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4658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凌启鸿1,2, 张洪程1,丁艳锋2,戴其根1,凌励3,王绍华2,徐茂4(1.扬州大学;2.南京农业大学;3.江苏农垦;4.江苏省农林厅)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水稻栽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新世纪水稻栽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1、主攻单产是水稻栽培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基石作用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有近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这是难以改变的民族饮食传统。全国水稻面积和产量的87.4%和87.6%(2001年资料)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南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我国南方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大量占用稻田搞建设,而且这

2、种趋势还将长期存在,由此带来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无法用北方的旱粮来弥补的。因此,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是稻米生产安全问题。控制人口,节约用地,能部分缓解稻米供需矛盾;不断提高稻米的单产,才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具有基石的作用。2、主攻单产的同时,必须兼顾优质、高效、生态和食品安全的综合要求,是稻米生产上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在粮食紧缺时代,曾采用的高投入追求高产、不求品质和效益,并带来环境和稻米高残毒含量的不合理栽培方法,必须摒弃。但一味追求省工、省力、节本,不顾单产的轻简栽培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发展超级稻育种和栽培,成绩显著;但大面积的单

3、产不见提高。这是由于大面积生产上过多地推广应用单产水平不高的各种轻简省力栽培方法所致。这种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不改变,要提高我国的水稻单产是很艰难的。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使各项技术的应用及彼此间的配合均能达到适时适量、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率,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综合要求,是21世纪我国水稻栽培发展的方向(1)在高产更高产(江苏水稻亩产700公斤以上)条件下,肥料投入较多,易于在优质、高效、生态及安全之间产生矛盾,并增加了倒伏的风险。这就要求精确计算施肥、基本苗、水分调控和植保技术的实施,使各项措施均能发挥最高的效率,既保证高产优质、又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及稻米的污染。因此,这种高

4、产栽培对技术定量的要求十分严格。(2)在中、低产条件下(江苏水稻亩产600公斤以下),存在多种技术途径,似乎对栽培技术定量的要求不严格。但实践证明,也存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栽培技术定量问题。2002年江苏十个县进行的精确施氮试验,在采用习惯的经验性栽培条件下,亩产500-600公斤的大面积稻田,施氮水平都在20公斤/亩左右。而采用密、肥、水精确定量栽培的,亩施氮20公斤的水稻亩产可提高至700公斤左右;或保证获得600公斤左右亩产的,亩施氮量可下降至16公斤左右。所以,不论是中、低产变高产或高产更高产,要达到栽培的“十字”综合目标,技术的精确定量都是必要的。二、水稻精确定量栽

5、培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包括水稻生长发育诊断指标定量化、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定量化和栽培技术定量化三个部分。其中前两部分是我国对水稻栽培规律的理论原始创新,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中,用于确定水稻高产优质群体生产发展过程的定量化诊断指标;第三部分解决栽培技术定量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既有原始创新,也有技术集成创新部分。(一)水稻生长发育诊断指标定量化在水稻生育过程中,应用出叶和各部器官生长之间的同步、同伸规则,以叶龄指标对各部器官(根、叶、蘖、茎、穗)的建成和产量因素形成在时间上作精确定量诊断。1、明确了三个最关键的叶龄期(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高产群体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主茎总叶数)

6、n(伸长节间数)叶龄期(5个伸长节间以上的品种)和Nn+1叶龄期(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2)拔节始期(第一节间伸长期) 为Nn+3叶龄期或n-2的倒数叶龄期。(3)穗分化叶龄期 穗分化开始于叶龄余数3.5左右,完成于破口前。各期出叶的关系为: 苞原基分化期倒4叶出生后半期; 枝梗分化期倒3叶出生期; 颖花分化及雌雄蕊分化期倒2叶出生至剑叶露尖; 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剑叶抽出中后期至孕穗初期; 花粉粒充实完成期孕穗中后期。2、水稻叶龄模式是精确定量栽培的基础(1)高产群体叶色“黑黄”节奏变化,有其严格的叶龄期和叶色指标值共同的模式有: N-n叶龄期以前,群体叶色应“黑”,叶片的含氮率应在

7、3.5%左右,顶4叶叶色顶3叶,有利于促进有效分蘖发生。 N-n叶龄期,叶色开始褪淡,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7%(粳稻)和2.5%(籼稻)左右,顶4叶顶3叶(两叶叶色相等),分蘖速度明显减慢。 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Nn+1)(N-n+3),叶色要明显“落黄”,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5%以下(2.2%-2.4%),顶4叶浅于()顶3叶,新分蘖停止发生,无效分蘖和叶、茎的生长均受到有效控制。 倒2叶期(颖花分化)开始直至抽穗后的15-20天期,叶色应回升显“黑”,叶片含氮量上升为2.7%(粳稻)和2.5%(籼稻),顶4叶顶3叶,有利于促进穗分化形成大穗,并提高结实率。 抽穗15-20天后,叶色逐渐褪淡

8、,至成熟期能保持2片以上绿叶,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粒重。(2)高产群体各叶龄期适宜数量发展的叶龄模式最主要的是: Nn叶龄期以前,群体叶色应“黑”,叶片含氮率应在3.5%左右(3.0%-4.0%),顶4叶叶色顶3叶(由心叶下数),有利于促进有效分蘖发生,形成壮苗。 Nn叶龄期,叶色开始褪淡,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7%(粳稻)和2.5%(籼稻)左右,顶4叶=顶3叶(两叶叶色相等),分蘖速度明显减慢。 无效分蘖始期(Nn+1)至拔节始期(Nn+3),叶色要明显“落黄”,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5%以下(2.2%-2.4%),顶4叶浅于顶3叶,新分蘖停止发生,无效分蘖和茎基部叶片及节间的生长均受到有效控制,

9、为中期稳长打好基础。 倒2叶期(颖花分化)开始直至抽穗后15-20天,叶色应回升显“黑”(二黑),叶片含氮率回升为2.7%(粳稻)和2.5%(籼稻)左右,顶4叶叶色=顶3叶,有利于促进穗分化形成大穗,并提高结实率。 抽穗后15-20天以后,叶色逐渐褪淡,至成熟期能保持2片以上绿叶,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粒重。(3)调控措施应用的叶龄模式,使栽培技术模式化、规范化 施用氮素等促进生长的技术,其作用期发生于以后的1、2乃至3个叶位(如施用量多)。例如,6叶期(N)施氮将会促进第7、8甚至9叶(N+1,+2或+3叶期)及它们的同伸分蘖的生长,且其肥效的高峰期往往发生在8叶期(N+2)。因此,为控制无效分

10、蘖的发生,必须在N-n-2叶龄期以前结束分蘖肥的施用。为了促进颖花的分化,促花肥应在倒4叶期施下;为防止颖花退化,保花肥必须在倒2叶期施下。 烤田等控制生长的作用期,一般产生于造成植株水分亏缺的后一个叶龄期。例如,为控制N-n+1叶龄期无效分蘖的发生,应在N-n-1叶龄期排水搁田,到N-n叶龄期才能造成植株水分亏缺,产生的控制效应在N-n+1叶龄期,不仅把N-n+1叶控短,而且把该叶龄的同伸分蘖被控掉。同理,为控制第一节间的伸长,应在第一节间伸长以前1、2个叶位排水烤田,使植株水分亏缺产生在第一节间伸长前,才能有效控制第一节间的伸长。(二)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把与产量形成最密切相关的群体形态结

11、构和生理功能在七个方面进行了定量。1、最关键的三项群体质量指标(1)提高抽穗成熟期群体光合积累量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水稻优质群体的本质是高光效的群体,而高光效群体的本质又在于提高抽穗到成熟期群体的光合积累量。 抽穗期的群体光合生产积累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y=a+bxcx2),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只能适量(图1)。 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产量主要决定于结实期的群体光合生产积累量(图2)。图1 抽穗期的干物质量与产量关系图2 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量与产量关系获得一定目标的高产,必须获得抽穗成熟期相应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产水稻籽粒产量中,一般有80%以上来自

12、抽穗后的光合积累,亩产700公斤稻谷,约有560公斤以上来自抽穗后,折合干重应在500公斤以上。江苏高产田的实际资料表明,亩产700公斤的群体,抽穗期生物量在800公斤左右,成熟期1300公斤左右;亩产800公斤的群体,抽穗期(850900公斤)至成熟期(14201470公斤)的干物质积累量在570公斤左右。在云南永胜县涛源乡获得世界纪录的协优107高产田,亩产1287公斤,齐穗期的生物量为1230公斤,成熟期为2240公斤,抽穗至成熟期增加了1010公斤,折合产量为1203公斤,占籽粒产量的93%。可见,抽穗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是精确定量栽培的首要定量指标。(2)适宜LAI和抽穗期保持与伸长

13、节间数相等的单茎绿叶数,是提高群体抽穗后光合积累量的形态生理基础 适宜LAI的大小江苏高产水稻的适宜LAI为7-8(粳稻)或7-7.5(杂交籼稻)。构成适宜LAI的为适宜穗数与单茎叶面积。单茎叶面积大的大穗型品种,亩适宜穗数较低。生产地的日辐射量大,亩穗数和LAI可显著提高。南京水稻生长期间平均日辐射量为384.8cal/cm2,杂交籼稻汕优63的亩适宜穗数为17(16-18)万左右,适宜LAI为7-7.5;云南永胜县涛源乡的日辐射量达622-640cal/cm2,比南京高出62%-66%,在那里高产田的适宜LAI达11-12,穗数可高达27万(27-28),均比南京高出60%左右。 适宜LA

14、I的组成A. 有效叶面积率在孕穗至抽穗期的LAI中,包括有效分蘖的LAI和无效分蘖的LAI两部分。无效分蘖有叶而无颖花,在群体中占的比例高,即无效叶面积率高,群体的粒/叶比必然低,总颖花量必然少。因此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有效蘖叶面积的比例,才能提高粒/叶比,才能在相同LAI的条件下提高群体的总颖花量(表1)。高产田调查的资料表明,高产优质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应提高到90%以上,最好能达95%以上,最大的理论值为100%,无效叶面积率被控制在5%以内。生产上,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是提高有效叶面积比例的唯一途径。表1 LAI相近条件下有效叶面积率不同的若干影响最大LAI有效叶面积率(%)颖花/叶

15、(朵/cm2)(平均)总颖花量(万/亩)平均实产(kg/亩)7.07.580.185.0(n=2)0.5382579.6512.185.090.0(n=5)0.5712720.0550.890.0 (n=3)0.6032936.9603.6注:品种为扬稻4号,小苗机插(19891990年)B. 高效叶面积率有效茎的最上三张叶片作者称之为高效叶片。因为这三张叶片的生长和穗分化同步。这三张叶片生长的大小与每穗粒数呈密切正相关,而茎基部叶片的大小,和每穗颖花数的相关不密切,和结实率甚而呈弱负相关(表2)。其次,它们处于受光条件良好的冠层上部,叶片的生理年龄又较轻,具有旺盛的光合能力,对籽粒灌浆充实的

16、贡献最大。提高高效叶片叶面积在群体LAI中的比率,可以促进形成大穗,提高粒/叶比,增强结实期群体的光合积累量。表2 IR24茎秆上各叶长度与每穗颖花数及结实率的关系叶位平均长度(cm)各叶长幅度(cm)与每穗颖花数的相关(r)与结实率的相关(r)倒一叶35.720480.4066*0.0762倒二叶47.930540.5623*0.0172倒三叶47.031580.15660.1343倒四叶43.724580.03620.0517倒五叶29.013470.04190.1879*抽穗后处于茎下部的23片叶,生理年龄老,受光条件差,光合效能相对较低;但它们的存活,对根系的活力关系很大。其仍是高产群

17、体所必须的,称谓低效叶片。对它们的生长,应予控制,使低效叶面积在群体LAI中占有较小的比例。高产群体高效叶面积率的适宜指标值,56个伸长节间的粳稻品种,一般为75%80%。为实际应用方便起见,找到了茎生各叶长度次序这一诊断指标(表3)。表3反映了中粳稻盐粳4号高效叶面积率为75%80%的高质量群体,叶长序数(由上而下)应为23145,或32145,产量最高。即倒2或倒3叶最长(或两叶等长),其次为剑叶,倒4叶再次,倒5叶最短(倒4、倒5两叶为低效叶)。倒4、倒5两叶长,倒2叶和剑叶短的群体,高效叶面积率低(70%),是低产的群体。表3 高效叶面积率与茎生叶片长度顺序(品种:中粳盐粳4号)高效叶

18、面积率产量(kg/亩)叶长顺序叶片平均长度(cm)倒一叶倒二叶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75%80%709.7(650.94774.6)2-3-1-4-530.842.340.827.122.570%74%639.6(643.4633.9)3-2-4-5-127.236.639.633.927.6顶3 顶3 =顶4 顶4顶3 顶3=顶4 “黑” “黄” 渐回升 “黑” 渐褪淡叶片含 3.5% 2.7%(粳) 2.5% 2.7%(粳)氮量 2.5%(籼) 2.5%(籼)图3 亩产700-800公斤群体发展动态的形态生理指标以上是江苏亩产700-800公斤高产群体生育各期的形态生理的数量(也是质量)指标。

19、各地品种的总叶数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产量目标不同,生育各期的具体生长指标当有所不同。但上述4个生育时期的促控原理与原则,叶色“黑黄”变化和叶片含氮率(用顶4、顶3叶叶色差反映),够苗叶龄期及高峰苗期的茎蘖苗数量控制原则,以及关键叶龄期群体适宜LAI和生物量积累的原理原则等,都是共性的,不可违背的。各地应按这些共性原则,总结当地高产田的资料,设计制定目标产量的群体合理生长发展的蓝图。(三)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作物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技术的精确化必须遵循以下总的思路:(1)各项措施都要为构建抽穗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服务;(2)以高产群体生育各阶段的形态、生理的发展指标为依据,通过各叶龄期群体发展状况

20、的诊断,采用适当措施,对各部器官的生长,作定向、定量的调控;(3)用充分壮大个体,发展构建合理群体的方法,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栽培途径;(4)促控技术的应用,遵循有利于促进有效生长和高效生长,控制无效和低效生长的原则;(5)对各项技术进行精确定量,以最经济的投入,保证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根据上述总思路,水稻栽培的关键栽培技术的定量原理和方法如下:1、播栽期的确定(1)最佳抽穗结实期的确定。抽穗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积累量决定了水稻的产量,必须把抽穗成熟期安排在最佳的气候条件下,称最佳抽穗结实期。水稻在最佳抽穗结实期开花结实,可获得最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21、。江苏的观测表明,粳稻抽穗期日均温25左右时的结实率最高。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温21左右时千粒重最高(籼稻2个温度一般比粳稻高2)。可以把这两个温度指标常年出现的日期,定为当地的最佳抽穗结实期。 图4 结实率与抽穗期日均温的关系 图5 千粒重与灌浆结实期日均温的关系众所周知,在大气湿度高达80%以上的我国南方湿润稻区,抽穗结实期遇上气温3538以上的高温天气,空瘪粒大量增加而减产。但在大气湿度低(50%以下)的地区,虽遇上38以上的高温天气,仍有很高的结实率。作者于1975及1976年在几内亚波尔多农研站观察到,旱季种稻,1月中旬抽穗开花时的气温高达41,但大气相对湿度只有8%,南京11号和井岗3

22、0号的结实率平均高达95%98%。这是由于很低的大气湿度,使蒸腾量增大,带走了大量热能,显著降低了稻株的体温,保证了光合生产和各项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缘故。表4反映了在大气湿润(湿度80%)条件下,稻株体温和气温相差很小,在大气湿度50%相对干旱的情况下,在气温36的高温条件下,活体稻株的体温在2730的适宜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内,越是生理年龄轻的器官,体温越低;而经收割后的秸秆,因失去了蒸腾功能,温度接近气温。由此可见,在有灌溉条件的干热地区,抽穗结实期的干热气候,是超高产的理想生态区。表4 大气湿度对稻株体温的影响地点测定时间大气湿度(%)气温()稻株部位体温()温差()南京2005.8.9中午

23、8034稻株剑叶322福建尤溪2005.8.11中午5036开花稻株剑叶279开花穗部288黄熟稻株剑叶288黄熟剑叶尖297黄熟谷粒306前一日收割秸秆351(2)根据品种播种至最佳抽穗期的天数,确定适宜播期。(3)播期确定后,秧龄决定了移栽期。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手工栽插的适宜秧龄以控制在6叶(5叶1心)以内为好。必须延长秧龄(7叶1心)的,应用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和大苗移栽特殊的密肥技术。2、培育壮秧的注意点(1)肥床旱秧移栽后根系爆发力强,缓苗期短,对高产群体的培育调剂有利。(2)掌握适宜秧龄。机插秧的适宜秧龄为4叶期(3叶1心)。手插秧的起始秧龄为5叶期(4叶1心),最大叶龄为N-n-1

24、的超大苗,有利于高产的秧龄为5-6叶期,最大不超过7叶期(6叶1心)。超过7叶1心的单季稻大苗,要采取特殊的密肥运筹方式。(3)依移栽叶龄、品种个体繁茂度定播种密度。(4)依土壤肥力基础、养分含量合理培肥,按秧龄长短确定施肥量和追肥时间,注意追嫁肥施用。3、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合理基本苗是合理群体的起点。既要提高茎蘖成穗率达80%-90%,又要实现足穗,必须从确定合理基本苗开始。(1)按用壮大个体去发展培育适宜群体的原理,建立了合理基本苗的计算公式:x(合理基本苗(万)=(2)ES的确定,可用移栽后至有效分蘖叶龄期前单株有多少个有效分蘖叶位(叶龄),能产生多少个同伸分蘖数的理论值分蘖可靠的发生率求

25、得。关于单株成穗数(ES),决定从移栽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有几个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能产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以及分蘖的发生率(r)。按照叶蘖同伸规则,有效分蘖叶龄数和其相应产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列入表5。如从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有效分蘖叶龄数为5个,则从表5中查知其有效分蘖的理论值为8个;如叶龄数为5.5,则有效分蘖的理论值应为(8+12)/2=10个。表5中有效分蘖叶龄数和分蘖理论值的关系,亦可以数列的方式形成口诀,即1-1,2-2,3-3,4-5,5-8,6-12,7-18,8-27等。如从口诀中得知5个有效叶龄就有8个理论分蘖值,用心算较方便。有效分蘖叶龄数和理论分蘖值的关

26、系,还可用应变比率c值表示。表5 本田期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与分蘖发生理论值的关系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12345678910一次分蘖理论数A12345678910二次分蘖理论数13610152128三次分蘖理论数141020分蘖的理论总数B123581218274059C(应变比率)B/A1111.251.62.02.63.384.445.9 中、大苗移栽ES计算公式为:ES=(1+t1)1+(NnSN1a)C r1+t2r2式中的N、n等,在一个地区的具体品种上,是相当稳定的,可被看作是当地的常数;SN(移栽时秧苗的叶龄数)、t1(移栽时3叶以上的蘖)、t2(移栽时2叶以下蘖)的具体数值,在移栽

27、前通过考苗可以得知;关于a、r1、r2等三个调节参数,通过观测资料积累,可以知其变化规律,择取其适宜值。现以江苏的调查结果举例如下:矫正值a:5个伸长节间以上的品种,在中苗移栽情况下,a值均取0.51.0(在Nn叶龄期之初够苗);在大苗移栽情况下,a值取00.5左右为宜。4个伸长节间的短生育期品种,一般在Nn及Nn+1叶龄期够苗。a值常取0(-1)。分蘖发生率r1:在分蘖滞增叶龄期及时移栽的壮秧,单季粳稻的r1值变动在0.60.9之间,中籼稻变动在0.70.9之间;其中,中苗移栽的一般均可达0.80.9,大苗移栽的在0.6(粳稻)0.7(籼稻)左右。早籼稻以0.60.7计算较为可靠。二叶以下小

28、蘖的成活率r2:在壮秧适期移栽的条件下,通常中苗的r2取0.30.5,大苗取0.50.7比较适宜。例如,宿迁市优084旱育稀植试验,目标产量为700公斤/亩。该品种主茎总叶片数为17,伸长节间数为5,适宜穗数为18万,移栽时秧苗叶龄为8叶,秧苗带蘖3个,其中3叶以上大蘖为2个,2叶以下小蘖为1个,期望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一个叶龄(13叶)的中期够苗,a取0.5,r1值取0.6,r2值取0.5,按公式计算如下: X=18/(1+2)1+(175810.5)0.6+10.5 =1.63万株/亩 小苗移栽ES计算公式为: ES=1(主茎)+(NnSNbna)C r 式中bn为移栽至始蘖间隔的叶龄数

29、 塑盘穴播(包括抛秧)小苗移入大田后,一般没有缓苗期,bn值为0;有效分蘖的发生率r 值一般均高达0.80.9以上;有效分蘖叶位数以利用7.07.5个为宜,在此叶位数以内时,a值可取0;达8个时,a值应取0.5;9个时,a值为1.5;10个时,a值应取2.5。 机插小苗4叶期移栽的bn值为2;5个以上伸长节间品种的a值为1;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一般可达5个左右,分蘖发生率r,在播种量适宜,秧龄适当(1820天)的情况下,可以达到70%80%。例如,2004年南京农业大学在武进农科所进行中粳9746,15亩连片亩产800公斤超高产攻关试验。该品种平均17.5叶,伸长节间6个,亩适宜穗数为21万(2

30、022万)。 采用塑盘穴播,每穴1苗,于4.1叶龄期移栽。移栽后基本无缓苗期(bn=0),从移栽至有效分蘖叶龄期有7.4个有效分蘖叶龄期(a=0),r=0.85。公式计算如下: X =21/1(17.564.100)c0.85 =21/1(7.4)c0.85 =21/1(7.4)2.90.85 = 1.094万株/亩上述计算结果表明,每亩插1.094万株,在11.5叶龄时,单株平均有19.2个茎蘖苗,达到每亩21万苗。实际栽插1.11万株(9寸6寸),大田的单株茎蘖动态与理论值十分吻合,于11.5叶时单株茎蘖达21个(图6),群体23.31万总茎蘖,最后成穗23万,亩产803公斤,完成指标。图

31、6 攻关田不同叶龄期实际与理论单株茎蘖数比较再如,2006年扬州大学在姜堰进行的武粳15机插试验,N为17,n为7,SN为4,bn=2,a=1,适宜穗数为22万左右,则: X=22/1+(177421)C0.7 =22/1+(3)C0.7 =22/1+31.250.7 =6.07万株/亩4、扩大行距,宽行窄株(1)必要性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施肥水平低,强调通过密度充分利用光能增加产量,水稻的行距普遍只有56寸,在当时对增产起了显著作用。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过小的行距,使水稻在拔节期后即封行,严重影响群体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光合生产力,制约了产量的提高。扩大行距,控制高峰苗数和封行时期(孕穗期)

32、,便成为夺取高产的关键措施。高产栽培的实践证明,在保证足穗的基础上攻取大穗,一个重要措施是缩减基蘖肥,增加穗肥的施用量。扩大行距才能为增加氮素穗肥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稻株对氮素穗肥的同化能力,平衡糖氮代谢,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进颖花分化的发育能力,形成大穗;抑制茎、叶伸长,增加茎秆强度和抗倒能力;减轻病害;促进中后期根的生长(尤其是上层根),延缓结实期中、下部叶片的衰老,提高结实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对增加结实率、粒重和改善米质与食味等有显著作用;扩大行距,还可以提高分蘖期的水温,促进寒地水稻的分蘖。江苏各地高产田(700公斤/亩)的行距都在26厘米以上,多数在30厘米,还未

33、见低于26厘米的。(2)试验验证 2005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在南京进行中粳武运粳7号每亩相同穴数不同行距的试验。每亩总穴数均为1.67万穴,设123、94和66(寸2)三个行距处理;另设以总施肥量相同(每亩N 18kg,P2O5 9kg,K2O 6kg),基蘖肥和穗肥6:4和4:6两个比例,共6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扩大行距有利于促进群体内部的气体交换,增加CO2的浓度;改善中下层叶片的受光量;降低群体中下层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提高群体中后期的光合生产能力。因此,扩大行距能促进分蘖成穗,增加每亩穗数;继而提高结实率、千粒重而显著增产(94的比66的增产7.53%及14.12%)(表6)

34、。表6 不同行株距和肥料运筹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品种:武运粳7号)基蘖肥与穗肥比例行株距(寸)有效穗(万/亩)粒数(粒/穗)结实率(%)千粒重(g)理论产量(kg)实产(kg)6:412320.4Ab127Aa85.2Bb27.5Aab605Bb536Bb9421.0Aa130Aa87.4Aa28.4Aa678Aa590Aa6619.3Bc127Aa86.7ABa27.1Ab562Cc517Bc4:612319.8Aab130Aa86.5Ab27.9Aab621Bb607Aa9420.2Aa136Aa88.4Aa28.8Aa699Aa614Aa6619.1Ab128Aa87.1Aab27.2

35、Ab579Cc571Bb 在双季稻区进行试验验证。一般认为,双季早晚稻的生育期短,株高矮,为保证每亩足够的穗数,须增加每亩穴数。习惯上每亩2万穴以上,65或64(寸2)。2005年分别在双季稻地区(江西赣州和广西桂林)的双季早、晚稻上进行扩大行距试验,将当地习惯65(寸2)、每亩2万穴,扩行为74.3和83.75(寸2)。结果表明在亩穴数和基本苗数相同条件下,扩行均增加了亩穗数(封行迟,促进了分蘖成穗)、穗粒数、千粒重而增产(分别为4.66%、15.03%、18.07%和29.25%)(表7、8)。证明了生育期短、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早、晚稻,扩行也是增产所必需的。表7 栽插规格对双季稻产量及其

36、构成的影响(江西赣州2005) 行株距 (寸)穗数(万/亩)穗粒数(粒/穗)颖花数(万/亩)千粒重(g)结实率(%)理论产量(kg/亩)实产(kg/亩)早稻83.7521.38122.722623.827.4266474.8464.074.320.26116.352357.327.2665417.7412.76518.67112.082092.527.0264365.9359.1晚稻83.7521.79129.292752.628.364495.09471.7574.320.23120.632452.428.366456.72434.866519.31119.842314.127.668433

37、.01410.87表8 行距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广西桂林2005)行株距(寸)穗数(万/667m2)穗粒数(粒/穗)千粒重(g)结实率(%)产量(kg/667m2)实产(kg/667m2)早稻7.23.5720.8117.030.470.6521.0516.96.94.0221.1106.330.867.3463.3458.864.9518.4103.231.074.7439.0437.8晚稻83.7514.4168.428.472.6501.7503.074.315.3172.028.473.8551.6523.06514.3165.928.376.3511.5499.7(3)适宜行距扩大行

38、距是必要的,但并非愈宽愈好,平均行距过大(12寸)也是不宜的。要根据品种特性、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方法有所调节。从大面积生产实践看,单季粳稻的平均行距89寸左右具有普遍性;籼型杂交稻可扩大到910寸;双季早晚稻以78寸为宜;机插小苗为9寸。在大气湿度大的地区,采用2叶期芽苗移栽,把穴距扩大到40cm(12寸)以上,每穴3苗的三角形丛栽法(称三维栽培法),对大气高湿地区具有适应能力,是一种成功的扩行高产技术。(4)改无序抛秧为点抛或条抛我国南方农村劳力缺乏地区,目前普遍采用抛秧。这些地区有相当部分处于山区,不具备应用机插条件,抛秧仍是今后水稻栽培的主要方式。但抛秧的无序分布,没有株行距,给水稻群体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因素,限制了产量的提高。因此,抛秧技术必需改革,抛秧的质量必需提高。改革的途径是条抛形成行距,或点抛,像三维栽培那样发挥丛栽优势,还可控制合理基本苗数。2005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在江苏姜堰市以武粳15同质秧苗布置的不同抛秧方式试验证明(表9),条抛比常规撒抛显著增产,可以达到与手插稻对照相似的高产。表9 不同抛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抛秧方式穗数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实产(万/亩)(粒/穗)(万/亩)(%)(g)(kg/亩)条抛21.8137.02987.191.126.3715.7A撒抛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