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毕业论文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3004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科毕业论文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科毕业论文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科毕业论文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科毕业论文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科毕业论文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科毕业论文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毕业论文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研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为例 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 学号:P080410741 指导老师: 中文摘要大学新生从紧张的高考中走出跨入大学校门,学习生活模式突然发生急剧变化,往往会出现人际适应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人际适应不良会使其出现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出现自我接纳程度低、学习态度不积极、集体融入困难、身心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增权视角下即大学新生在人际适应过程中出现了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造成人际适应不良,解决的办法就要增权即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

2、兴趣和爱好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各项有益社团活动的朋辈群体性质的团体,能够协助学生构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权利的能力,发展更为积极地自我感觉,实现潜能开发与增权。本研究试图从增权理论的视角出发,探析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从是否参与社团、参与社团的程度两个方面考察大学新生社团参与的基本状况;从人际适应与人际适应的两个方面人际认知适应、人际互动适应描述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状况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最后根据增权的层次和面向,探讨高校学生社团如何促进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实现增权。关键词: 增权理论 高校学生社团 大学新生 人

3、际适应目 录中文摘要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1一、研究缘起1二、增权理论三、文献综述第二章 研究设计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二、研究思路与假设三、研究框架四、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2、个案访谈3、样本基本情况 第三章 大学新生参与高校学生社团状况与人际适应状况一、大学新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状况1、大学新生参加学生社团的动机2、大学新生的社团参与度 3、大学新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收获 二、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状况 1、大学新生人际认知状况 2、大学新生人际互动状况 3、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状况第四章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分析 一、大学新生是否参加社团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 1、是否参加对其人际认知的作

4、用 2、是否参加对其人际互动的作用 3、是否参加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 二、大学新生社团参与度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 1、参与社团数量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 2、参与社团角色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第五章 增权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探析 1、个人层面增权 2、人际层面增权 3、社会层面增权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1、基本结论2、对增权理论应用的反思3、研究不足参考文献附 录致谢第一章 导言一、 研究缘起大学新生历经紧张的高考跨入大学校门,对大学怀有各种美好的期望,勇于尝试,希望被他人接纳和认可,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从目前各种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整体上,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都并不理

5、想,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和情感问题外困扰大学生的又一主要问题,并且呈逐步上升的态势。根据已有研究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笔者发现,人际适应问题是困扰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主要问题之一1。进入大学,学习生活模式突然发生急剧变化,且大多数新生是初次远离家人、父母,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很多人对新的人际环境一下子难以适应,往往会出现人际适应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自我发展、社会适应、信息获取、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心身健康维护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人际适应不良则会使其出现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出现自我接纳程度低、学习态度不积极、集体融入困难、身心健康受损等

6、一系列问题。增权理论认为,权力就是人们由于拥有资源而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感、福祉感及重要感。这些问题在增权视角下即大学新生在人际适应过程中出现了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造成人际适应不良,解决的办法就要增权即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各项有益社团活动的朋辈群体性质的团体,能够协助学生构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权利的能力,发展更为积极地自我感觉,实现潜能开发与增权

7、。正是出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这一研究课题,试图从增权理论的视角出发,探析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从是否参与社团、参与社团的程度两个方面考察大学新生社团参与的基本状况;从人际适应与人际适应的两个方面人际认知适应、人际互动适应描述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状况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最后根据增权的层次和面向,探讨高校学生社团如何促进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实现增权。二、增权理论 1、增权理论“增权”是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在欧美国家与港澳台地区,增权和增权理论发展比较成熟,并逐渐影响了内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模式。简言之,增权指增强或充实

8、个人或群体的权力;具言之,“增权” (Empowerment)是和“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等概念一脉相承的。1.1.权力、无权、增权与增权层次权力(power)是增权理论的基础概念,所有相关研究和论述都是围绕权力展开的,因此何为权力是研究增权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班德拉(Bandura)把权力定义为获得所需要的东西的能力;梅(May)认为权力是影响、感化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Pinderhughes认为权力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影响自己生活空间的力量施加影响的能力。此外,我国学者不仅从能力角度分析权力,并试图从关系角度定义权力,将权力放置于其行为者的互动关系中进行

9、分析。从能力和关系两方面对权力的界定在实质上是互相补充的权力的本质是种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互动交往表现出来得到实现,才能内化为权力感,权力感带给人们相应的重要感,而这种重要感又会反过来强化个体自己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促进权力的形成,权力以这种循环的方式发挥着作用。无权(Powerlessness),也称权力缺失,顾名思义即缺乏以上所述各种能力。无权的原因就是权力被剥夺或者被削弱,即失权。失权造成无权,无权源于失权。正如权力包括客观上存在的资源和主观上感受的权力感两方面,无权也不单纯指缺乏资源、不具备某种能力,亦指人们通过内化而形成的无权感。这个内化过程即习得性无助,也

10、有学者称其为异化、过多的无权等。如权力感能够强化人们的自我体验一样,无权感使得人们陷入指责和贬低自己、产生结构性依赖、疏离社会、无权程度加深的恶性循环。简单说来,增权就是增加权力和控制感,它首先是一种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同时是实践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希望到达的目标。增权的基本价值在于协助失权群体调试自我、影响社会政策、制定新计划、改善环境,以营造公正的社会,获得平等接近资源的机会,得到能力的增长和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增权并不是外界“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正所谓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在增权的作用方面,基弗(Kieffer)认为,增权可提升正向的自我概念及自我认知

11、,增强自信,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政治及社会资源。托尔(TOrre)认为,通过增权过程,人们可以变得足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机构,并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进而努力改变他们。因此,和古铁雷斯对权力作用的总结相对应,增权的作用也不外乎体现于个体成长和环境控制两方面。增权层次本身就是增权展开的过程。根据文献整理可知,增权分为个体层面、人际关系层面 、和社会参与层面三个层次。个体增权即从个人层面着手,通过协助案主掌握个人生活技巧、提高有意识控制能力、提升自我接纳程度等,使其具备对自身生活的决定权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力。如前所说,能力需要通过关系实现,案主的权力和能力需要在与人互动中

12、获得并运用,因此增权的第二个层面是人际关系层面。人际关系增权对案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案主通过与他人互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从网络中获得所需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另一方面案主获得的资源和资本有利于其在互动过程中提高自身地位,控制外界影响和评价。社会参与层次的增权和前两个增权层次不同,主要是直接以群体的整体性活动出现的,目的多为影响社会决策。2、增权理论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王柳妮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以增权理论为指导,从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等三个层次出发,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以及心理辅导等具体介入策略和技术,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张长伟运用增权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

13、行解读,认为大学生出现人际障碍的根本原因是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权力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实现增权。【】针对大学新生这一特定群体,从增权理论看,是可以也是有机会主动增权的,高校学生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学新生通过参与和组织社团活动是可以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减少或消除无权感,实现个体增权、人际关系增权与社会参与增权的,从而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文献综述 1、高校学生社团文献综述1.1、社团、高校学生社团界定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是指由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

14、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NPO)。在我国,政府把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称为民间组织 。 高校学生社团界定为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2.2、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研究陈小威(2000)认为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培养,通过学生社团的人员构成可以考察其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一是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二是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年级、地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风俗习惯,使成员知识面得到拓宽、视野更加宽阔,对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

15、才有着积极作用;三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平等交往和民主参与的意识;四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的能力;五是使成员之间互相找到归属感。楚绪朝(2005)认为社团的积极功能表现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巩固并拓宽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发展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谭铁军、杨建超(2006)以及孟伟(2001)认为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学分制弱化了以学科、专业为界的条块状管理,系

16、、班的角色也逐渐淡出了校园文化的舞台,相反,学生社团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传承学校优良历史传统,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王志峰在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中认为学生社团的文化功能显著,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表现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受到美的教育,并使育人环境得以优化,有助于形成稳定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16综上所述

17、可知,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是以增权的视角看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2、人际适应性综述21、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界定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是指刚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为了满足交往需要,达到交往目标而调整自身或改造交往环境、改变他人,从而保持自身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也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能力。22、关于人际适应研究阿伦森等(1965)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对他们起到支持作用。福尔克斯和西尔斯(1977)

18、的实验表明“喜欢别人的人最受别人喜欢”。因此,在人际环境中,表现主动、积极的人更能为人所接纳和喜爱,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人际情境中,常有利他行为表现的人容易赚得他人的信任,获得友谊。 陶倩(2000)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总体价值观念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热心助人的精神,利他效能感较高。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看重彼此之间的真诚相待、重视内在的精神交往,生理因素其次,那种不重视感情,只是抱有功利心态进行的交往是比较少的。这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明了方向。另外,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的综述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人际交往研究都是针对大学生对交往客体的要求进行

19、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对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交往属性等外在因素的要求以及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找到相应的外部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一些对人际交往的研究是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发的,如李蓉蓉、韩向明(2002)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但针对大学生对自身评价、判断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经各种相关测量工具和方法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相形之下,用自陈式量表法评定交往能力具有较大的优势。不过目前国内外对人际交往能力自陈量表的研究还不够理想,而且大都只是测量与交往能力相关的某一方面,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一份适用于大学生的自陈

20、量表来探讨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试从增权理论的视角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作用,欲借鉴已有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进行测量,以及以往研究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维度的界定对参与学生社团与未参与学生社团的新生进行实证研究。第二章 研究设计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当前大学新生的社团参与状况及其人际适应状况进行分析,力图达到以下目的:第一 客观描述大学新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状况与其人际适应状况。第二 深入分析大学新生的社团参与状况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增权的层次探讨如何让通过社团的途径促进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实现增权。1.2、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研究

21、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1.2.1理论价值:增权理论起源于西方,其政治和思想基础、价值和理论基础都是西方的,且关于它的研究多聚焦于弱势群体。本研究对增权理论的运用可以丰富关于增权理论本土应用的研究,也可以扩大有关增权理论关注群体的范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1.2.2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而本文试图从经验层面揭示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增权的视角探讨高校学生社团如何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起促进作用,对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促进大学人际新生人际适应等方面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2.1、

22、研究思路本研究试图参考学术界有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相关成果,在增权理论的视角下,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思路是:从是否参与社团、参与社团的程度两个方面考察大学新生社团参与的基本状况;从人际适应与人际适应的两个方面人际认知适应、人际互动适应描述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状况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最后根据增权的层次,探讨高校学生社团如何促进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实现增权。2.2、研究假设基于文献资料的整理以及上述研究思路,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一,大学新生参与学生社团对其人际适

23、应有较大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人际适应的程度比不参加社团的学生要高。假设二,大学生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同,其人际适应程度存在差异,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其人际适应程度更高。三、研究框架高校学生社团是否参与社团社团参与度未参加社团参加了社团参与社团角色参加社团活动次数与成员交往与成员亲密度参加社团数量人际适应状况增权的三个层面人机互动人际认知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面社会参与层面四、研究方法4.1、问卷调查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共有15个学院,新生约4500人,采用配额抽样方法从各个学院抽取不同名额的新生共250人构成本次研究的样本。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24、%。4.2、半结构式访谈本次调查先后对3位社团干部、5位普通社团社员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首先对普通成员进行了访谈,了解,然后对社团干部进行访谈。4.3、样本基本情况由表2-1可知,男女生比例较均衡,女生比重为51.3%,男生比重为48.8%;大部分新生来自农村,所占比例为52.4%,其次是来自中小城市28.4%,也有来自乡镇的比重为13.1,来自大城市的最少,仅占6.1%;有65.1%的新生参加了社团,未加入社团的新生还是小部分的。 表2-1 样本基本情况变量类别频次有效百分比性别男11748.8女12351.3家庭所在地农村12052.4乡镇3013.1中小城市6528.4大城市146.1参

25、加社团是15765.1否8434.9第三章 大学新生参与高校学生社团的状况与人际适应状况一、大学新生参与高校学生社团的状况 1、大学新生参加社团的动机动机是指推动人从事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原因。表3-1显示大学新生参加社团,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72.6%),其次是培养兴趣爱好(60.3%),再次是扩大人际交往圈(58.6%),增加知识和技能(56.7%),也有是为寻找志同道合者的(30.6%),激发社会责任感所占比重最小仅为14.6%。综合来看,大学新生参加社团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一项活动的重要因素,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培养兴趣爱

26、好是参加社团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仅次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参加社团主要是为了提高能力,增加知识和技能,扩大人际交往圈,则反映了大学新生行为的工具理性即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尽量遵循着“选择以可能带来最大现实利益为标准,同时选择能够达到有效目的的手段。”而寻找志同道合者和激发社会责任感所占比重小,反映了大学新生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工具理性行为的影响下,参加社团的动机理想化色彩不大,社会责任意识较小。表3-1 大学新生参加社团的动机频次有效百分比(%)扩大人际交往圈9258.6提高自己的能力11472.4增加知识和技能8956.7培养兴趣爱好 9560.3寻找志同道合者4830.6激发社会责任感231

27、4.6其他95.7注:总数为1572、大学新生社团参与度大学新生社团参与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本研究主要通过大学新生参加社团的数量、参与社团的角色、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与所在社团其他社团成员的交往频率和亲密度来反映。大学新生加入的社团数量直接反映了其社团参与行为的广度,而且从某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查数据显示,加入社团的新生仍是占大部分的(65.1%),只有34.9%的生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但大部分学生只参加了一个社团,所占比重为33.6%,参加两个社团的所占比重为22.0%,参加三个及以上社团的学生很少,仅占4.1%(表3-2)。这表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不够完善,对新生缺

28、乏足够的吸引力,新生社团参与的广度较小;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大学生在选择参与社团时越来越趋向理性,是否参加社团、参加几个社团,会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目的、时间、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并不盲从。访谈论证表3-2 大学新生参加社团的数量参与社团的数量(个)频次百分比(%)08434.918156.625322.0393.7510.4注:总数为241此外,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新生加入社团后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不是很多,认为自己参加活动次数比较多和很多的共只占21.4%,认为自己是社团活跃分子的仅占35.3%,担任社团干部的为20.4%;同样在社团中,与其他成员交往的频率和亲密度也不高,认为交往

29、比较多和很多的共占.20.5%,认为比较亲密度与很亲密的共占23.0%。由此可见,新生的社团参与度不是很高。 表3-3 大学新生参与社团的角色是(%)否(%)总计社团干部20.479.4157活跃分子35.364.7150从社团举办活动的次数与社员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社团角色与社团其他会员的交往频率的卡方检验结果(P0.05)中可知,举办活动越多的社团,其成员的参加活动的次数就越多,与其他成员的交往也更频繁;担任社团干部的新生参加活动的次数远多于普通成员,与其他成员的交往也要密切的多。这说明新生的社团参与度不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新生,而在于学生社团的活动较少和质量不高,提供交流的机会少。详见见表

30、3-4、表3-5:表3-4 社团活动与大学新生参与社团活动频率参加活动次数总体l很少比较少一般比较多很多社团活动很少频数11520018百分比61.1%17.9%3.0%.0%.0%11.5%比较少频数0992020百分比.0%32.1%13.4%6.1%.0%12.8%一般频数3104417377百分比16.7%35.7%65.7%51.5%30.0%49.4%比较多频数441212335百分比22.2%14.3%17.9%36.4%30.0%22.4%很多频数000246百分比.0%.0%.0%6.1%40.0%3.8%总体 频数1828673310156百分比100.0%100.0%10

31、0.0%100.0%100.0%100.0%c2=114.111 df=16 p=0.000 表3-5 社团角色与成员交往社团干部总体是否成员的交往很少频数31619百分比9.4%12.9%12.2%比较少频数52732百分比15.6%21.8%20.5%一般频数126173百分比37.5%49.2%46.8%比较多频数111425百分比34.4%11.3%16.0%很多频数167百分比3.1%4.8%4.5%总体频数32124156百分比100.0%100.0%100.0%c2=10.097 df=4 p=0.039 三、大学新生参加社团的收获 新生是社团的生力军,当其加入社团后,能否实现当

32、初加入社团的期望,获得预期的收获,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社团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程度上,加入社团对大部分的新生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67.1%的新生认为参加社团扩大了其人际交往圈,61.7%的新生认为加入社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53.9%的新生认为参与社团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不少新生认为了增加了知识和技能(表3-6)。对新生来说,参加社团最主要的收获是扩大人际交往圈,能认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互相交流。访谈论证表3-6 大学新生参加社团的收获频数有效百分比(%)扩大了人际交往圈10467.1提高了自己的能力9561.7增加了知识和技能7448.1培养了兴

33、趣爱好8353.9寻找到了志同道合者4327.9激发了社会责任感2516.2其他85.2注:总数为154二、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现状分析关于这一部分,采用的是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和特点研究中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INA)进行调查。量表采用五点记分制(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能确定、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单选迫选的形式,共60道题目,其中引导题3个,测谎题3个,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项目54个。量表内容和结构见附录。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包括人际认知性和人际互动性两个二阶因素。人际认知性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以及个体与他人关系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人际互动性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能力。

34、下面主要从人际适应及人际适应的两个方面人际认知和人际互动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人际认知适应良好的所占比例仅为37.2%,人际互动适应良好的所占比例为53.2%,45.8%的新生人际认知适应一般,31.9%的新生人际互动适应一般,人际认知适应不良的为17.0%,人际互动适应不良的为14.9%,可见总体上新生人际互动适应比人际认知适应好。至于新生的人际适应状况,几乎一半的新生(45.7%)人际适应良好,31.9%的新生人际适应一般,只有14.4%的新生人际适应不良,详见表4-1、表4-2、表4-3。表3-7 大学新生人际认知性状况人际认知均数频数百分比(%)累加%4.5

35、5.021.11.14.04.5147.48.53.54.05428.737.23.03.58645.883.03.0以下3217.0100.0总数188表3-8大学新生人际互动状况人际互动均数频数百分比(%)累加%4.55.073.73.74.04.52111.214.93.54.07238.353.23.03.56031.985.13.0以下2814.9100.0总数188 表3-9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状况人际适应均数频数百分比(%)累加%4.55.031.61.64.04.5147.493.54.06936.745.73.03.57539.985.63.0以下2714.4100.0总数188

36、100.0第四章 大学新生社团参与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分析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校园里的最重要的非正式组织之一,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促使新生人际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朋辈群体的一种团体,它无疑是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促进者之一,以它特殊的形式和途径对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产生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在参加了社团的新生中有50.4%的人比较认同和很认同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观点,只有7.4%的人很不认同和比较不认同此观点(表4-1)。由此可知,新生参加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其人际适应的。下面从新生是否参加社团、社团参与度两个方面分析参与社团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表4-1 对参加社团活动有利

37、于人际适应的认同情况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频数有效百分比很不认同1.7比较不认同106.7一般4832.2比较认同6443.0很认同2617.4总体149100.0一、 大学新生是否参加社团对其人际适应的作用1、 对人际认知的作用人际认知性主要包括主要包括自知性、吸纳性、关系认知性、洞察性、人际归因性五个维度,其中自知性是指在人际适应中能够客观、合理认知自己的一种能力;吸纳性是指在人际适应过程中能够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关系认知性是指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状况进行评估的能力;洞察性是指个体能够敏锐的意识情境中各因素及其变化的能力;人际归因性是指对人际适应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38、】从调查结果总体来看,大学新生人际认知能力一般,均值为3.39士0.45,但在是否参加社团上存在差异,参加社团的新生比未参加社团的新生的人际认知均值要高,经单因素方差检验,此差异在总体中也存在(p0.05)。此外,参加社团的新生在自知性、吸纳性、关系认知性、洞察性、人际归因性五个维度的均值都比为参加社团的新生高,但经单因素方差检验,此结论只能在自知性、洞察性维度上推论到总体。综合来看,参加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的人际认知起促进作用,详见表4-2。表4-2 是否参加社团与人际认知性是否参加社团人际认知性自知性吸纳性关系认知洞察性人际归因是均值3.44873.59973.32913.58293.7

39、0773.0239频数117117117117117117标准差.45116.70032.67725.59398.64570.78308否均值3.28023.35453.23243.40563.43942.9690频数717171717171标准差.44081.67491.63993.63962.73727.59296方差检验F6.2685.5680.9383.7136.8440.611df111111P0.0130.0190.3340.0560.0100.611注:总数为1882、 对人际互动的作用人际互动性主要包括自主性、信息传递性、合作性、移情性、调控性、反思性六个维度,其中,自主性是指

40、个体自觉、积极、主动与人交往、与人互动的能力;信息的传递性是指个体完整表达出自己要表达信息的能力;合作性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协作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以利于互动双方实现互动目标的能力;移情性是指在人际互动中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调控性是指人际认知和人际互动中能够根据人际互动情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反思性是在人际认知和人际互动后对人际认知和人际互动进行反省和评价的能力。【】本次调查结果证实参加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新生的人际互动性其促进作用。表5-1显示,参加社团的新生人际互动均值为3.5493,而没有参加社团的新生其人际互动均值仅为3.3280,经单因素方差检验这种显

41、著差异在总体中也存在(P0.05),详见表4-3。表4-3 是否参加社团与人际互动是否参加社团人际互动性自主性信息传递性合作性移情性调控性反思性是均值3.54933.46503.52653.52143.60343.40173.7436频数117117117117117117117标准差.55460.67916.62676.79977.59884.74637.66506否均值3.32803.32683.39153.30633.28733.24303.4131频数71717171717171标准差.59613.67039.69811.69204.64563.79952.75690方差检验F6.6451.8471.8783.52811.6021.8949.817df1111111P0.0110.1760.1720.0620.0010.1700.002注:总数为1883、 对人际适应的作用人际适应性包括人际认知性和人际互动性两个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参加社团的新生不仅在人际认知性和人际互动性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人际适应状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参加社团的新生人际适应均值为3.5032,比未参加未参加社团的新生人际适应均值(3.3041)高,经检验,这种差异在总体中也存在,详见表4-4。由此可知,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