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整理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整理2.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2013年修订版)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注意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
2、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4、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理论成果。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主义提供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
3、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6、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根源于它的以时间为基础的,(鲜明)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之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14-17页)7、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20)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马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指导实
4、践。第二,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第三,用科学态度对待马主义。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7)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28-29)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
5、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29)2、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30-31)3、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1)4、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3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人们要取得
6、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45、实践的概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特点: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34-35)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8-39)7、规律及其特点是什么?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是客观的。客
7、观性是根本特点。8、什么是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具有创造性;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联系的概念: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普遍联系原理)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8、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一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44-4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46)1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
9、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是贯穿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发愁的中心线索,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统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48)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得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
10、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48)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50)13、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
11、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6)14、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事
12、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51-52)15、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56-57)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
13、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53-54)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归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分析: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思维方法。(57-58)第二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二者的根本关系是: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64)为什么说实
14、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实践是从认识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65-66)2、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69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
15、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辩证联系是什么?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包含。69-703、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一元性: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认识主体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73-74绝对真理: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真理: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
16、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辩证统一的。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74-76)P把握这一原理有什么意义?76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77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相互联系。再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实现的。最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7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
17、准的唯一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所以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95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方式及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物质生产方式及活动决
18、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最后,物质生产方式及活动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构成: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96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9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形式。首先,社意与社存发展有不平衡性。其次,社意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意对社存存在能动的反作用。99P这一原理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指导意义?(自己理解和发挥)3、生产力的概念:是人类在
19、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特点: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结构(构成)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101-102生产关系的概念: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结构: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101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什么?:从内容: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从过程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应到基本不相适
20、应,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应;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103-104这一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否定了把“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104-1055、经济基础:指由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06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即政权构成形式。相互关系:国体决
21、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性质起重要作用。10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109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109-11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
22、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1106、社会基本矛盾:就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14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
23、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14-1167、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17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119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0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122 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改革是社会主
24、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吧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25-126什么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造福于人类,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效果。1268、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内涵是什么(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显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99、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是什么?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决定史发展是“行动着的群众”。128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13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31
26、-132什么是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133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历史人物:是指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134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136第四章1、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
27、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其途径:两个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142P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途径和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已被农民战
28、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它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143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社会分工低下,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4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二因素: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价值:是凝
29、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144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145-146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其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两者在时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应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463、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0、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47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147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是什么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474、什么是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4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是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48价值规律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第一,
3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个生产部之间的分配。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49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的消极后果是什么?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148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过程。其次,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5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第一,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
32、奠定基础。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152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两个: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152 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155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什么?生产剩余价值。15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主要方面: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3、1588、资本: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及其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15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159这种划分有什么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也为确定资本家地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15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如何计算剩(公式)?(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m=m/v9、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最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60-162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
34、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160-16210、什么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163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无偿获得剩余价值后,并不完全将其用于个人消费,而使将一本分转化为资本,又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5、,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163-164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新价值。16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什么?资本积累。16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剩余价值164资本积累的后果是什么?164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16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166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36、。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其价值形态:又叫社会总价值,划分为 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物质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166-168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工资和血汗工资制度?: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169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其表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
37、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170-17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第五章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有什么新特点?第一,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以更多的利润或是超额利润;垄断是为了获得
38、垄断利润,并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第二,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用经济手段;而垄断用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第三,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主要在经济领域,在国内市场进行;垄断在国际市场上,还扩大到经济领域外的其他领域。总之,垄断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力。1862、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186-18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通过“参与制 ”实现。政治上的统治形式: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3、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
39、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18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其干预下使得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面貌改观,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实质或局限性: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也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91-192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
40、和获取高额李瑞而合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士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的停滞趋势。4、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几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的领土分割完毕。实质:
41、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1955、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4)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5)政治制度。200-204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206题型及分数分配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涂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2、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3、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共20分,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卡上)4、论述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