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学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173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学案.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上历史学案第 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说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进化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5页

2、,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 个远古居民代表_、_。2、 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组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什麽是氏族?三、拓展延伸:、教材第6页 的动脑筋、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由北京人的原始人群到山顶洞人的氏族,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四、梳理结构:试着用1、2、3三个数字总结本节知识点五、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3、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 )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 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

4、当时的生产工具 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答案:(1)北京人只能过群居生活。 (2)证明了北京人在那时已经会用火了。 火的使用也增强了北京人征服大自然的能力,

5、是人类进化的一大进步。 (3)可以人工取火。 在山顶洞人时出现的。【当堂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 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 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 山顶洞人 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原始居民距今时间生活区域劳动工具农作物房屋样式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2、自己概述河姆渡、半

6、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四、梳理结构: 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五、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 )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

7、是( )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 会种植粮食 会饲养家禽 会制造陶器 会建造房屋 用针缝制衣服 使用磨制石器 A、 B、 C、 D、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灰烬堆 磨制的 石刀、石斧 骨针彩陶片有房屋痕迹(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

8、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 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 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请回答: 、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当堂反思】 : 第 三课:华夏之祖【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尧、舜、禹 理解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含义,“禅让制”2、归纳原始社会终结、奴隶社会形成的原因 3

9、、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学习重点】: 黄帝是-人文初祖【学习难点】:对“禅让制”的认识【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任务一:阅读第1214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我们为什么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2、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看教材13页下面的插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任务二:阅读第1416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教材14页下面的动脑筋。 2、什么是禅让制? 3、教材第14页下面的动脑筋。 4、用自己的话概述夏朝的建立(原因、时间、人物、意义)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10、 3、老师的问题:、谈谈自己对禅让制的认识。 、原始社会终结、奴隶社会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三、拓展延伸: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四、梳理结构五、巩固练习: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 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2、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 )A、黄帝 B、尧 C、舜 D、禹3、原始社会终结的根本原因是( ) A、禹想当国王 B、禅让制被破坏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贫富分化的出现4、原始社会终结的标志是( ) A、禹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B、

11、禅让制被破坏 C、禹建立了夏朝 D、社会生产的发展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6、下列对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B、建立于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C、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7、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奴隶社会的形成,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 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

12、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 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哪一年?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当堂反思】 :第 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习目标】: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区别开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对比夏商周的兴亡,认识在人【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学习难点】:对分封制的理解认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02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夏商西周2、教材第23页的动脑筋。 3、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4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思考

13、下列问题 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2、教材第24页西周的等级示意图反映了什么内容?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三、拓展延伸:我们常说“学史明智”、“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从夏朝和 商朝的灭亡中得到什么启示?四、梳理结构五、巩固练习:1、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是( )A、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B、生产力不断提高C、出现了私有制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受到惩罚,你推断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 下列哪一时期( ) A、黄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3、“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

14、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所体现。 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王是( ) A、启 B、汤 C、武王 D、盘庚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 映的是西周的(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君主制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 B、发展社会经济 C、保卫镐京的安全 D、巩固奴隶主的统治6、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7、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15、 C、实行分封制 D、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8、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 )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9、阅读下列材料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天之下,莫非王臣 请回答: -诗经这句话大体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写出几个你知道的反映这种现象的朝代。【当堂反思】 : 第 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 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 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

16、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 发展的基本情况。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1、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2、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 都很发

17、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家一丝”。这说明了什么?三、拓展延伸: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这两种文化有所不同,为什么?四、系统总结,梳理结构 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 农牧工商有发展,奴隶命运很悲惨。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

18、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 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 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 ) 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 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 D、这些人是罪犯 7、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青铜器 陶器 石器 A、 B、 C、 D、 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 )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

19、周 9、我国的青铜冶炼历史上已有( ) A、3000多年 B、4000多年 C、5000多年 D、6000多年 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 ) 农业 手工业 畜牧业 商业 A、 B、 C、 D、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 墓主是什么人?殉葬者又是什么人?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当堂反思】: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习目标: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3、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学习重点:齐国和晋

20、国的称霸学习难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通过看课本P30-P32,完成以下问题。1、东周分为 和 。2、春秋时期主要霸主 、 、 。3、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4、描述晋楚争霸情况。5、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通过看课本P33-P34完成以下问题1、说出战七雄 、 、 、 、 、 、 。2、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 、 、3、长平之战时间、交战双方、作用。(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齐国和晋国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出你的理由。说出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

21、故。(三)拓展延伸讨论分析改革与强国之间的关系。(四)系统总结: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五)巩固训练1.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本国势力的是A.晋文公 B.楚庄公 C.齐桓公 D.越王勾践2.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标志是A.打败周围的诸侯国 B.周围诸侯国臣服齐国C.各诸侯王参加会盟 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3.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 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4.下列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A.齐和秦 B.燕

22、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6.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A. B. C. D.7.下列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8.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 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 D.维护周天子的地位9.阅读上列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假,一匡天下”论语请回答:桓人霸诸侯成功是在什么时间?管仲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六)当堂反思:本节课收获: 不足: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总第 课时)设计人:郭凤杰使用人: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

23、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2、学习评价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3、认识: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需要。学习重点: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P37,完成以下问题1、铁农具: 时期出现, 使用范围扩大。2、牛耕: 使用牛耕, 时期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说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时期、人物、地位。阅读课本P38-39,完成以下问题1、商鞅变法背景(原因)、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作用。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主要矛盾 与(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

24、: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主要因素。课本P39动脑筋。(三)拓展延伸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四)系统总结:简要说出本节课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五)巩固训练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阶段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25、 C.生产力迅速发展4、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5、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A.开科考试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7.阅读下列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请回答: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六)当堂反思本节收获:不足: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总第 课时)设计人:郭风杰 使用人:学习目标: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

26、原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难点:文字的演变,古代历法。医学成就。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通过阅读课本P41-42,说出甲骨文出现时期和意义。说出文字的演变过程。2、通过看教材P42-44页,找出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成就。(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随着文字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谁能说出一句关于24节气的谚语,或背诵24节气之歌。(三)拓展延伸1、结合课本图先和自己收集的有关文字演变的材料,进行

27、展示,并能说出相关含义。2、说说自己在天文、历法、所知道的一些常识。(四)系统总结:从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方面所学的内容。(五)巩固训练1.据说今天的农历来源于夏朝,所以又叫A.夏 历 B.周历 C.商历 D.阳历2.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3.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诗人是A.宋玉 B.屈原 C.李白 D.杜甫4.闻名中外的甲骨文的发现时间和地点是A.19世纪末的河南安阳 B.19世纪末的河南商丘C.20世纪初的陕西西安 D.世纪初的河南洛阳5.最早留下哈雷慧星的记录是在我国A.商朝时期 B.

28、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6.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 B.燕国 C.楚国 D.秦国7.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也叫“铭文”。8.望、闻、问、切四诊法,是由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总结出来的。9.楚国优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千古传育的抒情长诗 10.“大篆”这种字体出现在 晚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11.阅读下列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这句诗出自谁的什么作品?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六)当堂反思:本节收获: 不足: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习目标

29、: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2、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联系起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看课本P46-47,说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2、阅读课本P47-49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什么叫百家争鸣;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对你学习有什么意义;(三)拓展延伸诸子百家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四)用列表方式总结本课的内容:学派代

30、表人物时期主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五)巩固训练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孔子 B.颜子 C.孟子 D.曾子2.下列关于老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姓李名耳 B.道教创始人 C.他的思想反映在道德经中D.春秋楚国人3.“知已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A.朝非子 B.墨子 C.孙膑 D.孙武4.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出伐树,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是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 墨子5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庄子6.下列哪 些不是韩非子的观点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支持正义战,反对不义战争提倡法治,主张改

31、革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A. B. C. D.7.“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句话是谁提出的?A.庄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孙膑8.提出“制命而用之”观点的是战国时期的A.孙武 B.孟子 C.韩非子 D.孙膑9.“齿以坚折,舌以柔存”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此语出自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10.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的主张,实际上是对孔子“ ”思想的发展。11.阅读下列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回答:这句话出自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此人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第10课 “秦王扫六合”学

32、习目标: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2、归纳并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学习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学习难点:焚书坑儒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全面阅读教材,标注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1、阅读56页内容,回答:秦是怎样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的?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2、阅读教材57页内容,归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有哪些?你能用简单的图

33、示表示出来吗?(小组内讨论)3、阅读5759页内容,归纳为巩固统一,秦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说说秦朝的疆域,并试着设计一下秦朝疆域示意图。(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 (1)、战国时期有哪几个主要的诸侯国?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你如何看待秦灭六国,统一天下?(2)、结合当时的实际,分组讨论一下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采取这种手段有何消极影响?(三)拓展延伸: 1、结合所学内容,谈谈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的作用? 2、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的观点是什么?说说理由。(四)系统总结:小组共同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1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是()A商鞅变法以后B.战国中期以后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