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节肢动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节肢动物》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先知楼1408室/1301室刘新建,全世界已知的10,000种 我国记录1,500种 与疾病有关的40多种,蝇(fly),一、非吸血蝇类:如家、麻、金、绿、丽蝇二、吸血蝇类:如厩螫蝇、采采蝇三、不食蝇类:如胃蝇、狂蝇,蝇总分为三大类:,P257,一、形态特征,1、头部:1对复眼,3个单眼,舐吸式口器(1对唇瓣),2、胸部:中胸发达,背板上的鬃毛、斑纹是分类依据,3对足,末端有爪和爪垫各1对,翅1对。,与传病有关的结构 口器(唇瓣)蝇足(爪、爪垫),蝇的形态特征,触角短,3 节,第 3 节有触角芒。复眼显著。雄:接眼式
2、,雌:离眼式。单眼 3 个,在头顶部构成单眼区。口器发达,舐吸或刺吸的摄食功能。翅脉简单,6 条纵脉,不分支。腹部分节,可见 4-5 节。幼虫蛆状,头部极小,大部缩入胸部之内,3 龄不再蜕皮即变为蛹。,种类:我国常见(非吸血)蝇种 家蝇 麻蝇 金蝇 绿蝇 丽蝇,主要蝇种鉴别要点,体色 其它特征舍蝇(家蝇)无金属色 胸背4条纵纹,第4纵脉 末端直弯麻蝇 同上 胸背3条纵纹厩螫蝇 同上 刺吸式口器,第4纵脉 末端微弯金蝇 有金属色 颊部橙黄色绿蝇 同上 颊部银白色丽蝇 同上 胸部具粗长的宗毛,腹背(青蝇)深蓝色金属光泽,Musca domestica家蝇,Musca domestica,Sarco
3、phaga carnaria(麻蝇),Sarcophaga carnaria,Chrysomya megacephala(金蝇),Lucilia sericata(绿蝇),Calliphoridae,Calliphoridae(丽蝇),二、生活史,全变态:卵 幼虫(蛆)蛹 成虫 完成整个周期需1020天时间,蝇卵,1天,4-8天,3-6天,幼虫,蛹、成虫,三、生态习性,1、孳生地:粪便类、垃圾类、腐败动植物类2、食性:杂食性(好香喜臭)边吃 边吐 边排泄3、活动与栖息:白天 活动 夜间 栖息 飞行能力较强,能借助交通工具远距离扩散4、越冬:多数以蛹期越冬;少数以幼虫或成虫越冬,四、危害,1、寄
4、生:蝇类幼虫寄生于组织和器官中 蝇蛆病(1)胃肠蝇蛆病(2)口腔、耳、鼻咽蝇蛆病(3)眼蝇蛆病(4)泌尿生殖道蝇蛆病(5)皮肤蝇蛆病(6)创伤蝇蛆病(7)脏器蝇蛆病,有利之处:利用蝇幼虫清除坏死或腐败组织,2、传病,(1)生物性传病:采采蝇 锥虫病(2)机械性传病:肠道传染病 阿米巴痢疾、伤寒等 呼吸道传染病 TB 皮肤传染病 皮肤利什曼病 眼传染病 沙眼,五、防制,1、环境防治:消灭蝇孳生地,搞好环境卫生 注意垃圾、粪便的处理2、物理防治3、化学防治4、生物防治,有机氯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小结,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虫媒病我国分布的三属主
5、要蚊蚊的生活史、生态与传病蝇的生活史、生态与传病 苍蝇是如何传播疾病的?,?,蛛形纲,掌握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掌握的蜱生活史各期的一般形态及硬蜱和软蜱的区别;蜱的生态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危害,P280,概述,蛛形纲特征:躯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无触角,无翅成虫有足4对 与医学有关的种类:蜱螨亚纲:寄螨目 蜱和革螨,真螨目 恙螨、疥螨、蠕形螨、尘螨等。,形态,蜱螨是小型节肢动物,0.1mm-1cm以上。有圆形、卵圆形或长形等。基本结构:颚体(gnathosoma)和躯体(idiosoma)。颚体又称假头(capitulum),蜱螨类生活史,生活史可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等期。幼虫有足3对
6、,若虫与成虫则有4对。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但生殖器官未成熟。在生活史发育中有1-3个或更多若虫期。成熟雌虫可产卵、产幼虫,有的可产若虫,有的可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蜱螨对人体的危害,1.寄生 疥螨寄生于人体皮内引起疥疮;蠕形螨寄生于毛囊、皮脂腺引起蠕形螨病。2.叮刺或毒螫 革螨、恙螨叮刺人时可致皮炎;蜱叮咬严重者可 致蜱瘫痪。3.吸血 蜱吸血量大,饱血后虫体可胀大几十倍甚至100多倍。4.过敏性疾病 尘螨能致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间接危害(虫媒病):病毒病:硬蜱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革螨及恙螨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病:恙螨传播恙虫病,硬蜱传播北亚蜱媒
7、斑疹伤寒,硬蜱和软蜱传播Q热,革螨传播立克次体痘。细菌病:硬蜱、软蜱和革螨传播兔热病。螺旋体病:硬蜱传播莱姆病,软蜱传播蜱媒回归热。,蜱螨传播疾病的特点,1.传播人兽共患疾病。2.病原体经卵传播较普遍。3.既是传播媒介,也多是病原体的贮存宿主。4.所传疾病通常呈散发性流行。,蜱 tick,形态成虫椭圆形,腹背扁平,体大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体分颚体和躯体。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有盾板者称为硬蜱;无盾板者称软蜱。,1硬蜱(hard tick),2软蜱(soft tick),P283,硬蜱颚体,颚体在躯体前端,背面可见。颚体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
8、成。颚基是一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功能。螯肢1对,是重要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形成口腔。口腔两侧为须肢。,颚体(假头),硬蜱口下板,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躯体,躯体呈袋状,前窄后宽,两侧对称,大多褐色。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雌雄蜱区别,雄蜱:体小盾板大,遮盖整个虫体背面雌蜱:体大盾板小,仅遮盖背部前面,硬蜱与软蜱形态特征的鉴别,生活史,蜱是不完全变态,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期。stages of Ixodes sca
9、pularis,幼虫、若虫的外形与成虫相似,但幼虫只有3对足,若虫无生殖孔。,根据蜱在生活史中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单宿主蜱: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如微小牛蜱。二宿主蜱:幼虫若虫在一宿主,而成虫在另一宿主。如残缘璃眼蜱。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如全沟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软蜱多为多宿主蜱。,蜱发育类型,生态习性:硬蜱、软蜱区别,危害,1.直接危害 叮刺吸血。多无痛感。有些硬蜱唾液分泌神经毒素可致宿主肌肉麻痹,甚至
10、呼吸衰竭,称为蜱瘫痪。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2传播疾病,森林脑炎:病原体是森林脑炎病毒,主要病媒为全沟硬蜱。5-8月多发,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新疆,伐木工人多见。新疆出血热:病原体为一种RNA病毒。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病人也可传染。传媒主要为亚东璃眼蜱。流行于新疆,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4-5月。蜱媒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新疆有流行。,莱姆病: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好发于春、夏季。Q热(Q fever):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由呼吸道传
11、播,也可通过消化道、蜱叮咬。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我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有本病存在。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2传播疾病,防制原则,1环境防制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类动物。2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3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思考题,蛛形纲有哪些主要特征?如何区别硬蜱和软蜱?试述蜱的生态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螨
12、 MITE,蜱、螨的形态区别,一、恙螨 chigger mite,恙螨体小恙螨成虫和若虫营自生生活仅幼虫营寄生生活,能传播恙虫病等病,地里恙螨幼虫,幼虫大多椭圆形,体长1mm,体毛较少,红、橙、淡黄或乳白色,地里恙螨幼虫,虫体分颚体和躯体颚体在躯体前端,由螯肢及须肢各1对组成。体毛稀少可数腹面有足3对,地里恙螨幼虫,盾板呈长方形,有毛5根,中部有感器2个,丝状。盾板左右两侧有眼12对,位于眼片上。躯体上有横列的背毛28根,其排列为2-8-6-6-4-2=28。,恙螨与疾病的关系,1.恙螨皮炎(trombidosis)恙螨的唾液能够溶解宿主皮肤组织,引起局部凝固性坏死,出现皮炎反应。被叮刺处有痒
13、感并出现丘疹,可发生继发感染。2.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scrub typhus)由感染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叮咬人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起病急、持续高热、皮疹、皮肤受刺叮处有焦痂和溃疡、局部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3出血热,二、蠕形螨 Demodex,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寄生于人体的仅两种,即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蠕形螨,螨体细长呈蠕虫状,乳白色,半透明。长约0.10.4mm 颚体呈梯形。躯体分足体和末体两部份,在足体腹面有足4对,粗短呈芽突状。末体细长,体表呈环状横纹,末端钝圆。,生活史,生活史相似
14、:卵、幼虫、前若虫、若虫和成虫5个时期。寄生部位:额、鼻、鼻沟、头皮、颏部、颧部和外耳道,还可寄生于颈、肩背、胸部、乳头、会阴处。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一个毛囊内常有多个虫体群居,一般618个,最多达200个。皮脂蠕形螨常单个寄生于皮脂腺和毛囊中。主要刺吸宿主细胞和取食皮脂腺分泌物,也以皮脂、角质蛋白和细胞代谢物为食。,致 病,对于蠕形螨的致病性多年来一直有所争论。近年研究表明,它具有致病作用,属条件致病螨。蠕形螨可能与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睑缘炎等皮肤病有关。,病理切片,诊 断,镜检到蠕形螨即可确诊。方法:挤压涂片法:用手挤压,或用弯镊子、曲别针等器材刮取受检部位皮肤,将刮出的皮
15、脂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甘油或花生油,涂开后加盖片镜检;透明胶纸粘贴法:透明胶纸睡前粘贴于面部,至次晨取下贴于载玻片上镜检。阳性者总数90.4,简便易行,无痛苦。,流行与防治,人体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报告人群感染率为27100。国内感染率在0.881.0之间。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蠕形螨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目前治疗药物较常用的有:口服灭滴灵及维生素B2。外用的药物还有10硫磺软膏,苯甲酸苄脂乳剂有一定疗效。,三、疥螨 Sarcoptes,疥螨(itch mite)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皮肤表皮层内,引起剧烈瘙痒的顽固性皮肤病,即
16、疥疮(scabies)。寄生于人体的疥螨称为人疥螨(Sarcoptes scabiei)。,疥螨,颚体:很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钳状,尖端有小齿。须肢分三节。躯体:无眼和气门。腹面有4对足。雌雄前2对足的末端均有长柄的爪垫吸垫,为感觉灵敏部份;后2对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虫为长鬃,而雄虫的第4对足末端具吸垫。,疥螨寄生部位,疥螨常寄生于人体皮肤较柔软嫩薄之处,常见于指间、腕屈侧、肘窝、腋窝前后、腹股沟、外生殖器、乳房下等处;在儿童则全身皮肤均可被侵犯。,皮内隧道中的雌疥螨及卵,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角质层间,啮食角质组织,并在皮下开凿一条与体表平行而纡曲的隧道,雌虫就在此隧道产卵。隧道最长可达10
17、15mm。,疥疮,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多为对称分布。疥疮丘疹淡红色、针头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间皮肤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继发性感染,剧烈瘙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原因是雌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引起过敏反应。白天瘙痒较轻,夜晚加剧,睡后更甚。由于剧痒、搔抓,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如脓疮、毛囊炎或疖肿。,诊断,根据接触史及临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若能找出疥螨,则可确诊。方法:用消毒针尖挑破隧道的尽端,取出疥螨;或用消毒的矿物油滴于皮肤患处,再用刀片轻刮局部,将刮取物镜检。最近国内学者采用解剖镜直接检查皮损部位,发现有隧道和其盲端的疥螨轮廓,即用手术刀尖端挑出疥端,阳性
18、率可达97.5。,病理切片,流行病学,疥疮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疥疮较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年集体中。感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疥螨在宿主皮肤上爬行和交配,传播机会更多。也可通过患者的被服、手套、鞋袜等间接传播。公共浴室的更衣间是重要的社会传播场所。,预防与治疗,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治疥药物:10硫磺软膏,10苯甲酸苄酯搽剂,10优力肤霜及伊维菌素等。患者治疗前均需用热水洗净患部,待干后用药涂搽,每晚一次,效果较好。治疗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皮损出现,方能认为痊愈。,四、尘螨 dust mite,尘螨普遍存在于
19、人类居住场所的尘埃中,是一种强烈的过敏原。,形态,体长椭圆形,0.20.50.10.4mm。颚体位于躯体前端,螯肢钳状。躯体表面有指纹状皮纹。背面有狭长盾板。雄虫体背后部还有后盾板,肩部有一对长鬃,后端有2对长鬃。有足4对,跗节末端具钟形吸盘,习性,屋尘螨主要孳生于卧室内的枕头、褥被、软垫和家具中。粉尘螨在面粉厂、棉纺厂及食品仓库、中药仓库等的地面大量孳生。尘螨是一种啮食性的自生螨,以粉末性物质为食,如动物皮屑、面粉、棉籽饼和真菌等。,与疾病关系,引起第型变态反应1尘螨性哮喘:初发幼年时期,突发性、反复发作的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呼气性呼吸困难、哮鸣音。春秋季好发。时间常在睡后或晨起。2过敏性鼻
20、炎:突然发作,鼻塞、鼻内奇痒,连续喷嚏和大量清水鼻涕。有阵发性、迅速消除特点。,人体寄生虫毛囊蠕形螨,目 录,前言概述形态和生活史寄生适应特征 致病机制与症状诊断流行情况 防治小结,针对校园出现的化妆品推销中的螨虫问题,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这种皮肤疾患的始作俑者主要是一种寄生虫毛囊蠕形螨。通过对该虫生活史、寄生适应特征、检查和防治等与治病性相关的小知识加以简单介绍,希望对广大同学正确认识、科学防治该皮肤病以及合理选用护肤品有所帮助。,前言,毛囊蠕形螨,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肉食螨总科,蠕形螨科。体细小,呈蠕虫状。体壁较薄,为壳质膜结构。目前已知约有120种亚种。它是一种小型的永久性
21、寄生螨,可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毛囊内。人体的主要寄生部位为面部、头皮、乳头、胸、臀等处的皮脂腺上的毛囊内,其中以脸面部感染率最高,如鼻尖为69.7%,鼻翼为68.3%。可引起毛囊虫皮炎,表现为鼻尖和鼻翼两侧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充血,脓疮、有痒感和烧灼感。,概述,毛囊蠕形螨生活史各期的发育必须在哺乳动物体上进行,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前若虫、若虫、成虫五个期。卵期 卵无色半透明,成蘑菇状。自前端向后逐渐增宽,至卵体中部最宽。壳薄,可见卵内发育中的幼胚。卵期一般约60小时。幼虫期 幼虫体细长。足三对,触须分两节,须跗节上具有5个弯曲的刺形爪。咽泡明显,无颚腹毛。足跗节各具一爪,爪端分三叉。末体环
22、纹不明显。幼体不断以皮脂为食,并能刺吸上皮细胞内含物。约36小时发育,蜕皮为前若虫。,形态和生活史,前若虫期 前若虫有足四对,各足跗节具有一对爪。经72小时取食和发育,蜕皮变为若虫。若虫期 若虫外形似成虫,较成虫细长。末体环纹不清晰,咽泡明显。足4对,跗节有一对四叉爪。不食不动约近60小时发育蜕皮为成虫。,形态和生活史,成虫期成虫体细长,呈乳白色半透明。马蹄形咽泡细长,后段开口较窄。虫体分为颚体和驱体两部分。颚体位于虫体前端,呈梯形,螯肢一对,呈细针状,触须三对。躯体又可分为前体和末体。雌虫略大于雄虫。雄性生殖孔位于第2对背足体毛中间的一个三角形突起上。雌虫有一指状肛道,雄虫无。雌雄螨于毛囊口
23、交配后,雌螨则进入毛囊内产卵,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完成一代生活史约需2到4周,雌虫寿命2个月左右。,形态和生活史,毛囊蠕形螨雌(含卵)雄成虫,毛囊蠕形螨主要刺吸宿主细胞分泌物,少数以角蛋白为食。该螨在不同发育阶段取食量不同,通常从幼螨到成螨取食量逐渐增加,尤其从若虫到成虫阶段取食量最大,且雌虫的食量大大超过雄虫。,寄生适应特征,毛囊蠕形螨生活史各期均不需光,但对温度较敏感,发育最适宜温度为37,其活动力可随温度上升而增强,54为致死温度,低温对毛囊蠕虫螨生长发育不利。该螨寄生人体的密度以夏季最高。一个毛囊内常有6至18个成体群居,最多达200个。,寄生适应特征,人体经毛囊蠕形螨感染后,虫体钻入
24、毛囊内,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其排泄物的化学刺激,使组织出现炎症反应。随着它不断繁殖,逐渐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状扩张甚至增生肥大,形成鼻赘,还可导致继发毛脂腺炎和痤疮。寄生部位毛囊涨大,皮脂腺分泌物增多,感染细菌,形成粉刺。,致病机制与症状,临床表现为鼻尖鼻翼两侧等处血管扩张,面部患处轻度潮红,继而皮肤充血,发生红斑湿疹或针尖大小的红色痤疮庄丘疹、脓疮、结痂等症状,可成批发生,经久难愈。严重时刻累及额、颊及眼周皮肤。从皮损中可检查到毛囊蠕形螨生活史的各个时期。,致病机制与症状,毛囊蠕形螨寄生于人体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有时也可引发毛囊炎、睑缘炎和继发感染。患有酒渣鼻、痤疮(青春痘)的患者,毛囊蠕
25、形螨感染率及感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及一般皮肤病人,说明毛囊蠕形螨是引起上述症状的病因之一。,致病机制与症状,用痤疮压迫器或用手挤压患处,将挤出物刮下,置于滴有甘油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轻压后,镜检。若查到蠕形螨即可确诊。病原检查可采用直接刮拭法、挤压刮拭法和透明胶纸法。,诊断,人体感染毛囊蠕形螨是世界性的,我国10多个省市已报道有该螨的感染。各地感染率在0.881.0之间,且男性略高于女性。感染年龄范围从4个半月到90岁,其中以4060岁感染率为最高。人体可能通过皮肤直接接触或有毛巾等物间接感染。但毛囊蠕形螨和某些动物蠕形螨同种宿主的直接接触是该螨迁移的必要条件。在白天,毛囊蠕形螨可出现于面部皮
26、肤表面,有利于该螨的接触传播。,流行情况,据流行病学调查,新生婴儿皮肤并无毛囊蠕形螨的存在,是其后天与带螨成人接触而感染,且随着婴幼儿年龄增长,接触机会增多,感染率逐渐增高。感染率不等于患病率。感染有毛囊蠕形螨的人,不等于都发病,它致病的条件是螨在皮肤局部寄生的数量及人体免疫机能的高低。,流行情况,毛囊蠕形螨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大,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肥皂、化妆品等均不能杀死。通过消除面部毛囊蠕形螨感染,能够有效控制和改善面部症状。具体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预防,避免和患者直接接触,毛巾、脸盆、衣被要专用。药物治疗:外用药有10%硫磺软膏,苯甲酸苄脂乳剂,二氯苯醚菊脂霜剂等。也可服用灭滴灵、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用天然植物大黄提取物脂质体制剂治疗。用耐久防螨抗菌整理织物。,防 治,通过对毛囊蠕形螨形态结构、生态与生活史、摄食特点、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初步了解,我们认识到该螨与其他寄生虫一样具有高度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此外,由于人体感染该螨的广泛性,有必要让广大同学了解这种寄生虫,认识其危害,提高正确判断、科学防治该螨引起皮肤疾患的能力。虽然该螨感染者大多为无症状的带虫者,一旦条件成熟,该螨迅速增殖,对皮肤的化学刺激、机械损伤等致病作用会很明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