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二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习题课教学ppt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3712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33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习题课教学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习题课教学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习题课教学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习题课教学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习题课教学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习题课教学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必修二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习题课教学ppt课件.ppt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地理隔离:因地理屏障阻碍基因交流,如两个池溏中的鲤鱼,两种标志,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两两三三”,生物进化的标志: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生殖隔离: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两种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生殖隔离,直到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的三种模式,骤变式:不经历地理隔离直接形成新物种,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人工创造新物种,如四倍体西瓜等,“差异”发生于“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差异”发生于“同

2、一物种”中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差异”发生于“不同物种”间物种多样性,自然选择、基因频率改变、生殖隔离、物种形成间的内在关系,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通过,自然选择,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积累,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的差别,导致,生殖隔离,标志着,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生物的进化、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的进化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捕食者的存在可以淘汰被捕食者中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使被捕食者种群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有利方向改变,促进其进化

3、,A正确;不同物种之间能相互影响协同进化,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和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C,解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变异类型进行了选择,B错误;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

4、的发生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C,3人类培育的动物和植物品种数量十分繁多,如月季品种在我国就有1 000多种,这体现了()A环境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 D生态多样性,解析: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如我国的月季品种有1 000多种,即同一种生物存在多种多样的品种,这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B,4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协同进化的,下列现象不属协同进化的是()A在某一时期,恐龙因不适应环境而灭绝B自然选择有利于斑

5、马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同样也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C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肯定有长着同样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D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选项所述内容不属于协同进化;B、C选项所述内容属于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例子;D选项所述内容属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例子。,A,5下列关于协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

6、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解析:物种受生存环境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进化,A错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较弱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进化,B错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实现方式除生存斗争外,还有种间互助,C错误;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种间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会影响到与之有关的生物的生存和进化,D正确。,D,6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性生殖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B人工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通过有性

7、生殖可实现基因重组,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加快生物进化的步伐,A正确;人工选择通常会保留人们需要的性状,淘汰不需要的性状,从而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上,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上,D正确。,C,7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

8、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丝兰蛾细长的吸管式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存在青霉素的抗性基因,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丝兰蛾细长的吸管式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C,8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报告指出,19982008年这10年间,在新几内亚岛上发现了1 060种新物种,其中有12种为哺乳动物,如居住在火山里的羊毛鼠、惹人喜爱的扁鳍海豚等。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种

9、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D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解析: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也可能是种间互助,如兰花与专门给它传粉的蛾;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物种形成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一个物种的形成与灭绝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因此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9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和

10、所有的变异一样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不经过生殖隔离不能形成新物种,A,10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基因间的交流B对所有的生物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理解。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无明显的因果关系,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但是有时候没有地理隔离

11、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多倍体的形成。,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20%80%1/260%,a基因的频率为80%(1/2)40%。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60%60%)(260%40%)(40%40%)36%48%16%。又因aa基因型为致死型,故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11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A1/5 B1/4 C3/7 D

12、11/21,C,1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解析: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成为新物种,A错误;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B,13.猎豹与斑马通过捕食与

13、被捕食的关系,发展出各自的特点,即猎豹奔跑速度极快但耐力不佳,斑马虽然奔跑速度不及猎豹,但动作敏捷且耐力持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猎豹的存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B猎豹与斑马在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C猎豹与斑马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保持不变D斑马动作敏捷且耐力持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14.如图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物种乙形成物种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B物种戊的形成是基因频率不定向改变的结果C由物种甲形成物种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B,15.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

14、今10 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距今5 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将该地区分隔为甲、乙两区域。距今约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仍为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交配,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1)甲区域的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_多样性。(2)乙区域出现的短尾山鸡_(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因:_。,遗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两个地区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

15、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3)近些年,甲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A、a)和翅形基因(B、b)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_。1997年时,长尾山鸡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为_。,960,中长尾山鸡,在1997年时,长尾山鸡中A基因频率为40%,所以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40%16%,数量为6 00016%960。,16(10分)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

16、题:,(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外因是_,进化的实质是_。,遗传和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已形成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1%,18%,81%,逐渐下降,根据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0.10.1100%1%,

17、,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100%18%,,aa的基因型频率是0.90.9100%81%;,1.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欣赏空灵美之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2.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3.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

18、,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4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5“路遥热”的出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情,它说明文学需要有大情怀和大境界,朴实无华而充满道德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会过时的。6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7.同样的喜怒哀乐,被不同的戏曲剧种表达出来,构成了戏曲舞台千姿百态的风貌,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8.把最深刻的东西,以最贴近民众的情感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达应该是有趣、有味、也有技的。所以,在今天的剧种建设中,我们要把追求艺术个性同形式丰富、锤炼提升三者紧紧结合起来。,谢谢观看,欢迎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