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1264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 .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 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 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 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 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2 .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 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

2、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3 .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 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 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 了十三弦的“准”。4 .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 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 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 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5 .何承天的“新

3、律”何 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 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 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 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 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即0. 121212=0.0101,然后 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 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 乐律史上一大贡献。6 .蔡元定

4、“十八律”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 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在律 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 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律 高一 “古代音差”的变律而成。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继续推舞 誓卜次而得。蔡元定增加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直可比较妥当地解决旋宫的 问题,但增加律数仍不够理想。7 .朱载增及十二平均律朱载墙,字伯勒,安徽凤阳人。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 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 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

5、通 (书前有1581年序言)。而在1584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 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1596)中详细阐述这种“新 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全部的计算结果。朱载埴的十二平均律与现 代计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频率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次序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 早的十二平均律计算。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L声曲折: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 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2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现存最早的 是唐人手抄的琴谱碣石调幽兰。3 .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是唐代曹柔创立。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 种符号作为左、右手

6、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 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4 .半字谱:又称燕乐半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分管色谱和弦 索谱两种。它们是由笔画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5 .俗字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是由唐代的半字谱演变而来。它 通过运行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 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6 .工尺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是由唐代燕乐半字 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7 .律吕谱: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谱中用十二律名表示旋 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名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或左侧。8 .二四谱:一种古老的记

7、谱法,是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 的音高,它基于五声音阶基础,当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则是将原三、 六两音提高一个二度而获得。三、中国古代主要音乐机构L汉代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 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 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历史上汉乐府的领导人重要 的且有记载的是协律都尉李延年,乐府中并有几十位文学家写歌词,另有八 百多名工作人员,多为各地民间艺人。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7年,汉哀帝 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减,致使乐府由盛变衰。9 .太常寺(唐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唐代最高的

8、礼乐行政机构,大 乐署、鼓吹署是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机构。10 大乐署(唐代):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既管雅乐,又管燕乐, 由乐师教习“音声人”。11 鼓吹署(唐代):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 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往往兼管百戏。12 教坊(唐代):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 乐机构,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是宫廷歌舞乐人的集中地。唐高祖 时置内教坊于宫中。开元二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二处,并在东京洛阳另 设外教坊二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从此不属太常寺领导,直 属宫廷。13 梨园(唐代):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

9、教习法 曲为主。由于玄宗常亲自教正,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宫 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太常寺属下有“梨园别院”,洛阳太常 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基层机构。梨 园的创立表示唐代音乐机构达到最高水平。四、中国古代主要作品L嵇康与声无哀乐论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政治上富有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 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提出了 “非汤武而薄周孔”。由于他与当 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惨遭杀害。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 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

10、有直接的联系, 从而否定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他说, 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 了什么哀乐。他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哀 乐,只是由于哀乐“先遣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嵇康承认不同乐器会发出音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其亦有猛静之 别。但不论猛或静,其终结都必须归之“和”,即“美”。他认为正是这 种“美”能使人感动,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嵇康有时也用善、恶两字来说音乐的好坏,但他却把“善” “恶”与情感 割裂开来,他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为 主),则无关

11、于声音”。从而完全否定了音乐所能表达人们的哀乐情感。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嵇康的音乐思想很多地方又是十分矛盾的,例如他 在另外场合(如在琴赋中)又肯定音乐创作是有感而发的。“劳者歌其事, 乐者舞其功”。同时肯定“郑声”(民间音乐的泛称)之至妙,并且肯定听“郑 声”对他的感情感染。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的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能表达人 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 式而独树一帜。2 .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是由梁代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 现所见为唐人手抄本,是目前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为古琴 减字谱的前身。此曲借深山幽谷的兰花,抒发文人隐士的

12、清高思想。特别值 得注意的是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常 用具有纯律特色的三、六、八、十一徽位上的按音和泛音,这说明至少在第六 世纪以前,古琴音乐已正式应用了纯律音阶。3 .乐书要录: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理理论专著,成书于久 视元年(700年),由著作郎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编撰。该书10卷,已失, 日本尚存3卷。它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4 .教坊记: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 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5 .羯鼓录:羯鼓录是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 唐羯鼓名手轶闻趣事和128个羯鼓

13、曲名的一部羯鼓专史著作。6 .乐府杂录:乐府杂录是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演奏家等 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7 .乐书:乐书世称陈场乐书,是北宋陈吻于哲宗时完成,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该书保存有极丰富 的音乐史料,尤以关于乐器的绘图及释文重要。8 .碧鸡漫志: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由南宋王灼于绍 兴年间在其寓所成都碧鸡坊完成的。全书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 对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作了评价,并对唐代乐曲的源流、标题、宫调等方面 进行分析与考证。此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9 .词源:词源是由南宋张炎撰写的研究

14、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 要文献资料。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作词原则。 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眼、曲式及词曲唱法等方面的论述,价 值很高。10 .唱论:唱论是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文 中论述宋金元乐曲的名目、节奏、格调、客调声情、歌唱方法及其他音乐理论。11 .梦溪笔谈: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撰写,共26卷,另有补笔 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内容为百科式书籍,其中有论及音乐章节,是 研究宋代音乐极宝贵的资料。12 .弦索十三套:原名弦索备考,是清代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 为主的合奏曲选集,编于1814年,其中共收乐曲13部,故称弦索十三套。 主要乐

15、曲有十六板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海青舞名马 阳关三叠等。都是明清以来的流行乐曲,该曲包括按不同乐器分行抄录 的乐队总谱(称“汇集板”)和供各乐器演奏的分谱两部分。编者注意在各种乐 器演奏同一主旋律时,由于乐器性能和技法不同而在节奏、用音方面略有改变。 这些乐曲已不用民间演奏的,即兴加花、减字的处理,而有规范性设计。有 的曲目用了复调手法,如十六板。13 .谿山琴况:明代徐上瀛所撰琴论专著,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 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阴、亮、采、洁、润、圆、 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并逐条阐述,颇为详尽。它是研究 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14 .南北派十三套大

16、曲琵琶新谱:1895年李芳园辑录的清代最有代表 性琵琶曲集。15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清代由庆亲王允禄奉旨编纂,成书于清乾 隆H一年,全书82卷,共收录2094个曲牌,连同变体共4466个。包括唐 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杂剧、明清传奇等曲调,曲调是用工尺 谱记录。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是一部研 究南北曲音乐较为丰富的 曲谱。16 .纳书楹曲谱:是由清代叶堂于乾隆五十七年编纂,共14卷。谱中 收有昆曲单折戏、部分折子戏和散曲诸宫调等300余出,另有玉茗堂四梦 曲谱8卷,西厢记2卷。是一本重要的戏曲谱集。名词解释重点部分L六代乐舞:六代乐舞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

17、舞,大多是 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 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潼以及周初的大武(孔 子评价该作品“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 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2 ,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与小雅。 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小雅较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 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3 .颂乐: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 所用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

18、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4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 其在后来影响极大。士大夫们常贬意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 称。5 .八音:“八音”分类法是周代的乐器分类法,即按制作材料的性质将乐 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 器科学分类法。6 .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在 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 编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7 .鼓吹乐: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常在马上吹奏 笳、角之类乐器,以镜、鼓、排箫

19、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后来传入中原, 并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就是 所谓的“鼓吹乐”。8 .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 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 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9 .清商乐: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 乐“吴歌”“西曲”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10 .但曲:古代器乐曲一般是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IL歌舞戏: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 舞兼具,并有伴唱和乐器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

20、接渊源。 其代表曲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苏中郎等。它为我国戏曲的形 成做了必要的准备。12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 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佛教法而得名,至今称为 法曲,是一种 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 的精美歌舞形式。13 .大曲: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 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大曲结构通常分 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14 .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乐,即宴饮之乐。原意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 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狭义上是指隋唐宫廷多部乐和二部伎;广义上是

21、指汉族 俗乐与境内各民族及外来音乐的总称。15 .参军戏:参军戏原称“弄参军”,是唐宋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最初 为一节目名,后发展成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做滑稽的对话和动作,引人 发笑的演出形式。16 .瓦子:瓦市也称“瓦子”“瓦舍”“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 商业集中点。17 .勾栏:勾栏是瓦市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 种民间技艺。18 .鼓子词:通篇只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每段演唱中兼以说白。伴奏乐 器最初只有鼓,以鼓为节拍,故名“鼓子词”,后有管弦伴奏,以笛为主。19 .唱赚:唱赚是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表演形式,由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创造,由“

22、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20 .诸宫调:诸宫调是由北宋汴京勾栏艺人孔三传首创,是中国宋、金、元 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它是继承叙事鼓子词及 唱赚等曲艺形式,并在说白方面承袭了唐代变文的代言体特点而形成。21 .货郎儿:货郎儿是一种 说唱。宋代原有一种民间歌曲叫货郎儿,是 由小贩的叫卖声发声而成。元代艺人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串入其他曲调, 形成“转调货郎儿”,并用几个不同的转调货郎儿,其间插入说白,来说唱 一桩故事。演唱者自摇串鼓伴奏。22 .宋杂剧:北宋的一种戏曲形式,亦称“北宋杂剧”。它是由唐参军戏 和歌舞杂戏发展而来。演出形式分三段:1.艳 段,为开场的

23、小段;2.正杂 剧,为正式完整的戏曲;3.后散段,临时加演或不演。已初步形成角色体 制,有乐器伴奏。它已将歌、舞、剧三者汇合,但仍存在诸般伎艺杂陈的非 戏剧性表演,及以第三者口吻咏叙故事等特点。23 .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客调等民间 音乐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戏剧,因采用北方音乐,故 亦称为“北曲”。24 .南戏: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因产 生于浙 江温州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所用曲牌都属五 声音阶为主的南曲,又称“南戏”或“戏文”。25 .弹词: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一种 板腔性(或称主曲体)的

24、曲艺, 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或三弦。26 .鼓词:鼓词是明中叶后,与弹词并驾齐驱、流传于北方的一种 说唱艺 术。早期以长篇巨制为主,后因不便在城市书场中演唱,因此在清中叶便渐 渐兴起“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并大量删减说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即今广为流传的各种“大鼓”。27 .牌子曲: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 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取明清民歌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牌子 曲有小曲与大曲之分。小曲为一般民间小调,通常只用作套曲中的曲牌,而 不作单独演唱之曲目。大曲除结构长大外,音调通常比较婉转,拖腔也较多, 可以单独用来演唱一段故事,

25、或以它为主构成套曲形式。28 .道情:道情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 扬道家思想。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 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 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 同表演形式。29 .琴书:琴书是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有 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曲调因地而异,有坐 唱、站唱等表演形式。主要流派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翼城琴书、 北京琴书等。30 .传奇剧:中国戏曲体制。元末明初,南戏吸收了杂剧等艺术形式与

26、曲 牌,加以融洽,创造了 “南北合套”的形态,并在成套曲牌连接方面形成一 定的规律,从而确立的一种曲牌体的戏曲体制。传奇剧影响较大的声腔为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 “昆山腔”,其中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 “弋阳腔”和“昆山腔”。31 梆子腔:梆子腔,乱弹剧代表声腔之一,因用枣木做的“梆子”击拍 而得名。又因发源于秦地陕、甘一带,故又称“秦腔”。32 .皮黄腔:皮黄腔是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包括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 原是各自独立,产生于不同地区,后合流,常在一出戏中运用,故称之“皮 黄腔”。33 .秧歌:秧歌是民间歌舞的一种,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也称“社火”。 宋代也称之为“村田乐”。明清时

27、极为流行。每年春节、元宵节都有秧歌表 演。表演时有“过街”“大场”“小场”几部分。明清时也出现表现简单情节 的秧歌小戏。34 .采茶:采茶是流行在南方的民间歌舞。明清就己流行,最初是茶农上 山劳动时唱的“茶歌”,后渐形成歌舞形式。近二、三百年来又发展成戏曲 形式,一般为“二小戏”(即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多加一小丑)。35 .花灯i花灯是在明清时就流行于云、贵、川、湘、鄂等地的民间歌舞。清 末也发展成地方小戏的形式。36 .木卡姆: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一种古典大型套曲,由声乐、 器乐、舞蹈组合而成,每部有12套,所以又叫“十二木卡姆”。37 .囊玛:藏族民间歌舞。康熙前后风行于贵族阶

28、层,是一种大型的歌、 舞、器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伴奏乐器有扎木聂、扬琴、笛子、二胡、京胡等。38 .锅庄:藏族民间歌舞,常在节日、宴会上表演。伴奏乐器用扎木聂, 所唱内容多为“赞佛之曲”及“男女相慰”之词。歌舞时,十多人以至数 十人手牵手围成一圈或成两排对立,始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39 .堆谐:堆谐是藏族的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谐”或为“谢”,它 为藏语“歌曲”的译音。其音乐分为“降谐”与“觉谐”两部分。40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 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 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

29、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 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 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41 秧歌剧: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中,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基 础,再广泛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 而成。作曲家及作品部分1 .嵇康: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作品声无哀乐论是一本 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2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是蔡琰所作的一首琴歌,共分十八段,逐段倾 诉蔡文姬被掳、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3丘明:碣石调幽兰是南朝梁时人丘明的传谱,谱本是

30、唐人的手抄 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是目前仅见的一首文字谱。4 .李 隆基: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最为著名的法曲作品。一 般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 创作改编而成。5 .姜夔: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善于诗词,并能吹箫、弹琴 和作曲。南宋词坛上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现存诗180余首,词 80多篇。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至今唯一的一部歌曲集。其自度曲代表 作:扬州慢杏花天影。6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由金章宗时期董解元创 作,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简称董西厢,是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 诸宫调作品。7 .元曲作曲家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

31、拜月亭。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 雨墙头马 上东墙记。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乔吉甫:扬州梦金钱记。8 .郭沔:郭沔,宋末永嘉人,古琴浙派代表人物,作品潇湘水云。9 .昆曲作者及作品: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 南轲记邯郸记。清初,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10 .朱权:朱权,明代,作品神奇秘谱是最早刊印的一部较有系统的 琴谱集IL华秋苹:华秋苹,清代,编订出版了第一部琵琶谱。12 .李 芳园: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o13 .萧友梅:萧友梅,字思鹤,又名雪明。作品有理论著作中西音乐的 比较研究和声学纲要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 歌

32、曲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问,钢琴曲新霓裳 羽衣舞哀悼引,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大提琴曲秋思, 合唱曲别校辞(女生合唱),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14 .黎锦晖:黎锦晖主要创作了 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较 著名的儿童歌舞剧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长恨歌最 后的胜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中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 了寒衣曲欢乐歌谁和我玩等影响较大。15 .刘天华:刘天华,国乐一代宗师,江苏江阴人。他于1927年创办“国 乐改进社”和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创作有10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 空山鸟语闲居吟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苦闷之讴悲 歌独弦操,3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2首民乐合

33、奏 变体新水令混江龙。五线谱记谱的戏曲专集梅兰芳歌曲谱,为梅 兰芳赴美国访问演出而作。整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和琵琶曲 瀛洲古调。16 .黄自:黄自,江苏川沙人。他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代表曲目有合唱曲 抗敌歌旗正飘飘、齐唱曲九一八热血歌;艺术歌曲有南 乡子点绛唇花非花和卜算子等;以现代诗人的词谱写的抒情性独 唱曲有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器乐作品有交响序曲怀旧和电影 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学校歌曲有西风的话燕语本事等;理论 著述有音乐史(未完成)和声学初稿。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唯一的 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17 .赵元任:赵元任,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作品有1首大型合唱曲海 韵,歌曲

34、西洋镜歌扬子江上撑船歌背着枪我是北方人老 天爷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织布劳动歌呜 呼三月一十八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等。18 .王光祈:王光祈,四川温江人。比较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中国音 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 译琴谱之研究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史纲要西洋音乐与戏剧 西洋制谱学提要(即作曲法)对谱音乐(即对位法)音乐在中国的意义 论中国音乐论中国记谱法千百年中国与西方音乐的关系等。19 .任光:任光,浙江人。作品有民族器乐彩云追月,歌曲渔光 曲打回老家去等。20 .贺绿汀:贺绿汀,湖南邵阳人。他的歌曲主要有秋水伊人春天 里天涯歌女四季歌上战场保家乡嘉陵江上游击队歌

35、 恳春泥心头恨谁说我们年纪小清流牧歌等,为电影船 家女乡愁都市风光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中华儿 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宋景诗曙光、话剧复活武则 天配乐,管弦乐晚 会森吉 德玛新民主进行曲,大合唱一九 四二年前奏曲十三陵水库大合唱等。21 .马思聪,马思聪,广东海丰人。作品有小提琴曲第一回旋曲内 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山歌慢诉跳龙灯跳元宵等,管 弦乐组曲欢喜组曲和山林之歌,弦乐队组曲高山组曲,为话剧屈 原所写的配乐,舞台剧音乐晚霞,大合唱抛锚大合唱石鼓口大 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工作组曲鸭绿江大 合唱淮河大合唱等。22 .安波:安波,山东牟平人,重要创作有秧歌剧兄妹开荒,民歌联 唱七月的边

36、区等。23 .马可:马可,江苏徐州人,主要作品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 婚,秧歌剧夫妻识字,管弦乐陕北组曲,以及歌曲南泥湾 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等。24 .郑律成:郑律成,原籍朝鲜,1950年入中国籍。作品有八部军大 合唱,歌曲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 曲采伐歌娄山关等。25 .聂耳:聂耳,原名聂守信,云南人。他的群众歌曲大致可分为救亡歌 曲、劳动歌曲、抒情歌曲和儿童歌曲四类。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自 卫歌毕业歌慰劳歌等,劳动歌曲如开矿歌大路歌码头 工人歌开路先锋打桩歌打砖歌等,抒情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 塞外村女梅娘曲等,儿童歌曲如卖报歌卖报之声小野猫 等。另有几部器乐作品

37、,如整理改编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山国情侣 翠湖春晓昭君和番。26 .冼星海:冼星海,广东番禺人,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有 风,进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儿童歌曲只 怕不抵抗,电影戏剧抒情插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等,军民进行 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器乐 作品有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交响组曲后 方满江红等。27 .华彦钧: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其代表作 品有3首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3首琵琶作品大浪淘 沙龙船昭君出塞。28 .王洛宾:王洛宾,笔名洛宾,北京人。他的主要成就是搜集整理了 大量的民歌,如掀起你的

38、盖头来青春舞曲玛依拉流浪之歌阿 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29 .李劫夫:李劫夫,中国当代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歌曲歌唱二小 放牛郎忘不了八月十五、歌剧星星之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 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浪淘沙北 戴河等。30 .李焕之:李焕之,中国当代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他的主 要作品有:歌曲社会主义好新中国青年进行曲,合唱生产忙东 方红茶山情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管弦乐春节序曲等。31 朱践耳:朱践耳,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声乐曲唱支 山歌给党听清晰的记忆,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等。32 .郑秋枫:郑秋枫,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我爱梅

39、园梅我爱你,中国帕米尔一一我的家乡多么美,声乐套曲祖国 四季等。33 .施光南:施光南,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歌曲打起手 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在希望的 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音乐伤逝屈原,舞剧白蛇传等。34 .青主: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广东惠阳人,是 30年代在音乐理论著述方面有影响的音乐家代表,重要著作是乐话与音 乐通论,声乐作品有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35 .刘雪庵:刘雪庵,四川铜梁人。代表作品有抗战歌曲长城谣,艺术歌曲春夜洛城闻笛枫桥夜泊红豆词,抒情独唱曲飘零的落花以及钢琴曲中国组曲摇篮曲等。36 .江文也:江文也,台湾 人,中国当代作曲

40、家。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曲 台湾舞曲,钢琴作品五首素描十六首小品,声乐作品台湾山 地同胞歌,合唱作品渔翁乐凤阳花鼓等。37 .张曙:张曙,原名张恩袭,生于安徽歙县。代表作品有歌曲丈夫去 当兵壮戊上前线日落西山打豺狼洪波曲保卫国土等。38 .戊善德:戊善德,江苏昆山人,中国当代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 重要作品有:钢琴组曲春之旅、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等。39 .陈歌辛:陈歌辛,笔名林牧、庆余等,上海人。他写过很多歌曲,如 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渔家女秋的怀念以及电影楚霸王 天涯歌女凤凰于飞等插曲。40 .雷振邦:雷振邦,北京人,著名电影 音乐作曲家。他创作的故事影片 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芦笙恋歌

41、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 客钢铁战士花好月圆,还有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41 .瞿维:瞿维,当代作曲家,江苏常州人。他的作品主要有:歌剧白 毛女(与他人合作),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G大调四重奏光辉的节 日,钢琴独奏序曲二首,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室内乐合奏组 曲草原风光等。42 .瞿希贤:瞿希贤,当代女作曲家,上海人。她的主要作品有:歌曲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无伴奏合唱牧歌。43 .何占豪:何占豪,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 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陈钢合作完成),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古筝协 奏曲孔雀东南飞,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等。44 .陈钢:陈钢,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 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完成),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王昭君等。45 .谷建芬:谷建芬,当代作曲家。她的主要作品有:歌曲妈妈的吻 童年的四季那就是我烛光里的妈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春天在 哪里思念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等,声乐套曲登山等。46 .金湘:金湘,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声乐套曲子夜四 时歌,民族交响组曲诗经五首,交响狂想曲天问,歌剧原野 等。47 张寒晖:河北定县人。主要歌曲有松花江上游击乐,民歌改编曲 军队大生产等,并写有秧歌剧多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