,到来年6月上旬雨量偏少,所以秋旱、冬春旱和初夏旱经常出现。2气象灾害2.1旱涝旱、涝是阜阳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春旱、初夏旱和秋旱均约10年34遇,只有北部局部春旱达10年45遇,这也反应了北部干旱更为频繁的现实
5、。全年雨涝以夏季为主,尤其是在7月,平均为10年23遇。夏涝多急发型,时间短、危害重,暴雨集中在68月,年平均为23场。本区干旱虽然明显多于洪涝,但洪涝危害却重于干旱,特别是旱涝急转的急发性雨涝,是造成布局不稳,秋粮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2.2连阴雨(1)小麦生育后期连阴雨(5月)。在19522003年的52年中。阜阳市发生的小麦生育后期连阴雨的年份有1954年、1963年、1973年、1977年、1985年、1991年、1993年、1998年、2002年、2003年,平均约5年1遇。在地域分布上,南部多于北部,危害程度也是南重北轻。(2)麦收期连阴雨(6月上旬)。阜阳市历史上麦收期出现连阴雨的
6、年份有1956年、1971年、1980年、1984年、1989年、1991年、1996年(其中有4年伴有初夏涝和洪涝),平均7.5年1遇。但各地发生连阴雨的年数不同,南部明显多于北部,其中亳州4年,约13年1遇;涡阳6年,约8年1遇;蒙城5年,约10年1遇,利辛7年,约7.5年1遇。(3)小麦播期连阴雨(10月)。阜阳市10月发生连阴雨的年份有1964年、1983年、1985年、1999年、2000年,平均约10年1遇。其中,1983年、1985年、2000年连阴雨与秋涝相伴。这样的年份虽因土壤过湿造成小麦无法适期播种,但由于底墒好,小麦播后可以齐苗,一般恢复长势也较快。因此,其危害程度相对于
7、播期干旱来说要的轻。(4)冬季连阴雨雪(1月)。冬季连阴雨雪是影响日光温室及大棚蔬菜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以最冷月1月的连阴雨雪危害较重,特别是10d以上的连阴雨雪危害最重。按阜阳冬季连阴雨雪标准统计资料,19522003年52年间10d以上连阴雨雪发生的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9年、1989年、1993年、1998年、2000年,平均7.5年1遇。但实际上每2次的间隔很不一样,最短时只有2年,最长的间隔20年。阜阳市的冬季连阴雨雪天气,南北基本同步,但阴雨雪日数及雨雪量南多北少。2.3干热风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5月上旬至6月初。受干热风影响,小麦千粒
8、重下降,轻者千粒重下降13g,导致减产5%10%;重者千粒重下降45g,导致减产10%20%。从干热风的地域分布看,北部干热风日多于南部,危害也重于南部。阜阳市小麦干热风主要有2种类型:一种是高温低湿型,这种类型较为常见,其特点是温度猛升,空气湿度剧降,并伴有一定风力;另一种是雨后青枯型,这种类型的干热风多发生在小麦乳熟后期,其特征是雨后出现高温天气,由于小麦已处于生育后期,容易造成小麦迅速青枯死亡。分析历史资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阜阳小麦干热风发生总的特点为5060年代较重,发生次数偏多;70年代以后较轻,次数偏少。2.4霜冻阜阳市的晚霜冻平均出现在3月底至4月初,早霜冻平均出现在10月
9、底至11月初,平均无霜期211222d,对作物造成危害的霜冻主要是出现在春季的晚霜冻害。19532003年51年间,阜阳共出现晚霜冻害6次,平均约8年1遇。这6次是:1953年4月12日、1961年4月9日、1962年4月18日、1980年4月14日、1993年4月1112日、1995年4月3日。比较严重的小麦晚霜冻主要是1953年4月12日和1980年4月14日这2次,特别是1953年4月12日那次危害最重,受冻后,一般麦田植株地上部分60%枯死,严重地块枯死90%,后期产量主要靠新生蘖穗构成。2.5冰雹冰雹是一种局地性的偶发天气灾害。冰雹发生时常伴有大风,有时是由龙卷风带来的,故常称为风雹
10、灾。阜阳市的风雹灾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47月,尤其6月降雹次数最多,频率为38.4%。轻度的风雹灾,往往造成作物减产,严重的风雹灾可造成局部地区的毁灭性灾害。3参考文献1 刘兴华.李国师.农用气象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2 刘兴华.李国师.皖西北旱涝灾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11、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
12、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13、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