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4456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8.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课件.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制作:王 瑛,皮肤及组织内寄生虫是在皮肤及组织内寄生,或者其幼虫在皮肤组织内移行,引起临床疾病的寄生虫。本类寄生虫感染途径多,通过误食污染的食物、经皮肤黏膜侵入等方式感染。,皮肤及组织寄生虫分类 线虫:旋毛虫、美丽筒线虫 绦虫:曼氏迭宫绦虫 原虫:刚地弓形虫、肉孢子虫 节肢动物:疥螨、蠕形螨、虱、潜蚤,目 录第一节 线虫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第四节 原虫第五节 节肢动物,第六章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第一节 线虫一、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第一节 线虫,目录,下页,上页,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中。是

2、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引起旋毛虫病。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严重感染常致人死亡。,目录,下页,上页,第一节 线虫,【形态】,1.成虫 虫体线状,细小,后端稍粗;雄虫比雌虫小。,目录,下页,上页,第一节 线虫,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雄虫尾端具一对钟状交配器,无交合刺。雌虫阴门产出的幼虫称新生幼虫,大小约有1246m,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幼 虫,寄生于宿主横纹肌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称之为幼虫囊包。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目录,下页,上页,第一节 线虫,【生 活 史】,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同一宿主的横纹肌内;完成生

3、活史,必须更换宿主。感染阶段:幼虫囊包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吃了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 保虫宿主:猪、鼠、犬、猫及熊、野猪、狼、狐等多种哺乳动物,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根据病程可分三个时期:1.侵入期(肠型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临床表现:肠道广泛炎症,【致病性】,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临床表现:发烧、水肿、呼吸困难,病人常见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引起肌肉炎和血管炎。,下页,上页,目录,第

4、一节 线虫,3.囊包期(恢复期)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囊壁。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重症患者可出现恶病质、虚脱、心肌炎、心力衰竭,也可并发肺炎、脑炎。,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病原学诊断采用活检法,自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经压片或切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检查,以资佐证。但阳性检出率仅50%。,【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免疫学方法 血清学方法可协助诊断,常用于轻度或早期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ELSIA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用

5、于急性期病人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的调查。在国外作为商品猪宰杀前常规检测方法。,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流行分布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发病率较高。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已知有百余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染旋毛虫病。,【流行及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2.流行因素,猪为主要动物传染源。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干燥。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加强卫生宣传和肉类检疫。科学养猪,提倡圈养。消灭老鼠等传染源,搞好环境卫生。治疗病人,常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3.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6、线虫,二、美丽筒线虫(Gonylonema pulchrum)是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口腔与食管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线虫,偶尔寄生人体。,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成虫雌、雄异体,细长,乳白色。寄生反刍动物体内的成虫较大,人体寄生者较小。人体内成虫:雄虫2162mm0.160.23 mm;雌虫32150mm0.200.37 mm。,【形态】,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虫体头部(花缘状表皮突),雄虫尾部(膜状尾翼),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寄生部位:口腔、食管的黏膜及黏膜下层感染阶段:感染期幼虫感染途径:经口感染,吃了感染期幼虫污染的食物和水。保虫宿主:牛、羊、马等多种哺乳动物。,

7、【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虫体于寄生的黏膜下可自由移行。寄生部位可见小疱和白色的线状隆起。临床症状:患者口腔、咽部有虫爬感、异物感或发痒,也可有麻木感、肿痛、黏膜粗糙等,重者舌颊麻木僵硬,影响说话,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若在食管黏膜下层寄生,可造成黏膜表浅溃疡,引起吐血。,【致病作用】,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病原检查法 常采用针挑法挑破虫体寄生处的黏膜取出虫体鉴定、确诊。2.血象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占到了白细胞总数的20%。,【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1.世界性分布,人兽共患。2.预防 不食不洁的蔬菜、生水和甲虫等。3.治疗方法 主要是

8、从患处取出虫体。,【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一节 线虫,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是中国独有虫种。,【形态】,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生活史】,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1.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感染阶段 囊蚴感染方式 因食入动物未熟的肉而感染中间宿主 以淡水螺为第一中间宿主和淡水蟹为第二中间宿主。终宿主 犬、猫、果子狸、豹等家养或野生动物。转续宿主 人,以童虫形式寄生人体皮下,一般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

9、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以童虫阶段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并到处游走,造成某些器官或全身损害,引起幼虫移行症。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的皮下包块和结节,常见于腹部、胸部、腰背部,也可见于四肢、腹股沟、头颈部、阴囊、腋窝等。,【致病作用】,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1.病原检查法 切除或活组织检查,切开摘除的包块,可见隧道样虫穴,有时可见童虫,镜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坏死渗出物及夏科雷登结晶等。2.血液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3.免疫学诊断 最好的辅助诊断方法。,【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1.分布 本虫仅在中国流行,全国甘肃、山西

10、、陕西、河南、四川、重庆、云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1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2.传染源 许多野生动物自然感染,构成了本病的自然疫源性,是本虫重要的传染源。人感染后不能发育为成虫,故人不能传播疾病。3.防治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生食蟹和动物肉类。治疗药物选用吡喹酮。,【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二节 斯氏狸殖吸虫,幼虫称为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引起裂头蚴病。成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曼氏迭宫绦虫病。,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1.成虫 头节 颈部 幼节 链体 成节 孕节,【形态】,曼氏迭宫绦虫成虫,

11、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曼氏迭宫绦虫头节,曼氏迭宫绦虫成节,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原尾蚴 裂头蚴,寄生于剑水蚤内的原尾蚴,活裂头蚴,2.幼虫,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感染期 裂头蚴、原尾蚴感染途径和方式:(1)经皮肤或黏膜侵入(2)经口感染,误食原尾蚴或裂头蚴。终宿主 猫、犬等第一中间宿主 剑水蚤 第二中间宿主 蛙、蛇、人等转续宿主 蛇、鸟、兽、人等,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致病力不大,一般无明显的症状。有时会有消化系统轻微症状。,【

12、致病性】,1.成虫致病,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曼氏迭宫裂头蚴病,其危害远比成虫大。其危害严重因裂头蚴的移行及其寄生部位而异。,2.幼虫致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临床症状按寄生部位分型:,眼裂头蚴病皮下裂头蚴病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增殖型裂头蚴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眼裂头蚴病 多累及眼睑或眼球,出现眼睑红肿且有虫爬感,严重时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皮下裂头蚴病,可在躯干、四肢、外阴或全身的皮下,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局部瘙痒有虫爬感。发生炎症,可有间歇或持续性疼痛及触痛。,目录,下页,上页,第三节 曼

13、氏迭宫绦虫,【诊断】,查虫卵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局部手术检出裂头蚴,诊断裂头蚴病。,询问病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影像技术如CT等对脑裂头蚴病有价值。,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检查法用裂头蚴抗原作各种免疫学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1.分布 成虫寄生人体的报告不多见,裂头蚴病多见。我国以南方为主。2.流行因素(1)局部敷贴生蛙肉或生食蝌蚪;(2)生食蛇、猪及其他转续宿主的肉;(3)饮用生水或游泳吃进含原尾蚴的剑水蚤;,【流行与防治】,3.防治 加强卫生宣教,阻断传播途径。成虫可用槟榔、南瓜子、吡喹酮、丙硫咪唑驱虫,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除。,下页,上页,目录,第三节 曼氏迭

14、宫绦虫,一、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弓形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中,可发生机会感染引起弓形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弓形虫是重要的机会致病原虫,当宿主感染了HIV、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因素引起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形态】共5种形态,包括滋养体(假包囊)、包囊、卵囊、裂殖体、配子体。,(一)中间宿主体内,下页,上页,目录,急性感染期的存在形式。包括 速殖子(增殖快速的滋养体)假包囊(宿主细胞包裹数十个速殖子)缓殖子(增殖缓慢的滋养体),1.滋养体,下页,上页,目录,

15、第四节 原虫,弓形虫滋养体(肠外组织细胞内),目录,下页,上页,第四节 原虫,弓形虫假包囊:(宿主细胞内含数个速殖子),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慢性感染期虫体存在形式。囊性结构内含数百个缓殖子。,2.包囊,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1.卵囊 猫粪便内(含两个孢子囊,共8个子孢子),(二)终宿主体内,2.裂殖体 猫肠上皮细胞内3.配子体 猫肠上皮细胞内形成,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终宿主 中间宿主,中间宿主,相互传染,【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图,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感染阶段:(1)猫粪便中的卵囊;(2)动物肌肉内的包囊和假包囊。感染方式和途径:经口感染、输血、胎盘

16、、黏膜等方式寄生部位:除了红细胞外的所有有核细胞。中间宿主:人和多种动物猫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1.致病因子虫株毒力:RH株(强毒株)、Beverley株(弱毒株)机体免疫状态(机会致病原虫)2.致病机制速殖子导致组织急性炎症和坏死,包囊挤压器官组织,破裂后刺激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形成肉芽肿,纤维化。,【致病性】,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感染胎儿,可致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早孕期感染畸胎发生率高,主要累及大脑和眼。,3.弓形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弓形虫所致脑积水、内脏裸露,下页,上

17、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多为隐性感染,不同的寄生部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淋巴结肿大多见,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眼部病变,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多见。,脉络膜和视网膜炎,获得性弓形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弓形虫感染致脑部脓肿,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1.病原学诊断 涂片染色法 取病人胸水、腹水、眼房水、脑脊液等离心后取沉淀物,或活组织穿刺物涂片,经吉氏染色后镜检,检查到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假包囊、包囊。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法 涂片染色法检查结果为阴性者,取剩余体液或活组织穿刺物接种小鼠腹腔,1周后剖杀,取腹腔液镜检。或取样本进行细胞培养,检查滋养体。,【诊断】,下页

18、,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是弓形虫病重要实验诊断方法,特别适合孕妇弓形虫检查。发达国家早在七十年代就将ToRCH 列为孕期筛查项目。方法:主要有染色试验(DT),为弓形虫特有血清学诊断方法。其次,还有IFA、IHC、ELISA等。,2.血清学试验,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滋养体(吉氏染色),滋养体(IFA试验),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弓形虫脑炎影像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ToRCH感染与优生优育,ToRCH是以下五种广泛传播的病原生物英文名称的字头组合。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风疹(Rubella Virus)、巨细胞病毒(Cytomeg

19、alovirus)、单纯疱疹型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and),ToRCH可引起先天性疾病,在国外作为孕前检查的常规项目。,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流行与防治】1.流行分布世界性分布,约有10亿人感染。可感染多种动物:14种哺乳动物,鸟类等;家畜阳性率可达10%50%。弓形虫是造成13%的动物死亡的直接原因。国外人群血清学调查,抗体阳性率为25%50%;据我室资料重庆地区孕妇抗体阳生率20%左右。,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多种生活史期均具感染性。中间宿主广,家畜家禽均易感。可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间多向交叉传播。包囊可长期存在于中间

20、宿主组织内。卵囊排放量大,对外界抵抗力强。,2.流行因素,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传染源:动物为主,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人也能作传染源。传播途径:口+胎盘+伤口+输血+器官移植易感人群:为普遍易感;胎儿、婴幼儿、肿瘤和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受累的人,3.流行环节,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加强对家畜、家禽监测与隔离。加强对肉类检疫,不生食肉制品。不养猫;定期对孕妇做弓形虫抗体检查。治疗:药物+免疫增强剂,常用乙胺嘧啶、磺胺类,孕妇首选螺旋霉素。,4.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二、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肉孢子虫幼虫寄生食草动物猪、牛等的肌肉内。成虫则

21、寄生于人或食肉动物的小肠黏膜固有层和肌肉内,引起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肉孢子囊(中间宿主肌肉中),人肠肉孢子虫卵囊(终宿主粪便中),孢子囊,子孢子,卵囊,【形态】,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孢子囊(新鲜粪便中),孢子囊(新鲜粪便中),孢子囊(新鲜粪便中),肉孢子囊,肉孢子囊(肌肉内),【生活史】,1.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感染阶段:卵囊或孢子囊(肠道)肉孢子囊(肌肉中)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肉孢子虫成熟卵囊和生肉肉孢子囊;寄生部位:人、食肉动物小肠固有层或肌肉中;宿主:人和食草动物为中间宿主,人或食肉动物为终宿主;,2.生活史要点,下页,

22、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肠道病理改变轻微,有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坏死。肌肉改变常见为皮肌炎和肌炎。肌肉组织可出现点状出血、结节性肉芽肿或心肌灰白色病灶。镜下可见肌肉组织变性,间质纤维化,横纹肌出血。,【致病作用】,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1.病原诊断法人肠肉孢子虫病: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蔗糖浮聚法或硫酸锌浮聚法,以查到卵囊和孢子囊确诊。人肌肉肉孢子虫病:采用活组织或切片检查,查到肉孢子囊。,孢子囊,【诊断】,肉孢子囊,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2.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动物病理剖检可见肌肉色淡、贫血、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在不同部位的横纹肌、心肌、舌肌中可见到大小不等的

23、包囊。,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1.流行分布 世界性分布,人兽共患。部分地区猪肉感染达73%,人群感染9.2%72.1%。2.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及多种动物。3.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水源污染,【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4.防治,加强人畜粪便管理,保护食物和水源;加强肉食品卫生检验,患病动物脏器、组织剔除烧毁处理严禁食用含有肉孢子虫的生肉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试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下页,上页,目录,第四节 原虫,一、疥螨 itch mite,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表皮层内,引起以剧烈瘙痒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形态】,下页,上页,目

24、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生活史】,1.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寄生部位 多寄生于人体皮肤薄、嫩、皱褶处。感染方式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雌虫交配后活跃,最易感染新宿主。雌虫产卵 23只/次,一次/23日,4050只/一生。,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寄生皮下,挖掘隧道,引起机械性损伤。疥螨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等引起超敏反应。继发细菌感染。,【致病性】,1.致病机制,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2.临床症状,感染初期发生红色丘疹、水泡,皮肤剧烈瘙痒,夜间更甚。常因瘙痒,抓破皮肤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疮、毛囊炎、疖肿。,下页,

25、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疥疮(丘疹、水泡、皮损),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1.用针挑法取出疥螨再镜检;2.用刀片刮取患处皮肤,取刮出物镜检;3.用解剖镜直接观察皮损部位,可快速诊断。,【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1.世界性分布,儿童和集体生活的青少年感染率高。2.人疥螨与个人卫生状况关系密切,发病具有群体性。3.防治加强卫生宣传,讲究个人卫生;不共用衣物等个人卫生用品,避免接触患者。患者用过的被服、卫生用品要立即煮沸或用其他方法消毒。常用疗药物用5%10%硫磺软膏、10%苯甲酸苄酯、10%优力肤霜等。,【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二、

26、蠕形螨 Demodex 末体,足体颚体,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形态】,皮脂腺蠕形螨,毛囊蠕形螨(为主),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生活史】,1.生活史过程,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寄生部位 寄生于人体的毛囊和皮脂腺发达的鼻及鼻唇沟、额、头皮、下颌、眼睑周围、颈、肩背、胸部、乳头、阴部和肛门等处感染阶段 幼虫、成虫感染方式 直接、间接接触,可通过共用毛巾、脸盆、衣被发生传播蠕形螨完成一代生活史约需要半个月。,2.生活史要点,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1.致病机制 蠕形螨可破坏上皮细胞和腺细胞,引起毛囊扩张、上皮变性,引起皮肤角化过度以及真皮层毛细

27、血管增生、扩张、皮脂腺分泌障碍。此外,其分泌物、排泄物也能引起超敏反应,引起皮炎。为条件致病性螨虫,危害程度与虫种、感染度、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大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致病作用】,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2.临床表现:,为鼻尖及鼻翼两侧皮肤弥漫性潮红、红色丘疹、疱疹、脓包、成批发生,经久不愈;毛囊口显著增大、表面粗糙、凹凸不平。,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从毛囊或皮脂腺分泌物中检查蠕形螨,方法有:挤压涂片法、透明胶纸法、挤粘结合法。,蠕形螨感染检查部位,【病原学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流行与防治】,1.人群感

28、染率高,世界性分布。并以毛囊蠕形螨感染为主,部分人可同时感染两种蠕形螨。2.防治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共用毛巾、脸盆、浴池等公共卫生用品、设施。可用60C的高温杀死螨虫。常用治疗药物有口服的甲硝唑和维生素B6或吡喹酮,外用药有2%甲硝唑霜、20%苯甲酸苄酯乳剂等。,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是蝇的幼虫的俗称,可寄生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器官、组织中引起蝇蛆病(myiasis)。,三、蝇蛆(maggot),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蝇卵,蝇蛆,成虫,蝇蛹,【蝇各期形态】,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1.生活史过程(完全变态),蝇蛆,【蝇生活史】,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29、 节肢动物,蝇卵经接触、经食入、经昆虫传播,到达寄生部位,发育为蝇蛆,引起蝇蛆病。包括皮肤蝇蛆病、胃肠蝇蛆病、腔道蝇蛆病、眼蝇蛆病等。,【致病性】,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皮肤蝇蛆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皮肤蝇蛆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鼻腔)腔道蝇蛆病(口腔)腔道蝇蛆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在患者病灶部位检出蝇蛆,作鉴定。三龄幼虫后气门的形状、构造及2个后气门之间的距离,是确诊的依据。,【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1.流行分布 蝇蛆病在我国多发于青海、西藏、内蒙古、华北及华东的牧区。2.蝇蛆病在夏秋季高发。男女老少

30、均可感染,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3.防治 加强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消除蝇类孳生地,用诱捕、拍打、毒杀等方法杀灭成蝇,经常更换杀虫剂;合理处理人畜粪便,杀死蝇蛆。经常清洁畜舍,及时治疗蝇蛆病。,【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寄生人或动物的体表的永久性寄生虫,可致虱病。寄生于人体的虱有:头虱 人虱(Pediculus humanus)体虱 耻阴虱(Phthirus pubis),四、虱(louse),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身体狭长,成虫背腹扁平,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胸部3节愈合,足3对,无翅。灰白色,雌虫长约4.4mm,雄虫稍小。,1.人虱 体虱寄生于人体

31、贴身衣物内面;头虱寄生于人体发根。,【形态】,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2.阴虱,阴虱体如芝麻大小,胸腹部相连不可分。虫体灰白色,短而宽,呈蟹状。雌虫长1.52.0mm,雄虫长约0.81.2 mm。,寄生于人的阴毛和肛门周围体毛上,叮咬其附近皮肤,从而引起瘙痒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生活史要点发育类型为半变态;寄生人或动物的体表;人虱主要通过直接、间接接触在人群中传染。阴虱通常由性接触传播,性伴侣往往同患阴虱病。,生活史过程,【生活史】,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诊断】根据症状和体检,用肉眼,或在显微镜下,或用放大镜可在毛干上找到虱卵或

32、虱虫。于寄生部位找到虱卵、若虫、成虫的任一阶段的病原体便可确诊。还可从患者头发、内衣及阴毛等处找病原体。,阴虱,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1.流行分布 虱的分布呈世界性,流行广泛。我国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头虱在儿童特别是女孩中较为流行。2.防治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讲究个人卫生,杜绝卖淫嫖娼和性乱,勤洗澡、勤更衣、勤换被、勤洗头发。,【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对于人头虱、耻阴虱可用灭虱灵、0.2%二苯醚菊酯涂搽局部或用20%50%百部连续多次洗搽患处。发现阴虱病人除及时治疗外,还应追踪传染来源,特别是对其性伴侣,应予以检查治疗。虱病患者的衣物、床上用品和污染

33、物采用苯甲酸甲酯、硫化氢等药物熏蒸,或用65C以上热水消毒杀虱。,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五、潜蚤(Tunga)寄生人和家畜的手、胳膊、踝、足、脚趾、肛门、会阴、外生殖器等部位皮下,引起潜蚤病(dermatophiliasis)。其中穿皮潜蚤(Tunga Penetrans)对人畜危害最严重。,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身体侧扁,长约1mm,分为头、胸、腹3部分。头部有一刺吸式口器;胸部分3节,无翅,每节各具足1对,基节特别发达,善于爬、跳;,【形态】,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生活史】,生活史要点,寄生部位 寄生于人体或家畜的手、胳膊、踝、足、脚趾、肛门、会

34、阴、外生殖器等部位皮下。感染阶段 雌性成虫感染方式 经皮肤接触有雌性成虫的土壤。,完全变态 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各期。虫卵被产在宿主体外,在干燥的沙土中发育为幼虫、蛹,最后羽化为成虫。,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潜蚤病由穿皮潜蚤寄生引起。其受精的母蚤钻入动物和人的表皮之下,分泌毒性产物,对皮下引起机械损伤和超敏反应,并引起继发感染。,【致病性】,1.致病机制,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2.临床症状 雌蚤在潜入处的皮肤形成黄豆大小的脓疱。伴有剧烈的疼痛和瘙痒。伤口易继发感染而形成多发性疼痛性溃疡或并发破伤风、淋巴管或淋巴结炎。,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用消毒针挑取或手术刀切开患者皮肤表面的丘疹部分的黑色肿块,镜检内容物,见到虫体确诊。,【诊断】,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1.流行分布 非洲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人畜共患,对人的危害严重。我国目前没有病例发生,但存在适于潜蚤生长的环境,应予重视。2.防治 流行区不要赤脚行走、劳动,用杀虫剂喷洒潜蚤栖居的孳生场所。及时治疗患者,消灭传染源。用消毒针剥离肿块,取出虫体,感染用抗生素治疗。形成气性坏疽的需手术切除。,【流行与防治】,下页,上页,目录,第五节 节肢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