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4830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74 大小:6.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4页
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4页
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4页
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4页
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2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目 录1.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光合作用过程”(人教版)2.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人教版)3.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人教版)4.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植物的呼吸作用(人教版)5.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代谢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6.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人教版)7.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案(人教版)8.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教版)9.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1课时(人教版)10. 高一生物必修1示

2、范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课时(人教版)11.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人教版)12.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人教版)13.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人教版)14.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中的无机物(人教版)15.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人教版)16.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1课时(人教版)17.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2课时(人教版)18.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课时(人教版)19. 高一生物必修1示

3、范教案: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1课时(人教版)20.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2课时(人教版)21.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分化(人教版)22.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增殖 第1课时(人教版)23.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增殖 第2课时(人教版)24.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1课时(人教版)25.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癌变(人教版)26.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人教版)27.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人教版)28.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人教版

4、)29.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能量之源 -光合作用(人教版)30.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1课时(人教版)31.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2课时(人教版)32.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3课时(人教版)33.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人教版)34.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人教版)35.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课时(人教版)36.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3课时(人教版)37. 高二生物选修1示范教案:探

5、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人教版)生物模块一(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教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模块一(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 2(必修)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

6、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

7、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教法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

8、据。【教学方法】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教学课时】 1 课 时【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教学设计思路】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 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教学实施过程】学习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联系、思考明确学习目标1985年Jefferys博士首先将DNA指纹技术应用于法

9、医鉴定。1989年该技术获美国国会批准作为正式法庭物证手段。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DNA指纹技术具有许多传统法医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它从四年前的精斑、血迹样品中,仍能提取出DNA来作分析;如果用线粒体DNA检查,时间还将延长。提问: 1 、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 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你还能说出 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 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

10、人的信息。 2 、 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11、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提问: 1 、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 、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主动获得知识。 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 原核细胞的 DNA 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阅读课文及“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 讨论,明确实验原理、目的及方案,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后,选派代表就实

12、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主动获得结论:真核细胞的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补充: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 DNA) 。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思考回答: 原核细胞的 DNA 位于何处?(拟核区域内。)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有利于突破难点。加工、整合信息 , 构建知识体系。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 、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 、 DNA 和 RNA 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 、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

13、及“ DNA 和 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倾听、交流,获得对核酸结构的认识,由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初步理解核酸的多样性。 与教师一起归纳总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遗传信息就贮存在其中。(用数字变化推理所谓遗传信息的变化和内涵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认识到生命的各种复杂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

14、部分的特点,课后可以试着制作DNA连接模型,回校后互作比较。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系统小结 , 反馈与矫正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 DNA 和 RNA 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 和 RNA 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说出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完成练习。拓展探究:课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DNA指纹鉴定的有关原理。巩固强化,同时

15、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能力。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

16、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作者: 黄燕青 (高中生物 甘肃金昌)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教学设计和评价设计一、教学设计1.提出问题拿出市场上常用的几种加酶洗衣粉如立白、汰渍、奥妙洗衣粉,请大家看一看其包装袋上的配料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为什么?加酶洗衣粉在什么条件下洗涤效果最佳呢?2.提出假设加酶洗衣粉由于含有生物酶,就受到影响酶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等。在水温(50摄氏度)、PH为弱碱性(PH=8)的条件下洗涤效果最好。同时,水质(硬水)也会影响洗涤效果,加酶洗衣粉在软水中的洗涤效果较好。3.设计实验本实验可以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

17、1)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3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取3块同样大小的同种质地的白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将3个烧杯分别放入50摄氏度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用天平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3份,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再维持各自的温度10分钟。观察并记录3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第二课时(2)PH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3个编上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取3块同样大小的同种质地的白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在3个烧杯

18、中分别加入1mL质量分数为5%HCL溶液、1mL清水、1mL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用天平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3份,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 用PH试纸测出3个烧杯中的溶液的PH。将3个烧杯放入5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保温10分钟。观察并记录3个烧杯中的白布的洗涤效果。第三课时(3)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两个编上号的烧杯中分别注入500mL软水(清水)与500mL硬水(河水)。取3块同样大小的同种质地的白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用天平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2份,分别放入2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将2个烧杯

19、放入5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保温10分钟。观察并记录2个烧杯中的白布的洗涤效果。第四课时(4)实验探究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PH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得出结论学生完成课题后,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得出结论。1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比较分析。2各种不同品牌的加酶洗衣粉对油渍、血渍和奶渍等污物的不同的洗涤效果分析。3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二、教学评价以下是具体的方案:项目分值说明课堂表现20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课堂教学实验过程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20操作的认真性和参与程度实验报告10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书面测试50

20、进行统一的纸笔测验说明:以上四项相加,只要分值超过六十,本次实验的成绩就合格。张怡老师点评:黄燕青老师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教学和评价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从教学设计看,黄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作出的假设也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特别是将“温度、PH和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具体化,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研究。在评价方面,黄老师能够从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书面测试几个角度进行评价,而且对每一个评价要点有简要说明。建议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对教学目标的表述,这样再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就更强了。用四课时完成探究

21、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因此增加有关酶知识的回顾及运用是重要的学习环节。黄老师可以在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后对实验方案的制定进行讨论、交流,除“温度、PH和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研究”,还应增加“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比较研究”、“各种不同品牌的加酶洗衣粉对油渍、血渍和奶渍等污物洗涤效果的研究”,这样在第四节课的交流中才能进行相关的讨论;在第二、三课时分别完成实验及报告;第四课时进行探究实验及问题的探讨、交流。在评价的实施中,建议黄老师增加对实验操作评价的分值,尤其是实验报告的撰写,相比之下,纸笔测试分值可以减少一些。“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设计(来源:

22、中国生物课程网,丰县华山中学 陈元丰)1教学设计思路: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植物新陈代谢这一章的重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很强,但也很抽象,鉴于本节内容的以上特点,笔者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复习叶绿体的结构,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打下基础,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独立解决,再利用CAI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分步演示和连续演示两种形式),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每一步反应的实质,又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光合作用完整的过程。为了再次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自制的光合作用图解模型,模型中缺少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利用CAI

23、展示光反应与暗反应比较的表格,让学生讨论完成,这样又能进一步加深对两个过程关系的理解。最后利用课堂讨论和练习,深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2) 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和概念 22能力目标: (1)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 给出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发现材料,让学生分析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 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叶绿体内C3和C5等物质含量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思想教育目标:借助光合作用的物质

24、和结构及动态变化全过程的分析,认识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内因与外因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该过程十分复杂,牵涉到许多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而有机化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因此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很枯燥,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4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谈话、讨论和讲授等)5 教学过程: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2)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3)初步学会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导入新课。结

25、构是功能的基础,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要先带领学生利用CAI课件复习叶绿体的结构,复习时采用提问的形式,重点给学生突出和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叶绿体的结构和各结构中的成分。复习完叶绿体的结构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1. 光反应的场所和外界条件为?2.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反应中有何作用? 3.光反应中水被分解成 和 ;ATP合成过程中 能转化成了 能,该过程还需 的催化。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上述问题,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完成后,再利用CAI课件分步展示光反应的各个步骤,课件可将抽象微观的过程形象、具体化,这样既降低了学

26、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完光反应的过程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暗反应发现过程的材料,材料如下: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含14C的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在实验开始时,给植物提供一定量的含14C的CO2 ,追踪发现,当空气中的14CO2减少后,14C首先出现于C3化合物中并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C3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减少,糖类等有机物中的14C开始增加。让学生思考上述过程中C元素先后转变成了哪些物质?利用这段材料给学生展示暗反应的科学发现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温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科学家探索生物学过程的艰辛和一些巧妙的设计。在分析上

27、述材料的基础上,利用CAI 展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回答:1、暗反应的场所和条件为?2、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再利用CAI分步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该过程同样将抽象微观过程具体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课件还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后,利用CAI展示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的表格,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比较可以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部位、进行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完成表格后,给学生拿出自制的板图,让学生把所缺内容补充完整,利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可极大地

28、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下的教学内容都将以该图为中心,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该图所展示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就是对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应用的具体实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将如何变化?该讨论题要求学生要能将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与光合作用过程的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外部条件变化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哪一步骤?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提问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深入分析。若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可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或直接观察

29、自制板图,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基本知识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做一小结,然后利用精选的课堂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6 教后反思 笔者利用该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首先该设计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设计采用了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学;另外让学生完成自制板图所缺的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其次,该设计挖掘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

30、维习惯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给学生展示了美国科学家卡尔文探究暗反应过程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变情况。第三,设计过程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件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画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一基本过程,落实了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除了以上成功之处外,该设计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学生通过学习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较少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修正和完善。“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来源:中国生物课程网,赵伟涛,东北师大附中 130021)【教材分析】“细胞的

31、增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六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增殖作为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与绪论中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有丝分裂的内容还是学习减数分裂、配子生成和融合、合子发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同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内容,但是对此了解得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

32、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目标】1.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2.举例说明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3.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图解一个细胞周期的大体分期。4.概述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5.养成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6.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教学方法】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教学准备】3 cm3 cm6 cm的

33、含酚酞的琼脂块、质量分数为0.1%的NaOH溶液、塑料餐刀、胶皮手套、毫米直尺、塑料勺、吸水纸、烧杯。【教学过程】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思考,明确学习目标提问: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评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结果。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制定解决方案,设计探究物质扩散速率与细胞大小关系的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根据实

34、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知识。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提出设想,倾听、参与交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按确定方案,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学生充分理解到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分裂是其发展的必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因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并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

35、验的结果迁移到细胞。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1.什么是细胞周期?2.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是否相同?3.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教师还要让同学们准确理解,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等不具有细胞周期。用课件模拟展示间期的动态过程。播放显微镜下连续摄影的细胞分裂过程的录像。然后分别利用课件模拟展示四个时期的动态过程。在前期,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关于赤道

36、板,要让学生领会它是垂直与纺锤体的纵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结合屏幕显示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静态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阅读并思考。学生在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后,回答问题。学生观察、思考并描述学生观察并概述各个时期的特点,如将末期的特点概括为“丝生核现板变壁”、“两消两现重开始”等。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即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的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学生回答各图片所代表的时期以及各时期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观察现象,引起思考,加深理解。使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各时期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反馈与矫正提问:1.

37、DNA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哪个时期?2.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讨论:正常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40小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白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10天。医院采用化疗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保存骨髓细胞。推断给药的时间间隔并简述理由。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推荐相关网站,以解决课后遇到的问题:www.siqi.name学生思考回答:1.分别发生在间期和后期。2.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给药时间间隔应控制在40-48小时之间。学生记录网址。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联系实际,将知识拓展、延伸。拓展了教育资源

38、,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体会】 本节课教师要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既要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要克服多媒体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此外,本节课将模拟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模拟的方法,更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亲身探究、生生互动的教学场景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在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如何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来源:中国生物课程网,乐清白象中学 汤可亲)美国

39、学者施瓦布指出探究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当前,在提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由于探究性学习能改变过去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单一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探究性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

40、的。在“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探究”一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性教学。 1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做一道凉拌黄瓜小菜创设问题情境新课导入要求学生说明凉拌黄瓜在食用前与食用后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引导学生分析导致凉拌黄瓜在食用前、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实验原理根据上述现象,分析出实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操作实验证明假设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操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培养学生

41、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无土栽培的原理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2 教学过程 2.1 利用家庭小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前要求学生做一道凉拌黄瓜小菜,并观察食用前和食用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做这道小菜既容易完成,又能得到家人夸奖,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用它设计问题情境,容易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2.2 根据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实验原理 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做的凉拌黄瓜在食用前和食用后的变化。学生说法不一,但中心都是食用前没汤,吃到最后有汤了,且最后的黄瓜不很脆了。教师接着问学生:“盘中的汤从哪来的?吃到最后黄瓜为什

42、么不脆了?”学生众说纷纭,如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放了蒜,使黄瓜渗出水来;也有人认为是由于用刀切、拍黄瓜造成的;但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放了盐、醋等使黄瓜失水造成的。当学生说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接着引导;“大家说了这么多原因,都正确吗?这需要用实验来证明。由于时间和条件等原因,我们在这里只通过实验法来证明盐水、醋等高浓度溶液使植物细胞失水假设是否正确,而大家提出的其它原因,则希望大家利用实验法在课余时间进行证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实验原理,再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以实验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萝卜、浓盐水、清水、小烧杯、试管和镊子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2.3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操作 学生根据实验

43、原理设计的实验操作多种多样,多数实验组将萝卜切成小块,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浓盐水的小烧杯中,少数实验组将萝卜切成细长条,分别放人装有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的试管中;还有个别实验组将1根长方体萝卜块用试管作“打孔器”钻出两个圆柱形萝卜块,分别放入盛有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的试管中(此种方法为学生创新的,既可观察到溶液量的变化,又可测量萝卜条体积的变化)等。 2.4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设计并操作完自己的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结合自己的实验操作作出预期,分析可能导致误差的原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分析出导致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实验的前后顺序不同,导致实验操作不能同时进行而造成误差,实验材料的

44、表面积大小、体积等不同造成误差;整个实验的重复次数;是否有对照等,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自己的实验,并在实验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实验设计思想。最后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汇报,每组派代表到前面讲解自己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同组的其他人给予补充,全班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做优点评说,对实验设计正确的、有创新的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帮助实验设计错误的实验组进行分析,找出导致错误的原因和思维上的偏差,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从而总结出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课堂实录第一组实验设计方案:将萝卜切成小块,分别放入装有等量清水和30%NaCl溶液的小试管中。观察液面变化

45、。预期装有清水的试管中液面会下降,装有30%NaCl溶液的试管中液面会上升。实验结果:没有看到明显的液面变化学生质疑:没有在试管上做任何标记,怎么知道试管中液面的变化?教师点评:该实验简单易行,也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类似,但作为一个科学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似乎太过简单,缺乏严格的对照或定量的测量。实验结果的可信性让人怀疑。第二组实验设计方案:将萝卜切成小块,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30%NaCl溶液的小试管中,然后立刻划上一细线,标示出液面高度。观察液面变化。预期装有清水的试管中液面会下降,装有30%NaCl溶液的试管中液面会上升。实验结果:15分钟后,两个试管中的液面变化均不明显。无法确定溶液体积的变化。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与第二组相似,观察到了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第三组代表):我们组的实验与第二组一致,也同样看不到明显的溶液体积的变化。教师提问:那为什么会这样了?大家能不能相互讨论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