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中学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doc(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重难点知识讲解(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是其中的一个。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保持了物质的原有性质,我们把它们叫做分子。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物质存在着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有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与分子结构有关。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
2、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4、原子结构分子由原子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组成的。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又是由更小的微粒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无限可分。5、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分子、原子。1nm=109m。应用于电子和通讯、医疗、生命科学和制造业等方面。例1、以下关于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A宇宙是由
3、银河系组成的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C宇宙是银河系中的一员D宇宙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分析与解答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宇宙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心目中已建立了宇宙很大的概念,可以说是广阔无垠,那么,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到什么程度是很难想象的,但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和人们生存所在的地球的大小关系一定要知道,即: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是银河系中几千颗恒星中的一员,像银河系这样数十亿个星系才能构成宇宙,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解答:B注意:“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可结合自己熟知的东西来理解,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花草树木、人、鱼、鸟、兽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
4、都是物质”。例2、如图所示,一只杯子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来越小,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说说你的看法。分析与解答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猜想题,玻璃粉末我们或许看到过,但再继续分割下去的更小颗粒我们就很难直接看到,只能依靠我们的想像了,可以这样设想:玻璃分割到分子时,还可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又是由更小的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且原子核中还有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内又有夸克按这样的规律推断:物质总是可分的,所以玻璃不断分割下去,应该没有限度。答案:没有限度。方法技巧: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合理的猜想可以给探究提供正确的导向。猜想并不是妄想,其基本的
5、要求是:(1)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和依据,本例中原子结构知识就是解题的前提知识。(2)猜想时,思维既要严谨又要开放,即猜想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又要放得开。 例3、以下关于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固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B液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C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D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分析与解答 分析: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质有多种形态;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固态物质分子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的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分子在平衡位置上振动一段时间离开一小段
6、距离。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的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几乎与不存在作用力一样,分子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因此,气体易被压缩并具有流动性,也就是说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解答:C注意: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间距最小,作用力最强,当分子间距逐渐增大、作用力逐渐减弱时,物质就以固态转变成液态或气态,反之,物质从气态转变成液态或固态,但是,水具有反常现象,水结冰时体积非但不减小反而会增大。方法技巧:用课堂座位上的学生排列类比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用下课后教室中的学生的走动类比液态物质的分子移动;用操场上无拘无束的学生运动情况类比气态物质
7、的分子几乎不受力的约束。(二)质量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t),比千克小的单位克(g)、毫克(mg),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2、用天平测质量(1)天平的调节可简单记为“放平、移零、调平衡”放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移零:把游码移到零刻线处。调平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如果左盘下沉,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反之亦然。横梁平衡的标志是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2)天平使用可简单记为“左物、右码、移游码”。 左物:把物体放在左盘。 右码:把砝码放在右盘(在加减
8、砝码时,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 移游码:当调整到在右盘中加入最小砝码时,右盘下沉,拿起最小砝码时,右盘上翘,此时就应拿下最小砝码,移动游码直到天平横梁恢复平衡为止。3、称取定量液体的方法可先把容器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再在右盘中放砝码使横梁平衡,然后在右盘中放入定量砝码,最后在左盘中注入液体使天平再次平衡,就可称出定量液体。4、下面几种操作是错误的,实验时不能出现(1)没有把游码拔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就开始调节横梁平衡。(2)在称取物体质量时调节平衡螺母。(3)加减砝码时用手拿。(4)天平移动位置后,没有重新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5)让化学药品与液体直接与天平托盘接触了。例4、下
9、列关于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1kg铁块比1kg空气的质量大B0.3kg的太空记事本,从地球带到太空后质量仍是0.3kgC水壶中的水沸腾后,壶中水的质量仍不变D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后,体积和质量都减小分析与解答 分析:任何物体都是由各自的物质组成的,任何物体都有质量,虽然铁和空气是不同种物质,但1kg的铁含有的铁物质的量与1kg空气含有的空气物质的量是相等的,不存在谁比谁大的问题,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由于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即物质的质量不随物质的状态、形状、位置等变化而变化,所以,杨利伟把0.3kg的太空记事本从地球带到了太空,虽然由于失重而飘在太空舱内,但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所含有的物
10、质没有变化,故选项B是正确的,冰块熔化成水,虽然水物质的状态变化了,但冰和水所含有的物质相同且含有水物质的多少不变,选项D是错的,水壶中的水沸腾时,一部分水变成了水蒸气离开了水壶,则水壶中水的质量减小了,故选项C是错的。解答:B注意: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质的状态、形状、位置、温度等的改变而变化;还要注意分析所研究的对象。例5、小明用天平测一个苹果的质量:(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横梁左端的零刻度处后,发现指针出现图所示的情况,这时,他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填“左”或“右”)旋进。(2)小明调好横梁后,将苹果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游码,砝码的组成及游码的
11、位置如图所示,则苹果的质量为_g。分析与解答 思路分析:(1)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表明横梁左端偏重,应向右旋进平衡螺母方可使横梁水平。(2)苹果的质量为:100g+50g+20g+10g+1.40g=181.40g答案:右,181.40密度一、一周内容概述本周我们学习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它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密度1、密度的概念(1)同种物质
12、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这个比值在物理学中叫密度。由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实际上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我们把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它跟物质的体积和质量无关,与物质的位置和形状无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2、密度的公式及应用(1)公式及单位:公式:;单位:当质量单位是g,体积单位是cm3时,密度的单位是g/cm3。当质量单位是kg,体积的单位是m3时,密度的单位是kg/m3,并且1g/cm3103kg/m3。(2)密度的应用:由密度公式因此,密度有三种应用:鉴别物质:求出密度,对照密度表查找物质的种类。求质量:对不方便称质
13、量的物体来说,根据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求出物体的质量。求体积:对不方便测体积的物体来说,利用物体的密度和质量求出物体的体积。例1、将一铜块截去一半,剩下一半的铜块的密度将会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分析:因为密度是物体本身的特性之一,它是由物质本身的种类决定的,当某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增大或减小时,其体积也相应地增大或减小,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保持不变,即密度不变,此题铜块截去一半,则体积也要减小一半,质量同样减少一半,所以密度。解答:不变注意: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当体积发生变化时,它的质量也一定发生变化;当质量发生变化时,体积也一定发生变化,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要同时考虑质量和体积两个物
14、理量,绝不能只考虑一个;也可以不用推理和计算,可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直接判断,依据是同种物质的密度大小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即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形状、体积、质量可以不同,但它们的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密度)不变。 例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节水型洁具逐渐进入家庭。所谓节水洁具,是指每冲洗一次的耗水量在6L以内的洁具。某家庭新安装了一套耗水量为5L的节水型洁具,而原有的洁具每冲洗一次耗水量为9L。问:(1)1000kg的水可供这套节水型洁具冲洗多少次?(2)该家庭每月可节约用水多少千克?(设平均每天使用10次,每月按30天计)思路分析:节水型洁具对比原来的洁具每次可节水4L,只要由求出
15、1000kg的水有多少升,再结合每次用水量就可算出冲洗次数。(2)只要计算出该家庭每月用水多少次,就可由mV计算出每月节约的水的质量。解答:(1)1000kg水的体积为1000kg水供节水型洁具的冲洗次数为:(2)该家庭每月节水质量为mV1.0103kg/m3(95)103m33001200kg方法技巧:(1)在涉及密度计算的三个量、V、m中,只要任意已知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根据公式或其变形求得未知的那个量了。(2)在计算的过程中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更便于你的分析,使求解问题明朗化。在数字后面写上正确的单位可使计算更加准确、格式更加规范。(3)对于质量相同,而体积、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来说,可以
16、用等式1V12V2进行有关分析或计算;对于体积相同,而质量、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来说,可以用等式进行有关分析或计算。 例3、一个表面是银的汤勺,质量为52.5g,把它放在量筒中,量筒里的水面由50mL的位置升到55mL位置处,已知银的密度是10.5103kg/m3,请根据以上数据判断此汤勺是否完全由银制成。解析:要判断某物体是否由某种物质组成,可采用比较密度、比较质量或比较体积的方法进行判断。解法一:比较密度法此汤勺是纯银的解法二:比较质量法假设体积为(55ml50ml)的汤勺是纯银的,则汤勺的质量应为:m银银V10.5103kg/m35106m352.5gmm银此汤勺是纯银的解法三:比较体积法
17、假设质量为52.5g的汤勺是纯银的,其体积应为:V银m/银52.5103kg/10.5103kg/m35106m35mlVV银此汤勺是纯银的说明:本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密度用多种方法判定物质的种类。采用比较密度、比较质量和比较体积的方法都可鉴别物质,有时可结合题意确定采用哪种方法更可合适,如有时要求计算某部分体积时,那采用比较体积的方法更有利于确定其部分体积的大小。 例4、用盐水选种时需用密度是1.1103kg/m3的盐水,现配制500ml盐水,称其质量为0.6kg,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需加盐还是加水?加多少?解答:若配制盐水的密度与所需盐水的密度相同,则说明盐水符合要求;若配制
18、盐水的密度大小所需盐水的密度,则说明盐水含盐量过高,此时应加水;若配制盐水的密度小于所需盐水密度,则说明盐水含盐量过低,此时应加盐。已配制的盐水的密度为:此盐水不符合要求,需加水设需加水m水,则加水后的总质量为:m总m盐水m水加水后的总体积为:代入数据得:m水0.5kg(二)测量物质的密度1、量筒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要观察量筒的使用单位、量程、最小分度。(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向量筒中放入固体时,要用细线系住固体,慢慢放入,以免打破量筒。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用到的器材:托盘天平(砝码)、量筒、玻璃杯、细线、盐水、塑料块或铁块。(2)简要步骤:用天平测质量,用量
19、筒测体积,根据计算被测物体的密度。(3)测量液体密度时,要处理好质量的测量。应该先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再测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从而计算出液体的质量。(4)测量固体的密度时,要处理好体积的测量。可采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图所示,先测量筒中装有的水的体积,再测量筒中水和固体的总体积,从而计算出固体的体积。3、测量时记录表格设计如下:(1)测量液体密度的记录表格(以盐水为例)(2)测量固体密度的记录表格(以小石块为例)4、用“替代法”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1)在没有天平,用量筒测物体的质量时,想办法用水的质量来替代物体的质量。(2)在没有量筒,用天平测物体的体积时,考虑用水的体
20、积替代物体的体积。例5、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密度比水小的石蜡块的密度,请你说出办法来。解析:(1)密度比水小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不会沉入水底;(2)漂浮于水面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等于物体本身的体积。石蜡块的质量可直接用天平测出,石蜡块的体积通常采用“辅沉”法来测出,把石蜡块和助沉物(石块、铁块等)一起沉入水中,测出总体积,再测出助沉物的体积,两次体积之差即为石蜡块的体积。具体测量方法如下:(1)用天平测出石蜡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把铁块放入其中,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V1;(3)把铁块和石蜡块绑在一起放入量筒中,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V2,则石蜡块体积VV2V1;(4)由公式,求出石蜡
21、块的密度。说明:本实验的关键是如何测出密度比水小的石蜡块的体积。对于在液体中漂浮的物块的体积测量除了采用本题中的“辅沉法”,还可采用细针压入的方法使石蜡块浸没,从而测出石蜡块的体积。 例6、现有一台天平(含砝码),一个小烧杯,一根细线和足够的水,但没有量筒,请你试用这些器材测出小石块的密度,要求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简单的测量方法,根据所测的物理量写出计算石块密度的表达式。解答:石块在水中下沉时排开水的体积为石块的体积,如果已知排开水的质量,那么由可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小石块的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由于没有量筒,所以小石块的体积无法直接测出,但可使用水和小烧杯间接测出小石块的体积
22、,从而算出石块的密度,具体方法是:(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1;(2)用天平测出装满水的小烧杯的质量m2;(3)拿下小烧杯,用细线拴住小石块轻轻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完全浸没,此时烧杯中溢出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相等。(4)取出小石块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m3;(m2m3)即为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则溢出水的体积V=,也就是小石块的体积。(5)石块的密度 运动和力(一)一、一周内容概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静止是相对的,那么应该如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呢?几个物体同时运动,又应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本周我们来探讨运动与力的关系,首先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
23、重难点知识讲解 (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1)运动具有普遍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2)我们平时看到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3)有的物体距我们太遥远,有的物体运动太慢,我们用肉眼看不出它们的位置变化。2、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1)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看到的运动情况可以不同。(2)为了方便,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以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但并不是说不能以其他的物体作参照物。例1、小明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太阳西下,天空一片彩霞,我乘
24、着驶往郊外的汽车,透过车窗,啊!郊外的景色真美,那一棵棵梧桐张开了双臂向我迎来”在这段描写中,“太阳西下”的参照物是_;“汽车行驶”的参照物是_;“树木迎来”的参照物是_。解析:日记中涉及的“太阳”“汽车”“树木”看起来都在运动,说太阳西下,是因为它与地平线的距离在缩小;说汽车行驶是因为它在地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说树木迎来,是因为坐在汽车里的人看到树木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近。所以描述太阳、汽车、树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地平线(或地面)、地面、汽车(或乘客)。答案:地平线地面汽车方法技巧:(1)要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是否运动,关键要看这个物体与其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二
25、者之间的位置改变了,表明物体在运动,否则物体是静止的。(2)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相对地面来说,它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例2、观察如图所示的小旗,判断船相对岸上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做简单说明。技巧点:首选要以楼房为参照物,确定风向,然后逐一分析小船可能存在的运动状态,不能遗漏。解答:小船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静止,由楼上小旗飘向可知风向向右,而船上小旗飘向与楼上小旗飘向相同,说明小船与楼房的运动状态可能相同。2、小船离岸而去,因为以楼房为参照物,风向向右,船行向左,照样使小旗飘向向右。3、小船缓慢靠岸,尽管风向和船行方向相同,但以楼房为参照物时,风速大于船速,小船也会
26、向右飘扬。(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叫做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为符号的意义及单位s路程米(m)或kmt时间秒(s)或hv速度米每秒(m/s)或km/h2、比较速度的三种方法(1)在时间相同时,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2)在通过的路程相同时,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3)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用公式求出速度,直接比较。3、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是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如
27、果粗略研究时,也可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3)平时我们看到的物体的运动,严格的说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飞机的飞行等都看成匀速直线运动来计算。4、速度、路程及时间的计算由速度的公式可知,只要知道运动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及经过这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就可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由于速度公式可变 形为svt或,所以只要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就可计算出运动的路程,或只要知道物体运动的路程及速度,也可以计算出运动的时间。例3、一辆小车用8min时间通过了5.4km的路程。下面是一位警察将这辆小车拦住后,跟司机的一段对话。警察:你开车的速度已经超过了40km/h。司机:
28、这不可能,我只开了8min,怎么可能超过40千米每小时呢?警察:我是说,照你这样开下去,1小时就要跑40多千米。司机:我不会开1小时的,再开2分钟就到家了。警察:换个说法吧,照你这样开,1秒钟就要跑11.25米了。司机:对呀,这个路段不允许每小时跑40千米,并没有规定不允许每秒钟跑11.25米呀!警察:这是一回事,没有必要做过多叙述了。请你评评理,他们俩谁说得对?解答:警察说得对,司机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司机没有理清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关系。不明确速度的含义。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小车的速度:这一速度已经超过了这一路段允许的最大速度,所以警察说得对。方法技巧:理解速度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
29、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而不是指物体要运动多少路程或运动多长时间,即不能只用时间或路程来表示。例4、(2003南京市)玄武湖隧道工程是南京市规划的“经六纬九”路网以及快速井字型内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西起模范马路南京工业大学附近入口,东至新庄立交出口。隧道全长2660m,设计车速60km/h,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竣工通车。(1)22路公交车在地面从入口处到出口处行驶路程约4500m,需15min,求该车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74路公交车以36km/h的速度通过隧道由同一入口处到同一出口处,能比22路公交车节省多少时间?解析:城市里的公共交通主要是由各路公交车承担。每一路公交车
30、都有规定不变的行驶线路。同样是从A地到B地,不同公交车线路不同。本题中,从“入口”到“出口”有两条线路:22路公交车从地面走,由于不是直线,距离较长(4500m);74路公交车从隧道走,隧道全长2660m。由于两路车行驶距离不同(尽管都是从“入口”地点到“出口”地点)、车速不同,造成行驶时间有差异。分别求出每路车各自行走的时间即可求得时间差。答案:(1)s14500m,t115min由得,22路车平均速度(2)74路车是从隧道走,故s22660m,v236km/h10m/s。74路车穿越隧需。由于22路车从地面走,需t115min900s。所以74路车比22路车节省tt1t2900s266s6
31、34s。点评:本题特别易错的是:在第(2)小题中,将22路车从“入口”到“出口”行驶的距离也当作隧道的长度,没有注意22路车是从地面上走。在理解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实际情况结合。本题的实际情况是:各路车走不同的线路。(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时间的测量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和计量工具都是钟表。最早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确定了日、月、年等时间概念,并发明了日晷、沙漏、滴漏等计时工具,后来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设计制造了各种机械时钟,再后来又发明了电子钟表等更为先进和准确的计时工具。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2、长度的测量,误差
32、(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比米大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它们同米的关系是: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2)长度的测量工具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在较精确的测量中还用到游标卡尺等工具。(3)误差在实际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例5、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记录分别是183.4mm,183.2mm,183.5mm,184.8mm,其中属于测量错误的
33、是_mm。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mm_cm。分析:小数点前183是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得,小数点后的0.4、0.2、0.5、0.8是估计值,估计值的不同是由于人的视差等原因引起,是允许的。其是184.8mm是错误的,它属于直接读数错误,而其他三次测量值取平均值后应为最接近真实值的结果。即:l(183.4183.2183.5)mm/3183.4mm18.34cm。解答:184.8183.418.34注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人为造成的。使用测量工具时方法错误或读数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本题不应将184.8作为一次测量结果。这一点应引起注意。例6、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
34、解析:方法一:借助两把直角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两把三角板直接夹住硬币,如图甲所示。两把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刻度值的差,就是硬币的直径D。然后根据公式LD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二:让硬币从币上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测出直线长度s,则硬币周长Ls/n。方法三:把硬币放在纸上,帖着边缘用笔画一圈,再剪下对折,如图乙,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直径,即为硬币的直径。再用公式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四:用纸条沿硬币边缘包扎一周,用针在重叠处扎一小眼,然后展开纸条,用直尺或三角板测出两眼之间的距离就是硬币的周长。 运动和力(二)一、一周知识概述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很普遍,
35、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要素有哪些呢?运动的物体最终会静止下来,这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本周我们将得到正确的答案。二、重难点知识精析(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和形状。由于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都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所以,我们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所以,力的作用效果是:(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
36、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关。(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3)力的三要素可以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表示方法是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例1、如图所示,A、B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_;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_。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图中,起脚传中者使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头球攻门者使球改变了飞行的方向。守门员
37、飞身鱼跃扑球又使球由运动变为静止,整个过程中,球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都有变化。故应是“运动状态发生改变”。B图中熊猫用力使竹子变弯,是物体发生了形变。解答: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发生形变注意:本题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联系实际能力。应注意正确地把握基本知识。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B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磁铁的吸力C没有物体力也可以存在D马拉车实际上车也在拉马分析: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且单独一个物体是不可能产生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显然D的说法正确。解答:D注意:表面看B中磁铁有吸引铁物质的本领。但当没
38、有被吸引的物体,磁铁就表现不出“吸铁”的作用,根本谈不上力。注意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对正确理解力和解决力学问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3、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1)、(2)、(3)、(4)各图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A图(1)和(2)B图(1)和(3)C图(1)和(4)D图(2)和(3)解析:此题立意很好,通过设置的新情境,考查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要研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是否关,必须保证两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且作用点不同,然后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显然只有C选项符合要求
39、。(二)物体的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1)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可从两个方面理解,即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要继续向前运动;静止的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静止状态。(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它与物体是否受力、物体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3)惯性现象:行驶的汽车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当汽车突然开
40、动时,乘客会向后仰。足球离脚后还会向前滚动。(4)惯性的利用和防止: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利用惯性把煤用揪抛进锅炉的炉堂。为防止因车速太快或刹车太急时引起交通事故,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在高档轿车上还要安装安全气囊系统。3、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2)力和运动的关系: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如果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或者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彼此平衡,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3)由于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平时看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
41、物体,都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的结果。例4、氢气球下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匀速上升,若细线突然断裂,则小球( )A不再受力B依靠惯性保持原来速度继续上升C立即降落D继续上升一段后下落解析:细线断开前小球随气球一起匀速上升,说明小球受到的细线拉力与自身重力相等,合力为零,相当于不受力。细线断裂后小球只受重力作用。虽然小球有惯性,企图继续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上升,但小球受到的不等于零的外力重力要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使之上升速度不断减小,最终变为下落运动,故应选D.例5、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几句的正误如何( )A物体在静止时不易被推动,说明物体在静止时的惯性比运动时大B物体的速度越大越不容易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大
42、时的惯性比速度小时大C物体受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快,说明物体受力越大则惯性越小D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等无关分析:对于A,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故错误。物体在静止时不容易推动是事实,但这不是由于静止时惯性大。而是由于静止时,要使之运动起来必须克服最大静摩擦力;物体运动时,要维持其匀速运动,只需克服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比动摩擦力大,所以要使物体由静止运动起来比维持物体的运动要困难。(实际情况中,总是有阻力的)对于B,运动速度大小并不能改变物体固有属性惯性,因而其说法也是错误的。运动速度越大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可以克服阻力做更多的
43、功,所以能够走更远的距离,运动的时间也更长,不能据此说运动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对于C,物体的惯性不会因受力大小而改变,因而也是错误的。对一个物体来说,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受力越大,运动状态变化得越快。物体的惯性一定,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就一定。那么,力越大,在同样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就越大,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与外力大小就成正比。对于D,正确表述了惯性的本质物体的固有属性,特点与运动状态,是否受力无关,无疑是正确的。例6、如图所示的图中,其中属于平衡力的是:解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是:(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依据二力平衡条件,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
44、只有图A;B图的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C图中的两个力大小不等;D图中的两个力方向不是相反的;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A.注意:判断两个力是不是平衡力,要看四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重力、弹力、摩擦力一、一周知识概述本周我们将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二、重难点知识精讲(一)重力1、重力的产生及其大小(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产生。牛顿发现,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按照这个理论,地球对地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到的重
45、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 g=9.8N/kg.说明: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可取10N/kg.2、重力的方向与重心(1)重力的方向。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面垂直且向下的方向。(2)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来说,重心一般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如图所示的是几种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物体的重心。例1、抛向空中的球,在空中运动时,受到手向上的抛力,这句话对么?球在空
46、中运动时受到了几个力的作用?解析 抛出的小球在空中运动时,受到手向上的抛力的说法是错误的。任何一个力都必须有施力物体,如果找不到施力物体,这个力是不存在的。手在抛小球的过程中,手给球一个力,当手和球分开时,这个力就不存了。所以小球在空中运动时,不再受到手向上的抛力了。球在空中运动中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施力物体是小球周围的空气。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空气阻力和对小球的浮力,和重力比较都可以忽略,所以球在空中运动时,只受到重力作用。例2、用一个量角器、细线、重锤,自制一个简易的水平仪,用它来检验桌面是否水平,并说明测验方法及原理。解析:(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是互相垂直的。利用器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检验方法:将量角器的下底放置于桌面上,若重锤线仍沿着90角线位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