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3093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资源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资源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然资源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学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及其控制对策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它亦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其承载能力反过来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结构和方式。目前,水、能源、耕地等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今后的发展中,资源约束将代替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变已刻不容缓。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恶化。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

2、简单粗放,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即“三高一低”)为显著特征的工业化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据初步估算,将我国所有污染对经济的损失汇总起来,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会占GDP的7%左右。这一数字刚好接近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尽管我国在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粗放型工业化的总体形势下,治理保护却跟不上浪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面对着我国人口的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压力,国家尚无力量集中更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资源与环境治理,这就很难指望在近期内跨越发展与治理的门槛。因此,社会经济发

3、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资源贫乏、消耗大、浪费严重,这正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先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说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土地因素的恶化最为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恶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剧的局面,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草地和森林不断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目前,我国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8.13%,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4、0多亿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盐碱化土地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碱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减退。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再比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有很大的生态环境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

5、的生态环境问题很突出。河枯湖干、水面大量减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物种减少、旱涝灾害增多等等。第一,水库、塘坝建设引起水土流失和淤积。随着各种类型水库、塘坝的建成运营,河流的入海水量和沙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上游水的开发不当或过度导致中下游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第三,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地面沉降、变形和海水倒灌以及土地荒漠化。如沉降漏斗,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0800mm,每年平均湿润度为0-60.8,多数地区是山东省中等干旱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地面水源补给不足,被迫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局部大幅度下降形

6、成地下水沉降漏斗。如山东半岛的中部邹平至昌邑一带连成一片的淄博潍坊大漏斗区,漏斗区地下水最大埋深达47.4m。除此以外,还可能发生地面变形、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等问题。第四,农田灌溉过度造成土壤盐渍化和水矿化度增高、水面缩小。第五,生物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第六,降水减少,气候干燥。 另一类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产生很多不良影响。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地质地貌景观是地壳长期演化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二,对地质结构的影响和破坏。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局部区域地应力的不平衡,使地质构造遭受破坏。尤其是乱轰乱炸,开山挖石,可能引发地面沉降、诱发地震

7、、地面塌陷、地压迅速释放、滑坡、水土流失、地表及地下水流向改变,如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城镇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三,植被剥离与采矿废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探矿、采矿、出矿、运输、抛废等过程均会引起植被剥离及采矿废石,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直观和显著的。一般来说,露天开采的剥离表土量比硐采大,金属矿产的废石量比非金属矿产大。主要表现在: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掩埋地面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产生有害废水;引发地质灾害;造成水土污染。四,选矿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一般较大规模的矿山都要建造选矿厂,以浮选出需要的矿产品,去掉不需要的尾矿。在矿石浮选过程中由于用水大,所以,选厂一般要建在取水方便的

8、江、河、水库旁边或位于水系的上游。五,矿硐水和废石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破坏。矿产资源随着开发打破了封闭,使矿产资源的各种组分与空气和水接触,其接触面积呈几何倍数增加,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迅速氧化、溶解,进行各种反应,并以空气和水为载体,向周围一切能够渗透的地域扩散开来。矿山开发点是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发源地,且扩散并不随矿产资源开发的结束而结束,而是继续下去,构成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六,尾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尾矿由两部分组成:采矿废石和选矿尾砂。废石一般不含矿石或含量很少,大多就地露天堆放处置。尾矿库是为了堆积尾矿、处理尾矿废水及各种离子和残余药剂而设置的,必须按标准建造尾矿库。

9、但有些矿业主为节省资金、图方便,把小水库、小池塘略加改造便当作矿库使用,其中隐埋着很大的威胁性。七, 噪声与粉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矿产开采需用炸药爆破,产生冲击噪声和粉尘,冲击噪声的危害明显大于粉尘。选矿厂加工矿石既产生噪声也产生粉尘,采用湿磨及性能好的防尘设施,粉尘危害较少,所以选矿厂主要是噪声的污染。噪声、粉尘的影响,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越靠近居民区和其它重要区域,其危害性越大。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看出我国自然资源总的态势是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够合理,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相对紧缺,而且浪费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资源需求量大,如何从资源上保证我国社会

10、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总战略应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经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建立以草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缓解资源不足。基本对策为: 1、 强化科学技术知识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由能值转换分析率分析可知,作为价值体现的人类智慧型劳动及信息资料的太阳能转换率极高,因此,初级产品的输出,一方面损失了自然界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贡献,另一方面,失去了重要的对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机会。而我国重要的资源国情恰是人均资源量少,人口多,劳动剩余,因此,在自然资源管

11、理系统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是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制定科学发展对策。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利用资源信息科学体系加强资源的综合评价。虚拟水交易也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和粮食问题的新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和替代品。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又可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将起重要作用,同时,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对解决未来的粮食危机也将起着不可忽视地作用。 大力发展

12、循环经济,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基于不断循环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研究。所谓资源流动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资源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资源合理方向,构建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资源潜力以及阐明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和机理。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我国长期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高技术的产业化更难。必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否则知识经济仅会称为学者们

13、的文章和领导的修辞。 2强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 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机制,强化资源的有效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导致“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在运行机制上,没有引入价值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使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又不能运用价格杠杆促使资源得到合理、节约利用。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完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自然资源,在合理估价的基础上,从实物、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统计、核算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当前国民经济核算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1)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国民账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

14、。(2)国民经济核算仅仅记录了人造资本的消耗,却忽视自然资本的消耗。(3)对于国民经济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与退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没有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反倒将环境处理费用加入国民收入。 3强化自然资源开发导向 引导社会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包括节制消费、替代消费、循环和重复使用以及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复杂多变的偏好得到满足,文化消费、信息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内容,消费

15、结构升级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树立资源价值观;提倡适度消费;倡导合理消费;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消费教育与导向。 实施开放型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源全球化成为资源利用的热门话题。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价位偏低的有利条件,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双向的资源开发战略。 4强化政府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责任 政府的生态责任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政府责任的一种延伸。政府的生态责任特别的源自政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权力垄断性,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 在任何经济社会,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依赖知识和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其更有效的支持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相信资源与环境问题将不再困扰人类,最终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