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050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课题计划平阴县实验中学 郭泗盈一、课题名称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二、课题确立(一)现状分析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

2、提高和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探索,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二)课题界定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

3、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重点: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如何对学生的评价。(2)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意识及“以优辅差”的互学习惯。(3)突破:树立旧概念中的新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学观。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求总结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一般模式,赋予“因材施

4、教”这一古老的教育理论以新的生命活力。 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通过实验实践,锻炼教师精通业务、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性原则。即以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堂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2、保底不封顶原则。 这是保证实验能获得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关键。即最终必须保证全体学生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促使差生向中等生靠拢,中等生向优生看齐,激励优生超纲学习。3、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观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观点之一。所谓“全面”就是“

5、各自”得到“全面”提高。根据“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之“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这一观点,就是应该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然后让各个学生因自己的先天和后天的差异,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是其它教育,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所有。4、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一种著名的教育个体化思想,其核心内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严格依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针对每个学生现实的心智状况实施教育。5、灵活性原则 由于同班级学生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班级的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存在的差异程度也不同,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针对班级的实际,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时期、学科,及时、灵活地控制分层的标准,隔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动态地分层

6、,然后调整自身的教学措施,使各层学生得到的指导与个别需要相适应。切忌按一种分层模式,机械地套用,一分不变。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自然实验法 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朝着实验目标根据实验安排施加实验因子。各实验班均进行“对学生有效分层”、“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的“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只是侧重的不同,课题成果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2、经验总结法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3、调查、比较法 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

7、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七、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2、创新教育理论。3、建构主义理论。八、课题实验的周期本课题初拟用大约23年,分三个阶段进行试验(1)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月,“激励式”分层教学,“优而则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达标者,可进行自己有兴趣的体育活动,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后进生上。(2)第二阶段:2002年2月2003年7月“以优辅差式”分层教学,“以优带差”,“以差促优,共同进步”,发挥团体精神,培养互助习惯,开拓“优者”思维,

8、树立“差者”信心,建立创新意识。(3)第三阶段:2003年8月2004年9月,为实验结题阶段。“自主学习式”分层教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最后将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组结题报告平阴县实验中学 郭泗盈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结题报告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体育分层教学”的探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经验教训。现在,将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一、实施方案1、研究对象:平阴县实验中学2001级1-6班学生2、时间:大约23年,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

9、激励式”分层教学,“优而则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达标者,可进行自己有兴趣的体育活动,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后进生上。(2)第二阶段:“以优辅差式”分层教学,“以优带差”,“以差促优,共同进步”,发挥团体精神,培养互助习惯,开拓“优者”思维,树立“差者”信心,建立创新意识。(3)第三阶段:“自主学习式”分层教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研究方法:实验对比法4、研究内容:(1)重点: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如何对学生的评价。(2)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意识及“以优辅差”的

10、互学习惯。(3)突破:树立旧概念中的新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学观。二、实施过程(一)激励式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強项和弱项,在课中,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在自己的強项、或是弱项都能保持着饱满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是值得教师去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们在课中进行了“激励式分层教学”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有取得些少成效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以下就我们的“得失”谈谈一些体会:1、收获:更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式分层教学”最主要的闪光点体现在激发了学生向上发展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中,学生为了尽快达到目标的彼岸,他们就会积极、努力去思考、去练习,

11、想方设法地去完成任务;另外,每一个学生都有争強好胜的心理,个个都你追我赶,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通过“优而则奖”的教学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运动特长的发挥。例如:(1)、50米跑。根据学生50米跑运动成绩,将各班的学生分三个档次进行练习,激励低档次的学生向高档次迈进:以73内的男生为第一档,以74外的男生与以84内的女生为第二档,85以外的女生为第三档。在跑道上形成三个阵容,进行追逐跑;第一阵容(第三档次)离终点60米,第二阵容(第二档次)离第一阵容10米,第三阵容(第一档次)离第二阵容亦然。通过10米差距的追逐,被追者为避免后者超越,就会竭尽全力向前,追者以前

12、者为目标,兴奋点会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力努力追上前者;同时引进一个奖惩机制:前者在到达终点前被超越的,必须做俯卧撑10个,这样更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和参与热情,整个练习过程在快乐、激情中度过。这样,在你追我赶中提高了学生的竞技意识和心理素质,从而学生在考试中得到稳定、甚至超水平发挥。从体育中考的成绩来看,取得了较好效果。(2)、篮球:运球上篮以“上梯式”的教学形式进行分层,以“成功”跃进新内容为激励点,教学过程中遵从“从易到难”的原则,分五个层次进行上梯式的小组练习:原地运球 进行间运球 对抗性运球(分消极和积极防守) 运球上篮 教学比赛。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形式可根据自己实

13、际情况而定,是多样化的、自主的,当学生自认为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的掌握已达到要求,可提出申请,并通过考核确认、肯定后,可进入新的学习内容进行练习;同时根据“易难”的原则制定考核标准:总分为100分,分5个梯层,从“易”到“难”的得分分别为5分、10分、20分、25分、40分,前四个梯层合计得60分,若要获得高分,必须掌握第4梯层的内容。这样,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向前前进的动力和热情。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上梯式”学习能使学生的动作技术掌握有连续性,且得到不断的升华。 2、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激励式”的分层教学,随着时间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

14、成绩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基础、体育天分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踏上了新的台阶,而基础和接受能力略差的学生,经过反复练习,都没有明显的进步,仍然停留在原阶段,这样他们就自认为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学不好的,积极性受打击,产生信心失落和厌学情绪,往往会表现出无精打采的神态,无法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学习心理压力。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降低技术难度,树立信心。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由几个或者更多的技术环节组成的,后进生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完整、连贯的技术动作,因此在技术方面就要适当降低难度,只要

15、该生能达到这一技术动作的某一个或若干个动作要求,就给予该生“合格”的肯定,不强求他一定要完成完整的动作技术。这样在心理上就能给予优势(即是获得一个“不丢脸”的心态),就会在信心上不会有失落感,他就会自主地、积极地练习,尽最大努力学好整个技术动作。在整个教研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后进生的苦脸,而更多的是笑脸。(2)、以“优”带差:“差”者得到提高,“优”者得到进一步升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我们将同类技术动作掌握“优”与“差”者进行配对,这样配对取得三大好处:(1)学生间容易沟通,可获得师生间的“教与学”难以取得的另一种效果,同时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友谊。(2)学生可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

16、更多的指导,不必等老师的到来。另外教师就会获得更多的时间抓住突出问题进行解决。(3)“优”者在教的过程中,必须开动脑筋、整理知识点才能教会“差”者,这样就促进他们思考问题,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升华,技术动作更加娴熟。(3)、“粗化”形式总评。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的粗化形式进行评价,转移和淡化学生对传统的细化成绩的注意力,使后进生与其他学生的“感觉距离”拉近,使他们重拾信心。(二)“以优辅差式”分层教学“以优辅差式”分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在于是否调动了“优者”辅差的积极性,如果没有“优者”的积极参与,“以优辅差式”分层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将调动了“优者

17、”辅差的积极性放在教学研究的首位。现在,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1、提高“优者”的理论水平。“优者”掌握了某一技术动作,并不能代表他们能说清楚这动作的要领,更不能代表他们能抓住“差者”的错误进行改正指导,如果就这样匆促地叫他们去辅导“差者”,万一他一开始就不能解决问题,失败了,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受到打击,就有可能对任务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我们先培养他们“学会说”、“怎样去说”,怎样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说出来,并能使听者明白。2、对“优者”的评价。“优者”的成绩与帮助对象的提高程度挂钩,帮助对象的提高程度大小决定了对“优者”加分的高低,以“奖励”形式鼓励他们去积极参与。3、教师、优者、后进生三

18、者的互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他们的表现,教师所流露出的神态和表现出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老师必须始终要对他们保持信任,坚持、耐心给予指导和鼓励,对他们点滴进步必须及时表扬,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三者间要多点沟通,教师及时纠正、解决突出问题,及给他们俩多点练习和总结时间。4、遇到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怎样去提高“优者”辅差的耐性和理论水平是我们逼迫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因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的肯定需要的学习时间较长点,甚至无法理解和接受,这样一来“优者”就显得不耐烦,无心再辅导下去啦,同样帮助对象也因学习受挫而丧气,这就要我

19、们教师及时去开解、去鼓励、去帮助、给他们信心;理论水平方面,毕竟是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理论水平是有限的,致使心中有话说不出,有力用不上,这样他们信心也会受挫。使他们理论水平提高,只有通过平时给以多点说的机会,及布置作业,要他们查阅相关资料,逐步丰富他们有关知识, 提高他们相关的理论水平,这样一来他们辅导就得心应手一些,信心就增强,兴趣会浓点。但是,总的来说,学生的惰性始终是有存在的,这是我们要多动脑筋的地方。(三)“自主学习式”分层教学结合以上两种的研究、教法,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探究。 大家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

20、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意提供时间、空间,指导学生自学、思考、议论,让学生在尝试练习、自我体会、互相学习等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下谈谈我们的做法:1、多形式导入,引发生疑,启迪创新认知兴趣与求知欲望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根据这心理特点,教师随教材内容不同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导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1)设疑导入疑为思的动力,思为创新的基层。教师在授新课时,重点、要点上设疑,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的心理状态,最能激发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主动探究行为。(2)质疑导入爱因斯

21、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主体积极参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导入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相要了解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探究欲望。如在复习课里,教师在示范动作时,故意示错,就“示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3)情景导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根据授课内容要求,上网下载、剪辑光盘精彩比赛场面、规范的动作示范、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他们的情绪,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观察

22、能力、创新精神。2、自我选择在同一教学内容,学生练习时,根基个体的实际对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进行选择,同时进行自主练习。3、布置课余作业老师根据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布置一定量的课余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练习,在做作业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甚至创新,或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到课堂来解决问题。4、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学习是认识与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有充满渴望成功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以多种形式进行适时、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自我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内驱力。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真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个体差异,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提供机会,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指导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参与性和热情,以及激发学生意识。以上,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因能力所限,肯定有些做法和看法存在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