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重点整理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重点整理 1.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
2、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3(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
3、社会的物质性。 33-34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的辩证关系是:首先,遵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22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42-4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
4、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47-3(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47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指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统一体,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种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的普遍性联系矛盾的基本属性 47-4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
5、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层含义 48-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8-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48-5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基本趋势。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的多种形式:一切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否定、排斥、
6、差别、限制、分离等。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48-6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3.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不是冤家不聚头);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是同 一 中 的斗争)。48-3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8-4同一性是事物
7、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同 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9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 50-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已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
8、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50-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二者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51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51-5
9、2、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的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或既克服又保留。51-52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由此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意义在于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一)价值具有四个方面
10、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二)价值评价(评价性的认识)的特点:82-83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对人或事进行评价,说明这个人或事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或消极意义,以决定对这个人或事应持何种态度。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与知识性认识(即认知)不同, 评价性的认识是对客体与主体间的价值 的认识,因而主体的状况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同样是半杯 水, 者作出的是肯定评价,悲观主义者作出的是否定评价。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
11、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能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客体以及主体的相关性的知识性认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作用。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制约作用。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制约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导向作用。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也称为价值观念。 84-3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
12、证统一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既要遵循真理尺度,即“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遵循价值尺度,即“满足人的需要”。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只要是真理,或迟或早显示出自身的价值)。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86-2方法论: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即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和人文精神(即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1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并以此说明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
13、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依赖于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则起着误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表明, 我们既要勇于实践,以增长知识和才干;又要重视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巨大影响作用, 从而重视从书本上、媒体上获得有益的知识,剔除不良信息,促进自己健康发展。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
14、合。因此,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看其是否相符合,及其符合程度。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它具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对照的特性。一般来说,当主观认识用于指导实践获得成功就是真理性认识;否则,就是错误的。3、如何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一方面,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另一方面,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
15、时的一切认识。而且,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延缓作用。 98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98-4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
16、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98-5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内容和特点。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99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或不完全同步); 99-3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互相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99-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99-5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9-100(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99-5(2)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
17、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99-6(3)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 100-2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14-4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改革或革命),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
18、态的变化和发展。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6(一)阶级与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117-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科学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17-3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117-4(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8阶级斗争是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作用的表
19、现:阶级斗争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19-3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观点去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20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
20、展。2、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五)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21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无产阶级革命将最终消除阶级对抗。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21、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122-3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122-4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1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57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等内容。12三亿文库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