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174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四)整理人:罗春旺二、非选择题1 (2008年深圳市宝安区高考质量检测卷) (13分)阅读材料: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13分)要求史论结合,论据用自己语言阐述,亦可摘抄原文;不同论点,论据可重复。 【解析】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此句的意思可以看出政府赋税严重和贫富分化严重,搞到“岁暮锄犁傍空室

2、,呼儿登山收橡实”这样一种生活窘困情况,而相反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看出富人生活奢靡,造成了贫苦农民要逃到山区去生活,可以从诗句“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看出。参考答案 :政府赋税沉重(2分):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1分)贫富分化严重(2分):苗疏税多不得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1分)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1分)贫苦农民陷入绝境(1分):土地少、贫瘠,不得食;赋税重,不得食(1分)。社会风尚侈糜(1分):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1分)。贫苦农民逃避山区,向山要田(1分):耕种山田三四亩(1分)。2(2007汕头高一)(14分)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甘薯十三胜:一亩收数十石,一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百亩,四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又曰: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可不至腾踊矣。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二: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材料三: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唾弃,农家之性命也。 (清)道光遵义府志材料四: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高达10亿亩左右。明代初年在

4、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岳麓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番薯和玉米种植及推广的相同点。(8分)【解析】从“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玉蜀黍种出西土”从中得出从海外引进的外来品种;从“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可不至腾踊矣。”“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唾弃,农家之性命也”得出稳产高产,价格低;从“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可以得出有突出的减灾救荒作用。参考答案:都是从海外引进的外来品种;稳产高产,价格低;耐旱,对地力要求不高等,适应性强;用途广泛,可

5、代替米谷,有突出的减灾救荒作用。从材料二、三可以得出对地力要求不高,用途广,可代替米谷;(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番薯和玉米从引种的原因和影响。(6分)【解析】原因:番薯和玉米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那就要从怎样方便的引进呢?这就是由于新航路开辟,方便了世界的来往。而由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人口的急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粮食来满足生存的需要,但是由于当时地力条件的限制,只能够引进高产的作物来维持生存需要。而番薯和玉米恰恰符合上述高产等特点需要。影响:由于番薯和玉米的高产特点,有了粮食作为保证,人口随着增加,如材料四所给的“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6、)增至4.1亿。”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土地被进一步开发,如材料四“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高达10亿亩左右”,也随着土地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参考答案: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人口压力逐渐增大;番薯和玉米的优点;(3分)影响:人口增加;促进农耕经济发展;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和自然环境的恶化等。 3(2007培英中学学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黍稷粟麦豆麻稻马牛羊狗猪 五谷六畜图鸡犁耕图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

7、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

8、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5分)(3)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4分)【解析】本题以文明史为主线,展示了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基本特点。(1)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提供的信息来回答(2)文明的转型无非是生产力的进步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3)每个文明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本题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回答。参

9、考答案: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6分)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3分)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2分)(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生产力迅速发展;(1分)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家的征服,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2分)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1分)4.(新泰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明清徽州

10、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茸屋植树,敢致功力。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6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饿莩耳。救荒话民书请回答:(1)结合材料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2)分析我国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解析】本题以自耕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以来考查历史上的三农问

11、题。历史上的历代统治者都重视自耕农问题,但是,自耕农总是在日益减少。三农问题在中国古代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的。参考答案: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因素:每一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持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加在自耕农身上的负担沉重,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封建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5.(新泰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北宋从南方征收的“上贡”布帛种类全国“上贡”匹数南方“上贡”匹数南方所占百分比锦绮鹿胎透背101076065罗10648110646899绫44906229

12、0551绢2876105209642172纱隔织通贝6611621994绸46874438372681布55582947730382什色匹帛489514894299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二: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籍贯分布表南方 北方南直浙江福建四川广西贵州江西湖广广东云南北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664831620488607742821528刘德增山东人材料三:清代状元籍贯分布表南方 北方江苏浙江安徽广西广东湖北福建江西贵州湖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482094333322460119712刘德增山东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在北宋时期一种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2)材料二三反映了

13、我国在清朝时一种怎样的文化发展状况?(3)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解析】本题以经济与人才的关系为切入点以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经济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有了人才,文化才繁荣。参考答案: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国家财政仰仗南方。中国文化重心在南方,南方人才密集。正是因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才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6.(济南一中阶段考)(11分)阅读下列材料: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材料一 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人物生产劳作其他活动外出活动休闲统计林父11

14、3(31.8%)96(27.04%)28.5(8.03%)117.5(33.1)355(100%)林光錀308(86.7%)22(6.2%)5(1.41%)20(5.63%)355(100%)说明: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材料二 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项目走亲戚往双岭往重山拕(背)苗竹挑茶往齐春往思口买杂货清华买货往富村买货江村打油往林村买小猪卖茶天数12.513142.52110.5材料三 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专 项粮食生产蔬菜生产经济作物(茶)其他统计劳动时间(天)621116241

15、13百分比(%)5591422100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 回答:(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5分)(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2分)(3)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4分)【解析】(1)(2)主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总结归纳。(3)任何一种选择都可以,但要注意叙述理由要从正反两面概括。7. (07潍坊高一

16、质量检测)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贵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材料三 (今)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辱吏之俦,赢十百金,即奠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5分)【解析】本

17、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可从材料一中读取“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可知反映的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从材料二中“佃农交地租”,可知反映的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可从材料中读取“水旱之灾,急政暴赋、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进行归纳。参考答案:(1)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5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解析】从材料二中“佃农交地租”,判断土地经营方式是租佃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农民身份变化等方面归纳原因。参考答案:(2)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

18、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4分)8.(08届通州四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19、。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论贵粟疏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4分)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1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5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和生活状况。对高三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做答。参考答案:(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2分) 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分散性。(4分) (2)材料二。(1分) 主要观点:农民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

20、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5分)9.(08韶关二模)(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

21、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3分)(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4分)【解析】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冰雪灾害。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实际上变相的考查了现实热点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充分提炼、综合分析利用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同时本题最后一问属于开放型的设问,这也是新高考的特点,请注意。参考答案:(1)材料一:受害情

22、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材料二:治灾措施、防灾措施(手段)、放火升温免霜(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材料三:致灾原因、围湖垦田。(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2)第一层次: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第二层次: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过度的封建剥削导致过度垦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2分,只要在第一层次上有所拓展,有所分析,即可得3分)(3)不能(1分)。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

23、有限。(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再加1分,共3分,围绕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皆可得分。) 能(1分)。因为自然灾害毕竟是外因,关键要采取措施减灾防灾;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再加1分,共3分,围绕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作答,皆可得分。)(本问为开放性问题,不管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同样赋分,此问共3分。)10(2007莱芜12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

24、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明)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得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至寸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材料三: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3分)(3)材料三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4)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生产方式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围绕中

25、国古代和现代经济发展脉络命题,主要考察阅读、分析、综合利用历史史料的能力。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状况、材料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三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在准确全面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正确作答。参考答案:(1)小农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分) (2)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农业、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3)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原因:”一五”计划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分)(4)从小农经济到资本主义萌芽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生产力的发展。(4分)11. (2008山师附中三模)(12分)阅读下列

26、材料: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享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享也。墨子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年份1840184318441845货值524198145618023036192394827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年份184318451853出口量17871322062894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1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这种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体

27、制中的什么现象?(1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解析】本题考察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古代主要围绕着自然经济的原因特点来考察;近代主要围绕着外国侵略下,中国经济逐渐半殖民地化,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现代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通过这些过程,了解经济发展原因的相关分析,体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主权的独立、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12分)(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分)时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1分)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或铁器、牛耕的使用);私有土地的出现。(2分)(2)现象:五口通商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28、开始成为外国商品的倾销市场;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2分)影响:外国商品的涌入,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分)(3)现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1分)原因: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12(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山东文综)(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札记。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

29、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

30、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解析】本题立意新颖,比较灵活,看似简单,但考生如对材料分析不透彻或对此部分书本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很难得高分。(1) “家齐而后国治”说的是小家(家庭)和大家(国家)的辩证关系。本问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家庭与国家关系成因的考查。自春秋战国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男耕妇织”的生活可使

31、一个家庭生活富裕;而自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回答本问时注意题中的信息,考生如把握不当,可能只会答出“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对“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内容可能不会涉及。回答原因时,联系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可从经济、思想、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角度分析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材料四中涉及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结合材料出处即可回答。(4)回答本问应从“父母在,不远游”的积极意义和现在此种观念的淡化的影响两个角度回答。参考答案:(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