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835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第一章 宋、辽、金、元音乐 1、我国的文人音乐包括“琴乐”和“词乐”两个部分。“琴乐”即古琴音乐,由“琴曲”和“琴歌”两种形式组成;“词乐”即词调音乐,有“按谱填词”和“自度新曲”两种方式。 2、曲子的体裁有令、引、近、慢等不同的类别,标志着长短不一的的曲体。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如:“减字”、“偷声”、“摊破”、“犯调”等等。 3、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是用三种记谱法记写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歌曲。包括祀神曲越九歌十首,用律吕字谱记写;琴歌古怨一首,用减字谱记写;词调歌曲17首,用宋代俗字谱记写。在词调歌中,霓裳中序第一和醉吟商小品是他记录的古曲,玉梅令是他的挚友抗金名将兼诗

2、人范成大写的曲调。此三首是他的填词之作,其余14首作品都是“自度曲”杏花天影扬州慢。 4、琴曲潇湘水云,最早刊印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密谱。 5、琴歌,是一种边弹琴边吟唱的歌曲形式。我国历代著名的琴歌作品有南北朝时的懊侬歌。 6、鼓子词:一种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的说唱形式。最早以鼓为节拍,故名鼓子词。 7、诸宫调:宋代的大型说唱形式,创始人为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其音乐特点在于宫调的多样性,即有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西厢记诸宫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全本共用了14个宫调,基本曲调有115个,连变体在内有144个之多。宋代这种长篇说唱音乐形式的出现是我国说唱艺

3、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 8、货郎儿:宋代说唱音乐的一种,起源于民间小商贩沿街挑担的叫卖声。 9、杂剧是一种有歌唱、有动作、有化装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角色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等5种。宋杂剧的音乐部分常常采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通贯全剧,形式较为简短。元杂剧的结构通常以折为单位,每句由4折构成,保持了短小精炼、结构严密的传统特色;演出形式有“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在整个杂剧表演形式中“曲”占有最突出的位置,是整个杂剧表演的中心环节,通例是由“一人主唱”。音乐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属于“一宫到底”的艺术程式。音乐结构趋于紧凑、

4、集中。音阶形式上常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笛、板伴奏,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杂剧的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 10、南戏,也叫“戏文”,最初长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宋代代表作品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元代南戏的代表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南戏各行角色都可唱,有利于曲、白、科的综合运用和深动的刻画各种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角色行当共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音乐结构能够结合剧

5、情的发展而合理安排一套曲牌,即把若干单个曲牌连接成套曲,较为灵活自由,音乐成分主要是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这些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构成了南戏音乐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音乐特点是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比较舒缓婉转,以清唱为主,伴奏常以板点拍,有着柔美缠绵的风格。 11、杂剧和南戏,在流行地区、剧本结构、演唱方式、宫调运用、音乐来源、音阶特点、旋律手法、伴奏乐器、音乐风格、作品题材和代表性剧目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南、北音乐文化面貌越来越明显的差异性。 12、陈旸乐书是宋代一部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 13、琴史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作者是朱长文。 14、唱论元

6、代燕南芝菴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第二章 明清音乐 1、弹词:是流行于我过南方地区的一种说唱音乐。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的。弹词的曲种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四明南词等。演唱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等区分。最具代表性有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他们的特点:陈调苍凉粗犷、俞调宛转优美、马调质朴雄健。 2、鼓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鼓是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掌握节奏,因以得名,鼓词的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大鼓”的形式。 3、京韵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起源于河北中部保定、河间一带。它是“河间调”与“子弟书”的合流,流行于京津地区。在演唱上以京音代替河间方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吸收京剧和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所以成为“京韵大鼓”或“京音大鼓”。它的伴奏乐器除鼓、板,还增加了三弦四胡。表演以唱为主,兼有说白。京韵大鼓的表现力很强,唱腔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一板一眼的垛板、有板无眼的紧板和住板。 4、四大声腔:即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产生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主要原因在于这里是元末明初南北戏曲的汇集之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资本注意萌芽因素产生较早,因而各种声腔在继承南戏传统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北杂剧的成果,融汇着各地民间曲调而纷纷兴起。 5、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