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导学案《智取生辰纲》导学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211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导学案《智取生辰纲》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导学案《智取生辰纲》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导学案《智取生辰纲》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导学案《智取生辰纲》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导学案《智取生辰纲》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导学案《智取生辰纲》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八级上册导学案《智取生辰纲》导学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7、智取生辰纲导学案学习目标: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2、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难点: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2、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二、相关链接1、作者与作品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2、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官至制使。后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

3、充军。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杨志当然不甘心,后来得到大名府梁中书的赏识并受重用,派他押运生辰纲。三、字词积累(1)生字趱行zn 虞候y 嗔怪chn 尴尬gng 厮s朴刀p 恁地nn 怨怅chng 兀的w 怄u芥菜ji 忒tu 舀酒yo 罗唣zo 聒噪gu晁盖cho 三阮run 省得xng 兀的wd 勾当gudng 庵n 喏喏连声nu 剜口割舌wn 面面厮觑q补充释词晓事:明白事理。 寻思:思索;考虑。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出没:出现和隐藏。分说:分辩。 勾当:事情。死心塌地:形

4、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四、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1、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线索双线结构: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 上路中计失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定计施计劫纲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3、用一句话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文叙述了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蔡京的女婿)的派遣,押送生辰纲

5、前往东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夺走的故事。五、理清结构 学生合作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得出本组意见。(一)两分法: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二)六分法: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第五部分:结局(“

6、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六、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起什么作用。(1)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2)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3)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4)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自然环境:描写天气酷热,是为下文写众人行动困难,军士买酒解渴等埋下伏笔。描写黄泥冈上松树林内柳阴,是为了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

7、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七、我来说“智”1、精读课文,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后明确: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用了“智”,他们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

8、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

9、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

10、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讨论后明确: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

11、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3、既然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晁盖、吴用计策高妙,无懈可击。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杨志

12、也确有“不智”之处。梁中书“用”人却“疑”,只用其“艺”而不信其“人”派老都管、虞侯跟随。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4、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讨论后明确: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八、人物形象杨志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明确:杨志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精明能干,知道社会环境,知道根据地形来安排行路时间;另一方面却又粗暴蛮横,不知道关心属下,不知道分担责任,不知道

13、利用人心,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因为有了这一致命的缺点,所以他的遭遇只能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哪怕他有“博个封妻荫子”的愿望,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他的性格中还有可悲的阴暗面,忍辱求全,随遇而安。九、课堂小结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静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十、布置作业1、以“杨志形象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作文,300字左右。2、借鉴本文的鉴赏方法阅读水浒传其他经典篇章,以“我喜欢的一个水浒人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板书设计】智取生辰纲 两条

14、线索 智送 智取 变更起止时辰 布下迷阵 坚持冒热趱行 设置诱饵 提防陌生商人 巧设毒药 黄泥冈 (交接点)18、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5.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重点难点: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

15、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的杨修和曹操是怎样的什么形象。(师板书课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

16、开始。“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二、资料助读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

17、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庖官po 鸡肋li 夏侯憞dn 分食讫q 佯装yng 恃才放旷sh大簏l 伺察s 麾军hu 绰刀cho 屯兵tn 阜f 覃zn 2、重点词义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佯装:假装。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正好。数犯曹操之忌

18、:多次;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图。 丕如其言:遵照。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鸡肋事件 杨修: 来日魏王必班师,以鸡肋之意对。 曹操: 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园门阔事件 杨修: 丞相嫌园门阔耳。 曹操: 虽称美,心甚忌之。一盒酥事件 杨修: 竟取匙与众分食

19、讫,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 虽喜笑,而心恶之。梦中杀人事件 杨修: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 闻而愈恶之。藏吴质事件 杨修: 知其事,迳来告操。 曹操: 因疑讚害曹丕,愈恶之。试才干事件 杨修: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曹操: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作答教事件 杨修: 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曹操: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3、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4、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

20、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板书:斩修“鸡肋事件”园门阔事件操虽称美,心甚忌之。一盒酥事件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梦杀人事件操闻而愈恶之。藏吴质事件操愈恶之。试才干事件操大怒,亦不喜植。作答教事件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厚葬修五、探究研读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

21、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2、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3、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4、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

22、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5、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6、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六、教学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

23、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七、布置作业阅读材料,结合纪晓岚的做法,谈一谈你从杨修之死中获得的启示。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板书设

24、计】杨 修 之 死杨 修 矛盾冲突 曹 操(侍才) (忌才)恃才放旷 1.鸡肋事件 阴险狡诈才思敏捷 2.改建园门(心忌之) 城府很深卖弄聪明 3.分食酥饼(心恶之) 表里不一伺察敏锐 4.语破奸心(愈恶之) 虚伪多疑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愈恶之) 刚愎自用果敢大胆 6.教植斩吏(操大怒)谋略不凡 7.代植作答(欲杀之) 暗藏祸心料事如神 8.失利葬修19、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

25、学习对比写法,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二、相关链接1、作家简介。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

26、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2、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

27、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三、字词积累1、生字:作揖(y)

28、带挈(qi) 相(xing)公 醺醺(xn) 行(hng)事长(zhng)亲 腆(tin)着 啐(cu) 抛(po) 亚(y)元解(ji)元绾(wn) 桑梓(z) 轩(xun)敞锭(dng)子拙(zhu)病 商酌(zhu)2、疑难词语补充解释。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四、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l2段):写

29、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3、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五、研读探究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

30、,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2、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主要是两点: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

31、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

32、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6、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

33、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7、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8、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

34、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

35、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9、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

36、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

37、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如,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张乡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10、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38、。)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11、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

39、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12、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六、写作特点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

40、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

41、,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题。 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

42、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 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

43、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七、课堂小结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八、布置作业选取一个你熟悉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写一篇记叙文,运用一定的描写人物的手法。【板书】范进中举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乡邻冷遇、丈人辱骂 中举后喜极而疯、地位显贵、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附势 范进 醉心功名 神魂颠倒20、香菱学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但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借助文学的力量与一位红楼梦中的女子不期而遇,让我们共同关注香菱学诗。二、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曹雪芹(1724?17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