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49086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适用学科高中生物适用年级高二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1. 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4.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教学目标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5.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6.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难点1. 内环

2、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使用建议: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内环境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在外界环境发生

3、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体内的细胞拥有稳定而适宜的存活条件。二、知识讲解考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使用建议:有关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写的比较具体,而且配有插图,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 1.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

4、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称为细胞内液,如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核液等。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即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液与细胞内液的区别:液泡中的液体称为细胞液,属于细胞内液范畴知识延伸:(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2)血浆血液。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液还包括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2.内环境概念:由组织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浸浴和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5、血浆:存在于血管中的液体称为血浆,约占体重的4%5%,是血细胞直接生长的环境。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称为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称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各组成的关系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的组织液(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组织液中包括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6、,也叫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组织水肿的原因 考点2 细胞外液的成分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使用建议: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重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1细胞外液的成分(1)无机物水:含量最多,如血浆中含有90%的水。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无机盐:如Na、K等,

7、无机盐离子含量甚微,但是却不可缺少,如Cu2、Zn2等是某些酶发挥活性所必需的,碘是产生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2)有机物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中间产物或废物:乳酸、尿素、尿酸等。调节生命活动的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血浆蛋白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细胞能在细胞外液中正常地生活与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有关。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1)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溶质微粒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的。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而

8、K主要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的pH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含有的HCO3-、HPO3等离子有关。(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考点3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使用建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有关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

9、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如下图:(1)氧气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肺泡。(2)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的线粒体。(3)有关物质通过生物膜的层数的计算,可以结合下图来理解。由图可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过了7层和11层生物膜。环进行质交换的媒介考点4 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使用建议: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有关“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明确稳态已经成为

10、生命科学水平上的一大基本概念。(1)概念: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如下: 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是有一定范围的,不是固定在某一恒定值上。例如,在正常状态下,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血浆pH的变化范围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相当于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37时);血糖含量也维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0.81.2g/L)。(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1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内环境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1)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2)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

11、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3)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如: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导致死亡;胰岛B细胞受损,将导致内环境中胰岛素含量减少,使人出现糖尿病,并出现各种并发症。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体温、pH相对稳定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2)内环境成分稳定:血糖含量和含氧量相对稳定保证机体能量的供应。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防止机体中毒。3内环境稳态的失调(1)原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出机体调节能力的极限。机体有关器官、系统发生病变,

12、导致调节能力发生障碍。(2)调节失衡实例任何调节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渗透压平衡的破坏: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使水和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血糖平衡的破坏: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起的。体温恒定的破坏: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稳态被破坏引起的常见疾病如下表:实验: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1

13、)实验原理: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不明显。(2)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3结果及结论三 、例题精析使用建议: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覆盖基础、巩固和拔高三个例题。例题11.(2019天津一中期中)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有()血红蛋白葡萄糖二氧化碳钠离子血浆蛋白ABCD【答案】D【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只有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成分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葡萄糖、二氧化碳、

14、钠离子、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例题2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等B缺铁性贫血症是由于内环境中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现象C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唾液D激素的合成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答案】A【解析】A项内环境中含有气体、代谢废物、营养物质、激素等;B项中缺铁性贫血症是由于缺铁导致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减少引起的疾病,而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C项中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唾液不属于内环境;D项中激素的合成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故选A。规律总结:1.三看法判断内环境成分一看是否属于血

15、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例题33.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毛细血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B只有C只有 D【答案】D【解析】毛细血管壁破损、长

16、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均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可引起组织液增多,均可引起组织水肿。例题4例题44.下列有关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K和Cl浓度C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答案】B【解析】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

17、维持在37左右。例题55.右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内的葡萄糖通过进入血液和淋巴C表示重吸收作用D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答案】B【解析】能为内环境提供O2并排出CO2,因此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内的葡萄糖通过只能进入血液;是泌尿系统,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具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表示的器官是皮肤。例题66.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

18、不正确的理解是()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答案】D【解析】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也是动态的、相对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化验结果的“误差”无关。故选D。四 、课堂运用使用建议: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马上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3个难度层次:易,中,难。基础1.图中的a、b、c分别

19、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细胞3的种类最多A B C D【答案】D【解析】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a、b、c分别是淋巴、血浆、组织液。三种细胞外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血浆(b),错误;血浆中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以成熟的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正确;激素直接分泌到血浆中,而消化酶直接分泌到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细胞外液,错误;组织细胞的种类最多,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

20、、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2.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Ca2+、载体蛋白、H202酶 B纤维素、抗体、尿素C生长激素、血浆蛋白、C02 D血红蛋白、葡萄糖、卵磷脂【答案】C【解析】H202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纤维素属于植物细胞壁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生长激素、血浆蛋白、C02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3.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为细胞内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为淋巴B血红蛋白存在于中C比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过程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答案】B【解析】图中为血浆、为

21、组织液、为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A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B错误;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过程受阻会导致组织液增加,产生组织水肿,D正确。4. 如图为某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据图回答:(1)若1为毛细血管,则其余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为:2 、3 、4 、5 (2)写出下列各细胞的细胞外液(或内环境)细胞1的内环境是: 细胞4的内环境是: (3)图中缺少的内环境组成之一是 (4)人体内的细胞通过 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对新陈代谢起着调节作用【答案】(1)血细胞 血浆 细胞内液(或组织细胞) 组织液(2)组织液和血浆 组织液(3)淋巴(4

22、)内环境【解析】(1)分析题图:若1为毛细血管壁,则1是毛细血管壁细胞,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2)细胞1是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血管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4是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3)图中缺少的内环境是淋巴(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巩固1. 下图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其中表示体液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可发生在中B体液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构成

23、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正常情况下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答案】C【解析】为肝细胞,可发生有氧呼吸的过程,A正确; 体液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2.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答案】D【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项

24、错误;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C项错误;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K+等)、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尿素、O2、CO2、激素、抗体等),D项正确。3.(2019济南外国语学校调研)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某人一次性进食较多醋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人在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维持人体稳态D人体红细胞内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至少要通过12层磷脂分子【答案】D【解析】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进食较多醋后,血液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

25、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在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除了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要补充适量的无机盐;红细胞内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要依次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细胞)、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至少6层膜、12层磷脂分子。拔高1.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答案】D【解析】人体稳态是相对的,是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但正常情况下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人到高原

26、后由于缺氧等因素,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如有氧呼吸能力降低。2. (2019福建泉州一中模拟)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答案】D【解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实验材料为血浆的一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所以由图可以看出,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B项正

27、确;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五 、课堂小结使用建议:教师对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作一个小结六 、课后作业使用建议:讲解完本章的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建议也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3-5题基础1.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唾液、尿液等也属于体液B细胞内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外液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答案】A

28、【解析】唾液、尿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因此不是体液,A错误;细胞内液含量占2/3,细胞外液占1/3,B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正确;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可以直接与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2. 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答案】C【解析】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进行,A错误;动物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D错误。3

29、. 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升高血浆中的pH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中的pH会降低C剧烈运动后,会降低血浆中的pH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答案】B【解析】正常人体内由于血浆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不管人体饮用弱碱性食物还是弱酸性食物,以及运动状态下产生较多的CO2等物质,都不会引起血浆的PH明显改变,A、C错误;肺气肿病人的体内调节功能较差,如果由于呼吸不畅,血浆中的pH会降低,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高低,D错误。4.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

30、含有血红蛋白、激素、抗体等信号分子B内环境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C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D葡萄糖在血浆中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答案】C【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错误;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C正确;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D错误。5.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

31、改变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正确;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可能会导致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C错误;内环境主要两对缓冲物质是H2CO3与NaHCO3、NaH2PO4与Na2HPO4对于维持体液中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正确。6. 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质摄

32、人不足而引发组织水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导致血浆的渗透压有一定程度地下降B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细胞内液渗透压不变C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渗透压D组织水肿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答案】A【解析】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合成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A正确;细胞内外渗透压都有一定的改变,B错误;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C错误;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多的结果,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巩固(3-5题)巩固1. 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丙、

33、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C正确;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D错误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葡萄糖

34、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A错误;B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7.357.45,B正确;C认识恒温动物,人的体温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D错误3. 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

35、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A正确;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肝细胞膜(一层膜),即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NaHC0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C正确;C0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0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组织液乙血浆,D错误。拔高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答案】A【解

36、析】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C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D正确。2. 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液体名称:a表示 ;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 ;c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 ;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 (2)以上b、c、d合称 ,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 (3)从图中b进入c的细胞代谢产物是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 【答案】(1)组织细胞(

37、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淋巴)(2)细胞外液 内环境 (3)二氧化碳、尿素等 (4)组织液【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a是组织细胞(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2)血浆、组织液、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3)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产物经组织液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到肺和肾脏,经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排出体外(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渗出的组织液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

38、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 BC D【答案】C【解析】血浆中含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从而使血浆pH维持在一定水平;血浆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会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4.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小腿抽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尿毒症组织水肿A BC

39、 D【答案】B【解析】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浆中的含量Ca2过低,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错误;尿毒症是由于肾脏功能障碍导致尿素等代谢废物在内环境中积累,正确;组织水肿是由于血浆蛋白过少或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中等因素导致组织液过多,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5.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为小肠上皮细胞,饭后0.5 h,处的血糖浓度高于处B若为脑细胞,处的氧气浓度低于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C若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和D若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处的血糖浓度低于

40、处【答案】C【解析】若为小肠上皮细胞,饭后0.5 h,血糖浓度升高,所以处血糖浓度低于处,A错误;若为脑细胞,由于脑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CO2的浓度则相反;若为骨骼肌细胞,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所以处血糖浓度低于处。6.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尿量增多C正常情况下,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答案】D【解析】图中代表血浆,而不是血液,A错误;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此时尿量减少,B错误;正常情况下,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C错误;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导致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出现组织水肿,即组织液的渗透压也下降,D正确。七 、教学反思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内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